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镜头分析(75句精选句子)

2023-07-06 10:47:30

巴顿将军镜头分析

1、室外,艾尔格塔附近,阿拉伯骆驼队的帐蓬前的阿拉伯人,背景是帐蓬内的暗处,所以和前一个镜头是接的,镜头逐渐后拉成全景,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光进入镜头,骆驼卧在地上,有些动,好象有所感觉,同时突然一声驴叫,骆驼动得更强了。我们知道,动物的听觉频率和人不一样,所以它们可能听到什么动静,而人并没有听到,你们看,光和声,也就是视觉和听觉因素都开始逐渐加强。注意,是逐渐,你可以画出一个很缓的上升节奏曲线。帐蓬前的阿拉伯人开始动作起来,间歇出现的小鼓点的声音。最后一个镜头是阿拉伯人慌张地在收帐蓬。切。

2、不久,巴顿率领美军第二军,与德军隆美尔的军团进行激烈的战斗,德军大败。蒙哥马利部队乘胜追击,最后把残兵败将赶出了非洲战场。

3、勤务兵庄严地捧起钢盔,随着主题音乐的节奏给巴顿带钢盔,好象古代骑士披戴盔甲的仪式。巴顿慢步走到镜子前,在定音鼓的鼓点上开口说话,切,又在定音鼓的鼓点上说第二句,话音一落,下一拍子,切。

4、跳伞阵亡是个概率,就算降落伞100%打开,还可能遇到阵风、悬崖、大树等特殊事件,怎么就再也没有了?

5、影片基本采用写实的手法,着重表现了战争与人的关系,成功地塑造了有“暴戾军神”之称的巴顿将军。因此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成为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因素。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人一向是爱斗的”,“美国人爱胜利者”。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是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他对布莱德雷将军说:“一个职业军人应该死在最后战争的最后一仗里,被最后一颗子弹打中。”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书生意气恰恰是巴顿不同于一般军事将领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本质来说,巴顿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的一段中有明显的表达。远景中巴顿和参谋立在沙漠里,背后是两行脚印,切到近景,巴顿谈起他想和“混蛋天才”隆美尔像古代骑士一样单独决斗:“隆美尔和我各乘坦克,相隔20步停下,出来握握手,再进坦克进行战斗,就我们俩。这次战斗决定战争的胜负。”参谋笑着说他的想法已经不时兴了。因为这已是20世纪。巴顿感慨地说:“天哪,我真恨20世纪!”

6、关于巴顿这方面的态度,有几个经典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他曾经对记者表示,如果他的军队在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中间,他会两边都打。另一次故事则是巴顿在一次与苏联将军的酒会上面对过来敬酒的苏联将军,他说了一句我不与任何俄国狗娘养的喝酒。幸亏对面的苏联将军反应机敏,表示两个狗娘养的可以一起喝,这才避免了一次严重的外交纠纷。事实上有一句话最能说出巴顿的想法,那就是既然盟军和苏联早晚都要开战,那么为何不就趁现在趁美国的军队还在欧洲,立刻就和苏联打呢!

7、由于盟军的轻敌大意,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将领隆美尔出其不意展开突袭,导致美国第二集团军伤亡3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坦克损失200百多辆。在此危急关头,巴顿奉命去重组这支已经溃不成军的部队。

8、整个画面是暗和静,巴顿的副官和勤务兵开门进来,光区与上一镜头同,右上角到左下角的一道很弱的光。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前一段在最后一个镜头光和声都是向下的,这样很顺地接到下一个段落,它的光和声也是从零开始向上升(镜头的衔接不一定要顺,不一定要流畅,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一味地讲流畅就没有节奏了)。勤务兵走到里面去开窗。这是一个经常看到的生活里的动作,可是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是导演安排好让他去开窗,加光!你后面会看到,艾尔格塔战斗的前一段的光在每个镜头的切换中都在逐渐变亮,有节奏的变化。当窗打开时,镜头切到巴顿床头柜上摆的隆美尔的著书“进攻中的坦克”,窗外的光照亮了这本书。副官叫醒了巴顿,向他报告敌情。巴顿的近景反应镜头,切。(如果你再仔细地审视的话,你会发现房间里所有的家具都是阿拉伯风格的。虽然我们不太熟悉阿拉伯文化,但是从家具上的花纹就可以判断出来。这是美工的手迹。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好莱坞有一句格言:“越是虚构的故事,细节越要准确。”)(巴顿将军镜头分析)。

9、影片中每一个特写镜头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

10、“我没有弄懂的东西,是不敢反对的。我研究好莱坞有30多年,所以我批判好莱坞很有把握。我从不敢做不懂装懂的事情。”他在文章里写。

11、在中国这个电影的恶劣环境里太容易走弯路了。你们没有感觉,因为你们身在其中。可我从你们一句话里就知道你受了什么影响。这是因为我的几十年的经验太丰富了。 做作业是抵消那种不良影响的最好的方法。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不允许你们思考内容吗?第形式比内容重要。因为形式的功能就是吸引注意。如果你的作品再深刻,可是形式上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那就是说,没有人看,那你那么深刻的内容有什么用。第电影使用的是视听语言。这一点你们还没有养成习惯。你们的思维还在文字语言的范畴内。这对你学电影毫无益处。我先要训练你们学会视听思维,然后你们才能从自己所使用的那个媒介的特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先选材,来进行创作。 不要急,如果你真是急的话,那就把我布置的作业多多地快快地完成。我要求量。质是以后的事。

12、巴顿将军生前曾经表示:“好的军人应该死于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的最后一发枪弹”,可自己竟然死于一场车祸,这或许是他最大的遗憾吧。而且,没能像同时期的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一样成为五星上将,也成为了另一个人生遗憾。

13、当然他最大的洋相是出在西西里岛,这是美军中一个著名的失败。1943年7月11日早晨,盟军的登陆舰队挨了德意军队的空袭,炮手们拼命把敌军打跑了,自己也受了点损失,然后巴顿不顾这种情况,也没有通知下边舰队,就让刚组建的美军82空降师在那天夜间向滩头空投,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结果等144架装载伞兵的运输机临空时,底下舰队以为敌机又来了,于是发生了误击,伤亡非常大,300多人当场就打死,飞机掉了20多架,伤了30多架。

14、1944年6月,随着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巴顿也指挥部队进入法国,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面对如此规模的攻势,希特勒也意识到自己末日将至,为了增加未来在谈判桌上的筹码,纳粹德国组织了阿登战役,也称为突出部战役。

15、所以成年后他考入了西点军校。巴顿参军后,因其才能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受到多次提拔,不到两年的时间其军衔升至上校。巴顿将军历经一战和二战,在战场上多次荣获战功,是一位才略和血性兼具的优秀军事家。

16、摄影机距离被摄主体越远,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就越大,距离越近,呈现的范围则就越小。比如说你想展现一片绵延的群山,那可能需要用航拍的方式才能实现。如果你想拍一个杯子,那你肯定需要离它近一点去进行拍摄。

17、中景的视觉感受和现实生活较接近,它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之间的情绪交流。因而中景镜头是影视作品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镜头,尤其在有情节的场景中,常常作为叙事性的描写镜头。

18、· 在以风格、质感或结构为中心的电影中,导演用相当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使电影的风格、结构、质感成为它首要的和最让人难忘的特征——对观众的思想和感觉的冲击比其他主题元素更强。这种独特的风格、质感或结构渗透进整个影片中(不仅是某个部分),使所有的电影元素交织在一起成为富丽的织锦画一般。这种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影像和叙事手法,极为独特,往往需要多次观看,才能看到导演的用意。代表作《兔子洞》。

19、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组织六艘航空母舰悄悄抵达预定海域,向毫无戒备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空袭,史称“偷袭珍珠港”。第二天,愤怒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对日宣战,从此加入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队伍。

20、特写要求有光比,有细节。特写是视觉重音,是为了强调,是导演认为最最重要的环节。

21、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巴顿又被艾森豪威尔起用。但在这次战役中,巴顿只起″声东击西″的配角作用。他委屈、苦恼、愤恨。他利用公开场合之机,就把气出在俄国人身上。

22、1939年9月1日凌晨,纳粹德国突然出动了58个师,在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的掩护下对波兰发起了“闪电战”。通过对铁路枢纽、交通干线、通信设施、重要城镇和军事阵地的突袭,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便攻入了华沙,展现出装甲部队的超强机动力。

23、但是在电影中,景别是由导演控制的,你的观影范围,其实是导演强加于你的,导演想让你看到什么,你所看到的就是什么。如此看来,景别的差异与导演的主观创作意图也是有直接联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景别:景别是导演来控制观众在画面中注意力的范围。

24、那么当我们在讨论电影主题是,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呢?

25、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知道这些景别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含义。什么时候用全景,什么时候用特写,这些是同学们要去深入了解的。总体来说,“远、全、中、近、特”主要有以下特点:

26、韩生伟(区域链大讲堂布道者 区域链大讲堂导师 区域链投资专家 数字货币天使投资人)

27、   “巴顿将军,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军事英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国的高级军队司令员,然而当他被提议来执行独立命令的时候,马歇尔将军——美国司令同时也是最成功的人事专家——说:‘巴顿是美国军队中最优秀的下级,但却是最差的司令员’”。

28、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不断鼓励下,巴顿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与别的小孩有所差别,最多也就是记忆力差点而已。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不仅可以正常阅读,而且还能流畅写作。

29、网友在他的博客里留言批判他,他一条一条地回应,反驳。他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研室主任薛燕平对此有些无奈,劝他,“理会那些人干嘛呀”。但周传基仍然跟网友斗嘴,乐此不疲。

30、《太极旗飘扬》——不得不说棒子的战场特效做得还是不错的,比《集结号》好看;

31、蒙哥马利元帅、德军的隆美尔元帅、布莱德雷将军,他一个都瞧不起!

32、1997年12月,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由冯小刚执导并由葛优、刘蓓和何冰等人出演的《甲方乙方》欢喜上映,从此确立了中国电影“贺岁档”的概念。其中,由英达饰演的“巴顿将军”更是令人记忆犹新,连带这位四星上将被更多的国人所熟知。

33、1943年6月,西西里战役正式打响,巴顿的装甲部队受到了德意部队的“重点盯防”,凭借惊人的战斗力才突破防线建立起牢固的滩头阵地。之后,他率部展开急行军,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推进到巴勒莫,最终拔得头筹。

34、本着尊重事实和还原真相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这位名气也大、脾气也大、战功也大和遗憾也大的四星上将。他为何没能成为五星上将?又怎样死于意外的车祸?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共同回顾历史。

35、如果不是这样狂傲,他不会被从精锐的第三集团军调离到第十五集团军担任司令。

36、著名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认为,听众对宣传者的肯定态度同提高宣传效果是密切相联的,如果对宣传者持反感的态度,则会削弱宣传者的作用。“自己人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学家认为,不同人群因为语言、行为规范不同,相互之间的交往往往存在着障碍,比如《故乡》中的润土与迅哥,他们在少年时代有滔滔不绝的话要说,而二十年后再见面时,由于各自身份、地位、经历的变化,使得二人变得无话可说了。其原因是二人所属的社会群体发生了变化,使得二人从“自己人”变成了“陌生人”,二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37、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背景。美国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继冷战和军国主义之后,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和水门事件,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人权运动带来了黑人和学生的造反运动。而黑人的人权运动继反对种族隔离的要求之后,提出了要求种族隔离的口号,即黑色政(blackpower),并在1967年发展到在底特律、芝加哥,甚至在首府华盛顿等城市,黑人拿枪上街,和警察发生枪战。而大学生则停课闹革命,在校园里造反,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前后打死了四名大学生,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另外就是侵越战争的失败在1970年已成定局,美国第一次无可争辩的失败。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拳王阿里就是在那时因拒服兵役而被判入狱的。这次在美国军事史上的第一次彻底失败,甚至使一向以美军胜利出击为大团圆结尾的战争类型片也告破产,面对着越战失利的现实,战争类型片已无法继续存在。唯一一部于1968年拍摄的宣扬越战的《绿色贝雷帽》(GreenBeret),尽管仍是由一向扮演美国英雄的约翰.韦恩(J.Wayne)主演,但依然遭到了票房的失败和评论界的非难,评论界把它称作战争片的最后灭亡。 

38、如何成为数字货币投资高手,打造自动盈利系统?抓住项目财富保障趋势!

39、任家齐(富源集团星全文化总经理 澳大利亚NLP考证局教练授证执行师 中国记才晟世教练集团企业教练 区块链天使投资人)

40、那时的周传基,已经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也是中国电影理论界的“刺儿头”。他曾直言:“必须把各电影学院里教戏剧表演的混子揭出来。”也评价一些中国电影中的台词,“为什么不说人话呢”。

41、                     

42、适合做拉片的5分钟左右的完整电影叙事片段:

43、巴顿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但是二战中的出色将军比比皆是,隆美尔、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蒙哥马利等,那一位不出色!

44、《巴顿》就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问世的。请不要忘记,同样的情况,曾在我国举行的第一次美国电影周上公映的那部好莱坞电影儿《猜猜谁来吃晚餐》也是在这个时代(1967)拍摄的,而它的内容是和当时反政府的人权运动中的黑人解放运动所提的口号黑色政权是对着干的,也就是说,当黑人解放运动提出种族隔离的口号时,这部影片却说我们通婚吧。中文字幕是在香港打的,字幕有意把该片对话中两次提到否定黑色政权的话取消了。我们开口闭口坚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实际上却在替反对我们意识形态的作品做宣传。 乍看上去,这部讲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的影片似乎是游离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之外的,因此它更象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影片,于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它首先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是一部拍摄于1970年的好莱坞影片。这种忽略就必然导致人们对该片错误的价值判断,而这也正是好莱坞所希望发生的,只因任何赤裸裸的说教都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其真正宣传目的。好莱坞非常精于此道。在好莱坞有一句名言,“说教吗?租一间礼堂去。”于是在巴顿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幌子背后,是一个浸透了全套好莱坞价值体系的、一个赖以达成好莱坞神话的巴顿。这个神话就是英雄崇拜。 该片的主题是美国的尚武精神。美国政府虽然没有一个掌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机构来制定文艺作品的宣传政策,但是从生意经出发、因而以社会的集体文化观念为基础的好莱坞制片业,是从不违反美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此外,好莱坞拥有一批喜欢看战争片以及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观众,满足这批观众的要求是它的财源之一。所以它选中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战争英雄巴顿将军的一生为题材,以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这样,巴顿传记的题材既躲开了越战这个有争议的、棘手的敏感题材,又带有浓厚的反共色彩。要知道,不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什么分歧,对美国人来说,共产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更何况在七十年代初,冷战局面尚未结束(古巴导弹事件刚过去不久),这些问题对美国观众依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巴顿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早在一次大战期间,他所率领的坦克旅就在圣.米哈依尔战役中立下战功,他本人荣获英国服役优异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率领了第一支美国参战部队在北非登陆。而后,他的第三军在第二战场上又是一支屡建战功的主力,尤其是在巴斯东为101师解围,以及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事件,使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甚至象我这样经历过二战的远在东方乡下的中学生也知道巴顿。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美国唯一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 在好莱坞导演笔下的这个神话人物可以说是美国式的三突出的人物。电影读解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发现,给巴顿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微微上昂,导演不仅把他的英国竞争对手蒙哥马利有意先了一个比巴顿矮小的演员来扮演,而且在两人处于一个镜头里的时候,机位取景有意造成巴顿比蒙哥马利高出一头,在麦西纳入城的那个段落里特别明显。另外有一个违反了生活规律的手笔,即巴顿打飞机。德国的亨格尔俯冲下来扫射时,巴顿毫不躲闪地义开两腿对准飞机用手枪对射,而德国飞机机枪的弹着点从远处一直延伸到巴顿两腿之间的后面,那他还不被子弹辟成两半?刀枪不入,但在连续的短镜头之中,观众不容易觉察。只引起了赞叹。还有巴顿打士兵后,艾森豪威尔要他下部队去做检查。他在做检讨前,先在教堂祈祷。摄影机采取了低机位,巴顿跪在祭坛前,天主在上,巴顿在下,这是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的,但是这个低机位设得很巧,当巴顿跪在那里时,低机位的摄影机与他持平,但是当巴顿站起来时,摄影机往上跟摇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巴顿的大仰拍。检讨前用大仰拍?导演的POV(即视点态度)就已经十分明确了。别忘了,机位一摆,创作者的态度就定了。你为什么把摄影机摆在这里,不摆在那里,你有你的想法,你有你对镜头中的事件的态度。当他走出教堂后在皇宫的院子里行走时,导演终于用了一个大俯拍,而且这是全片中最大的俯拍。我觉得它在整个影片结构的节奏曲线中所处的位置极为准确,它跟下一段落的巴顿最暗的面部镜头(最暗的光)在节奏曲线上是相呼应的,是符合剧情发展的。不过这个镜头的取景是例外地以静态的绘画构图为准。非常严整。两侧是均匀的宫廷,前景是宫廷的投影,在画面上方两侧斜停着两辆坦克,一左一右。巴顿的极小的身影从正中徐徐移动。非常威严庄重。虽然是最大的俯拍,但毫无贬意。当他走到检讨的平台时,升降机上的摄影机从持平开始,一面向右跟摇,一面升起,最后成一个大俯拍。可是当巴顿一开口时,机位立即跳到平台下仰拍巴顿,太阳在他的后面,几乎形成光晕。导演找到了仰拍的根据,因为巴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知道有人要我到这儿来让你们看到我是个狗娘养的。”这句话引起全场哄笑,巴顿胜利了,检讨的气氛全被这句话破坏了。摄影机也就赖在那里不走了,一直保持仰拍,直等到巴顿的检讨说到“我承认我的方法是错误的”,当错误两字出现时镜头才切到从巴顿背后拍的大俯拍。但等这两字过后,又立即回到原来的仰拍机位。然后等到第二次巴顿又说,“希望你们接受我的解释和--(镜头切到大俯拍)道歉。” 镜头马上又切回来,巴顿转身,说了一句“解散”。这段极有趣,导演的POV太明显了。他是那么舍不得离开仰拍镜头,那么不愿意贬巴顿。这是关于巴顿这个神话人物的三突出的实例。

45、德军司令部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隆美尔的中景,他身穿深色军服,光区是右上角到左下角的一道很弱的光,隆美尔的第一句话强,第二句弱下来,切。

46、《兵临城下》——写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狙击手瓦西里的,很不错;

47、第四位:德国隆美尔将军。他在一战时期就是个非常优秀的将领。二战的法国战役,他担任德军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而名声大嗓。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指挥德军数次以少胜多战胜英军,因而取得响亮的“沙漠之狐”的称号,是希特勒最为倚重的将领。

48、《从海底出击》——最好的潜艇类电影,德国人自己拍的经典影片;

49、西点军校是美国的第一所军事院校,位于纽约州哈德逊河西岸的西点,占地面积大约在6500公顷左右。这里是“美国将军的摇篮”,像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和布莱德利等名将均毕业于此,也成为了巴顿梦开始的地方。

50、如果提到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大家一定会想到艾森豪威尔、马歇尔、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等人。当然,还有一个人也必不可少,他就是“诽誉满天飞”的巴顿将军。

51、巴顿从军后,一直是装甲部队主官,他会去操心跳伞个毛啊?

52、随着二战进入尾声,所有人都在企盼战争能够早日结束,重新恢复到平静的格局。但是,已经打红眼的巴顿却明显不合时宜,甚至还公开发表了一段极其“反动”的言论:

53、拉片日记更新之前,先用这篇文章简单和大家讲述一下关于拉片的基础常识。

54、新年过后,生活和工作步入正轨,换了新办公室,新的工作设备,新的电脑桌面,安装了新版本的软件,一切都是新的,希望是好运的开始。

55、《风暴之门》——讲苏联一个空降兵连在阿富汗一个山头奋战到最后的影片;

56、有些时候,摄影机与被摄物距离的远近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比如你想拍一只鳄鱼的眼睛,你肯定不能通过靠近它来进行拍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摄像机镜头的焦距来完成拍摄。PS:不知道焦距是啥?没关系,以后会讲哒~

57、当带着满腔热血来到驻地时,巴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都是刚入伍的新兵蛋子,而且对于坦克完全不懂。好在,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缺钱,需要的坦克外购也行,自产也问题不大。

58、不过名声与水平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巴顿的领导行为虽然说起来色彩斑斓,但与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这两位老领导相比,自然又不在一个层面上,显示出得失参半的特征: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

59、北京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曾当着他的面说他:“像堂吉诃德一样向风车进攻。可是就没有回头看,攻下一个风车,后面又出现了好几座风车。”

60、最令人赞叹的是,那个定音鼓怎么能和镜头的剪接点,镜头内的明显动作那么地合拍?

61、这位电影学院的教授站在原本用来摆放遗照的位置,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框的眼镜,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乱,就像平时上课的样子。左右两侧悬挂着“挽联”,上联“想干啥干啥说干就干啥都挡不住”,下联“爱骂谁骂谁想骂就骂谁也管不着”,头顶横幅上写着“唐(堂)吉诃德先生千古”。

62、北京电视台马青老师针对参加沙龙的会员朋友自己拍的视频做了点评和指导。不仅指导大家如何在镜头间衔接,还就如何转场、如何配乐等方面为大家做了精彩讲解。马青老师告诉大家,动物类视频要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科普性和艺术性。前期拍摄主题内容的素材应该多一些,包括被拍摄主体的各种景别镜头,能成组,各种环境景别镜头包括所需的空镜头,再有就是所需的特技特效镜头,比如延时摄影,高速摄影,空中摄影,水下摄影,稳定器的移动摄影等,所有这些镜头基本保证画面清晰,运动平稳,构图适当,色彩均衡,环境音或同期声清楚,为视频后期制作提供完备的素材基础。在拍视频前最好有想法和准备,要拍什么,怎么拍?事先定个调子,有想法的去拍,后期再加工就会更有目的性。

63、拉片与影评的不同点:拉片通常会选择一个切入点,主要从视听语言等角度解读电影,有一定的学术     和专业性,较冷静客观。

64、第三位:苏联朱可夫将军。他毕业于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二战中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二战中他展示了非凡的作战指挥能力,面对德军的多次入侵,闪电包围战术,他都一一破解,保卫了苏联,打败了德军。为二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65、尤其是巴顿最后在镜前的两句独白竟也开始在定音鼓鼓点上。要知道,制作的顺序一般都是在粗剪以后才轮到作曲家上场。这也就是说,那一段的节奏不是作曲家给的,而是剧本、导演、摄影师、演员给的。真是太棒了。这一段给我的震动很大。这是在1970年拍的片子,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制作达到这个水平了吗?这一段才可以有资格称作精品,不是什么东西随随便便就可以冠以精品的美名的。

66、大家都惊呆了,有人劝架:“咱们这是学术讨论呢,你怎么能骂人?”

67、作为“退班生”,巴顿不得不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否则将会遭到学校的劝退。幸亏,他在第二年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外,在骑马、射击、击剑和赛跑等测试中也是名列前茅,成为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

68、等伍德林回过神后,看到后座的盖伊少将貌似伤情不重,但巴顿却趴倒在后座,而且头部还大面积出血,微弱地表示自己喘不上气。到了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医院被抢救十二天后,他还是因为伤重而不治身亡,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69、美国军乐的出现因为巴顿是美国军人,而在美国军乐中短笛和小鼓特别突出。大概是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军乐相当简陋,就是短笛和小鼓。二战期间有一幅很有名的宣传画,高大的老爷爷吹短笛,矮小的小孙子,头带纸叠的三角帽,他打小鼓。当巴顿在凭吊古战场时,远处又传来那军号声。而在他的第一次战斗前披挂戎装的镜头中出现的是管风琴,这一段音乐的运用留待后面分析阿尔格塔之战的节奏处理时再着重讨论。

70、他教给学生的,都是那些“基础内容”,就像“小学语文”一样的基本功。“现在许多中国电影导演,连视听语言基本功都不具备。”他对学生说,我不是来教你们怎么造坦克的,我先来教你们怎么打铁。

71、 拉片与影评的相同点:都是为了评析电影,是了解电影的一种方式和平台。

72、小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二战时期的功勋将领,美国最著名的四星上将,不接受“之一”,也不接受“质疑”。他毕业于西点军校,历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第七骑兵团团长、第二装甲师师长、第一装甲军军长、第七集团军司令和第三集团军司令等职。

73、作者:张卫(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74、关于剪辑,要说的太多了, 比如 大局来看,该电影类型是商业、悬疑、搞笑、荒诞、还是动作?最后通过剪辑出来成品,是不是符合之前的定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厚积薄发的诗句(4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