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传(50句精选句子)
顾宪成传
1、对于社会不平等结构在社会中的作用,有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两种理解范式。请据此判断:
2、▲江苏省无锡锡惠公园,惠山白石坞下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我们依然能循着东林书院的线索,寻觅无锡文脉走向。那是钱钟书《围城》的诙谐,是杨绛《洗澡》的隽永,是徐悲鸿《奔马》的动感,是钱穆国学的厚重,是周培源物理学的艰深……
4、东林书院是宋儒杨时讲学之所。杨时是程颐的弟子,程门立雪说的就是他。日后的东林人士多信奉程朱理学,所以顾宪成回乡后想要修复东林书院,在士绅的赞助下东林书院很快完工,官方也资助了点钱修祭祀杨时的道南祠,但这只是官府淳化地方风俗的惯例而已,并不是东林挥霍税收或者控制州县。
5、卷145 列传第33 姚广孝 张玉 朱能 丘福 谭渊 王真 陈亨
6、著名明史大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200万字《重写晚明史》系列作者樊树志先生,倾情讲述了晚明七位历史人物的形色人生。
7、卷332 列传第220 西域四 卷113 列传第1 后妃一
8、名画《马拉之死》和《苏格拉底之死》均出自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
9、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艺术的进展是与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之二元性联系在一起的”,其中阿波罗代表(),狄奥尼索斯代表“醉”。
10、明代,无锡人文之盛,称重江南,文会、诗社等遍布城乡各地,义学、书院这些民间私人所设立的讲所也有相当的规模。
11、实质上内阁弹劾这三个官员的理由都立不住脚。虞淳熙和袁黄没有任何劣迹,喜欢佛教本身并不是罪过,杨于庭虽然脾气不好,但在平定宁夏哱拜和抗倭战争中颇有参谋之功,这些小事并不足以让他们罢官,而且当时袁黄还正在朝鲜战场做参谋,与侵朝日军血战,攻击他更是败坏国事。看到这里,是日后的东林还是他们的对立面不顾国事,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12、當然,樸學浙派存在較明顯的地域性,以兩浙爲中心,傳播未如陽明學派、蕺山學派廣泛。自清初始,浙西之學興,浙東爲主流的格局已發生變化。至浙派興起,浙東、浙西并盛,成就相埒。
13、卷130 列传第18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
14、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最早的“诗话”类作品。
15、汪生乘之问:“既云:‘道不可离。’又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如何?”
16、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爱惠山泉,令地方官用坛封装,驰马千里,供他煎茶。此事为皮日休讥诮:“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比杨妃爱荔枝。”李绅在无锡做仆射,也称惠山泉“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
17、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
18、卷240 列传第128 叶向高 刘一_ 韩□ 朱国祚 何宗彦 孙如游
19、卷130 列传第18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
20、3-指出焦竑解释正是朱子所担忧、所反对的,可得3分:
21、解释:A.出自《北大五论》;B.出自《将错就错》;D.出自《文明·国家·大学》;
22、卷136 列传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23、卷198 列传第86 杨一清 王琼 彭泽 毛伯温 翁万达
24、卷197 列传第85 席书 霍韬 熊浃 黄宗明 黄绾
25、语文报社第八届“墨点杯”少年书法家全国总动员启动
26、卷131 列传第19 顾时 吴桢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
27、解释:真诚指刻意努力去除私欲之蔽(去恶)的工夫,及其达到的意识与本体一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本体主导意识而促使人为善。恻怛指的是发自本体的对他人不能自已的同感。两者结合,即是说刻意努力地诉诸恻怛之心以为善去恶,并进而保持恻怛之心自然发用以为善去恶的状态。良知在具体个体的实现过程中,依其真诚恻怛展开为一种厚薄分明的差异结构,对厚薄的判断是否适应于此差异结构则为具体的是非判断确定了标准,对此差异结构的实现是良知实现自身的必然要求。
28、D.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
29、在写正文之前,大司马先要普及一个常识:“结党未必营私”,或者虽然“营私”,但追求的是合法利益,就没有任何问题。
30、金石學之書,兹編收録稍富。梁氏所舉洪頤煊《平津館讀碑記》、嚴可均《鐵橋金石跋》,未收。如梁氏所説“自金文學興,而小學起一革命”。《叢編》所收龔橙《古金石文字叢著》,最可爲代表。
31、解释:“爱人利物之谓仁”出自《庄子·外篇·天地》。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32、卷236 列传第124 李植 江东之 汤兆京 金士衡 王元翰 孙振基 丁元荐 李朴 夏嘉
33、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程颢辞世已有8年之久。杨时再次北上河洛,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的伊川书院求学。此时的杨时已过不惑之年,游学四方,理学造诣功底深厚,远近闻名。但他仍然谦恭,求学一丝不苟。某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杨时与游酢去拜见程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由此而衍生出成语“程门立雪”,千古传为佳话。
34、卷131 列传第19 顾时 吴桢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
35、东林的讲学,虽然没有议论政治,只是想要通过“重整道德”来改善包括政治在内的世道,但是明朝皇帝要的是原子化的社会,这种知识分子构筑学术共同体的行为并不为皇帝所喜,当年张居正也因此毁禁天下书院。于是浙党的计划诬陷李三才和东林是朋党,从而引起皇帝的猜忌,打倒李三才,即所谓“料攻淮(淮抚李三才)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
36、而《四书章句集注》认为《论语》此章:“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而叹之之辞。”可见朱子认为“何莫”是“为什么不”的意思。(2分;提焦竑讲义中“旧说”可能指朱熹,也可得1分)
37、卷190 列传第78 杨廷和 梁储 蒋冕 毛纪 石九_
38、卷253 列传第141 王应熊 张至发 薛国观 程国祥 陈演 魏藻德
39、卷140 列传第28 魏观 陶□仲 刘仕□ 王宗显 王观 道同 卢熙 青文胜
40、东林书院成为宋代理学南传第一要地。杨时受业门人几乎遍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我国东南各地,弟子高足众多,受业门人多时达千人之众,史上亦有“龟山弟子遍天下”的佳话。
41、卷231 列传第119 顾宪成 顾允成 钱一本 于孔兼 史孟麟 薛敷教 安希范 刘元珍
42、卷222 列传第110 谭纶 王崇古 方逢时 吴兑 郑洛 张学颜 张佳胤 殷正茂 凌云翼
43、卷239 列传第127 张臣 董一元 杜桐 萧如薰 达云 官秉忠 柴国柱 李怀信
44、顾宪成天性不凡,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被革掉官职回家居住后,他更加集中精力深入研究,力主驳斥王守仁关于“没有私心物欲就是一个人心的本体”的学说。无锡过去有东林书院,是宋代杨时讲学论道的地方,顾宪成同他的弟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建。东林书院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在其中讲学,求学的人称顾宪成为泾阳先生。在这时,抱有远大志向而又不合时宜、无法施展才华的士大夫,大多退处于山野林下,听到顾宪成办书院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前来归附,以致学舍都容纳不下。顾宪成在讲学之余,常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中官员大多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党人名声大噪,而忌恨他们的人也很多。
45、为了打击政敌,他们会捕风捉影地去搜罗罪证,一旦发现就撕咬不放,直到把你斗倒,然后换上自己的人上位。
46、黄宗羲、姜希轍爲劉宗周高弟子,各撰《理學録》,堪稱《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之嚆矢。黄氏《理學録》,學界久以爲散佚。今人彭國翔先生披閲古籍,發現稿本尚存。是書共録濂溪學派、康節學派、河南學派、關中學派、浙學派、道南學派、湖南學派、金華學派、輔氏學派、江右學派、北方學派、明初學派、河東學派、崇仁學派、白沙學派、甘泉學派等十六學派。專立“浙學派”之目,開篇爲袁溉,注云“程氏門人,已見”。其後録門人薛季宣及後傳五十一人:薛季宣、陳傅良、蔡幼學、曹叔遠、吕大亨、章用中、陳端己、陳説、林淵叔、沈昌、洪霖、朱黼、胡時、周行己、鄭伯熊、吳表臣、葉適、周南、孫之宏、林居安、趙汝鐸、王植、丁希亮、滕宬、孟猷、孟導、厲詳、邵持正、陳昂、趙汝讜、陳耆卿、吳子良、舒岳祥、陳亮、喻偘、喻南强、陳頤、錢廓、郎景明、方坦、陳檜、金潚、凌堅、何大猷、劉範、胡括、章椿、徐碩、劉淵、孫貫、吳思齊。河南學派注云“程氏門人”,録二程門人五十二人,楊時、吕大均、吕大臨、吕希哲、袁溉皆在内。書頗可貴,惜難徵集,本編未收。黄氏《理學録》至甘泉學派止,姜氏《理學録》則始於陽明學派。第一册收陽明及門人錢德洪諸人文録、語録。第二册爲《東林學派》《蕺山學派》。《東林學派》前有《東林學派表》,始歐陽德,下爲歐陽氏傳人李春芳、萬虞愷、王宗沐、何祥、張棨、薛應旂,接爲薛門再傳顧憲成、顧允成、薛敷教,再爲顧憲成門人高攀龍。歐陽德前標“王氏門人”,顧憲成前標“薛氏門人,陽明三傳”,高攀龍前標“顧氏門人,陽明四傳”。按所述,東林學派係出陽明。萬斯同《儒林宗派》卷十五“王氏學派”,述歐陽德一支,下接胡直、薛應旂、何祥、貢安國、沈寵、王宗沐、敖銑、卓邦清;後接薛氏門人薛敷教、顧憲成、顧允成,胡直門人鄒元標;再接顧憲成門人丁元薦、史孟麟,鄒元標門人馮應京。所述與姜多合,然未列高攀龍。《明儒學案》立《東林學派》,首標顧、高。顧憲成傳言及其曾問學於薛應旂,應旂授以《考亭淵源録》,曰:“洙泗以下,姚江以上,萃於是矣。”傳又言“先生深慮近世學者,樂趨便易,冒認自然”,“而於陽明無善無惡一語,辨難不遺餘力,以爲壞天下教法,自斯言始”,“今錯會陽明之立論”,“當時之議陽明者,以此爲大節目,豈知與陽明絶無干涉。嗚呼!天泉證道,龍谿之累陽明多矣”。蓋以爲東林已逸出,故不標陽明後派。由此可見,黄、姜見解不盡合,萬氏之見與乃師亦不同。後世論東林學派,多不歸於陽明後學。就淵源論,東林雖爲陽明别調,亦可稱浙學流亞。《蕺山學派》前有《蕺山學派表》,首列唐樞,下接唐樞傳人許孚遠、錢鎮,再接許孚遠傳人劉宗周、馮從吾。唐樞下標“甘泉門人”,許孚遠前標“唐氏門人,甘泉再傳”,劉宗周前標“許氏門人,甘泉三傳”。《明儒學案》卷六十二《蕺山學案》未專强調“甘泉三傳”。《儒林宗派》卷十五述“王氏門人”,末附劉宗周與“劉氏學派”。“劉氏學派”列吳麟徵、葉廷秀、王毓蓍、祝淵、祁彪佳、何弘仁、傅日炯、劉汋、陳確、章正宸、金鉉、惲日初十二人。王梓材增注本按云:“日初下,當有闕文。”第三册爲“錢緒山學派”“龍溪學派”“鄒氏學派”“劉氏學派”,《明儒學案》分列錢弘緒、王畿入“浙中王學”,鄒守益、劉文敏入“江右王學”。第四册爲“白沙學派”“甘泉學派”,《明儒學案》分歸入《白沙學案》《甘泉學案》。姜氏《理學録》六派前各有學派表,述師承統緒。《明儒學案》所述師承則略,於姜氏所載傳人有未言及者。《儒林宗傳》卷十四歸甘泉一派入“陳氏學派”,湛若水傳唐樞,唐樞傳許孚遠,許孚遠傳馮從吾、劉宗周,卷十五别立“劉氏學派”,所述統緒大抵與姜合。卷十五“王氏學派”,與姜氏所列學派表復多相合,然不標“錢緒山學派”“龍溪學派”“鄒氏學派”“劉氏學派”“東林學派”之名。
47、两年之后,顾宪成去世,其道德与学术地位接近一代儒宗,深为天下正直之士所怀。但浙党、宣党、昆党一来为了防止李三才报复以及要推自己的人,一定要扳倒李三才,二来为了避免自己因为贪渎被孙丕扬京察掉,连孙丕扬也要一起干掉,但李三才好歹还不算清廉,孙丕扬却无隙可乘,只有将孙丕扬、李三才说成朋党才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一起撸掉,于是他们变本加厉的造谣,要借皇帝之手干掉自己的政敌。
48、臨海陳選以精《小學》著聞,金賁亨撰《台學源流》,自宋徐中行迄明陳選,凡得三十八人,有明傳及郭樌、方孝孺、陳選三人,稱“三先生”。陳選字士賢,號克菴,與父員韜并從陳璲學。明天順四年(1460)成進士。授監察御史,巡按江西,貪殘吏屏斥殆盡。時人語曰:“前有韓雍,後有陳選。”督學南畿,患士習浮誇,範以古禮。纍遷廣東左布政使,以剛直忤市舶中官韋眷,誣奏朋比貪墨。被徵,病殁於道。正德中,謚恭愍。著有《小學集注》六卷、《孝經集注》一卷、《冠祭禮儀》一卷。海瑞《題尊鄉録贊》云:“克菴之學,屹爲儒宗。”詩文有《丹崖集》,未刻傳。《叢編》收浙江圖書舘藏清初抄本《恭愍公遺稿》不分卷。臨海博物館又藏清光緒十八年(1892)張廷琛輯抄本《陳恭愍公遺集》一卷、《外集》一卷。《[民國]台州府志》著録《丹崖集》:“舊省、府、縣志俱不著録,蓋佚已久。今天台張廷琛搜其詩文,輯爲《陳恭愍公遺集》一卷,冠以《明史》本傳,又附録表、記、序、跋、論、贊,爲《外集》一卷。”張廷琛《叙》云:“第念藏書鮮渺,遺集之篇數既稀,集外之搜羅未備,將毋貽疎漏之譏乎!然考當日羅東川太守最好先生文,僅僅以三稿見示;張楊園先生寄凌渝安書,屬訪求《陳恭愍集》而無從,則此編亦正無容見少也。詩文雖不及《遜志集》之富,而先生秉性之剛正,持己之端方,事君之忠慤,教人之精詳,愛民之慈惠,以及安貧樂道之實,陟明黜幽之公,亦大畧可見矣。”《遺集》一卷收文九篇,詩十五首。所輯多録自方志、宗譜及《三台詩録》。廷琛用力雖勤,惜未見清初抄本《遺稿》,故得詩僅隻鱗片羽。《遺稿》爲劉承幹舊藏,存《自省》《寫真有作》《姑蘇校文示諸生》《詠古》等一百三十八題一百五十六首。詩後佚名《跋》:“右稿以公卒於官,多亡失者。今所輯或以人所記憶,或以别集互見。其家藏者往往雜以他作,雖加删校,猶疑未盡,觀者幸得之。”張廷琛輯本《除夕》《遊金鰲山》二詩不見於《遺稿》。《遺稿》較《遺集》多出一百四十餘首。《遺稿》收文七篇,題作《克菴遺稿》。《遺集》輯文十一篇,對勘二集,《遺稿》所收《結黨害民疏》爲《遺集》所無,《遺集》所收《請止狻猊入貢疏》《陳氏宗譜序》《逸像自贊》《對鏡》《修譜諭》不見於《遺稿》。合二集,存陳選文十二篇。《遺集》不足論定陳選詩,《遺稿》則可矣。合二集,又略可論定其文。盛明多士,陳選與羅倫、張元楨、吳寬、黄孔昭、謝鐸相率砥礪名節,時稱“硬漢子”。幼受陳璲“文必關於世教”之教,《小學集注自序》云:“夫爲學而不嚴諸己,不踐其事,誦説雖多,辭章雖工,皆空文也,於吾身何益哉,於國家天下何補哉,於聖人之道何所似哉!”謝鐸《廣東左布政使陳君墓誌銘》云:“君學博而深於經,詞章非其所好。”陳選自謙不善爲文,然所作善養氣,明道言志,遠勝虚飾空文。其詩亦然。如《註小學有感》:“早年弄筆作虚文,贏得虚名悟却身。底事如今不知悔,又傳文筆誤他人。”《對鏡》:“方圓長短各形模,鼓鑄元從一大爐。但使行藏皆順理,謾從色相話榮枯。”《三台詩録》云:“克菴深心理境,爲文明白純正,而七古壯激排宕,造句奇特,出入杜蘇。安必直白迂腐,然後爲儒者之詩耶!”
49、卷182 列传第70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