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50句精选句子)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通过该研究中模型预测热词热度和周期可知,每种类型热词都有自己的规律。其中,热词热度全周期为热词热度增长期加上衰退期的天数,也可以理解为某特定词语从产生为热词开始的前一天到其灭亡的日期经历过的天数。本文的12个案例中,有5个属于政治事件,1个属于娱乐八卦事件,还冇4个属于社会事件,热度平均周期为2天,因此,本文取50天为计算周期是合适的。(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2、飒:“飒!”“真飒!”“又美又飒!”是人们赞美奋战在各行各业各自岗位上女性同胞的常用语,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3、 大卫·里斯曼说:“反叛的空隙存在文化允许的幻想领域”,把反叛势力体制化,是为了每个成员都不起“邪念”。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符号代表,通过大众的传播,其实就是将“亚文化”体制化的过程,从这方面来看,流行语的运用实际上是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始终在不断的重构与解构、存在着博弈的关系,所以相对于适用于所有圈层的传统用语来说,它的生命力和通用性并不高,代替传统用语进行表达,似乎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无法做到。
4、传统媒体的介入,加速了网络流行语关涉的社会舆情的传播”()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第一次炉边谈话拯救美国金融,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描述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5、积极创新、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6、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娱乐性、可复制性、不规范性等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研究者认为其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征。也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和与实践紧密相关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显著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7、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全是偶然,某一词句能成为网络流行语除了简单形象、生动有趣外,往往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因此,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已成为社情民意、社会心理的特殊载体,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8、(GN)考察网络流行语,不能从“流行”来看,要纳入时间的纬度。索绪尔说,语言总是起源于言语的,因时间而起作用。也就是说,语言总是以人的表达为开始,一个人临时创造出来一种“说法”,即言语,然后传播出去,直到成为习惯。只有成为习惯,才是语言。许多网络流行语被人临时创造出来,虽然被广泛地传播、反复地使用,却没有成为习惯。比如“给力”,这个词在几年前常常被人使用,而现在却很难见到了。从这个维度看,网络流行语能不能被认为是“语言”,可以说本身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
9、这就是我想说的:大多数网络流行语,让人变得低幼化,情绪化,直觉化,它们是深度思考的大敌。
10、作为“交流工具”的网络流行语基于降低交流成本,提高沟通效益的需求而产生和传播,追求文字符号的经济化、便捷化,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突出特征。比如,3Q(谢谢您)、886(Bye-bye喽)、81470(不要生气)、笑脸符号等等。这类中英文混搭缩写的网络流行语通过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数字、字母、文字、符号进行表达,除了简单方便外,还给生硬的网络交流注入了情感元素,增强了网络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给交流双方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基础,拉近了交流双方的距离。
11、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的艺术化表达,是传达大众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艺术作品也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始素材,网友们将艺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以恶搞为主的二次创作,便形成了极具搞笑风格的网络流行语。
12、“东莞扫黄”和“杨达才微笑门”均为涉及公权力的政治事件,事件中产生的“东莞挺住”和“表哥”等流行语则是网民参与网络狂欢直接发明创造出来的。网民通过这种带有戏谑调侃色彩的语言来表示对公权力的质疑,也借此展现了对公权力公开透明的诉求。某种程度上,网络新词是公众的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曲意的表达,包含着不满、抗争和参与意识,这种感受与观点的背后表达方式给予网民更多更灵活的意见与态度(张玉萍,陈孟,2014)。政治事件涉及公权力,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本身就容易受到关注,民众通过流行语这一相对灵活自由的形式来表达的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前文曾提到,网络流行语隐喻化和象征化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关注和回应,是公民借助网络平台在狭窄的公共言论空间中为了寻求对权力话语的反抗而进行的“集体发声”和“话语狂欢”(黄碧云,2011)。在这场“话语狂欢”中,网民虽然不一定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参与了公共事件中的话语构建,形成了出自“草根”的流行语,夹杂着不满和抗争,传播热度借势走高、得以流行。
13、(1)黄旦.“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J).探索与争鸣,2016(11):20-
14、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较粗略地描述了网络流行语特征,但总体看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还存在一些分歧亟待厘清。
15、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同辈压力的情景下,也是存在主动选择和刻意扩势的情况,这一点在粉丝群体中较为突出,例如今年走红的“skr”,除去部分用户的调侃和讽刺外,更多的走红原因还是要归因于吴亦凡和粉丝的力推,再如,流行语“打call”、“pick一下”,无一例外是在粉丝的推动下,出现了极大的影响力,这样的情景在红红火火的娱乐圈并不意外,不过当抽身事外,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羊群效应下集体无意识的突出表现。
16、(阿珍)再进一步理解归纳一下镜子、管道和围墙这三个概念分别指向的内容:我想,镜子其实是“光源”,是流行语产生之初的一种状态,随后,管道让光“流动”起来,这种“流动”产生一种实体,这种实体由于对空间的占据而成为一种城墙式的存在,而“狂欢”则是另外一种“流动”的动力,人们可能不是在表达、发泄、抵抗,而是一种风潮裹挟中试图参与其中并获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所谓“能指所指化”,就是让形式先于内容,把外在形式内化了:人们不是在表达内容本身,而是以“表达”这一行动展现自己的在场。
17、传媒的传播过程从传者开始,传者安排的内容,经过传媒的传播,到达受众,取得传媒效果。传媒效果根据前期的传者的个人魅力、受者的接收程度、讯息的丰富性、渠道的多样性和强度性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决定效果的好坏,有的经久不衰有的轰动一时。
18、“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纸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9、(GN)接着你说的“镜子”的看法追问为什么网络流行语会诞生这个问题的话,我想我们可以回到语言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上看。语言是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也就是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探索语言,就要先探索思想,要探索网络流行语,就应该探索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思想背景。
20、 对近20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内容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21、本期二零二主要聊天人员:WHO、CPG、STL、GN、声声、阿珍、小包
22、说个段子吧:同样两个人,看到海上明月的美景,一个人会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另一个人只会说“卧槽”。差距就在这里。
23、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第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它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4、“我爸是李刚”,反映了一种对权力阶层的声讨
25、“洪荒之力”源于2015年上映的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的台词“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取自古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一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用搞怪的表情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让“洪荒之力”一词瞬间刷爆网络。
26、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截止2016年3月底,我国有近7亿网民,每天产生信息量约300亿。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以及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及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
27、根据黄廖本《现代汉语》所做的统计,现代汉语70%的词汇为双音节词,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流,网络流行语缩略也不例外,如“尬聊”则精简自“尴尬地聊天”。但网络流行语缩略不止于原有词组字词的删减,而是充分运用已有的语言材料来创造新词,如三字格缩略。通常来讲,三字格缩略多为词汇层面的紧缩,如“高大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形式。此外,三字格缩略还可以发生在句子层面,如“城里人真会玩”可以缩略为“城会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印欧语言的首字母缩略,在汉语中通常只有中心词才可以留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微小的,确切的幸福”只能缩略为“小确幸”,而非“微确幸”。
28、(WHO)网络流行语和亚文化有较多重叠,二者都具备一定的叛逆性、草根性、戏谑性,构成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的挑战,二者亦不断在各个场域争夺话语权。部分流行语直接闯入了主流文化的禁区,抵制者认为其粗鲁无礼、离经叛道,支持者则热衷于打破禁忌、冒犯神圣的快感。无论如何,“网络语言污染中文”的抵制行动似乎并没有阻却网络流行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主流文化对网络语言的策略也逐渐从抵制转为收编。
29、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被各种浅薄、通俗、低幼的信息和语言所包围。要想不被同化,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尽量不看它们。多读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少用乱七八糟的流行语。它们正在潜移默化之中,摧毁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0、其次,网络流行语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文字游戏(playwithlanguage)来体现语言的新奇性与创造性,而网络流行语缩略恰恰是这一显著特征的体现。在网络交际中,我们可以利用“我的”与英文word语音上的相似将其替换,从而出现诸如“美爆了,word姐”这样的表达。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流行元素融入缩略语,如因饶舌歌曲而兴起的skr就可以被用来替代“热死个人”中的“死个”,从而出现“热skr人”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缩略还可以赋予现有的词汇以新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构建起《西游记》中“白骨精”与职场中白领的联系,使其具有“白领、骨干、精英”这样的双关义。简言之,网络流行语缩略通过借词、加入流行元素或赋予旧词以新意等文字游戏来实现其“吸睛”的目的。
3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认为,在今天“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技术时代,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逻辑,公众成为新的新闻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网络上人人都是传播者,作为传统媒介机构和职业记者,更应该担负起公共责任。
32、除了上述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缩略语之外,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存有少量的非典型缩略现象。一是受方言的影响,有些音节之间会连读,出现语音层面的紧缩现象。如在“表酱紫”中,“表”与“酱紫”分别代表的是“不要”和“这样子”。二是受外语,尤其英语的影响。如我们常用“厉害了,word哥”来代替“厉害了,我的哥”。这一类缩略语主要利用了语音或语义上的相似性,同时也符合网络流行语标新立异的主要特征。
33、新闻内容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比较直接,而娱乐类传媒内容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比较直接,但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新闻内容逐渐商品化,为吸引噱头和点击量,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被大打折扣。
34、本期二零二主题:网络流行语的“生”与“死”
35、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界定,学界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网络流行语被定义为新新人类网络闲聊使用网络语言中比较流行的部分,即流行的“键盘语言”,有“沟通你我、屏蔽他人”的作用。另一种是随着大量的与社会热门事件相关联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研究者从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热门事件相关联的角度入手,考察其产生、传播规律,将网络流行语定义为“随着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而产生的,迅速风行于网络内外、短期内生命力强大却并不持久的热门词语。”
36、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发酵而来的捉奸视频、给孩子验DNA、马宋机场被抓、马宋偷情视频等等子虚乌有的案例,竟还有网民因为‘宝强离婚事件’双方观点不合而导致离婚。上海女逃饭门事件让众多网民雾里看花结果虚惊一场。
37、在对变量赋值后,根据QCA的分析步骤,本研究对每个案例进行编码并汇总,得到了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数据组合,也就是真值表(TruthTable),以此作为QCA分析的基础。研究选取了“事件属性TYPE”“流行语创造主体BODY”“情绪表达方式WAY”“是否被纳入官方话语场ADOPT”“情绪内容MOOD”和“有无特定诉求SPEC”作为影响变M(解释变量),解释“高热度流行RESULT”这一个结果变量,建立如下真值表。
38、定性比较分析中,通过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盖率(coverage)的计算,可以确定变M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和充分性的关系。一致性足指纳入分析的所有案例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了导致结果发生的某个给定的条件(或条件组合);覆盖率足指这些给定的条件(或条件组合),在多大程度h解释r结果的现(何俊志,2013)。如果条件X是结果Y的必要条件,则Y对应的集合是X对应集合的一个子集,那么其相应的必要性一致性指标的取值应该大于0.反之,如果必要性一致性指标小于0.则不能将X看做Y的必要条件(Schneider,C.Q.&Wagemann,C,2012)
39、“我爸是李刚”,一语出自官二代李启铭之口,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疯狂飙车撞人,并叫嚣“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我爸是李刚”也逐渐成为大众认知富二代的新标签。
40、▲《咬文嚼字》收录的 2011-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41、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它的核心产品是做内容。
42、以上分析的是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网络流行语研究的专著几乎没有,只是在少量专著中散见一些网络流行语研究的内容。如黄涛在《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一书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形式;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一书中用专章论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产生及类型等问题。杜俊飞在《沸腾的冰点: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喻国明在《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李彪在《舆情:山雨欲来》(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等著作中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王骁炜的《实用网络流行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北京康世经济发展研究所编的《网络流行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从2005年开始定期发布的《中国流行语》,这些著作多为工具书性质,未从学理上进行研究。
43、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这点基本形成共识,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就涉及两种逻辑方法:明确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分类。笔者以为,按照“属加种差”的方法来下定义,如何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表现形式等维度上找出“种差”非常关键。在分类上,语言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作为分类基准,但社会学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不能忽略使用网络流行语族群的存在,言语共同体理论是分析界定网络流行语外延的重要工具。
44、网民在疯狂追剧的同时也不忘戏谑调侃,用“上瘾”一词代替男男同性恋或者专指gay。“蓝瘦香菇”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网,“蓝瘦香菇”小哥也火了,“蓝瘦香菇”注册公司也出现了,新一代网红随着新一代网络流行语的兴起诞生。
45、所以,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多数流行语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很快就会过时。那为什么还要去用呢?生命如此短暂,时间如此有限,为什么要浪费在这些注定昙花一现的东西上面?
46、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则是当下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副产品(张祯希,2015)。“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的特殊语言形态,它产生于网络的非正式情境,一旦与社会现象关联,就会成为易被大众接受的说法(张玉萍,陈孟,2014)。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伴随着现实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展流行起来、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它既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又可以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传递和释放(刘越,2014)。
47、按照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过程的末端研究。
48、作为“表情达意”或“情感宣泄”载体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逻辑影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49、鸭梨: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