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89句精选句子)

2023-08-05 10:13:17

舆论监督

1、本文原载于《新闻战线》(2020年4月下)(舆论监督)。

2、《焦点访谈》创办时,“舆论监督”这个词还很生僻,缺少监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面貌。在这种情况下,《焦点访谈》应运而生,用每天晚上的13分钟来向公众普及舆论监督这个词及其所具有的推动性力量。

3、对于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正确面对,这也是为官从政的一个基本功。

4、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我们期待,在多方努力下,舆论监督报道的阻力能够大大减小,推动各方面工作得到改善,切实助力社会发展在公平、法治、阳光的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5、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6、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的力量,发挥媒体的优势,能时常提醒领导干部规范用权,防止以权谋私,不正是一种爱护吗?

7、舆论监督是与党内监督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监督)。

8、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9、少数领导干部之所以抵触舆论监督,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10、  前几天,山东要求省级新闻单位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要求媒体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竟然发文要求媒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这个听起来怪怪的要求,受到了一些网友的讥笑。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第一本能,就像猫捉老鼠、啄木鸟抓虫、老虎吃肉一样,不捉老鼠的猫,那还叫猫吗?那叫宠物猫。“媒体本能”竟还要发文去要求,这是对媒体的羞辱吗?当然不是。

11、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闻战线》,并获作者授权

12、对于媒体和记者而言,要善用、慎用舆论监督权,操刀相关选题时,不卑不惧,不骄不诌,把握好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

13、舆论监督凋零,理性的负责任的报道跟不上,而碎片化的网络表达又呈爆炸之势,自媒体太多,调查记者太少,事实报道跟不上,事实缺席下情绪爆炸。

14、76年前,舟山渔民曾救被日军遗弃的数百名英俘

15、明明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却被有的地方政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地方干部这种“舆论监督过敏症”需要脱脱敏,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

16、对舆论监督的“反感”,源自对监督工作的“敏感”。少数地方基层干部为迎合上级领导“更看重成绩成就”的心理,长期报喜不报忧;个别干部对舆论监督有偏见,认为媒体只能“抬轿子”不能“扯袖子”;还有部分地方片面以负面舆情多少考核下级工作,导致基层干部滋长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

17、忠言逆耳利于行。还有的地方党政部门在相关报道刊发后,及时推动各项问题解决,并创新让市、县领导到政务服务大厅“坐班”等制度,将工作做到了全省前面,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肯定。

18、有的认为“聚光灯下不好办事”,担心舆论监督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19、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为民服务上。

20、文章指出,舆论监督能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

21、批评性报道也并不意味着加强负面后果,应该转变形而上的观念。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有利于我们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

22、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市长白尚成则在两会上首次回应银川公交纵火案:(纵火案)暴露了基层干部对待这些事情的敏感性、尤其是责任心的缺乏,反映到作风问题上就是不够严谨。如果我们履行了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可能就不会发生。在两会这一被媒体和公众高度聚焦的舞台上,以上两位代表能有如此坦诚态度,对敏感事件不回避,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敢于自省,无疑值得肯定。现实中,不少官员对于舆论监督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在有的人意识里,舆论监督就是抹黑。舆论监督暴露出问题,有的官员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把问题归咎于媒体。

23、“塔西陀陷阱”这词这段时间很火,说的是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失去信任,无论官方说什么,公众都不信——即使说的是真相,公众也觉得是政府在“洗地”,辩解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老百姓成为“老不信”。其实,最怕的不是官方落入“塔西陀陷阱”,而是媒体也跟着一起掉进这个陷阱,媒体的报道也没人信了,人们觉得媒体跟官方“站一起”,那是最糟糕的。热点事件中,媒体应该能成为客观的第三方,用客观报道去还原真相,用事实和常识驱逐谣言,用理性驱散情绪,可当媒体因为失去舆论监督能力和批评功能,都是正面消息,都是点赞鼓掌叫好,跟政府绑得太紧,甚至完全成为地方传声筒,怎么能让公众相信“舆论引导”中所言是事实和真相呢?

24、舆论在这次事件中,天天都在随意猜想一个结果,以期带来点击率。

25、  还有,舆论监督的凋零,也使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危机,很多新闻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人们只会进一步抛弃媒体,塔西陀陷阱进一步加深。

26、官大学问大、权多项目多:学阀当起科研“掮客”!

27、既不能把记者当成特权人员,也不能把记者当成特殊人员,像记者坚持客观真实一样,外界对记者这个职业也应保持客观真实的心态。

28、.规范网络舆论最根本的是规范网民的言论,网民参与程度日益深入,网络信息量逐步增加,对网民的素质考验和要求也逐步提高。网民的自身素质关系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网民在复杂的信息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用理性和专业的知识去理解和判断网络事件的前因后果,提出充分反应网民意志的意见和观点,对舆论监督起到积极作用。

29、  前段时间上上下下反思了这两年盛行的吓尿体哭晕体,这些浮夸的文风不仅形成了舆论场上的膨胀,传播了浮躁、盲从和自大,更大的恶果是,造成了我们对自己、对他国的战略性误判。

30、当然,媒体要报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批评和监督,也有阳光、温暖、柔情和岁月静好,总之,要客观地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媒体公共性和公信力的塑造中,舆论监督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监督,没有批评,没有问题,媒体呈现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话说得有点儿极端,但现实是,当人们从媒体报道中读不到真实、真诚和真相时,对媒体说的所有话都会持一种保留态度,媒体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31、权力与监督须臾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方面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巡视监督常态化等制度性建设不断推进,一方面是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权力的监督约束越发严格,各级领导干部也越发自觉接受监督。

32、舆论监督能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

33、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4、《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

35、舆论引导,不是想引导就能引导,引导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公信力。公信力的本质在于,说了别人会信,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媒体来说,就是通过日常报道证明自己是一个说真话、报道事实、捍卫公共利益、负责任的媒体。——而这种公共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所形塑,激浊扬清,鞭挞丑恶,揭露腐败,追问真相,回应民众的诉求,尊重公众的知情渴求,与民众有着良好的互动。权力是依赖的函数,公众充分依赖一个机构,遇到问题去寻求曝光,有疑惑时向其寻求确定并权威的解读,这个机构就拥有了公信力。

36、然而,知与行之间,有时难免存在差距。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37、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转化为监督机关的监督,由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等等。

38、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方面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巡视监督常态化等制度性建设不断推进,一方面是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权力的监督约束越发严格,各级领导干部也越发自觉接受监督。

39、舆论监督凋零,没有日常舆论监督报道的脱敏,很多问题都会“敏感化”。――脱敏是最好的舆情减压方式,而缺乏日常脱敏,寄望突发事件的舆情压力下去脱敏,很难做到。

40、  舆论监督凋零,没有日常舆论监督报道的脱敏,很多问题都会“敏感化”。――脱敏是最好的舆情减压方式,而缺乏日常脱敏,寄望突发事件的舆情压力下去脱敏,很难做到。

41、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为民服务上。

42、舆论监督的载体多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话访谈、记者采访、实况报道、专家评论、公众留言等,这使得舆论监督的传播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可信度较高、社会反响强烈。与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43、  想到几年前类似的“求舆论监督”,四川纪委书记王雁飞跟当地媒体座谈时坦言:“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有利于我们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他说:自己在四川工作了四个月,还没有读到有关的批评报道,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他希望媒体加强监督,“包括针对我们的队伍,搞一些批评报道,没有问题”。

44、人民日报:“00后”的身上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

45、2018年7月26日,大众日报头版开设“大众调查·聚焦难点痛点堵点”栏目,首篇推出重磅舆论监督报道《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该栏目已刊发各类舆论监督报道超过100篇。

46、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47、“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48、这四种监督,既目标一致又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既相互制约又共同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彼此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严谨周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发挥出监督的整体优势。

49、如果日常的舆论监督顺畅,人们一方面会觉得“负面无法遮掩”,对信息透明有信心,另一方面,日常的监督报道提高了公众的心理阈值,对问题会有一个稳定和理性的判断,不至于动辄被那些消费公众焦虑感的爆款网文带节奏,不至于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新闻”。

50、  这家公司的问题,以及公众在网上的诉求,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日常舆论监督畅通,媒体对这种涉及重大民生的企业和领域的监督没有障碍,出一点问题就会被曝光,民众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新闻也不会是“爆炸性”的。一方面,日常的舆论监督会对企业形成约束,更重要的是,“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51、朱镕基总理曾在20年前为《焦点访谈》题下16字寄语: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作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焦点访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承担了远超出一个电视栏目所能承担的观众托付。

52、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监督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受限制少,监督面最广。

5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监督方式之一的舆论监督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4、在过去的评论中,我经常谈到这个理念: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体两面,不能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一些地方领导,只希望媒体能在地方陷入某个丑闻、卷入某个舆论麻烦时,能帮着政府部门去引导舆论,让公众相信官方。——却不欢迎媒体日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以软性或硬性的方式抵制媒体的监督,听不进批评,看不得“负面报道”。媒体如果没有舆论监督所积累的公信力,根本不会有舆论引导力,说什么公众都不会信。

55、  当然,媒体要报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批评和监督,也有阳光、温暖、柔情和岁月静好,总之,要客观地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媒体公共性和公信力的塑造中,舆论监督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监督,没有批评,没有问题,媒体呈现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话说得有点儿极端,但现实是,当人们从媒体报道中读不到真实、真诚和真相时,对媒体说的所有话都会持一种保留态度,媒体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56、前段时间上上下下反思了这两年盛行的吓尿体哭晕体,这些浮夸的文风不仅形成了舆论场上的膨胀,传播了浮躁、盲从和自大,更大的恶果是,造成了我们对自己、对他国的战略性误判。

57、7月26日,《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报道刊发后,7月27日-31日,大众日报连续5天刊发《“决不能来回踢皮球折腾群众”》《“这重重给我们敲了一次警钟”》《快改,真改,举一反三抓整改》《当好“店小二”,不当“大掌柜”》《共同答好舆论监督这道必答题》5篇文章,聚焦各市各单位各部门就首篇报道后的整改情况,从思想认识、实际行动等各方面进行了充分反馈。

58、当前社会转型加速、各项改革政策密集出台,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新趋势,领导干部要得到大量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反馈,就必须敢于直面和接受监督。一方面,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推动实际工作,防止行政结果背离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摒弃负面新闻“等一等、拖一拖就能过去”的想法,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59、而就在本组报道推出不久,大众日报记者再次集中暗访,并刊发《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关键还要事办好》(8月17日)《不动产登记,离“一次办好、五日完成”还有多远》(8月31日)报道。先后揭露了相关部门不担当不作为、执行慢、效率低等现状,揪出了流程不合理、数据不共享、乱收费、奇葩证明等诸多导致群众和企业“多次跑”“事难办”的深层次问题。报道刊发后,文中所涉问题绝大多数得到了整改解决。

60、整天活在这种文章中,越来越走向心灵的封闭,误判了别人,觉得别人都是纸糊的,害怕中国,动不动就跪。误判了自己,觉得自己是老大,能主宰世界了。――可真相并非如此,没有对真相的揭示,没有让人冷静的凉水,都是让人狂躁的鸡汤,真打起来,不知己知彼,怎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61、舆论监督是与党内监督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对于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正确面对,这也是为官从政的一个基本功。

62、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闻监督就敏感,其实质是个别地方部门和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这些干部应该从根子上戒掉“舆论监督过敏症”,为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良好氛围,让舆论监督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63、白岩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道,《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属性越来越弱了,最惨的一年里,《焦点访谈》只做不到60期舆论监督。在《焦点访谈》坚守19年的元老敬一丹也不得不承认,《焦点访谈》是渐变的,191998年的《焦点访谈》是有锋芒的,现在就变成了“你懂的”。 

64、如果您不愿我们以这种方式转载,敬请联系删除,谢谢理解!

65、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66、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论断,他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发表过一篇《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的文章,文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67、随意报道警方进度对警方办案的压力巨大。既要找证据,又要帮自媒体辟谣。

68、《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更好为民服务上。

69、  整天活在这种文章中,越来越走向心灵的封闭,误判了别人,觉得别人都是纸糊的,害怕中国,动不动就跪。误判了自己,觉得自己是老大,能主宰世界了。――可真相并非如此,没有对真相的揭示,没有让人冷静的凉水,都是让人狂躁的鸡汤,真打起来,不知己知彼,怎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70、换一个角度看,加强舆论监督不仅是对权力行使的规范,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有的地方政务公开栏上写着“爱护我请监督我,关心我请批评我”的标语,细细琢磨,话语浅显道理深刻。

71、  说实话,如果我们的官员在日常没有面对一个真实的媒介环境,给他们营造了一种“出事反正会有上边给擦屁股”的预期,没有日常舆论监督的压力,回应公众的能力会越来越退化,这是课堂上那些所谓的“模拟演练”无法补救的。没有一般性的舆论监督报道的磨练,有些官员对舆情的心理阈值极低,一点小事也会如临大敌,一点小批评也会恼羞成怒,过度的“应对”只会刺激更强烈的反应,小事“应对”成大事。

72、长期以来,始终有人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对立起来,一说舆论监督就等同于抹黑、污化和泼脏水,这种观念长期影响一些领导同志对公众和媒体监督的态度。

73、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74、  在过去的评论中,我经常谈到这个理念: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体两面,不能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一些地方领导,只希望媒体能在地方陷入某个丑闻、卷入某个舆论麻烦时,能帮着政府部门去引导舆论,让公众相信官方。——却不欢迎媒体日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以软性或硬性的方式抵制媒体的监督,听不进批评,看不得“负面报道”。媒体如果没有舆论监督所积累的公信力,根本不会有舆论引导力,说什么公众都不会信。

75、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

76、媒通社(ID:mts1000)认为,这条消息之所以引起很多媒体人的注意,与近来批评性报道的清冷有关,事实就摆在眼前,当下的监督报道由于空疏甚至在真实性等基本品质上持续受到质疑,正陷入困顿之中。

77、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最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法官做出裁决。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都是歌颂赞美,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

78、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79、微言大义栏目开始进入两会时间。您可以就自己了解、关心的两会话题、国计民生,以在“新京报评论”公号和“沸腾”公号文章下或后台留言的方式,提出你的两会“微提案”,我们将择优刊发,有稿费。

80、  听得见最尖锐的批评,提高对批评和监督的耐受力,尊重新闻专业主义,尊重媒体的舆论监督,尊重媒体累积公信资源的公共性实践,而不能用过于工具化和功利性的心态看待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回归常识,尊重媒体成为有公信力的、让公众依赖的第三方,是媒体之幸,公众之幸,也是政府之幸,国家之幸。愿山东“鼓励舆论监督”之举真能落到实处!

81、  没有新闻的地方,尤其是官员,一定缺乏面对媒体和公众诉求时的回应能力。对于官员与媒体的关系,著名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先生有个很妙的比喻,他说官媒关系就好像合作开一辆车,官方是踩刹车的,媒体是踩油门的。车要稳稳往前开,需要刹车和油门的精妙配合,媒体通过曝光推动问题的治理,官方通过回应避免舆情爆炸,就是刹车的功能。没有新闻,缺乏舆论监督的推动,一个地方平常死气沉沉,一旦出事,往往是爆炸式。而官方由于平常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舆情面对往往呈现出“不敢说、不会说、不愿说”的傻白甜状态。

82、  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批评某地是“一个没有新闻的城市”。——据说后来当地一个领导很不满地说: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新闻呢?我们只是没有负面新闻,而多是正面新闻。怎么可能呢?正和负是相对存在的,你能找到一张只有正面没有反面的纸吗?我说的“没有新闻”,当然不是指报纸上没有报道,而是指没有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没有新闻,权力和治理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态和官场生态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8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84、舆论监督能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

85、最新!《浙江省机构改革方案》获批,系全国第9个

86、便捷。发达的传播系统可以在数小时到数日内产生监督效果,干预最为迅速,这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对报纸来说,今日的事件明日可以见报;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说,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而且舆论监督的工具比较特殊,公众可以使用的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手机等可移动设备,对被监督者的言行举止、被监督事件的真情实景进行现场记录,将实况客观、形象地再现于大众面前。

87、刘秀当年饿了一夜的山西穷村,现在能吃饱吗?

88、负面舆情准确预警:对于不同舆情主体发布的负面、敏感等声音,全网舆情监测平台可通过语义自动识别,支持微信预警、短信预警、客户端预警以及邮件预警等多种方式,有助于用户及时发现负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小学生谚语大全二年级(1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