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43句精选句子)
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1、或者中国的周国平写的尼采的论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
2、维特根斯坦写《逻辑笔记》的时候,24岁,尼采写《悲剧的诞生》时,28岁,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39岁,卡夫卡写出《变形记》刚刚叔本华30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自己的哲学使命,《共产党宣言》出版的时候,马克思也才刚刚30岁……
3、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几个世纪以来雄踞世界舞台C位的欧洲,此时也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欧洲人的心路历程迎来180°急转,仿佛从上帝的子民变成了渺小的弃儿。
4、这是对德国人说的:因为在其他地方我到处都有读者——他们都是杰出的智者,都是受过考验的,受过高级职位和职责教育的人物;甚至只有在我的读者中我才有真正的天才人物。在维也纳、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巴黎和纽约——到处都发现了我:只有在欧洲的平原德国没有发现我……我承认,我更喜欢那些没有读过我的书的读者,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我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听过哲学这个词;但是,不管我走到哪里,比如说在都灵吧,那里的人一见到我,就显得轻松愉快。最使我感到得意的是市场上的老妇们,她们在没有为我挑选出最甜蜜的葡萄之前,是不肯停手的。达到这种程度,他肯定是哲学家了……人们称波兰人是斯拉夫民族中的法国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妩媚可爱的俄国女子时时刻刻都不会搞错我的身份。摆出庄严的样子,我做不到,这样反而使我变得十分尴尬……德国式的思想,德国式的感觉——我什么都会,但是,这一忉都超出了我的力量……我的老师李奇耳甚至认为,我在思考我的语言学论文时就像巴黎的小说家一样——荒唐而紧张。甚至在巴黎,人们也对我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和感觉灵敏”感到惊讶——这是泰纳先生的说法——我担心,即使以酒神颂歌的最高形式也会在我身上——在我的身上掺入了永远不会变成愚蠢的“德国式”的精华——找到机智……我不会变成其他的。上帝助我!阿门。——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些人甚至从经验中得知,长耳朵是什么意思。那好吧,我敢声称,我有最短的耳朵。这一点会使妇女们很感兴趣——我觉得,她们感到我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她们……我是最出色的反驴子,因而成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怪物——用希腊语,不仅仅用希腊语来说,我是反基督者……
5、另外起很重要作用的实际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叫卢卡奇。卢卡奇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写了一本书,从种族主义角度去分析尼采。苏联完全接受了卢卡奇的观点,把尼采说成法西斯主义哲学家。中国的观念实际上是从苏联过来的。
6、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尼采强调,人需要排除一切外在因素,从自身出发,反思究竟为了什么而生活。
7、举个例子,很多上学的孩子不爱学政治,他们觉得政治很无聊,都是骗人的,学这些就是变相地被洗脑。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的教育太过偏重通识,永远的四平八稳,抓不住主次,枝叶讲的太多,主干讲得太少,根系根本不讲。
8、“向你们这些勇敢的探索者和尝试者讲述,你们曾经驶着轻巧的帆船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航行——
9、一个痛苦的人,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一定比那些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思考的人,要更深层一些。(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10、其次,最具创新意义的一点是,尼采的作品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真正个性的认识。像他的存在主义亲属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Kierkegaard)和西蒙·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一样,尼采承认我们都太频繁地认为成为一个人就是简单地做我们宣称要做之事。它当然不仅仅是消费主义和获取物质财富。尼采吸引我们关注诸如文化等外在因素和如怨愤等内在心理动机导致我们成为自我的虚假或者庸俗替代品的很多方式。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辛苦的自我克服和自我战胜把我们从这些非真实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1、为了理解作为心理学家的我,我举出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出现的一段奇特的心理学描述,——此外,我不允许你们作任何推测:我在此处描述的是哪个人。“心灵的天才,像伟大的隐居者,像诱惑之神,像天生良知的捕鼠者,他的声音可以深入到每个灵魂的深处,他一言不发,也不看一眼,在他的目光里对诱惑不屑一顾,他懂得发光,这是他的高超技能——不是以他本来的面目出现,而是更多地强迫他的追随者,更加接近他,更加诚心地、彻底地追随他……心灵的天才,他使一切爱喧闹的人和爱虚荣的人默不作声,并教他们服从,他使粗暴的灵魂得到安宁,并让他们品尝新的希望,——静静地躺着,像一面镜子那样,让深邃的天空映照在他们上面……心灵的天才,他教导笨拙而鲁莽的人变得稳重,更巧妙地把握事情;他能猜测出在混浊而深厚的冰层下面隐藏着的和被遗忘的财宝、少量珍宝以及芳香的精神财富,他是探矿者,能把长期掩埋在泥沙深土中的每粒金子探测出来……心灵的天才,由于接触了他,每个人都更加富有,不是恩赐的,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像外来的财富使人感到喜悦,感到压抑,而是使自己致富,恢复了元气,冰雪融化,一阵和风吹来,他悄悄地探听,也许变得更加没把握,更加细弱,更加柔弱易破裂,但是却充满希望,说不出名堂的希望,充满新的意志和潮流,充满新的不满和反潮流……
12、第二根轴线涉及到权力,构成了伦理学和本体论。在尼采的权力观念中,对尼采的误解到达了顶峰。他们将权力意志解释为“渴望或寻求权力”,这些误解是最糟糕的陈词滥调,这与尼采的思想毫无关系。如果既定事物的确指的是力的状态的话,那么权力决定着这些元素,或者毋宁说,决定着不同的力的关系的运行方式。这种关系可以用“肯定”、“否定”之类的活力性质来表达。于是,权力并不是意愿想要的东西,而是在意愿中什么东西在欲望。“渴望或寻求权力”只是最低层次的权力意志,是其否定形式,或者当消极的力在事物状态中占上风时所决定的侧面。尼采哲学一个最具有原创性的特征就是他将“是什么?”问题变成了“是谁?”例如,对于任何既定命题而言,谁能够说出它?还有,我们必须废除“人格主义”的参照。“谁”并不指向某个个体或某个人,而是指向一个事件,指向在命题或一个现象中的关系性的力,还有决定那些力的起源关系。“谁”一直就是狄奥尼索斯,一位带着狄奥尼索斯的面具的家伙,是一道闪电。
1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与恶的超越一译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是尼采的经典巨著,看些介绍正确尼采的书。当然青少年估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4、陈寅恪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胡适26岁任北大教授,萧红去世时,也刚刚30多岁,却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几部耀眼的作品……
15、“超人”的新价值观与基督徒正相反,前者忠实于大地,后者忠实于上帝;前者爱护肉体,后者蔑视肉体;前者热爱今生,后者渴望来世;前者珍视生命,后者抛弃生命;前者围绕着新价值打转,后者围绕着戏子打转;前者讲的是“我意愿”,后者却信奉“你应当”。所以,在第一部的《三种变形》、《彼世论者》、《死亡说教者》等各篇中都对基督教的旧价值进行了讽刺。
16、@泰德哥哥的小迷妹:带上毛姆的《英国特工阿申登》,早几天刚刚看完,近期超爱这本书。
17、他还提到并批评了雅斯贝尔斯(第一讲、第六讲)。然而,他没有细致讨论这些文献或其他二手文献与同时代人的作品。施特劳斯赞同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即权力意志与永恒复返是尼采思想的核心,尽管施特劳斯极少触及到海德格尔的另一主张:即权力意志是尼采对构成、性质、本质或存在之所是的理解,永恒复返则是它们的方式、状态、实存或存在方式。
18、每次去方所,看着高高的书架,满眼的书,一方面很庆幸,这个时代对爱书的人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也很难过,这些书都像一个个陷阱,很多人陷在其中,而不自知。
19、比如说尼采,梵高,海明威,三岛,川端,法捷耶夫,还有其他的一些哲学家,离去的理由也是让人难以置信,据说柏拉图是死于虱病,赫拉克利特是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等。
20、尼采对于无意识有不少精辟的洞见,但这些洞见还都是零星的。当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研究现代文明时,能够发现他把尼采的某些见解具体化了。
21、@周有绿:都流落荒岛了,就给《荒岛求生指南》一点面子吧。
22、纠正完问题之后,我们开始说正题:人读了哲学之后会不会变得更抑郁呢?
23、或者你也能试试别的哲学家 比如叔本华(从他的人生的智慧看起)
24、佛教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带着三分病去修行。
25、首先,尼采吸引我们关注我们的很多道德言辞的历史偶然性。这些观点的最好的表现或许就是《论道德的谱系》和短小的书《偶像的黄昏》和《反基督》。在这些著作中,尼采提出了他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和观点。他认为,迄今为止的大部分道德哲学家和人物都没有能辨认出他们宣称的道德主张是有历史和心理学动机的。他们将道德主张呈现为真理,但实际上它们背后有文化和心理动机。未能承认这一点就阻碍我们承认行动的最深刻驱动力,导致很多腐败和庸俗化。
26、《瓦格纳在拜雷特》,和上面一本也差不多,算作给瓦格纳的“赞歌”;
27、此时的查拉图斯特拉陷入了最深的孤独里——他只能跟背上这个死去的信徒为伴,就连城门口的掘墓人都对他进行大肆的嘲讽。
28、存在主义者想到了“死”,为什么今天要拼命地学习、成长、谋生,珍惜片刻,其实都是因为人类意识到自己会死,便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发挥生命的价值。
29、 其次是他们各自持有的观点。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总的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30、多看经典原著,被引用的原著更要找来看,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解读;
31、凤凰文化:这次在上海书展亮相的有三本尼采的译作。关于尼采,大家很容易把他和哲学、美学联系起来,但是尼采写诗确实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能否请您讲一讲尼采的诗?
32、《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概括的说,像是一个小“迷弟”写给“偶像”的书,把叔本华比作一位神圣的救世主,其实很有趣;
33、施特劳斯的尼采属于、也确实是在哲学上特别强调产品的一个高潮点,我们看到这从洛克甚至马基雅维利就开始了,在康德那里也能清楚看到这一点,同时也是强调历史的高潮点,随后就是黑格尔。无论如何,施特劳斯都与海德格尔不同,他并不强调尼采关于权力意志的讨论完成了康德率先发起的意志之存在或可能性问题的最后一步。更确切地说,施特劳斯尤其关注尼采论断中的困难:即权力意志是真实的,或者说,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同时尼采又指出,一切这类论断都不过是解释而已;以及,在他看来真理(即没有任何种族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在生成)是致命的,同时他也暗示这条被总结为“上帝死了”的致命真理对于那些真正创造性的人而言并非致命的。抑制致命的真理——这不可能。“人们可以以一种更一般的方式,更好地暂时把尼采的方式表述如下。人们必须将这些致命的真理转化为救命的真理,转化为使过去曾经存在、未来还将存在的最高的生活成为可能的真理。”(第一讲)但是,“倘若认真对待他,”尼采也“必须展示……良知的勇敢或勇气公开承认他自己的论断本质上颇成问题。”这也正是尼采的推论是假设性的原因所在,但或许并非“非独断论的,尽管它具有假设性的特征。”(第六讲)
34、疯后,笔记由其妹妹整理成两大册的《权力意志》,成为了尼采哲学最后的,也是最耀眼的辉煌。不过他妹妹对这些笔记做过篡改,所以她整理的版本不足为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权力意志是由后世学者根据笔记原稿整理的,可以说最真实的体现了尼采。
35、这本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从希腊悲剧入手,表达了尼采对艺术和美术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不是对人生的解脱,而是对人生的征服。
36、所有种种,都让尼采不满意。他认为是德国人的精神“病了”,思想和观念上出了问题,而病根就是社会对宗教的集体无脑狂热。
37、我们今天对这本书的介绍仅限于第一部的《序言》,作为入门的开始。
38、凤凰文化:鲁迅身上的“不宽恕”和批判、战斗精神是不是正是尼采的体现?
39、 ✔ 通过哲学的观照,学会反思,坚定自我成长的方向;
40、在我们年轻时,书友碰到一起,不读尼采,就难以融入交流讨论。
41、人生的过程中,即便充斥着某一阶段的风光、富贵、荣耀等,但是人生的多数时刻,都会经历痛苦,经历悲剧,每个人的人生都无一幸免。
42、很多人患上了偏见症,无法用无偏见的认识去深入社会与生活。而他们的这些偏见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从别人那儿继承过来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持偏见的那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人云亦云地带着偏见,可笑而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