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建构(67句精选句子)

2023-04-24 08:32:03

现实的社会建构

1、本书的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是对日常生活现实的现象学分析,因此不妨将其视为服务于核心论点的哲学导言。只对社会学论证感兴趣的读者也许想跳过第一章,但要提醒的是,某些贯穿全书的关键概念都是在这一章先行界定的。

2、制度乃是给定集体中那些恒久问题的恒久解决方案,这种社会认知是制度意义的传递基础。因此,制度意义必须牢牢地镌刻在个人意识里。由于人类常常慵懒、健忘,就需要有一些手段让这些制度意义被不断地重新刻画和重新记忆,于是就必须引入某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了。在沉积意义的层面上,也会发生在我们前面讨论制度化时所提到的例行化与琐碎化的过程。英雄事迹在被纳入传统时所遵循的程序化模式便是一个例证。

3、出生于斯洛文尼亚,后随新婚妻子移居美国,成为舒茨的学生。后担任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教授直至退休。卢克曼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象学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继承人。使现象学社会学摆脱了现象学哲学的印记。

4、日常生活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它简单地存在着,并不需要额外的论证。同日常生活现实相比,其他类型的现实仅以有限意义域(finiteprovincesofmeaning)的面貌出现。它们是至尊现实的飞地enclaves,有着限定好的意义和经验模式。处于有限意义域时,人们的注意力从日常生活中转移开了。在转向有限意义域之时,注意力所发生的转移是根本性的,此时意识的紧张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宗教体验中,这种转移被贴切地成为“跃迁”但即使在跃迁发生的时候,日常生活现实仍然保持着它的至尊地位。语言最能说明这一现象。一旦用日常语言来解释有限意义域的经验,我通常就会“扭曲”后者的现实。

5、另外,在很多领域和行业有正面的“规矩”和反面的“潜规则”。我们都要学会合理(伦理)合法(法律)地应对,须知“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6、特征:日常生活具有时空结构。由于我的操控区域与他人的操控区域相互交织,因此空间结构也具有社会为度。对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来讲,日常生活的时间结构更为重要。

7、这种内化始于个体对其世界的“承袭”(takingover)。在内化中,个体“理解”他人的主观过程和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这个世界之后也变为我的世界,我和他人以一种持久的方式和全面的视角来共享时光,这种方式和视角将一系列情境互为主观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互相理解对方对共享情境的定义,而且以交互方式定义它们。我和他人之间建立起联动机制和持久的相互认同——这种个体的发生(ontogenetic)过程被称为社会化。

8、正当化的第二个层次是由一些已具有雏形的理论假设组成。在这里会出现一些对客观意义丛的不同解释图示。这些图示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与具体的行动直接相连。谚语、道德准则和名人金句、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是这个层次最常见的东西。(现实的社会建构)。

9、  我国现有保护诚信行为的外围法惩罚力度普遍偏低。社会成员的诚实守信,既来自人们对诚信道德价值原则的认同和信奉而形成的道德信念与良心,也源于法律对虚假失信行为的严厉惩治而形成的道德不可侵犯性。在一定意义上,法律是守护道德的安全门,是阻抑不道德行为的拦截坝。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欺诈失信行为的严惩相比,我国的外围法对欺诈失信行为的惩罚规定,存在着刑罚程度偏低以及后果论定罪问题。欺诈失信成本和风险低下的现实,在客观上就产生了“纵容”非诚信行为的道德悖论。

10、  “诚信无用”论,产生了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诚信无用”的存在,是虚假、欺诈、失信等行为未受到法律应有制裁、背离违法受罚法律逻辑所致。欺骗失信牟利行为的横行,意味法律惩治不力。“谁诚信谁吃亏、谁欺骗失信谁获利”严重扭曲了诚实守信与虚假失信的正常博弈关系,是滋生机会主义“选择性守信”的温床。

11、彼得•L.伯格(PeterL.Berger,1929—2017)

12、讨论整合以及相应的主观合理性问题有两个层面。横向和纵向。横向指的是制度秩序的总体性对不同制度过程的参与者来说应当同时具有意义。纵向的整合是指个人生活需要在制度秩序的各种不同安排中连续穿梭。鉴于个人生命包含若干相继的制度预定阶段,因此它就需要借指一种意义来使整个生命获得主观上的合理性。

13、通过分析制度过程和正当化象征世界的相关关系,我们已试着说明,纯粹的结构社会学天生就带有将社会现象物化的危险,即便它在开始时仅仅谦虚地将自己的建构称为一种诠释,但到了最后它总是将自己的概念化与宇宙法相混淆。

14、进一步来讲,子世界至少还需要基本的正当化装置,这种装置常常表现为仪式象征或物质象征。以步兵和骑兵之间的区别为例,在骑兵语言的工具性基础上出现了一套图像和寓言的体系。当个体接受了骑战训练后,角色专属知识就完全被他内化了。

15、在日常生活现实中,人的表现性可以被客体化,这些表现通过人类活动的产品展现自己(枕边匕首表现愤怒的例子)。日常生活现实中随处可见客体化,语言就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它源于日常生活,又紧扣日常生活。主要指向我在意识完全清醒时所体验到的现实。这种现实被使用动机所主导并有,并且我想当然得和他人共享,其他生活现实必须经由语言才能扎根于日常生活现实。语言搭建起意义的语义场,并建立起分类图式,比如阴阳、数字区分物体,语言建立了不同形式,用来区分关于行动的陈述与关于状态的陈述,诸如此类。在这个语义场中,个人经验和历史经验都可以被客观化,并被保存和积累——知识社会库就形成了。比如大家约定俗成而标准化了的一种理解,有着事情本身的逻辑,而这种逻辑可以被用来安排我所知道的各种事情。比如天气好天气坏,我应该做什么?眼睛里进沙子该做什么?过敏季节我又该做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亲戚同事和可见的公共职能部门所组成的世界中。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事情的情况整合为社会知识库中的一个类型。

16、借助正当化,客体化意义获得了认知的有效性,制度秩序由此得到解释,实际的命令变成了庄严的规范,制度秩序由此得到证明。正当化既包含认知元素,也包含规范元素。换句话说,在制度正当化的过程中,“知识”先于“价值”。

17、经过半个世纪了,这本著作依旧是理论性极强的经典作品,值得阅读。透过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概念,两位作者让马克斯•舍勒和卡尔•曼海姆所经营的知识社会学传统有了巨大的转折,“知识”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被表述,显得更加贴近现实的生命情境。

18、按照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本书的写作便难免重复,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现象:在第一章,我们以现象学的“加括号”的方法探讨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二章又出现了,这时它们的现象学括号被移除,我们关心的是它们的经验起源(empiricalgenesis);在第三章,我们转而在主观意识层面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在不影响本书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我们已设法让它尽量易读。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重复,还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19、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其本身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动力体系,其中的需要、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力的重要因素。

20、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1、  一是要完善惩治虚假失信的外围法。我国需要对现行《刑法》、《民法通则》、《食品安全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与诚信相关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既需要考虑诚信行为的“善意与恶意”的行为性质,也要修改笼统性的法律条款,细化、明确信用、欺诈方面的法律规定,减少“选择性执法”的空间,还需要加大对失信主体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一次性直接处罚力度。唯有对各类投机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做到失信违法必究,才能弘扬诚信道德风尚。

22、《现实的社会建构》旨在构建一套自成体系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因此它既不讲述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也不点评此领域或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各式人物,不会对这些人物和动向加以整合。本书同样无意论战,只有在为了阐明某些论点时,我们才会对其他理论立场做出批判性的评论(不在正文中,而在注释中)。

23、上述惯例化过程先于任何制度化过程。但从经验上看,人类惯例活动的最重要部分与人类活动的制度化是同延的(coextensive)

24、当初级社会化中转了尖锐对立的世界时,个人就需要在几种编录好的身份中进行选择。如此看来,任何人一旦被社会化后都会成为潜在的自我的叛徒。我们得正视这种复杂性。当孩子迎接宗教奥义时,他就在背叛父母,当他为继承爵位而接受训练时,他就在背叛保姆。由于拥有来自两个矛盾世界的身份,他的每一次背叛都同时伴随着对自己的不忠。当初级社会化内化了这些选择时,它们会带来不同的主观现实。不管什么样的选择使得什么样的主观现实在斗争中占了上风,更替都是一种终身威胁。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引入了更替的可能性后,这一威胁就永久地生根了。

25、知识社会学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它的基础命题: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然,马克思的这种决定论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众说纷纭。“与马克思纠缠”(strugglewithMarx)正是早期知识社会学的一种重要色彩。这种色彩并不罕见,如果读过韦伯、涂尔干和帕累托的作品,我们就能在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学“古典时期”发现同样的东西。可是我们也能确信地说,大部分对马克思的批评意见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批判的往往只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本人的错误诠释。让我们注意一下这个事实,即直到1932年,马克思那本极其重要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被发现,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发现的意义才在马克思研究中得到体现,这就为我们的上述断言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马克思为知识社会学的核心问题赋予了一种最犀利的表述,除此之外,知识社会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也来源于马克思,这其中就包括“意识形态”(ideology)(一种代表着某种社会利益的观念武器)和“虚假意识”(falseconsciousness)(一种脱离了思考者的真实社会存在的异化思想)。

26、如果这种初生制度的建构与维持只发生在A和B的互动中,那么即使它在这种有限的互动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也较为脆弱,易被改变,甚至带有嬉戏的成分。然而,当制度被传向下一代的时候,这一切都改变了制度世界的客观性既会变“厚”,也会变“硬”。在人们眼中,制度世界就是客观事实。它有自己的历史。这一历史在个人出生之前就存在了,人们无法通过回忆来追溯它。个人的生命只是社会的客观历史中的一个片段。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的确凿存在,制度对个人来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7、要把人们的碎片化社会经验和知识予以客观化,就需要有全社会层面的整合意义背景。这里还包括某种类型的行动者的制度行为如何在其他行动者那里被正当化。

28、一是d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五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历史起点出发,需要对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d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

29、整体的制度秩序和它的各个部分都有可能被人们以物化的方式去理解。社会的整体秩序可以被想象成一个小宇宙,它是上帝按大宇宙的样子造出来的。无论“下面”发生什么,都只不过是“上面”所发生事情的苍白投影,而对单个的具体制度也可以依同样的方式来理解。使制度发生物化的一个基本“秘方”是赋予制度一种独立于人类活动与意义的本体论地位。婚姻可以被物化为对神创活动的模拟、自然规律的普世规定、生物学或心理学力量的必然后果,或者是社会系统的功能性要求。所有这些物化又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婚姻乃是一种发展中的人类产物。

30、上述替代性象征世界的出现之所以会带来威胁,原因在于它的存在从经验上说明了一个社会自身的象征世界不再是必然的。人们认识到,人类完全有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旁系亲属制的社会中。对于这种冲击性的事实,必须得有理论来处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运用一些概念性的解释。

31、我们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把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

32、两种维护现实的类型:“例行维护”与“危机维护”,前者维护日常生活的内化现实,后者用于危机情境。

33、本书的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是对日常生活现实的现象学分析,因此不妨将其视为服务于核心论点的哲学导言。只对社会学论证感兴趣的读者也许想跳过第一章,但要提醒的是,某些贯穿全书的关键概念都是在这一章先行界定的。

34、两个关键概念:现实(reality)与知识(knowledge)。前者是某些现象的属性,这些现象是独立于人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则是一种确定性,它确证某些现象为真且包含一些具体特征。

35、一般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那些在A和B的共同情境中发生的、与二人都相关的行动。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被惯例化的是A和B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性和领地则是其他一些类型化和惯例化的焦点。让我们把上述范型再推进一步。假设A与B有了孩子,这时情况就发生了质变。第三方的出现改变了A与B之间正在进行的社会互动的性质;而如果有更多的人不断加进来,它还会继续变化。在A和B所处的初始情境中那种以萌芽状态存在的制度世界,现在就被传递到他人那里。在此之前,在A和B的共同生活中所出现的那些惯例化和类型化都属于二人的事后处理方案,但现在它们就变成了历史制度。除历史性之外,这些构造(惯例化和类型化)还获得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性质,即“客观性”(objectivity)。这意味着,对于当下“碰巧”接触制度的个人来讲,那些已经结晶的制度(例如子女所接受的父辈的制度)是既定的和超越个人的。换句话说,此时制度本身就带着现实性,对个人来讲,这种现实是一种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事实。

36、第二个部分,作者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追溯和梳理,交代了知识社会学诞生的背景:“知识社会学”(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所创造的。指出其直接的近代源头是19世纪德国思想史上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和历史主义。首先,知识社会学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它的基本观点——意识形态理论:人的意识是由他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其次,知识社会学从尼采那里获得了一种相对主义传统。历史主义,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可以说是知识社会学的前身。因为历史主义”重在强调所有关于人类事物不同看法的相对性,即人类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在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视角下,思想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情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7、在各种现实中,有一种现实最为突出,这就是日常生活现实,它的特殊地位使它获得了最高实在的称号。在日常生活中,意识最为紧张,因为日常生活以一种最沉重、最紧迫和最强烈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意识之上。要忽视它是不可能的,即便要削弱它的显著性都非常困难。因此,日常生活的现实迫使我必须全力投入其中。我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体验日常生活,我完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之中,并且我也理解它。这种清醒状态对我来说是正常的和自明的,它构成了我的自然态度。

38、第二章所要探讨的是对客观现实社会的阐释,由于成长中的人不仅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也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相联系,后者是由照管他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中转(mediate)给他的。不仅人类胎儿的生存需要依赖特定的社会安排,其有机体发展方向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类的有机体发展都持续受到社会因素的干预——人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变量。所以,人要被具体塑造成什么样子,是由社会-文化构造所决定的,人建构了自己的本性,即人创造了自身。这意味着“自我”是一个社会产品(不仅涉及个人在进行自我界定时用的特殊构型:如男人就意味着这种身份特定的界定方式与形成方式;也涉及附属于那种构型的复杂心理装置:“男人般”情感态度与身体反应),显而易见,离开了塑造有机体和自我特定社会环境,我们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二者。

39、我们这类研究通常还要感谢妻子、孩子以及其他一些人为研究所做的各种幕后贡献。如果要别出心裁的话,我们打算按照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将此书献给福拉尔贝格州布兰德镇的一位约德尔歌手。不过,我们仍想感谢布里吉特·伯格和贝妮塔·卢克曼。这种感谢不是源于她们无关学术的私人角色,而是源于她们作为社会科学家所展现出的批判眼光以及她们对于低品位的拒斥。

40、在这个正当化层次,对离散的制度化过程的反身性整合达到了顶点。一个完整的世界被创造出来,任何较小的正当化理论都是这个世界的某一侧面,是看待现象的特殊视角。在这个超越和总括了制度秩序的世界中,制度化角色提供了参与世界的各种模式。举例讲,“旁系亲属学科”只是一个更庞大的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几乎肯定包含关于宇宙和人的普遍理论。对亲属结构中的正确行动来说,最终的正当化依据就来自它们在这个宇宙学和人类学框架中的位置。从原则上讲,终极正当化的限度与官方指定的“现实定义者”,即“司正者”的理论雄心和理论创见是正相关的。

41、(3)如留言点赞数第20位处与其后若干留言点赞数相同,则一并算入(例如第20位、第21位与第22位点赞数相同,则第22位及之前留言者都将获得抽奖资格)。

42、这一部分介绍了对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人类通过活动的惯例化铸成模式→惯例活动产生着两方面的作用:在心理层面缩小人们的选择范围,为人的活动导向化提供动力;预先归类大量情境,使生活中的活动可预期化和标准化。→惯例化过程先于制度化,但与人类活动的制度化同延(coextensive)→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过程形成交互类型化,从而导向制度化。(注:制度秩序被客观化:制度秩序或它的某个部分会在何种程度上被人理解为非人的实在事物?这是社会现实的物化问题。)当异端问题出现时,维持共同体的概念化发展的主要时机出现,应对方式有两种:治疗和无效。

43、尽管制度世界的客观性对个人来说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始终是一种人造的、被建构的客观性。而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就叫做客体化。在作为创作者的人与作为被创造之物的社会世界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人(集体意义上)和他的社会世界相互作用。被创造之物会反作用于创造者。外化和客体化是一个连续的辩证过程的两个时间节点。这一过程中第三个节点是内化(代际传承)。这三个辩证节点在社会现实中的基本关系,对应着社会世界的一个根本特征: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

44、分析社会问题,看主流很重要。日本住友公司驻中国总代表十井光春曾在日本《中央公论》月刊发表文章,希望消除日本企业界人士的疑虑。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包括公务员在内,中国的公职人员有5亿。假如千分之一的人道德水准较低,那么就有15万人,出点问题可以理解。然而,剩下的一亿四千九百八十五万人都是正派人。

45、制度和象征世界由活着的人予以正当化,这些人有着具体的社会位置和具体的社会利益。把理论加以正当化的历史也始终是总体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这绝不意味着理论仅是“基础的”制度过程的映射,在“思想”与它们所维护的社会过程之间永远都是一种辩证关系。对社会变迁的理解永远都要以它与“思想史”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所有象征世界和所有的正当化都是人类产品,这种认识对社会学来说是最根本的东西。象征世界与正当化的存在以具体个人的生活为基础,离开了这些生活,它们就不具有任何经验上的地位。

46、交谈中语言的客观化产物成为个人意识中的客体,持续使用同一语言将生命经验不断客观化就是最基本的现实维护实例。“共同语言”——最宽泛的意义上,所有使用同一语言的人都属于能帮助自身维护现实的他人。

47、本书讨论的是社会学理论领域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社会现实与个体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48、关键词:社会化(social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承袭(takingover)

49、特辑: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50、次级社会化的目的是获取角色专属知识,这些角色则直接或间接地扎根于劳动分工。次级社会化需要学习角色的专属语汇,这就意味着它首先要将制度领域中那些把日常解释和日常行为结构化的语义场进行内化。次级社会化所内化的子世界通常都是部分现实,其与初级社会化所内化的基础世界形成了对照。

51、只有当主体间的沉积能够在某种符号系统中被客体化时即共享经验有可能被重客体化时,即共享经验有可能被重复客体化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其说成是社会的。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这些经验才有可能被传递给下一代。客观上可用的符号系统赋予沉积经验以匿名性,把这些经验从具体个人的原始背景中分离出来,使它们对于现在或将来身处该符号系统中的人来说都是可用的。经验也就由此获得了很好的传递性。原则上讲,任何符号系统都具有上述功能,而语言通常来说是这里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将共享经验客体化,使所有使用语言的人都可以运用这些经验。它就是集体知识库的基础和工具。语言也进一步为新经验的客体化提供了方法,使其能够进入已有的知识库。

52、有许多历史原因导致垄断情境无法建立或难以维持,这些原因由外人的international,也有自家的domestic。因此,相互竞争的传统及其管理者之间的斗争有可能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当对现实的特定定义联结着具体的权力利益时,我们就可以将其成为“意识形态”。大多数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它们有一个共享的、理所当然的核心世界,同时又有不同的局部世界。局部世界可能带有一些意识形态功能,但意识形态之间的直接冲突已经转化为不同程度的容忍甚至合作。

53、在作者看来,曼海姆关注认识论问题,代表了激进的知识社会学传统,而舍勒关注本体论问题,代表的是温和的知识社会学传统。两者为知识社会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概念基础。后来的社会学家,包括莫顿、帕森斯、米尔斯等人对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和讨论,均未能超越前者。

54、时间性temporality是意识的内在属性。每个人都意识到一个内在的时间流,这种时间流在节奏上对应于身体的生理波动。我们可以把这种标准时间理解为两种时间的交集。一种是宇宙时间及其社会历法,它基于自然的时序;另一种就是前面所说的多层内在时间。不同层级的时间性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可能我想参加一场体育比赛,但必须要等到受伤的膝盖痊愈才行。

55、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清澈、迷人的笔触,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56、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当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重合度越高时,我们的自我满意度也越好;反之,自我满意度也就越差。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朝着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呈现。

57、需要强调的是,维护世界的概念装置本身是社会活动的产品,它们和集体的其他活动之间无法隔离。而且,特定的概念装置是否能成功运作与运作者所拥有的权力有关。与替代性象征世界的对抗其实是一个权力问题。它决定了哪一种定义对社会来说才是说话算话的。二者之间谁会胜利,更取决于权力,而不是看哪一方的理论更加精巧。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往往是粗鄙的军事力量。权力越大的人越有机会将自己对现实的定义强加给别人。

58、有一种特殊但极其重要的客体化,那就是符号化,即人类社会对符号的生产。与其他客体相比,符号的独特性在于它把刻画主观意义当作自己的明确任务。作为客体,符号和符号系统能够超越“此时此地”中的主观意向表达,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客体化与“可分离性”。

59、  二是要加快制定信用信息公开法,发挥失信不良记录的惩戒作用。世界各国对失信行为的规制,通常采取两种方式:由法律规定对失信主体进行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直接处罚;利用信用信息的共享、传递机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排挤失信者,对失信者进行间接的持久惩罚。直接处罚是事后规制,间接惩罚是事前规制。两种规制有机结合,构成对诚信的保护网。

60、社会学对于“现实”和“知识”的研究旨趣,正是基于此二者在不同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性。一位西藏僧人眼中的“现实”对一位美国商人来说可能就不是“现实”,犯罪分子的“知识”和犯罪学家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说,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某种“现实”和“知识”才得以凝聚(agglomeration)。如果我们要对一种社会背景进行充分的社会学分析,这种凝聚背后的“现实/知识--社会”关系也理应属于考察内容。不管什么样的“知识”,都是在社会情境中被发展、传播和维持的。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

6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62、学习观:包括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63、比尔·盖茨:我的2020夏季推荐书单 |羊村书单推荐

64、工程教育可以通过正式的、高度理性的、情感中立的过程有效进行,与之相比,音乐教育常常涉及对某位大师的高度认同以及对音乐现实的透彻体会。对一位专业的革命者来说,他也需要工程师所不能及的无限认同和必然性。

65、交谈是最重要的现实维护工具。交谈的现实维护功能绝大部分是隐形的而非显性的。谈话会在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背景中默契地进行。这个世界中最简单的词语都具备意义,借助语言的暗示,这种交流确认了关于世界的主观现实。

66、该书也被视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的经典之作,但在我看来,“社会建构论”这个概念已经由于被泛滥使用而失去了其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因而也不能准确地用来描述该书在理论取向上的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一句给对方信心的话(2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