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67句精选句子)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1、突如其来,他看到了神奇的美景:首先,它始终如既无生成,亦无逝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第它不会以这种方式是美的,以那种方式是丑的,不会一个时候是美的,另一个时候是丑的,不会与一个事物相连是美的,与另一个事物相连是丑的,不会在这里是美的,在那里是丑的,就好像它会对某些人来说是美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丑的。这个美者不会伪装成脸的美、手的美,或身体某个部分的美向他显现。它既不是话语,也不是知识。它不存在于其他别的事物中,比如动物、大地、天空之类的事物;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
2、苏格拉底说“一切事物天然地珍惜它自己的后代”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生育表现在灵魂中”。对于这一点,中国人将前者称之为“血脉”,将后者称之为“法脉”。苏格拉底认为,爱就是爱个例之美,深入到爱群类之美,再深入到爱知识之美,再深入到爱真理之美。瞥见真理之美的人,对个例之美不再热衷。“如果一个人看到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本身……那么你还会把他的生活称作无法躲避的生活吗?”这便是人通往天神之路,经过爱的滑行,由爱而至美好,由美好而至美德:“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
3、 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4、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5、「此念」将邀请胡赳赳一起探讨「你真的会学习吗?」,11月8日,此念视频号20:0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6、「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一期专栏文章,每周三的晚上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7、想了解哲学肯定要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有很多,苏格拉底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哲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精神面貌,与苏格拉底有很大关系。
8、为了不朽的德性以及后来光荣的名望的缘故,任何人都愿意做任何事情;这些人愈高尚,他们做得就愈多,因为他们全都热爱不朽。
9、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
10、在篇章的最后,依然是苏格拉底擅长的总结性陈词。他回顾了他所有的观点,他再次申明爱的序列,爱的次第。他说:
11、路人:“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12、苏格拉底:“如果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不道德的吗?”
13、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苏格拉底对什么是爱的谈论。接下来他谈到了这种爱的“次递性”。在他看来,如何去爱,是有阶段的。这个阶段是一个学习的进阶,也是知识的进阶,同时,是属于个人发现世界、发展心灵的进阶。
14、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15、「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一期专栏文章,每周三的晚上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16、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到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摘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到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7、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
18、所以,在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多大成分是他自己的,这是一件很难分辨的事情。就像我们看到的哲学史一样,一类是哲学史家写的哲学史,一类是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哲学家写的哲学史更多会把他自己的思想填充进去,而哲学史家会比较客观。色诺芬是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记录可能更加真实。但也有对色诺芬的批评,认为他的哲学思想不深刻,所以他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也缺乏一定深度。
19、在这里,爱和恨是相互转换的,因恩生害,爱受于害,便会产生这种结果,既没有完全的爱,也没有完全的恨。二者是相互变化的。由爱意而敌意,就在一瞬间。这也是讨论为什么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因为无法把爱意固定下来。
20、我们可以设想:能不能订一条戒律放在那儿,不准民主制在运行过程中做出此类裁决,以维持制度的圆满和稳固呢?似乎不行。既然是以民意为最终裁决,那么任何民意以外的东西,都不能超越它,否则就违反了基本的原则。况且在实际当中,一纸空文有何约束力,须有切实的力量作为保障才行。而如果在民意之上存在一个可以否决它的力量,这样的体制也就不是民主制了。
21、苏格拉底还觅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驳斥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独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22、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23、于是,只能乞灵于人自己了,乞灵于人们自愿地不做出这样的裁决,乞灵于人们的宽容与良知。换句话说,民主制度本身不是自足的,它有一个缺口,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性,它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拥有,如虽然杀死了苏格拉底,却仍不失宽宏大量的雅典的人们。(老猫网友把贝壳放逐法看成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有点委屈雅典人了。这座城邦用此法解决政争,长久地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冲突,许多别的民族即便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24、第二种形态叫「形而上学」,也即「本体论」。日本学者,在我们的《易经》中找到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翻译成「形而上学」,这也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代名词,用来表明哲学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
25、------------------------
26、
27、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28、③归纳是指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出共性、本质,通过比较寻求“一般”。
29、其实「哲学」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西方。后来我们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都叫做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哲学就是来自古希腊。
30、民主制,即以民意为最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31、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学中常见考点,考生对相关理论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才能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得心应手!
32、苏格拉底与孔子很像,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因此,想要研究苏格拉底,就得通过同时代人对他生活、言行、思想的记录来进行。那么,有哪些苏格拉底思想的忠实纪录者呢?主要有三个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还有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
33、爱同样是一种学习,一种对抗遗忘的学习。爱就是回忆起自己钟爱的事物,否则,爱就会迷失在寻找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爱,其实是在不停地寻找。我们为爱所做的准备,比爱自身放出光芒的时间要长期很多。有可能终其一生,一直在为爱做准备,而不是存于爱中。然后,当事人误以为这便是爱。这就像爱智慧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因为全然拥有智慧是神的事。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在爱了,我们只能说自己是求爱者。我们追求爱,倾其一生,无怨无悔,接受所有的结局。
34、接下来,谈话在苏格拉底与吕西斯的表兄美涅克塞努之间展开。他们的谈话也推导到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某人经常是某个非朋友的朋友,甚至是某个敌人的朋友。你爱某人而他不爱你,甚至恨你,就是这种情况。某人经常是某个非敌人的敌人,甚至是某个朋友的敌人,当你恨某人而他不恨你,甚至爱你,这种情况就发生了。”
35、第三个是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以创作喜剧为主。在他的剧本中,苏格拉底常是一个光着脚,像小丑一般被嘲笑的角色。在苏格拉底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怪人,如同剧中形象穿着破烂衣衫、赤着脚行走。这与我们心目中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在讲苏格拉底时,一般不会参考阿里斯托芬的记录。
36、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雅典公民,他为自己的城邦奋战过,用不畏生死的战斗捍卫雅典城邦的民主与自由。但他同时也反对当时雅典盛行的利用抽签方式决定国家官员的行为,认为只凭借抽签而不考察官员的德性,这样的执政者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进行培养,使其德才兼备。
37、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38、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39、同时,苏格拉底谈到了爱的专注性。爱一个对象,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全情投入,才能进入到爱的整体世界。只有全爱,才意味着爱。局部的爱,便不是在爱中。全心全意地爱,才是爱的真理。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够进入不朽境地。
40、文都(中医)考研交流QQ群:831436895
41、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42、这就像病人,由于他的疾病而是医生的朋友。而身体是既不好又不坏的。由于疾病,身体被迫欢迎和热爱医药。于是,苏格拉底发现:“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变成好事物的朋友,因为某些坏事物的呈现。”在这样一种现象中,苏格拉底继续辨析友爱的存在。为什么一种事物能对另一种事物产生亲善,他从现象之中发现具体事例,并将其抽象出来,看能不能经受起普遍性的考验。正是这样的分析法,使他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展延。
43、①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44、其爱孕育美,在身体中或灵魂中,在美中生育和繁殖;
45、苏格拉底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46、苏格拉底:“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陷入困境。为了鼓舞士气,将领欺骗士兵说援军到了,大家士气大增,成功突围。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的吗?”
47、所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西方文化,我们说两栖文明,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理性主义的支柱,理性主义就来自于古希腊;另一个支柱是基督教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哲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48、苏格拉底:“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是不道德的吗?”
49、 河北华图专家解析: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本题答案为D。
50、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51、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52、这可真是麻烦,这次对友爱的论证又失败了。同类不可能成为朋友。那异类呢?会不会是这样?“事物越是相同,就越会充满妒忌和争斗,就越会相互仇恨,而事物差别越大,就越会结成友谊。穷人要和富人交朋友,弱者要和强者交朋友——为了帮助的缘故——病人要和医生交朋友。总之,无知的人必须珍视有知识并爱他的人。”那么,这个观点对不对呢?苏格拉底继续探讨下去。他发现,这样一来,将会导向一个问题:对立者是其对立者的最佳朋友。这显然难以让人相信。因此,他认为“相同者不是相同者的朋友,对立者也不是对立者的朋友。”但他又找到了一个要点,认为必须加以考虑。那就是:“某个既非恶又非善的事物会变成善者的朋友。”
53、苏格拉底认为,爱最初是爱上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之人的具体形态之美;等他成熟一些,他便会爱上这一个群体的集合之美;等他具有这个集合的知识,他便会从爱形体、爱形体的集合,追求到爱知识,关于形体、形体的集合的知识;等他再成熟一些,他便会从爱知识,到追问如何产生这些知识,也就是爱智慧、爱真理。智慧和真理便是美自身。这是一个由形而下逐渐形而上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学到本体论的过程。爱一种终极的知识,终极的智慧,这便是哲学家要做的事。苏格拉底的意味正在于:他在一个人神混沌之处,通过知识、真理、智慧将其进行一个理性的分野。此后,神学的归神学,哲学的归哲学。所有的浪漫派都可以追溯到神学思想,所有的空想和玄学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而哲学的另一个分支,用理性精神研究现象学,则成为人从神那里争取过来的权力。它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文艺复兴。
54、苏格拉底自己也有些思考上难以为继了,但他坚持了一下,继续推导:“善者不是善者的朋友,恶者也不是恶者的朋友,善者也不是恶者的朋友。”那么这样以来,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如果某事物可以成为任何事物的朋友,那么善的事物或恶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善者或与其自身相同的朋友。因此,我不认为任何事物能成为恶者的朋友。”
55、爱本身即不美又不善,而是某种居间的东西;爱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介于众神和凡人之间的精灵;爱神是被爱者,而不是爱者。
56、苏格拉底:“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是不道德的吗?”
57、某日,苏格拉底来到雅典城外,他要从西北郊的阿卡德摩去往吕克昂。路上经过一所摔跤学校,他受邀前去谈话。
58、第二个是色诺芬,他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是一位将军和历史学家。
59、或者说,再进一步,只有好人才能成为朋友。苏格拉底思索道:“只有善者是朋友,而恶者决不会与善者或恶者成为真正的朋友。”
60、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德行,而智慧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的,因此智育与德育密不可分。
61、这是一位叫阿伽松的剧作家,他在剧本获奖时举行宴饮。其中有六人轮流发言,礼赞爱神。最后出场总结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论爱的精髓在于,他认为爱本身即不美又不善,所以追求善,想拥有善物,也因之孕育美,在美中生育和繁殖。这种孕育繁殖既有身体的,也有灵魂的。而且,爱神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施爱的对象。
62、路人:“那是战争中的无奈之举,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
63、自然哲学探讨的是「四大起源」问题,即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现代科学也没有能完全解释四大起源问题,还是在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如果要追溯源头,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64、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65、爱就是对幸福的欲求,爱就是在身体或灵魂中孕育美,在美之中生育和繁殖。爱的本性就是追求不朽。
66、一个有爱情的人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尽早开始正确经历这种事情,献身于美丽的身体。他应当爱上一个身体,在那里产生美好的念头;然后他应明白,任何一个身体之美都是其他身体之美的兄弟,如果他追求形相之美,而不认为所有身体之美都是同一的,那么他非常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