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87句精选句子)

2023-07-04 10:01:47

狂人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所以,《狂人日记》的主人公绝非“迫害狂”,不但心理健全,悲天悯人,还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且充满了激情、勇气与正直的理想主义,不乏哲人色彩。

2、“蒲鞭”一栏,日本杂志中有之;盖与“介绍新刊”对待,用消极法笃促编译界之进步者。余与周氏兄弟(豫才,启明)均有在《新青年》增设此栏之意;唯一时恐有窒碍,未易实行耳。

3、就在刊出刘半农的《除夕》这首诗的同一期杂志上,还刊出了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这篇标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的读者来信,实际上是由钱玄同执笔,把社会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论调集中起来,摹仿复古派的口吻,用“王敬轩”这个虚拟的署名写给《新青年》编辑部的,同时刊出刘半农写的针锋相对痛加批驳的覆信。为什么要演出这一出“双簧”?郑振铎在《序言》里有一个说法:(狂人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4、1922年,鲁迅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取名《呐喊》,支撑这个小说集的最重要的就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正传》。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人格都不完整,充满悲剧色彩,但是,这三个人加起来却将人性的基本特点和心理活动的常态显现出来。就写作风格和手法而言,这三篇小说差异显著。《阿Q正传》是可以搬上荧幕的,《孔乙己》是可以画成小人书的,唯独《狂人日记》难以用形象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5、学者江弱水认为,《狂人日记》深刻的思想性,有几个层次,且一层比一层复杂,一层比一层震撼。

6、《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狂人日记》创作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7、张楚,1974年生,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

8、鲁迅的《狂人日记》刊登于《新青年》月刊4卷5号,这一切不论对鲁迅,还是对《新青年》的影响都是历史性的。

9、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10、前来敦促他们为《新青年》写文章的,不但有钱玄同,还有刘半农。《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上刊登了刘半农的一首记事诗:《除夕》,诗中记述了夏历丁巳年除夕(1918年2月10日)他到绍兴县馆看望鲁迅作人兄弟的点滴情况。这诗说:

11、与如今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狂人日记》刚刚问世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只傅斯年给了一句简评:用写实笔法,达寄托旨趣,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不过作者本人一开始似乎对自己的作品不太看好。1919年,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他说:

12、众既得三大人确消息,一哄而散,耀宗亦自归,桐下顿寂,仅留王翁辈四五人。秃先生踱良久,云:“又须归慰其家人,以明晨返。”遂持其《八铭塾钞》去。临去顾余曰:“一日不读,明晨能熟背否?趣去读书,勿恶作剧。”余大忧,目注王翁烟火不能答,王翁则吸烟不止。余见火光闪闪,大类秋萤堕草丛中,因忆去年扑萤误堕芦荡事,不复虑秃先生。

13、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14、袁世凯一死,一些亡命国外的人纷纷回国。秋天,蔡元培回来了,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那一年(1898)办起来的京师大学堂,当时的学生都是进士、举人出身的各京曹,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带了一个听差到学校里来服侍。他们在逛窑子这一方面名气甚大,与参议院众议院齐名,有所谓“两院一堂”之称。蔡元培就是到这暮气沉沉的腐败的学校去当校长。经过他锐意整顿,很快北京大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他以“兼容并包”的原则聘请了许多新的教师。正好陈独秀因事来北京,蔡元培几次前往敦请,请他来校担任文科学长。先后聘来在文科任教的,有胡适、钱玄同、李大钊、黄侃(季刚)、沈兼士、沈尹默、朱希祖、刘半农、王星拱等人。甚至还有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有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学校里,学术自由的风气也日渐浓厚起来,学生中也成立了很多社团,像新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等等。(狂人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5、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16、实际上小说中还有非常现代主义的“抒情”内容,这是被固执的文学阐释所掩盖的。小说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描写,比如狂人与哥哥,与家人,与家庭外面的人际关系,其冷漠与残忍,让我想到同是起源性作品的《变形记》。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讲,这两篇小说的精神内核的属性大部分是重叠的。

17、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18、“三大人云长毛者谎,实不过难民数十人,过何墟耳。所谓难民,盖犹常来我家乞食者。”耀宗虑人不解难民二字,因尽其所知,为作界说,而界说只一句。

19、周作人到京后,鲁迅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兄弟二人感情十分亲近,经常就文艺问题切磋交流。周作人为北大备文学课、翻译小说、出版欧洲文学史专著,鲁迅都参与其中。不仅孤寂减轻许多,文学也逐渐回到了鲁迅的生活中。这一段时间,鲁迅和昔日伯乐蔡元培也来往密切,他还应蔡元培之邀,为北京大学设计了校徽。

20、“顾消息得自何墟三大人,云不日且至矣。……”“三大人耶?……则得自府尊者矣。是亦不可不防。”先生之仰三大人也,甚于圣,遂失色绕案而踱。

21、蔡元培和鲁迅是绍兴同乡,比鲁迅大13岁,算是长辈,一生中对他多有提携。早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两人就因共同朋友陶成章以及光复会的事情有过接触,此后又多有交流。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后,听说鲁迅有求职的打算,便立即聘用,任命他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事务。那时民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蔡元培锐意革新,鲁迅也满怀热情。鲁迅后来回忆:“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22、   欢迎加入QQ群(当代文学): 483828024

23、(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

24、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5、“蛙鸣耳。此外则猫头鹰,鸣极惨厉。……唉,李媪,尔知孤木立黑暗中,乃大类人耶?……哈哈,顾后则何有,长毛退时,我村人皆操锹锄逐之,逐者仅十余人,而彼虽百人不敢返斗。此后每日必去打宝,何墟三大人,不即因此发财者耶。”“打宝何也?”余又惑。

26、“我则奔幌山。——当长毛至吾村时,我适出走。邻人牛及我两族兄稍迟,已为小长毛所得,牵出太平桥上,一一以刀斫其颈,皆不殊,推入水,始毙。牛四多力,能负米二石五升走半里,今无如是人矣。我走及幌山,已垂暮,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色较白日为青。既达山趺,后顾幸无追骑,心稍安。而前瞻不见乡人,则凄寂悲凉之感,亦与并作。久之神定,夜渐深,寂亦弥甚,入耳绝无人声,但有吱吱!口汪口汪口汪!……”

27、缪撒,拉丁文作Musa,希腊“九艺女神”之掌文学美术者也。

28、(6)不孝有无后为大语见《孟子·离娄上》。据汉代赵岐注!坝诶裼胁恍*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29、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30、“云可八百人,我已遣底下人复至何墟探听。问究以何日来。……”

31、剧中不少内容,让很多观众会觉得不同于原著,但一些对鲁迅作品非常熟悉的观众则会发现,《狂人日记》不是只解读了鲁迅一部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鲁迅宇宙”,在其中不仅能发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等熟悉作品中的元素,甚至很多中国读者都不太了解的《风筝》,也成为剧中不可忽视的线索。

32、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33、鲁迅曾讲述过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的寓言,“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这寓言用来解释《狂人日记》,却是另一种形态:狂人大嚷起来,但没有惊醒熟睡的人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嚷的是一个疯子,而狂人最终也发现自己原来是疯子,所以也复归于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一切照常,“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更没有惊恐万状与死前的颤懔。毁灭将在无言中在沉默中进行而不再有狂人的呼喊。

34、任晓雯,1978年生,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短篇集《飞毯》等,理论著作《神圣书写帝国》(合著)。

35、“且勿且勿,此种事殊弗宜急,万一竟来,书之未晚。且耀宗兄!尚有一事奉告,此种人之怒,固不可撄,然亦不可太与亲近。昔逆反时,户贴顺民字样者,间亦无效;贼退后,又窘于官军,故此事须待贼薄芜市时再议。惟尊眷却宜早避,特不必过远耳。”

36、阿丁,1972年生,小说家、画家。著有长篇小说《无尾狗》《我要在你坟前跳舞唱歌》,短篇小说集《厌作人间语》《寻欢者不知所终》《胎心、异物及其他》,随笔集《职业撒谎者的供述》等。

37、1918年5月15日,星期《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年的5月15日,是《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过去一个世纪,关于《狂人日记》研究的文献遍布中外,这并不妨碍对这篇小说进行更为深度的分析。

38、“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次,他翻着我那古碑的抄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39、陈独秀、胡适等人从理论上倡导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真正实绩就最先体现在鲁迅的创作上。《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和北大诸人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当时的北大学生傅斯年、孙伏园为《狂人日记》撰写了最初几篇评论,将其推向公众,陈独秀则对鲁迅的创作“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此后不断向他约稿,催生了《孔乙己》《药》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40、“哈哈!未也。——李媪,时尔年几何?我盖二十余矣。”“我才时吾母挈我奔平田,故不之遇。”

41、(15)琼古代用兽骨做成的赌具,类似后来的骰子。

42、(14)《八铭塾钞》清代吴懋政著,共二集,是旧时学习八股文的一种范本。

43、由于这篇小说的署名,鲁迅死后还曾经招致了一些误会。有人把署名会稽周逴的译作《红星佚史》(英国罗达哈葛德、安度阑原著)认为是鲁迅的翻译。

44、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45、鲁迅对北大的事本不热心,但旋即意识到这对弟弟周作人而言是重要的机会。鲁迅随即和蔡元培取得联系,就周作人到北大任教一事磋商。1917年3月7日,鲁迅在日记里记录:“上午寄二弟信,附旅费六十。”这是通知周作人,他已被北京大学聘请,即刻北上。

46、鲁迅针对钱玄同询问他的古碑钞本的意义,进而邀请他为《新青年》写点什么,以为这些人“许是感到寂寞了”,故做了如下的回复:“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对此,钱玄同的论点是,“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被这句话所震动,因为“希望”这两个字触动了鲁迅。可见,很可能处于虚无、失望,甚至绝望的鲁迅,内心深处依然保存着“希望”的火种。

47、政治环境严酷,教育部其他同僚为避祸,纷纷公开表现自己沉溺于某一种嗜好,或嫖妓赌博,或古玩书画,以求自我保全。鲁迅不嫖也不赌,就靠抄古碑、读佛经、辑录古书消磨时光,周作人后来回忆鲁迅这段经历:“人人设法逃避耳目……鲁迅……只好假装玩玩古董。又买不起金石品,便限于纸片,收集些石刻拓片来看。”这样的状态,从1912年一直持续到1917年。

48、周作人到京后,鲁迅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兄弟二人感情十分亲近,经常就文艺问题切磋交流。周作人为北大备文学课、翻译小说、出版欧洲文学史专著,鲁迅都参与其中。不仅孤寂减轻许多,文学也逐渐回到了鲁迅的生活中。这一段时间,鲁迅和昔日伯乐蔡元培也来往密切,他还应蔡元培之邀,为北京大学设计了校徽。

49、最后,主人公提出他的理想社会:“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而这样的社会,要从没吃过人的孩子做起,“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50、在《我对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中,钱玄同说:“我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民国七年一月起,就有启明(即周作人——编者注)的文章,那是《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接着第四诸号都有启明的文章。但豫才(即鲁迅——编者注)则尚无文章送来,我常常到绍兴会馆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记》小说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号里了。自此以后豫才便常有文章送来,有论文、随感录、诗、译稿等,直到《新青年》第九卷止(民国十年下半年)。”

51、在陆帕看来,鲁迅不希望读者是被动的,而是希望每个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作品,都能够积极地启动自己的思想和分析能力。今年6月10-12日,《狂人日记》将作为阿那亚戏剧节开幕大戏亮相阿那亚戏剧节A剧场,此番亮相是《狂人日记》的世界首演,将首次以完整形态面向观众。

52、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儿童掷石落桐子,往往飞入书窗中,时或正击吾案,一石入,吾师秃先生辄走出斥之。桐叶径大盈尺,受夏日微瘁,得夜气而苏,如人舒其掌。家之阍人王叟,时汲水沃地去暑热,或掇破几椅,持烟筒,与李妪谈故事,每月落参横(2),仅见烟斗中一星火,而谈犹弗止。

53、“耀宗兄耶?……进可耳。”先生止《论语》不讲,举其头,出而启门,且作礼。

54、《狂人日记》绘图。图片来自《鲁迅三十八图》(作者:赵延年;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10年9月)。

55、“而司爨之吴妪亦弗去,其人盖七十余矣,日日伏厨下不敢出。数日以来,但闻人行声,犬吠声,入耳惨不可状。既而人行犬吠亦绝,阴森如处冥中。一日远远闻有大队步声,经墙外而去。少顷少顷,突有数十长毛入厨下,持刀牵吴妪出,语格磔不甚可辨,似曰:‘老妇!尔主人安在?趣将钱来!’吴妪拜曰:‘大王,主人逃矣。老妇饿已数日,且乞大王食我,安有钱奉大王。’一长毛笑曰:‘若欲食耶?当食汝。’斗以一圆物掷吴妪怀中,血模糊不可视,则赵五叔头也……”“啊,吴妪不几吓杀耶?”李媪又大惊叫,众目亦益瞠,口亦益张。

56、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记录了他和钱玄同的一段对话,也反映出了他这种失望、颓唐的情绪。那是他住在绍兴县馆的时候,正在抄古碑,钱玄同来访了。

57、而就在此之前,公务员周树人尚处在“十年沉默”之中。直到《狂人日记》发表,他才真正成为我们熟悉的那个鲁迅。这一转折的发生,和1917年中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及《新青年》编辑部成员在北大的会聚有直接的关系。

58、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创作背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

59、所谓王敬轩的那一封信,便是要把旧文人们的许多见解归纳在一起,而给以痛痛快快的致命的一击的。(《郑振铎全集》第三卷,第523-524页)

60、“仰圣先生!仰圣先生!”幸门外突作怪声,如见眚而呼救者。

61、而鲁迅塑造的“被害妄想症”患者历来被解读为自省战士和呼喊者的形象。这确实是篇奇异的小说,除了鲁迅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和后人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所解读的,我倒觉得如果从文本和精神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更饶有意味。就形式来说,小说里的三个叙述人创造出一种中国化的“复调”效果。在主题学过剩的文本分析中,我们往往被文本中蔓延无边的“议论”所吞没,而在启蒙的话题中理解小说。

62、雨益大,打窗前芭蕉巨叶,如蟹爬沙,余就枕上听之,渐不闻。

63、“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64、然而,对比16年后再次说起这篇小说时的评价,才知这段话是先生一时的谦词。1935年,在收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序言中鲁迅说:

65、“唉,蠢哉!……”李媪斗作怪叫,力斥先贤之非。

66、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67、1917年,鲁迅处在人生中最苦闷的一个时期。他独自一人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绍兴会馆的一排僻静小屋中。会馆院中有一棵相传缢死过女人的槐树,鲁迅在夏夜常摇着蒲扇坐在这棵槐树下,透过密叶的缝隙凝视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每日依然要到教育部例行上班,回来后,便一人在这会馆中抄古碑。今日鲁迅博物馆还保存着鲁迅那时抄碑的墨迹,全部是用极端正的蝇头小楷誊抄,显然费时颇多,这正是鲁迅所谓“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鲁迅甚至给自己刻了一方石章“竢堂”,取了一个号“俟堂”,意思都是一个,即“待死堂”。

68、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69、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70、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71、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过4700字而已,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震撼力,这与鲁迅的经历以及对他有影响的几个人物不可分割。

72、当代学者吴思曾经计算过,“拿命换钱”(血酬定律)和“拿汗换钱”(汗酬定律)的市场价格。比如,一个矿工的死亡赔偿,即是命价,十几年前,是5万块,现在是30万。一个贪官贪污7000万,可能才坐牢两年。相当于坐一天牢挣10万。矿工风险极大收益极低,贪官风险极小收益极大。

73、(7)如夫人即小老婆。语见《左传》僖公十七年。

74、第一层,是众所周知的对四千年中国历史的批判。在写满“仁义道德”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字缝里,鲁迅看见了“吃人”两个字。中国历史不过是一场接一场人肉的宴席,在其中人人“相斫”,“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是最明显的第一个层次。

75、抱着这样希望与绝望的心情,鲁迅终于答应钱玄同“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份《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

76、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77、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78、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79、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可以参看。

80、⑷“本草什么”:指《本草纲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药物学著作,共五十二卷。该书曾经提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以人肉医治痨的记载,并表示了异议。

81、需要承认,人们对《狂人日记》评价长期不足,原因很可能是其语言晦涩一些,故事情节弱化,与人们所习惯的小说格式差距甚大,更深的原因则是鲁迅超越时代的表现手法。当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说:《狂人日记》里“大半是运用意象派和象征派的手法”。这是中肯和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文学意识流”的开山鼻祖之作。

82、鲁迅消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鲁迅自己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另一面,鲁迅自己的生活也颇不如意。在留学日本期间,他曾“弃医从文”,想用思想医治国人的灵魂,然而办杂志、译小说却全不顺利,无人理睬,他发觉自己并非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精神领袖,于是有近10年时间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婚姻也是痛苦的来源,母亲给他包办了和朱安的婚事,可这是一位没受过教育的旧女子,鲁迅与她无法交流,全无感情可言,在北京也是孤身一人,留下朱安在老家。鲁迅将这段无爱的婚姻称作“慈母误进的毒药”。

83、看看当时的稿酬标准:林琴南的翻译小说商务印书馆付给千字5元,后来增加到6元,属于稿酬偏高者;胡适也是千字6元;梁启超待遇最优厚,为千字20元;名中医陈存仁此时正在读书,给《申报》副刊“常识”投稿,每篇为1元。从清末到民国,上海图书市场已逐渐形成一个通用的稿费标准,为每千字2元至4元,5元、6元的很少,小书坊甚至收每千字5角至1元的书稿。再来看看当时的收入情况,一个绸缎铺的掌柜先生每月薪水8-10银元,普通职员4-6元,一个下等巡警的月收入是大洋8元,稍好一点工厂工人的月收入也有8元,吴趼人在江南制造局作抄写员,每月也是8元。这样一比较,五元大洋的稿酬,对于初出茅庐的鲁迅已经不低了。

84、然而好景不长,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合作而辞职。新任总长把“美育”剔除,代之“以孔子之言为旨归”的道德教育,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去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另一方面,鲁迅被视作是蔡元培由南方带来的革命d,在袁世凯政府里处处受排挤,他能够施展的空间大大缩小了。

85、1917年,36岁的周树人只是一位蛰居京城的消沉的公务员。此时的他不以写作为业,尚未用“鲁迅”这个笔名,甚至从未以白话文进行过任何文学创作。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鲁迅”,此刻尚未降生,但我们在文章中还是以鲁迅称之。

86、《狂人日记》全文约4700字。其中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留言网站(2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