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45句精选句子)

2023-07-11 09:36:51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与儒家诉诸于人情,主张亲亲不同,道家更偏重于天道的方面,应将“公”、“正”、“无私”等理解为秩序的精神。这种精神更易于和当代社会民主法治的理想适应。(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所以: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紧跟社会步伐,不断完善自我吧!

3、译文:老子说:“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4、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遍地,谁都想过好日子,但偏偏有些人聪明不够,还要自作聪明,最后适得其反。面对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能抱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最难。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的道德,更要有面对挫折和诱惑的那份从容和淡然。

5、道家的名利观用一句话概括“谦下不争,以守为攻”。在生活中提倡一个“淡”字,老子一句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为什么要谦而不争?因为在道家看来,之所以争名利,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可人的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满足不了就会产生苦恼、伤害身体。(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6、道家。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7、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8、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他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概括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东西呢?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用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常道”。第二个“道”字是指言说的意思。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这是由于道是无形的,又是无限性的,所以无法用概念来表达。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但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

9、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10、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道教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使得道家与道教之闻又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1、老子强调道是因为在道家哲学中,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道存在的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

12、  列子(列御寇)是庄子的老师,著有《汤问》一书,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是承继于列子。列子的成就没有庄子高,但也是有相当高的成就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把列子归于“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凭借外力,要有“灵宝”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至于道德天尊,庄子的道德境界无疑是最高的,其修养还要超过老子。

13、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14、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意识中都没有“个人”只有“家人”的意识,所以《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不是说:积善之人,积不善之人。其实中国人心中自我的成分比较少,换句话说每个成熟主流的中国人都是在为别人活着。想想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这世界上也就没有苦是忍受不了的,而做坏事之前也得想想家人,想想子孙后代,坏事做了,承受后果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和子孙。

15、运用道家的人生智慧,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16、  对于先人行恶遗留下来的“承负”之祸,要想完全解除,后人只有行善积德“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只要后人能努力行善积德、建树大的功德万倍于先人,即便有剩余的灾殃遗留下来,也不能对他产生丝毫影响。因为先人的恶债已被他用善德完全抵消并有剩余,哪还会有祸殃临身呢?这也是道教里常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17、天地自然法则。天不为天,地不为地,天地而为万物,万物兴则天清地灵。人不为己,而为天,而为地,而为民,天地人和,则自己通达。掌握得好,你在人世间就法力无边,连鬼神都能号令,何况人。

18、在这种超越之下,人们的生命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譬如摆脱人们通常对有用的执着,而发展无用之用的智慧。这使得人们的生命可以超越功利的追求,而具有审美和艺术的灵魂。

19、“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20、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21、历史表明,这种批判意识乃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当代社会,随着世俗化的进一步发展,道家的批判意识可以让人们在喧哗的闹市中保持心灵的自主独立,并不断审视各种现存的价值与秩序,这有助于个人到社会的平衡、和谐发展。

22、道家思想给古代和现代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它具有的强烈批判意识。这种印象来自于道家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对现实社会与价值的批判。

23、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以自身的内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其他外在的原因。这是一种无神论的观点。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精神。

24、  现在的道观里一般都会供奉“三清”神位。这“三清”是谁?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些个名号当然没人有异议,但是对于名号下对应的个人,除了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没有争议外,其余的两个都有争议。

25、其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又张道陵天师创教而成。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26、  作为一个有名望的思想家,老子的这番言语可以看作是他站在“道”的立场上给孔子的一个提醒,有长辈教导晚辈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在泼他的冷水。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信奉的道是自然之道,不太喜欢找事,也不主张主动去解决问题的。

27、评述:老子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论。“希言”即少说话,少发教令,这是行“清静无为”之政。若以法戒禁令捆搏人民,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这就如同狂风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着: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28、  即便这样,庄子在文中还是借孔子的口给了颜回应对的办法: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志去感应。假如能够进入到逐利争名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就阐明你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目标,你的心思凝聚没有杂念,把自己托于不可奈何的境地,那么你就差不多达到合于心斋的要求了!倘若让耳目的观感内向通达而又把心智排除于外,那么鬼神都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

29、  承负之说源自东汉《太平经》: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无心而行……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治,比连不乎,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等等。它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道德的善恶报应,二是族群乃至社会的善恶报应。其字面意思是“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承受其责、前人有负于后人则后人无辜受过”。辩证的说就是“如果为善的话,则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反之则“前人作恶,后人受罪”。

30、老子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看到了事物对立的矛盾方面,诸如贵贱、福祸、善恶、生死等等,并认为对立的两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如论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1、道学认为:人生在世为名利去努力争取是对的。但要“谦下不争,以守为攻”,不要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名利欲望去争执,因为,个人的名利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满足不了,自己还会产生苦恼,因苦恼而生病伤害身体。

32、道家传统通过形上的思维,引导人们以有形的世界超越到无形的世界。

33、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儒家的思想不适合当时的时代。在这个天下无道的社会,孔子之德并无实现其理想的空间。那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是螳臂当车,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其悲剧的命运早已经决定。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形下,还不知退缩,似乎不能称是明智的做法。

34、上德不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自恃有德,这是一种“谦虚”、“居下”的品质。有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喜欢自吹,结果吹得越凶,人家越不买他账。相反,有的人有了成绩不报功,做了好事不留名,越是谦虚越受到人们的敬重。

35、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36、  中国人在承负思想的“活法”的浸润中,不断总结,不断修正,不断加入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中华民族是个实用至上的民族,哪种活法能让自己更舒服就用哪种活法,哪种活法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就用哪种活法,所以越活越有滋味,越活越壮大,在过去的4800年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屹立在世界食物链的顶端,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这种不断自我更新、升级的文化,让中国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一直处于世界巅峰,也引导着当代的中国人重返巅峰。它的温暖、亲切以及大众性和激励意义一直绽放在中国大地上,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处世行为和价值观。

37、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

38、“道法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道家思想深刻反映了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39、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40、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形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同时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对立转化规律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意义。

41、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42、一般人把“清静无为”理解为方法,即清淡清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不完整的。“清静无为”不但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角度问题,即倡议私利方面的无为和社会方面的有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良好效果。

43、祸福相依法则。祸来,坦然应对,不刻意回避。福来,坦然接受,不失态,不夸耀。这是真贤真圣功夫,心平如水,心静如云,所有烦恼通通消灭。

44、“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文字内容(5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