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67句精选句子)

2023-08-08 09:13:06

王夫之

1、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2、  《易传·系辞》在追溯易的起源的同时追溯物种的起源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们知道,物种的起源必须有雌雄两性,这就是所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雌雄两性就得有乾坤两道,这样,人的起源与易理的起源也就同步进行了。那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具体物质又是什么呢?《系辞》在另一处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原来构物的材料是精气,也就是充斥于宇宙之间的气。气聚而为物,散而为气,所谓游魂,也就是游散之气。气的聚散就是物的存没,对人来说,也就是生死,所以《系辞》又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人的生命推其原始是什么呢?是气。反其终极又是什么呢?仍然是气。躯体血肉,不过是气的一时凝聚罢了。气聚而生,气散而死,这就是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懂得了这个道理,才算从根本上懂得了什么叫生,什么叫死。这就是“故知死生之说”的学问。(王夫之)。

3、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4、  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循环,实际上就是被朱子所讥的张载、王夫之主张的大轮回,只是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鲜明辩证思想和科学性。恩格斯首先肯定物质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是“无限时间内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只是这个循环的周期是十分漫长的,漫长得连地球存在的年代都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来计算。这样,不仅不存在释氏的“个个各自轮回”,恐怕也不是朱熹指出的“横渠是一发和了,依旧一大轮回”了。由此可见,朱熹的讥评是一针见血的,王夫之的辩白是多馀的,而早于恩格斯818年的张载有与恩格斯相似的宇宙观,是十分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

5、“在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

6、  夫之哲学有家学亦有师承,直接上承北宋张载为代表的陕学。张载的气学思想从来不是主流。王夫之将张载的世界观发扬光大,并迅速跳至方法论层面和伦理学领域,把实用理性作为哲学的依归所在,主要体现在:把哲学的讨论领域拓展到实体问题;把器的范围扩大到自然和社会,加入“人”这一重要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物质”范畴;把人的价值意义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解决了知之而后行的问题,使知行由分裂走向合一。器与物的理论,既是王夫之关于物质与精神的理解,也是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理解。

7、  清初三大思想家中,王夫之的史学造诣很高。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倡导“史学经世”论,赓续《史记》和《资治通鉴》鉴往知来、以资政道的传统,表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历史精神根深蒂固的信仰,其本人著作中的史学精神、史学观点亦卓尔不群。王夫之于丧乱之际、鼎革之时读史阅世,反思游谈玄虚之风的误国误民,批判玩物丧志浮光掠影的读史态度,主张以史资世、总结治乱兴亡的教训,从而赋予历史以厚重承载。

8、这首诗一开始,王夫之就用了七个字来回忆与郑氏诀别那日的悲凉的场景,“十年前此晓霜天”,十年前的今天,那是一个下了一宿寒霜的清晨,眼看着妻子卧病这么久还没有好转的迹象,自己内心比外面的寒霜还要冰冷。

9、联中“午”“秋”二字倒装,压于联脚,苍凉雄健,力重千钧,倍见风骨。光绪二十年,著名学者刘人熙题跋于其上:“船山先生之于湘南,犹水有洞庭,山有衡岳。吉光片羽,偶落人间,皆足宝贵……”谭嗣同曾有一联云:“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其“古“奇””二字之放置,或可受船山先生之启发乎?

10、1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1、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震》

12、突然,妻子咽气了,这太让王夫之意外了,明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而晨钟敲响之时,却是妻子仙游之刻,“惊破晨钟梦亦仙”。“惊破”二字足见王夫之对妻子的去世毫无准备,让他受惊极大。

13、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14、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15、 巍峨岷山立四川,滚滚长江与天接。峚钟两山相对出,祝融火神繁后世。鸟翔泉涌万山绿,峰高路转一影孤。荷叶何田田,苍松集栩栩。纤纤南立五指峰,媚媚西依峨嵋山。轻盈多姿,仪态万千。过山涉水,踏雾披星,山脉南延几千里止于大云山。蒸水南流,涟水北依,两岸高山,鱼戏浅滩,帛飞丝展,袅袅炊烟,而还急流,而还静水,如惊非意,相忘以坦。荆棘遍地,飘逸虚幻。山脉长长水迢迢,南岳峰边小山丘。衡山巨石赤红色,犹如城墙藤萝结。星汉灿烂,杂以迷离。灌木荆棘如樊篱,盘根错节又洞开。大路小径,遇岩不见。怪石嶙峋犹如刀锋兽角,风萍漂摇状态诡异。自岣嵝起山峰崔巍,高矗凝峙,奔精歙魄,千变万化。遥望南岳,群峰起伏,连绵不断,逶迤前行,凡有七十二峰,其它小峰不尽其数。白石,小蒿,太室诸峰簇簇环绕,续梦庵之双髻峰,亭亭玉立。如麦浪翻滚积于石廪。婉蜒腾跃,如蚯蚓深藏于土地,又如蜥蜴腾跃于虚空。时而高大,时如斧削。翩翩遨翔如归鸟,盘旋往复如巨鹰。时而消失于谷地,时而高耸于江岸。张其华盖,郁为烟霞。南天门之峰如刀削,奇特自险峻,神仙居之;祝融峰之顶居火神,相辅相成,皇封之地。

16、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17、18: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1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昧。

19、说老实话,该联佛理太深,笔者寄迹红尘,一介凡夫俗子,岂能理解得了?只能搁置,待有缘人诠释吧。

20、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在衡州称“族盛”。父亲王朝聘曾经两中副榜,后入国子监攻读;二叔和三叔都是郡文学,三家子弟也多承习诗书。王夫之自幼受家学熏陶,从小颖悟过人。4岁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了《十三经》,此后一边跟父亲学习经义,另一方面又大量阅读各类书籍。12岁便能咏诗做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有名的少年才子。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9岁的王夫之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他在这里饱览藏书,专注学问,与师友们“聚首论文,相得甚欢”,为以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他23岁时,湖广提学检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将他的文章列为一等,给予了“忠义肝胆”、“情见乎辞”的高度评价。

21、〔铜官戍火(《潇湘十景词》之八)铜官浦在长沙北三十里。芦汀远岸,水香生於始夜。渔镫戍火,依微暮色间,如寒星映水。〕

22、“您写字,我们评”   把您的作品拍照从对话框发我们,我们会尽快点评发布。想看往期点评,请关注我们⤵

23、颇富才名的王夫之原本想一心报国、施展抱负,却无奈以一介文士之身而适逢乱世。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5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灭亡。王夫之心痛欲绝,写下《悲愤诗》一百韵,以抒发自己的心境;同年迁居衡山下,筑茅屋,名“续梦庵”。他出门时,手擎雨伞,脚踏木屐,用此举来表示自己“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这种不屈的民族气节。

24、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25、  随着清王朝深度汉化,夷夏之别的观念已经淡化,昔日的“夷”逐渐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对抗海上之“夷”则成为晚清以后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随着湖南人曾国藩、曾国荃兄弟重刻《船山全书》,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思想发扬光大,在近代历史变局中重现活力,成为国人救亡图存运动的精神导引,对仁人志士启蒙民智、唤醒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谭嗣同就由其“道不离器”的思想,得出了“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的结论,为维新变法找到依据。章太炎则评介“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更是喊出了“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为普鲁士。若道中国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强音。继欧风美雨沐浴下的广东之后,更具有本土气息的湖湘学派扛起救亡图存的旗帜,为中国的复兴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灵感,王夫之的余音于空谷之中回响共鸣,令人唏嘘。

26、言简意赅乃学人联之普遍特色,船山先生之作,尤为典型。先生存世之联,惟有一篇长构,即《题衡阳别峰庵联》:

27、流水平桥,一声杜宇,早怕雒阳春暮。杨柳梧桐,旧梦了无寻处。拼午醉日转花梢,甚夜阑风吹芳树?到更残月落西峰,泠然胡蜨忘归路。关心一丝别罣,欲挽银河水,仙槎遥渡。万里闲愁,长怨迷离烟雾。任老眼月窟幽寻,更无人花前低诉。君知否?雁字云沈,难写伤心句。

28、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29、清顺治三年(1646年)夏,王夫之只身赶赴湘阴,建议调和南北督师矛盾,联合农民起义军协力抗清,但此行毫无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又组织或参与过几次抗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流落零陵、常宁的荒山野岭之间,《周易外传》等书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成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王夫之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湘西草堂,他一生最后17年就住在这里,大部分著作也在这里写成。

30、第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31、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王夫之

32、船山哲学的近世精神——晚明的文化守夜人王夫之(下)

33、归禽响瞑,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迸,滴碎荷声千顷。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34、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沪”(评杜甫《野望》)。

35、  王夫之虽然将神解释为二气之理,健顺之德,似乎是一种纯自然现象,实际上讲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效应。他在另一处论神气关系时说:“神者气之灵,不离乎气而相与为体,则神犹是神也,聚而可见,散而不可见尔,其体岂有不顺而妄者乎!故尧舜之神,桀纣之气,存于絪缊之中,至今而不易。”(同上)神是不离乎气的,气散而归于太虚,神也同时归于太虚,所以尧舜之圣,桀纣之恶,其神其气,同时归于太虚的絪缊之中,永远无可改易。这里的“尧舜之神,桀纣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评价,无非在提醒人们,桀纣之恶和尧舜之圣一样,不仅永远存在于人间,而且永远存在于太虚,不可改易。

36、然后他是主张均天下反专制爱国思想的,然后王夫子他对于心物之变他是反对的。他觉得人他之所以会获得知识,会聪慧是靠他的感官去感受的,靠他的心去探知的,他只有进入到世界的万物中,去探寻事物的规律,他才能去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是后天获得的,并非是天生就有的,所以他对于知行之便里面的生而知之的理论是反对的。

37、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38、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和个别,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

39、在民间,有十年大祭的习俗,那年,王夫之妻子郑氏去世十年,王夫之积极准备郑氏的祭奠仪式,同时也想把胸中积郁多年的思念进行宣泄。他借组诗《悼亡四首》回忆郑氏与自己一起度过的日子,回忆郑氏与自己的永诀,今天咱们就来读一读其中一首:

40、  王夫之虽然秉承张载“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的思想,认为物都是气的凝聚,但是,不同的物又是由不同的气按不同的程序构成的。他说:“聚则见有,散则见无;既聚而成形象,则才质性情各依其类。同者取之,异者攻之,故庶物繁兴,各成品汇;乃其品汇之成,各有条理,故露雷霜雪各以其时,动植飞潜各以其族,必无长夏霜雪、严冬露雷、人禽草木互相淆杂之理。故善气恒于善,恶气恒于恶,治气恒于治,乱气恒于乱,屈伸往来,顺其故而不妄。不妄者,气之清通,天之诚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41、  迂阔背后其实是坚守,南明几个君主人格品行争议不断,却能赢得汉族士大夫拥簇,只因其代表的不是个体,而是华夏文明。王夫之的君主观总体上属于改良主义范畴,但也包含了对传统三纲五常、君臣伦理的突破,比如君位“可禅、可继、可革”,不能“私神器”,主张均天下、反专制,“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主张皇帝分权给文武大臣,提出土地民治论,这些思想散见于《宋论》《黄书》《噩梦》等著作中。

42、第王夫之提倡心物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认为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43、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年十一月,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

44、第王夫之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王夫之认为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观点阐释: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45、十年前此晓霜天,惊破晨钟梦亦仙。一断藕丝无续处,寒风落叶洒新阡。

46、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评高适《自酮北归》)。“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

47、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8、  这里,王夫之有一个十分可贵的思想,他把有生命的“百物生死”和风雨露雷的自然现象,乃至从来被人视为永恒不变的日月,统统看成是同一性质的气的聚散现象。这个思想,因为用的是“发敛”一词,所以有不同的理解。他的儿子王敔在句末加注说:“发敛,谓日月出入之道。”出入之道指的是一种带规律性的出没现象,这与气的聚散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王夫之的思想里,“发敛”就是聚散,“发”有发生之意,就由气到形而言;“敛”有收敛之意,就由形到气而言。他在注张载“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一语时发挥说:“日月、雷风、水火、山泽,固神化之所为,而亦气聚之客形,或久或暂,皆已用之馀也。”当然,日月、水火、山泽是如何形成的,十分玄妙,故谓之“神化”,但王夫之却大胆地肯定它们都是“气聚之客形”,所不同的仅是时间上“或久或暂”的区别。这就是说太阳、月亮、山泽,尽管存在的时间极久,但仍然是气聚的客形,有一天终究要返回太虚而成为气。这样,王夫之的气一元论,也就达到十分彻底的程度了。

49、渺渺扁舟天一瞬。极目空清,只觉云根近。片影参差浮复隐,琉璃净挂青螺印。忆自赢皇相借间,尧女含嚬,兰佩悲荒怜。泪竹千竿垂紫晕,实鸿不寄苍梧信。

50、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51、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52、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53、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54、船山反清失败后,窜身瑶洞,蛰伏深山,自署所居为“活埋庵”,此即下联之本事。“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船山学说与程朱理学之“理气”说是对立的,他认为天地之间,无不是气,也无不是理,气是物质实体,理则是客观规律。这一观点,一扫宋明理学之陈腐风气,的确是别开“生面”。这既是励志,亦是自诩。

55、据传,当年清兵南下,王夫之在衡山聚义军抗清,失败后隐居广东肇庆。清廷知其学识渊博,为收买人心,巩固政权,欲招为己用,几次三番委派官员许以高官厚禄,王夫之丝毫不为所动,但不胜其烦,故于门首书此一联,以彰其志。后遂无问津者。

56、王夫之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

57、20: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58、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9、1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60、1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61、  对于《易传》的这个思想,尽管代代相传,而且被儒家奉为经典,但从思想上认同的并不多,直至北宋时代的思想家周敦颐、张载,才真正接受并弘扬了《易传》的思想。张载在《正蒙》一书中构建了他彻底的气一元论,而周敦颐更是把宇宙的本原推到了气前的“无极”阶段,以至与当代宇宙学说的理论相对应。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著《张子正蒙注》,他虽然在宇宙本原的问题上从周子的“无极”退到了“太极”,但在将张载的气一元论发挥得漓淋尽致的同时,对人的死生作了可贵的探讨。

62、  “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在激烈的变局中,王夫之横空出世,完成了一名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的心路历程,其成就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诸领域。王夫之既深刻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其开创的“湖湘学派”实事求是、匡世济民的风骨与追求,也永远镌刻在了中国文化地图之上。

63、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64、王夫之最后说:“百年的杀戮与动荡,无形中消散(百年嚣陵噬搏之气,寖衰寖微,以消释于无形。)”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祖一直生活在“恐惧”的生存现状与心理状态之中。

65、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66、  这里还有一个同样难以解释的问题:“善气恒于善,恶气恒于恶,治气恒于治,乱气恒于乱。”据此说来,人之有善恶,社会之有治乱,不仅全是由气决定的,而且是不可更改的,因为恶气形成的人必然是恶人,乱气成形的社会必然是乱世。这样,不仅有把气的作用绝对化之嫌,似乎又与王夫之自己提倡的人生主旨相矛盾。他在注张载的“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一语时说:“气无可容吾作为,圣人所存者神尔。兼体,谓存顺没宁也。存者,不为物欲所迁,而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守之,使与太和絪缊之本体相合无间,则生以尽人道而无歉,死以返太虚而无累,全而生之,全而归之,斯圣人之至德矣。”(同上)既然是“善气恒于善,恶气恒于恶”,那还有什么学聚、问辩、宽居、仁守之必要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七夕幽默高情商的句子(9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