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86句精选句子)

2023-06-26 10:49:02

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是挤出时间的,不能仅靠别人安排时间。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有用、较多的知识。

2、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3、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4、刘向,约生于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即公元前77年,卒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出生于沛郡丰县。刘向的出生地与兰陵相去不远。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西汉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有中国目录学之祖雅称。他一生博览群书,贯通诸子百家,对荀子其人其书怀有深厚的感情。由于出生地与兰陵相去不远,因而他对兰陵文化不仅不陌生,应当还相当熟悉,对荀子及兰陵文化在其青年时期就加以留意考察。从其作《孙卿书录》的语气看,他到过兰陵,“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这里的“长老”肯定是兰陵的长老,而不是长安的长老。刘向生活的时代已到西汉末期,而荀子的流风余韵仍存。兰陵人十分崇敬荀子,喜用“卿”为字,以表示对荀子的纪念与敬重。

5、在第一讲时,重点掌握孔子的基本信息,熟悉孔子身世家事及前半生。

6、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4)(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7、荀子任县令的时间里,文献几乎没有记载,只是在上任不久,受人谗言,春申君曾免去其县令。刘向在《叙录》中说:

8、荀子离职去赵的时间文献没有交代,应该不会太长,或数月足矣。兰陵县令任上,荀子没有其他信息,我们所能猜测的是,他一边工作,一边著书教学,“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14)终老于兰陵。

9、余先生看到了儒学和制度的联系中断是导致制度化的儒学死亡的原因,同时也看到了这也是儒学新生命的开始。但是儒学的新生命究竟当以何种形式出现和维持?他说:“让我们用一个不太恭敬但毫无恶意的比喻,儒学死亡之后已成为一个游魂了。如果我们因此庆祝儒学获得了新生,那么儒学又将以何种方式维持它的新生命呢?它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呢?”余先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这实际上正是他自己儒学思想的困境。

10、汪中(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以治学严谨著称。他的“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年闵王之季。”的说法,与司马迁、刘向是一致的。

11、正因为圣学的失传,汉唐的儒者在解经的时候由于对圣典的境界缺乏真实的体证,对经义已开始纷争,或者将解经的重点放到繁琐考证上,已开始将学人从成贤成圣引向做某种专门的纸上功夫。为纠偏,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种种谶纬之书,开始将圣人神化,捏造种种神迹加到圣人头上,试图创造一个不学而知、不教而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人形象,其结果是拉开了圣与人的距离,使人感到圣人高不可攀,不可学,学不了。难怪孔子第十一世孙孔臧对俗儒极其痛恨,说他们“繁说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教”。

12、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议兵》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14、这么一种对人人都有好处的学问,为什么会逐渐衰落呢?一般认为圣学到孟子那里传承就开始断绝了。孟子的性本善论证明他得到并证悟了古圣传下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到了荀子,对性善论已不认同,这说明他并没有得到先天之学的传承。看西方的历史文化演变,似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如果将苏格拉底比作孔子的话,柏拉图即相当于孟子,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当于荀子。如此看来,文化的兴衰似跟道运有关,就像一年有四季的轮转一样。

15、第四讲中,了解老子及庄子的简介,理解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对老子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并理解“上善若水,大道无形”的含义。对庄子的《逍遥游》的学习,对“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的鲲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的名句孩子们表示了极大的诧异……

16、  淳于髡,齐国著名外交家,拥有“诸弟子三千人”,一点不逊孔子,他和齐威王一起创造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的历史典故。

17、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比如,在天道(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在治国观方面,与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不同,荀子隆礼重法,主张以法治强化礼治,明德慎罚。对于荀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后圣殿(位于山东兰陵县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荀子墓庙宇)里的一幅楹联有很好的概括,上联是: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下联是: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横匾上书:周孔之绍。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9、     那么,李斯所谓的“相秦”是那一年呢?

20、弄清决定性因素的减数,我们首先领会韩非子的一段话:

21、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22、    如果廖名春的考察贴近事实的话,荀子孙庄教书的歌谣不是凭空而来的,兰陵附近的孙姓应该是荀子的后人。

23、第三句他们猜是鲲鹏,这不怪他们,因为《逍遥游》我们只是选段学习,没有学这段。但他们猜到与《逍遥游》有关已经很不错了。我告诉他们,这是《庄子.逍遥游》中写到的一种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只歇息在梧桐树上,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甜美的泉水,是百鸟之王凤凰。

24、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wéi)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wéi)人言。惟(wéi)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2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大意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意义。

26、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决定采取文画相对独立的编排法,于是以内容较为丰富且每个故事拟了标题的北京民社本《孔子圣迹图》为蓝本,并参照明正统木刻本《圣迹图》与明万历石刻本《圣迹之图》整理而成。《圣迹图》以编年为顺序,选取孔子生平事迹最具有历史意义、最能体现孔子的思想与人格的片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这位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师风采。

27、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非相》

28、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29、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0、  杨志峰校长就本次活动致词,首先介绍了荀子生平事迹,进一步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劝学》篇的地位及作用。强调全体师生要以荀子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的方法为榜样,潜心教学,发奋学习。

31、                               

32、当然,也有插曲。有孩子提出了二处疑问,一是《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我教读时发音“寤寐思服(pei)四声,孩子指出教科书上、电视老师们都读这句“寤寐思服(fu)二声。我告诉他们,我在北京大学上“古代汉语”课上,我的老师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的嫡传弟子就是这样读的,当时我还记得老师用他那带有浓厚乡音的普通话着重讲了这个字在上古的发音。这个“寤寐思服pei的读音这么多年来我只听到山东曲阜的一位老师视频课时这样读过,其他的包括叶嘉莹等大家都读寤寐思服(fu)的错音。

33、鲍照、鲍令晖兄妹在诗坛久享盛名,而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延之为当时诗坛领袖。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三大家中,颜延之与鲍照去兰陵不远,都属于兰陵文化范围。徐陵、徐悱及刘令娴夫妇等在南朝诗坛也负盛名。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最博学、最有见识的学者,其《颜氏家训》一书为中国家训之鼻祖。兰陵人的后代在南北朝时期所创造的文化辉煌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经学、天文学、数学等最高成就,将兰陵文化推向了鼎盛!隋唐两代,兰陵文化还延续着南北朝时的辉煌,但无论是作为“一叶九相”的兰陵萧氏,还是流芳千古琅邪颜氏,与兰陵这一特定的区域似乎渐行渐远。故乡,兰陵饱经患难,久无大儒定居、讲学著述其间,已不见“多善为学”的文化气象了。兰陵文化隋唐以下影响力呈现出递减的趋向。兰陵文化经五代之乱,历宋、元两代,进入了衰退期,已由文化中心逐步边缘化了。历宋元时期人,兰陵文化虽然有所发展,但亦无法与南北朝时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兰陵的地位明显下降,走向式微。

34、公元前238年,荀子九十五岁,春申君亡,荀卿废。

35、按照荀子公元前333年出生来推算,到齐闵王17年,即公元前284年,荀子正是四十九周岁,古人按虚岁计算年龄是惯有的事。这一年,荀子首次来到齐国。

36、  在兰陵任上,荀子治县的征途亦非一帆风顺。彼时,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周武王以百里地,后来皆为天下王。现在荀子是贤者,你让他统治兰陵百里之地,这不是很危险吗?”春申君听信谗言,便辞了荀子。荀子离任后,返回赵国,赵王请他为上卿。这消息传到楚国,又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伊尹去夏入殷、殷遂王天下而夏之亡;管仲去鲁入齐,结果是鲁国衰弱而齐国强霸,现在荀子是天下贤人,他离开楚国,楚国恐怕不得安宁了。”春申君闻听此言,觉得很有道理,又请人去聘请荀子,荀子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写了封长信,尖锐地劝春申君要辨真伪、区忠奸,不要“以睿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春申君一再派人向荀子道歉,并恳请他返回楚国,荀子因在兰陵久之感情深厚,又见春申君再三相请,于是重返兰陵,仍为兰陵令。

37、《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劝学》还让我懂得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总之,《劝学》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荀子的独到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38、     这个孙庄就是我的姥娘家,它位于兰陵东南五里处,在运女河东岸,与荀子墓隔河相望。这个村子多数人姓孙。童年的时候,我常在孙庄住,听大人说,荀子在兰陵住了二十年。这个“二十年”的说法如果确切的话,那就意味着,荀子离职后又活了两年,即公元前236年。

39、  学生代表迈着沉稳步伐向荀子献花致敬,全体师生以虔诚之心向荀子三鞠躬以表达对荀子的景仰之情。

40、《兰陵荀子墓》图片,诚意侯的博客,2014-11-19

41、     这无疑又是一条重要信息。从上述叙述看,荀子对李斯效力秦国是有顾虑的,因为荀子了解自己的学生,他更了解秦国的国政。他曾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一陿,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3)由于秦国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格格不入,在听说李斯效秦之后,荀子谓之不食,惴惴不安。很可能,荀子因此忧郁而终。

42、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43、(2)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44、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者焉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

45、(作者简介:王善鹏,山东兰陵人,东方荀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庄市市中区作协副主席。)

46、  关于荀子始游稷下史存两说。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刘向《孙卿子叙录》云:“齐威王、宣王之时……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来游学。”所谓“有秀才”,乃有少年优秀之意,不符合年在五十人的特点。而应劭《风俗通义》云:“齐威王、宣王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年十五始来游学”说,多为今人认可。钱穆先生在《荀卿年十五之齐考》中说:“曰有秀才,此少年英俊之称,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名也。曰始来游学,此对以后之最为老师而言,谓卿之始来,尚年幼,为从学,而其后最为老师也。且荀卿于?王之末年去齐,至襄王时复来。则始来者,又对以后之一再重来而言也。据此,则荀卿之齐,其为年十五明矣。钱先生的分析,甚为合理,足以辨明“年五十”之误。可见,荀子是公元前314年来齐游学,是年为齐宣王七年。

47、荀子,战国时代的卓越思想家,赵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早年也曾游学齐国,在齐颇受推崇,有一段时期,荀子也被人称为,孙卿子。荀子言,从道不从君,人生不能无群,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8、     之所以说它是一条重要信息,是因为在字里行间,司马迁给我们提供了荀子的死亡时间。从“因家兰陵”、“嫉浊世之政”、“推儒墨道德”、“序列数万言”等字眼,我们推断荀子不可能与春申君同年而卒。

49、我们知道,现代会计核算中,有倒逼成本核算法,这与本文考察荀子的卒年有相似之处。因为在减法中,减数确定之后,影响差的因素就是被减数。下面,我们开始寻找被减数。

50、《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51、所谓贤能不待次而举,或许就是说,由于年轻,资历不够,对禅让所引起的政治危机的看法和建议,没有受到燕王的重视和采纳。因此他说,以善治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52、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8年,荀子七十八岁,任兰陵令。

53、高专诚的学术研究活动起始于对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在大学时代,他就开始研读《论语》,注意到孔子弟子的人物多样性和复杂性。参加工作之后,他开始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研究孔子与孔子弟子的关系,重点研究孔子弟子的思想成就和历史地位,把孔子弟子分成若干思想流派并加以疏理。1989年出版的《孔子·孔子弟子》(1992年出版增补版),填补了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孔子弟子的学术空白,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后来出版的《先师孔子》则努力把孔子和孔子弟子融为一体,强调孔门群体对于先秦儒家学术和思想的贡献。

54、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意思是: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既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铄论代表人。

55、对于不甚引人注目的晋地在两汉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高专诚也进行具有创见性的深入研究。秦汉三国时期,晋地思想文化发展多姿多彩,以往的研究往往对此不加重视。高专诚从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晋地文化发展的实际入手,总结了这一时期晋地历史文化的特征,突出了这一时期晋地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有力推动了晋地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具体研究中,他从文化现象入手,力图找寻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特点的人物及其思想和政治表现。这些人物中,既有晋地人氏,也有非晋地人氏;既有政治人物,也有军事人物、思想文化人物;既注重人物的现实政治成就,也注意其他思想和文化成就。在对上述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思考中,得出了对于这一时期晋地思想文化特色的思考和初步结论。

56、但余先生认为上述三次反儒学的思想运动都没有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大格局。而现代儒学所面临的困境则是空前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因为“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因此,儒学是通过制度化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支配着传统文化。

57、但因《圣迹图》是以图为核心,文字只是附带说明,故记述十分简练,内容往往并不完整,反映的思想也不够全面,这对完整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生平事迹与思想是有一定局限的。为了增强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以及思想的全面性,本书决定采用以文为主、以画为辅的编排方式。

58、在《抱朴子内篇》的《辨问》一文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帙》凡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于合石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咨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令赤雀衔之,殆天授也。’”葛洪接着说:“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

59、     《荀子·尧问》说:“孙卿迫于乱世,鳅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这个境况,应该与“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在时间上是接近的,刘向在《叙录》中也有相近的记载:

60、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61、        投稿邮箱 tczx20207@1com

62、  荀子死后,便被埋葬在兰陵——他长期执政和著书的地方。宋徵宗封荀子为兰陵伯,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曾建祠以祀。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补建荀子墓碑,概述荀子生平。它是御前侍卫王绍奎为首携,众捐资重修荀子墓碑。墓前最西首这块碑额横写“重修荀子墓碑”。正文: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阴讲述了荀子生平与捐款人姓名以及捐款数额。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又立石碑纪念。

63、前336年---前236年《荀子新探》廖名春

6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6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

66、“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大意是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强调知识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67、我手头有好几种明代刊行的《孔子圣迹图》,有木刻本、石刻本与绘画本,有点像现在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是以文配画。这种做法自然是令人喜闻乐见的,但其缺点是因为空间所限,配画的文字不能太多,这样,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必然会受到限制,这对于鲜明地刻画孔子的形象和传达孔子的思想显然是不利的。

68、《万世师表——孔子生平事迹》通过原典的翻译整理,试图重塑还原一个既是圣又是人的孔子形象,一个能为不同境界的人所理解,也能为不同身份的人所效法的人道楷模。但由于本人所学尚浅,对圣人的理解一定有不足与偏颇的地方,因此,整理不当的地方,望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69、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70、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71、     《盐铁论·毁学》有这样一段记载:

72、     从我们兰陵镇桥头村去我的姥娘家孙庄,必然经过“坟子青”,也就是荀子墓,我在《寂寞荀子》这篇文章里曾经有过介绍。有关荀子的政绩,在兰陵民间传说甚多,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兰陵教学。至今,荀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在兰陵妇孺皆知,说明荀子对兰陵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中,曾经有过三为祭酒的辉煌,也有到处碰壁,不为人赏识的黯淡。而在兰陵的晚年时光,他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幻想的“一天下,财万民,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的和谐愿景,曾在兰陵大地初见曙光。

73、高专诚也很关注汉学研究中的孔子研究和儒学研究成果,他对三部有影响力的汉学著作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对于国内孔子研究、先秦和汉代儒学研究、当代新儒家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孔子与中国之道》的多次再版与重印,对于国内学界的孔子研究,有颇多促进。这本书是美国学者顾立雅所著汉学名著,高专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其翻译出版。更重要的是,作为译者,他以增加大量注释的方式,把自己对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所得,悉数反映在译本中,并在许多问题上,对原书作者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明显增加了译本的学术厚度。所译《荀悦与中古儒学》是美国著名学者陈启云的重要代表作,书中对两汉三国魏晋时期的儒学研究,尤其是对东汉、三国之际重要学者荀悦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儒学研究的空白,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所译《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精神》是当代著名新儒学大家杜维明的重要著作,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儒家在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74、本书以北京民社本《圣迹图》为蓝本,并参照明正统木刻本《圣迹图》与明万历石刻本《圣迹之图》整理而成。《圣迹图》以编年为顺序,选取孔子生平事迹最具有历史意义、最能体现孔子的思想与人格的片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这位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师风采。这些故事片段散见于《论语》《孟子》《孔丛子》《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礼记》《荀子》等书。

75、现在,我们跟随荀子的行迹,开始验算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76、为纠汉唐儒者之偏,有宋儒崛起,他们标榜道统,深探义理,更得佛家禅法之助,遂使经学传承呈一新态。只是他们天资虽高,用功亦勤,惜未得圣师传承,故朱陆于圣人的中庸之道一执尊德性,一执道问学,相持不下,难以调和,遂使内外兼修、动静交养、本末并进、知行合一的圣学功夫或偏于空疏,或陷于密实,也难以真正光大圣学。

77、   荀子十五岁稷下游学,到齐襄王时成为“最为老师”,在稷下学宫中“三为祭酒”,长期担任学术领袖,对活跃在稷下的各种学说最为熟悉,因而他最有条件对百家之学进行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提高。治县政务之余,荀子闭门研读,把各个学派的思想理论精华都吸收过来,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融会贯通,推出了升级版的儒家学派,成了儒家文化“集大成者”。

78、   兰陵县地方百里,是楚国东北部的战略要地。荀子任兰陵令后,凭他的学识和才干,将兰陵治理的农业发展、商业振兴,百姓安居乐业。

79、兰陵文化之形成得力于荀子,无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在汉初至魏晋南北朝的繁荣,甚至可说没有兰陵文化这一概念。

80、第三题: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81、高专诚,男,1963年4月生于山西省大同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2019年受聘二级研究员。

82、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徳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83、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他的门客李园所杀。春申君死后,荀子兰陵令废止。荀子治理兰陵前后近二十年,被废止后,住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孙庄”著书立说,终老其身。荀子通过心传口授的教学方法把儒家经典传授给弟子,使六艺之传不绝。同时以兰陵为依托,培养与储备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他的弟子李斯、韩非、张苍、浮丘伯等人,再传弟子贾谊、戴德、戴圣、董仲舒、萧望之、匡衡等人,有的成为治世名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在秦汉魏晋时期大放异彩。

84、“现代儒学究竟将何以自处?”“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求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我们在此真切地看到了一位眼光敏锐而又富于良知的现代文化人的忧患意识。仅仅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足以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了。

85、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 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荀子劝学注音(62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