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56句精选句子)

2023-07-26 10:07:48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

1、出处:宋·赵善璙《自警篇·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

2、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3、这是孔子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呢?我们可以到他的继承者孟子那里看看。

4、那么,为什么不仅能做到“言必信”,同时还能“行必果”的“士”,反而成了“小人”呢?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如果大人的概念中不包含惟义所在,那么,这样的大人还应不应该再称为“大人”?如果不应该,那么,这样的大人是怎么拥有赤子之心(品德纯粹善良)的?(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

7、·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在《论语》中,孔子对与此处所谈之信有关的言论如下(为减少篇幅,省略了所出篇章的加注和“子曰”字样):

10、《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11、白话释义:伪装齐国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

12、(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3、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16、信,从一个人的角度看,调节的是人的言与行的关系,从一个人的外部看,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是人自身的修身,是人的行为是否发自内心(诚于心而形于外),是否符合道义。

17、其第一高徒——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子,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方法试图为孔子“开脱”。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干脆“置之不理”,仍然坚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说。

18、如果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具有“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这个大人可以“法外开恩”而搞“特殊化”,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却要求普通人惟义所在呢?

19、其实,孔子并不是认为说话诚实守信,行为追求结果是不对的,他否认的是那些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言行的做法,做出这种事的人是小人。

20、孔子、儒家的确是将信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子贡曾经跟孔子讨论一个国家的治理什么最重要,孔子认为是粮食、军队和信用。如果只能留下一样,孔子宁可不要粮食和军队,而只留下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大学》也认为,信是止于至善的其中一个最高境界:与国人交止于信。

21、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22、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找工作的时候,在匡地差点被人打,幸亏孔子风轻云淡地弹奏了一曲,把匡人赶走,然后带着弟子们继续前进。孔子一行刚离开匡地,到了蒲地,又被人围住了。原来蒲地一个贵族反叛了卫灵公,害怕孔子回去报信,就把他们都抓起来。

23、其实,在儒家经典中有大量对「信」这一品德的赞扬,例如我们熟悉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但我们应该明确「信」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把讲信用视为一种美德,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所谈论的是人和人之间互相承诺之后是否守信的问题。如果我和你说好了晚上八点一起办一场活动,八点钟到了你却没来,我和其他参加活动的人就要花时间等你。我们可能还花钱租了场地,花精力策划了活动,却因为你不守信而白白浪费。最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都习惯这样,我们就办不成任何活动,因为每个人都不敢相信别人的承诺,承诺会到场的人很可能不来,承诺会提供场地的单位也许突然不想提供,那社会就无法合作完成任何互助共赢的事业。因此,不遵守对他人所作出的正式承诺,轻则浪费社会成本,重则深刻地破坏一切社会合作的根基。

24、当时,我自己在想,言必信,行必果,还只小人哉!那我很多时候,言也没有信,行也没有果,那不是小人不如,禽兽不如,猪狗不如了吗?所以对孔子这句话是不理解的,甚至是误解的。

25、孔子为什么不太看重“说到做到”呢?孟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够格的人,应该义字当先,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不符大义原则,就不一定将其坚持到底。只有小人才固执于圆满,说出的话板上钉钉,貌似要怎样怎样,其实是走入死胡同了。

26、《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8、“赤子之心”一般用于指代纯真善良、自然质朴的婴幼儿心灵,或者是一种充满德性的婴幼儿的心。这大概是源于《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等说法。

29、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30、可见,“小人信”与“君子信”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小人士”的“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31、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3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3、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34、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35、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36、此外,“小人士”也不具备“权变”的能力,即便是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无法达到随机应变而“不辱君命”的层次和水平。所以,只能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辱”了君命,充其量,也仅仅是能力与水平问题,没有原则性的可挑剔之处。

3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38、这里所说的“孟子为什么走上了歧途”中的“孟子”,实际上包含了像孟子一样没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的“所有人”。这个“所有人”,包括大众和所谓的“学者(古代称为大儒)”在内。

39、从社会实践层面上看,孟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进行君子与小人分类的理论意图与社会道德意义,而是把小人当成了社会大众层面上具有“坏人”含义的人了。

40、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41、我们揣测,孟子可能对“五行学说”不明就里,又觉得“仁义礼智信”的说法挺“高大上”的,就一头栽了进去。但是,由于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孟子一时又难以弄清其真伪,所以,在构筑他的“性善论”时,则避开了五常中的一常“信”,只把“仁义礼智”四常对应出个“四心(端)”来。

42、按“常理”来说,孔子的弟子们是没有资格在《论语》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与言论的,只能表现为作为“学生”身份的“问话者角色”。但是,大概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客观需要”,《论语》中才出现了“有孔子弟子言论”的现象。

43、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士?”孔子说:“行为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44、如果说「中国人一向讲求言必信、行必果」,唯一的可能是发言人把「不轨于正义」的游侠看成了全体中国人的代表,而认为孔子、孟子、墨子都不是真正的中国思想吧。司马迁本人为何赞赏游侠,是许多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这里不拟讨论。但发言人理直气壮地把孔子孟子明确反对过的说法戴在「中国人一向」头上,媒体再一阵兴奋地记下来(并且记错了一个重要的字)发表,让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45、·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6、这种译法是一种接近于“公认”的大众化的通行译文,不同的《论语》释经者仅仅在部分词语的遣词用字方面略有差异,因而并不影响我们的问题讨论。

47、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48、孔子一方面对信推崇备至,同时又不将信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的对话环境是这样的:

49、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也从正面来表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50、问题来了,孔子一方面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又讽刺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到底原因何在?

51、可见,孔子一方面继续认可“信”,因为言必信的人勉强也算士;另一方面,他将言必信的人放在了行而有耻、举止孝悌,事君、事父、事兄尽力得体之后。

52、在孔子那里,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过是个犟种,是一头不懂转圜的倔驴,不值得推崇;不能全盘否定犟种,他们有他们的价值,也算一种小小的美德吧,所以可以列在孝悌之后。

53、整个逻辑下来,“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基础,做人的基本,但绝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要想成为一等“士”,还必须再提高自己的层次,要在坚持做事、把事做实的基础上再提升下道德水平,然后在获得了做事本领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多用脑袋思考,不仅能做事,而且明白为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终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反过来讲,高层次的“士”其实都建立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基础上,如果连“言必信,行必果”都做不到,那你连普通人都不是,就是一个混蛋。有信仰的一等“士”一方面吸纳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某些事情上也可以“不信”、“不果”,二者逻辑不同,因此也并不矛盾。所以,放在小范围小思维里看,这句话是褒义,但放在大范围高层次里看,这句话就是贬义的了。

54、“诚”作为“天之道”,其核心意涵是“真实无欺”,说的是“天(自然)本身”就是它本身那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像人一样有可以出现“不真实”和“有欺”的情形。

55、显然,这里的“学”并不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而是指人生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修炼(学习)”。这是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之说一脉相承的(详见往期《被误读两千多年的“学而时习之”原来不是说“学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不能做“快乐”来理解》和《“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不能做“学习”解的终极释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圣经名言名句(9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