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88句精选句子)

2023-09-09 10:06:53

苏格拉底的申辩

1、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世称“柏拉图学院”。

2、这个时候游叙弗伦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和你聊了。

3、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4、当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了认为合理的刑罚之后,法官立刻进行第二轮投票,法官们的选项只有两个,在原告和被告提出的刑罚之中选择一个。

5、在解释完为什么有很多人对他抱有敌意之后,苏格拉底开始论证自己完全无罪。

6、他说雅典就像是一匹很大的马,因其大且逐渐老去而日益懒惰,而他自喻为“马虻”,不断叮咬着,省察着,刺激着这匹马,试图唤醒这座城邦和他的市民。更何况,这只“马虻”被认为与曾经的寡头统治者交往甚密,于是,对他的指控成为必然。(苏格拉底的申辩)。

7、尽管最后或许并未找到这些关于“正义、虔诚、勇敢”等概念的定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思考、省察,无限向至善的目标接近。正是在追寻智慧与真理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看到自己的边界,从而学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所知的越微不足道,此为“自知无知”。

8、公元前363年64岁,第三次往叙拉古,被扣留,被逐。

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m9u6jHhZAydoKVx2ujA1w提取码:1fog书名:苏格拉底的申辩

10、因为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结果,他得罪了那些一直高高在上,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人,这些人都是雅典有权有势的人。

11、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12、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400年)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思想史的转折。苏格拉底反对一切不关心人的本质和生存的实证科学,宣称自己和物理学的探索毫无缘分,他拒绝讨论诸如宇宙的性质、宇宙秩序和天体产生的原因,却热衷于讨论各种人文问题,从来不感到厌倦自此以后,古希腊思想的重心由自然本体转向人类本体。

13、因此,尽管这是一份“失败”的申辩,这位远古先哲并未通过申辩为自己争取到生的机会,但藉由这份申辩,读者得以穿越千年,走入这位远古先哲的内心,并找到一条追逐真理、追寻智慧的向上之路: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无知之知。

14、所以,既然我信神灵——诚如你所说,又假如那些神灵就是某种神明,那么,这完全就是我说你在“出谜语拿我们寻开心”所表达的意思:你说我不信神,又说我信神,因为我毕竟信神灵。再说,如果神灵乃是神明的子嗣,也就是要么与宁芬仙子、要么与其他某些女人所诞的某种众子——据说神灵的确就是她们生的,那么,有哪一个人会信神明的子嗣,而不信神明?因为这与如下说法一样奇怪,好比有人相信马和驴的孩子,即骡子的存在,却不相信马或驴的存在!

15、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16、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的哲学生活方式辩护的时候,打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比方,他把自己比作一只「马虻(méng)」,也就是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

17、有一种人,你觉得他们很有才华,能说会道,但是这样的好印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他们的自负抵消干净。这种人我非常惧怕,一方面他们的聪明才能让我的愚笨无地自容,同时他们的自负又让我控制不住心里的厌恶,到后来我也不知这样坏的感受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我的嫉妒。后来随着慢慢长大,眼前那些形形色色的事物经历多了,你会发现其实从这种厌恶感里得到解脱的方法,不是阻止他们,是把自己培养成最好的。然而把自己变成最好的第一步,就是你首先要明白,厌恶别人,这不是不愉快的事。

18、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原来如此啊。这是一场政治审判。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党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19、但你这个人却不可信,美勒托斯啊,我觉得,甚至连你都不会相信自己这些话。雅典人,这家伙在我看来太狂傲、太放肆,他完全由于某种狂傲、放肆和少不更事,才提起这场诉讼。因为他就像是在编造谜语来考验人:“究竟苏格拉底这位智慧者会不会感觉到我是在寻开心,会不会看得出我说的话自相矛盾,或者我会不会就这样骗倒他以及其他听众?”因为在我看来,此人在诉状中本身就说得自相矛盾,他好比是在说:“苏格拉底犯了罪,因为他不信神,而又信神。”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嘛!

20、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柏拉图著作,吴飞翻译/疏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17年)。

21、  苏格拉底彻底贯彻了智者的文化哲学思想,却又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本质所在。因此,苏格拉底把哲学认识的目标定位在人类自身,并以一生的活动躬行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信念。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人类学主体“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

22、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23、“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得到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申辩从反驳对苏格拉底的诬蔑开始,一方面他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者,而是有自知之明的爱智者,他的“无知之知”是基于自知之明的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真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样的哲学知识,其他所有具体的知识都是从属性的。一个人完全有可能知道并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但并不理解真正的“好”是什么。另一方面他澄清自己的“无知之知”与智者们的不同,德尔斐的神谕让他看到,他很难像普罗塔戈拉那样的智者把知识当成商品进行交易,在意识到无知后,苏格拉底在人之间奔走,通过不断地对话获得“无知之知”。至于什么是“好”他也不知道,但他通过教给人们不好希望让人变得更好,这也使他落得“败坏青年”的罪名。义疏将申辩解读为哲学与政治之争,即两者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消化。

24、他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所作所为给雅典带来的贡献来说,他不但不该接受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这个穷人终生得到城邦的供养,像奥林匹克冠军那样享受免费的饮食。

25、事实上,控告者并非要置他于死地,但苏格拉底在最后的申辩中,明知妥协便可有生的机会,而他分明是在“求死”——他选择忠于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为自己申辩,为光荣的雅典申辩,也为哲学申辩。在他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审判中,依然试图唤醒他的同胞们:

26、于是,他以“马虻”之职责要求自己,不断去叮咬着、审查着、刺激着雅典和他的公民,企图去唤醒他们,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由此去追求自身美德与世间至善。

27、苏格拉底说:“那我再问你,那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是虔诚?”

28、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29、50部西方哲学经典著作,一口气读完,毫不费力

30、前文已从时代背景探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原因。在苏格拉底自我申辩中,他从另一个视角,讲述了一个故事,阐述了自己为何被指控,以及自己为何无罪。

31、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狄奥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32、即便最终被判处死刑,也只是从容而平淡地留下一句“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33、没有,我以宙斯之名起誓,法官大人,因为他说太阳是石头,月亮是尘土。

34、雅典人相信每个公民都可以是非常称职的政治家和法官,因此雅典的大多数政治职务都是由公民通过抽签轮流担任,法庭也并没有专职的法官,普通的公民就是法官,类似于美国的陪审员。

35、随后,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哲学生活进行了经典的辩护,表示即便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36、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37、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他遇到了一个占卜师,这个人叫游叙弗伦。

38、《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根据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整理成书的,后世有人认为这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所做的申辩,其实不是这样的,毕竟当时法庭上有501名陪审团成员,且苏格拉底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的审判及被判刑是当时最重大的事件之柏拉图不会胡说加乱说的,更不敢将自己的话语加在老师的身上。

39、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40、内容简介: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最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41、由此,苏格拉底展开了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申辩,但他却未能说服陪审员,最终以121票之差落败,被判处死刑。如果了解“此时的雅典”和“苏格拉底的罪行”的读者,对于这个结果或许不会太意外。

42、于是,在频繁的政权交替之下的雅典公民如惊弓之鸟,已然容不下对权威与民主的丝毫质疑。

43、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44、在不断的思考中,他找到了一种自己拥有而那些“所谓的智慧之人”并不拥有的智慧——无知之知。

45、到此,苏格拉底的演讲进入了最后一部分,也就是,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46、在我看来,苏格拉底的眼里,死亡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做不义的事,以不智慧为智慧。他宁愿死,也不愿不义或不虔诚,最终选择相信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保持哲人灵魂的纯洁,以自己的所思和所行为自己申辩,为哲学申辩,从容而平淡地赴死,只留下一句——“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47、在这里,他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证,来说明人为什么不该惧怕死亡,这个论证是这样的:「因为活着的人还没有经历到死亡,而已经死了的人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样的,所以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

48、  第亚里斯多德揭示了艺术模仿的创造特质。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例如诗人把事物的实体存在转换为语言符号的存在。因此,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

49、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50、色诺芬是历史学家,对苏格拉底的记叙没有柏拉图那么强的文学性,更为真实和客观,著有《回忆苏格拉底》

51、苏格拉底说,不仅是这位政治家,回想他曾经访问对谈过的其他贤名在外的人物,他们似乎也是只有关于世俗的无聊知识,却能像遍知天下一切事一般滔滔不绝。

52、当雅典在伯利克里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 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这一追寻要么令人愤怒,要么令人愉快,这也为他带来从事于悖论的智者的名声。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太没有拘束,对于那些雅典人认为不用置疑的敏感问题也进行追问。然而,在雅典经济和军事上还强大的时候,苏格拉底还是可以随其所好去进行追问而不受惩罚。但是,随着雅典社会大势走向危机和挫折,苏格拉底就再也不能免于受到追究了。

53、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最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54、比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间万物是如何生成变化的?风雨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55、简单来说,苏格拉底想要人们摒弃遣词造句、表情及声音造成的偏见,而仅去捕捉话中的真相。 

56、苏格拉底的案子因为是「公诉」,所以由501个雅典公民组成了这次法庭。雅典法庭审理的基本程序有两个过程,第一轮,认定被告是否有罪。

57、在全篇最后,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事情哪一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

58、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59、其次,根据已故著名学者Gregory Vlastos的观点来看,柏拉图早期对话与中期对话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有诸多差异,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就是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是辩驳式的,其中又带有讥讽对方的方法,而后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是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是致力于教导对方的哲学家。

60、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智者学派告发的苏格拉底在申辩最初就说:

61、游叙弗伦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我要控告他谋杀。我家有个仆人,这个仆人喝醉酒之后把家里的另一个家奴杀死了。我父亲当时很生气,就把这个杀人的仆人手脚捆起来扔到了沟里。然后,我父亲派人去请教神巫该如何处置这个杀人凶手,回来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已经在沟里冻死了。在我看来,我父亲就是杀人凶手。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控告自己的父亲是亵渎神灵,真是愚昧地不可理喻!”

62、如何用理性去追寻智慧?作为助产士儿子的苏格拉底运用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助产术”,去帮助人们对自身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所谓“精神助产术”也即苏格拉底在“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的过程中,让人们去思考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这些美德的共性,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美德与智慧。

63、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64、苏格拉底有个好朋友,他在世的时候有次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祭神,完毕后他顺嘴问了女祭司,除了神之外,谁会是这个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女祭司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神,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

65、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和游叙弗伦讨论「虔诚是什么?」

66、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67、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68、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69、(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70、苏格拉底说,像他这样的「马虻」一定是神送给雅典人的礼物,因为像他这样不关心自己个人的生活、自己个人的家庭,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试图说服和教育雅典人关心自己灵魂的人,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71、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72、记得以前中学学哲学的时候,苏格拉底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柏拉图的观点是,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由此都可以看出,柏拉图比他的老师思想更加激进。

73、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走访那些拥有「智慧」之名的人,他找到了政治家、诗人和工匠,此外还有每一个愿意和他讨论问题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雅典人还是外邦人,甚至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

74、他进而阐述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所谓怕死,这正是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的表现,因为这就是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事。”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并不知道死亡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毫无根据地去害怕死亡,本质上就是不懂装懂。

75、所以,雅典人,这一点我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些事情无论大小,美勒托斯都从来“没能托思”过。不过,美勒托斯,还是要请你给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认为我败坏了青年?莫非显然就在于你写的诉状中提到的,我教他们不信城邦所信的神,而是信另外的新神灵?难道你不是说我因为教他们这些东西而败坏了他们?

76、这边苏格拉底变成牛虻扎在雅典骏马背上叮咬,那边鲁迅戳着笔杆子对着国人激情呐喊,好不相映成趣,思维最大的敌人便是结论,所以思辨是一种至高境界。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谓自知之明,而从无知之明到透过无知追求智慧谓质的飞跃。人类要知道自身固有的缺陷,即永不能得真理,但是仍要利用自身认识能力,和缺陷和局限做抗争,追求美好的政治生活。

77、但是苏格拉底坚持让他给出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定义与本质,那遇到下一个例子,我们还是不能知道是不是虔诚。

7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tvkyFhlP2GRlPzbDkADrA密码:fg1c书名: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79、顺带说明一下,当时的雅典采用的“公民制度”,每个人都能充当法官和执法者,审案的主角是随机选取的公民,根据案件的大小及重要程度,审判官的人数分四个等级201人、301人、401人、501人。法官审案分两次进行,一次审判确定,被起诉人是否有罪,二次审判是判定受到的惩罚。

80、那么,他的职责岗位是什么呢?即“马虻”之职,向人们播撒爱智之火种,呼唤人们去追求世间真理与社会至善。既如此,他又如何能因贪生怕死而背离自己信仰,行不义之事呢?因此,死亡不可避免。

81、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根据神话,各种神喜欢的东西并不一样,比如在特洛伊战争中,有些神支持希腊人,有些神支持特洛伊人,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82、  这样,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观帮助他实现了模仿从自然向精神领域的过渡,使文艺创作的原则发生了更新,这一新的创作原则经由柏拉图的中介,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体系中得到完善,成为西方历史上牢不可破的文艺本质观念,直到19世纪才被动摇。

83、从这个案例,能悟出一个读书的窍门。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顾看情节,还要注意看细节。能够透露出真相的,往往在细节里面。那么,我们去哪里找细节呢?要到背景里找细节。经典著作大多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了回答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写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84、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一系列事件终于导致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其中之一是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叛国行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尔西比亚德斯去了斯巴达并在对雅典的作战中为斯巴达人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这就难免让许多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对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行为负责。

85、  审美“和谐说”给“模仿说”这一文学创作原则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根据。不过,前苏格拉底时期,模仿说难以跳出自然哲学的窠臼,所谓“模仿”,系指对自然物构成形式和功能的学步。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自然物存在的特征,艺术活动是对自然物构造方式的模仿,“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书法混合元音和辅音,从而构成整个这种艺术”德谟克里特视模仿为人在艺术活动中对事物自然功能的学步,“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86、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在这座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城邦里,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败坏青年”的罪名。于是,这位70岁的老人平生第一次站上法庭,展开了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申辩,他的学生柏拉图深为震撼,将申辩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便有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籍——《苏格拉底的申辩》。

87、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虎年吉祥寓意好的四字成语(4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