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101句精选句子)

2023-06-24 08:19:40

论语简介

1、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

2、(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论语简介)。

3、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从这一点看,《论语择善》无疑也是一本好书。因为书中为读者提供了不少经典有趣的材料,比如在“君子无所争”这一章后,作者提到了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记载的手搏争状元的故事:

5、  类似这样的解释,见解明通,角度新颖而又有坚实的立论基础,诚如成玮先生所赞赏的:“久滞难决之狱,顷刻冰消瓦解。”(见本书《序言》)

6、《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成书《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炼丹,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51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7、他说管仲办了好事,维护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命的延续,但是这一类的事实在太少了。所以读史书,读多了之后人会变得消极,因为人会觉得这现实社会怎么这么的令人失望,正能量都哪去了呢?

8、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1)

9、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简介)。

10、《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11、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1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论语》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汉以后,有人把孔子称为“素王”“至圣先师”,所以《论语》被视为最圣人的语录,享有了及其崇高的待遇。唐宋之后,“经”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十三经”的时代,就干脆把《论语》加到“经”的行列。(经,古代圣人所作,为万世垂法称为经。)再到南宋朱熹,他讲礼记(小戴礼记)里的两篇《大学》《中庸》拿出来,再加上《论语》《孟子》合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四书”,并集合了前人的注(注释)疏(随着年代变迁,语言也在演化,使得原来的语言已经没法让当时的人们看懂了,于是对注释进行解读,写下的解释语言叫做疏)与自己的解释成为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表面上有四部“书”,其实《大学》《中庸》的分量比起《论语》《孟子》显然不足,《孟子》的字数虽多过《论语》,但孟子在儒家地位中显然地位不如孔子,所以在“四书”中,当以《论语》为核心,而如果没有《论语》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孟子》。

14、新疆壹百加教育传统文化课程特聘教授原乌市八中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15、(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16、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17、zǐyuējiànxiánsīqíyānjiànbùxiánérnèizìxǐnɡyě 

18、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20、(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2、(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23、  再如“吾与点也”一章的发挥,作者在梳理了历代一些对“与点”的主要解释后,发挥道:

24、黄霸巧妙的应对,以及对学问的执著追求,读来至今令人感动,也更能够令人深刻地体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内涵。

25、《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26、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28、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29、《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30、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3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32、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33、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34、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35、  其“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36、《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37、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8、zǐyuēsānrénxínɡbìyǒuwǒshīyānzéqíshànzhěércónɡzhīqíbúshànzhěérɡǎizhī

39、《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40、《论语》源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门人,在与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或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进行问答互动、发表观点所形成的“问答实录”,或是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的话,或者是他曾经表现的那些状态,在场的有心之人,当场就拿着笔拿着墨,然后找个地方赶紧写下来,或是记忆力较好之人,之后把它记载下来。

41、  其实,在用世(出)与退隐(处)之间,孔子虽然貌似看得很开,一则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1),再则说“无可无不可”但表面的宁静澹泊,掩盖不住内里的古道热肠,独善其身非其所愿,兼济天下才是念兹在兹。对于子路等人所言之志,他口头不说,但心里是赞赏的,这只要看本章末尾他回答曾点的提问即可知晓。只是半生漂泊,时不我与,眼看自己年近古稀,抱负成空,听了曾点的话,勾起伤心往事,因此他才会情不自禁地叹息着说“吾与点也。”“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近代陈三立的这两句诗,悠闲之中,霸气侧漏,令人玩味。是的,假如此生能够一匡天下,功成身退,主动“袖手旁观”,看民生和乐,万物卷舒,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欣慰与满足?但是,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越是伟大的理想,越难被人理解与接受,因此,许多时候的“袖手”,往往只能是迫不得已的,虽然他们仍然要说一些满不在乎的话,好像那荒凉宁静的世外桃源本来就是他们心灵的最好归宿,然而一旦有人无意中碰触到他们内心深处那根脆弱的神经,便会听到一声最凄厉、最苍凉的嚎叫。

42、第三句话,端赖自己的涵养工夫,要到实年和老年时期,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之后,才有这种平静的心绪和意境;正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文深时意气平”。

43、所以回过头来,还得读经典。因为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集大成了。“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44、  “吾与女弗如也”,这个“与”字,也存在着同样的多义性,既可以当作连词“和,跟”来讲,也可以当作“赞许,同意”(读yù)来讲。如果当成连词,则孔子的意思是说,他和子贡都不如颜回。如果当成赞同讲,则是说,孔子同意子贡的话,子贡是远远不如颜回。抛开其他背景,这两种说法都能够成立,但作者辨析道:

45、  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读者读至此处,想必多会冲口而笑。

46、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7、自从文王武王周公去世后,中华文化的根脉渐渐地汇集到孔老夫子身上。所以要想了解中华文化的全貌,最好是学习孔子的言论。

48、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4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50、  《论语》的注本,自古至今,可谓汗牛充栋。古代的自不必说,单是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就引用了680多种的《论语》注本。近年来国学大热,《论语》一书也大受追捧,为之注释解说的人,更加数不胜数,几乎每一个略有名气的出版社,每两三年都会出一本《论语》的注解。当然,这么多的注本当中,好的固然不少,但跟风敷衍之作,却是更多。不过,新近出版的吴伯雄的《论语择善》,却颇具特色。其特色大致有六:

5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2、(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53、以“君子人格”为德育核心,结合历史故事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领悟《论语》精义,提升其道德认识和人文思维水平。

5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55、《尚书》也不是孔子所作的。它是将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政府所颁发的文件或是很正式的文告,纂集到一起形成的。孔子在编排过程中有可能稍微加点校刊。

56、《礼》,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一字未动,原样转抄,传达给弟子们学习。

57、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5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59、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6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61、(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62、孔子生前曾经删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剩下了《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些是孔子写的,有些只是孔子稍加整理、删减而已。

63、以上五句古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均出自《论语》。

64、《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65、  书名《论语择善》,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似乎只是一个《论语》的选本。其实不是,诚如该书封底所言:“本书名《论语择善》,意在择众家之善者而从之。”的确,古往今来,为《论语》作注的,不乏名家,但也并非皆尽善尽美,而是各有得失。因此,博观约取、择善而从,就是本书的一个主要任务,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重大特色。不妨略举数例。

66、本章中,“与”字既可以理解为连词,解释为“和,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赞同”(读去声),历来的注家,各执一词,皆能言之成理。本书作者在简要罗列了这两种不同说法之后,辨析道:

67、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68、    他虚心向别人请教,最后掌握各种专长,重要的是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从夏到周,究竟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够兴盛,又如何才会衰亡呢?孔子了解了这些道路后,就产生了伟大的抱负,也就是他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他有一种特殊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上正路。当时的乱世称作“礼崩乐坏”,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瓦解。孔子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的真诚。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自己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人的价值在乎内不在乎外,但你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69、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70、再比如,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章后,作者列举了《汉书》中的故事:

71、《论语》这么重要,为什么老师先讲了《大学》、《中庸》,现在才开始讲《论语》?

72、zǐyuēyóuhuìrǔzhīzhīhūzhīzhīwéizhīzhībùzhīwéibùzhīshìzhīyě

73、所以我们是先学《大学》、《中庸》,然后再学《论语》。

74、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75、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语句都有“子曰”,有些篇章也会出现“曾子曰”,“有子曰”。如果是孔子的弟子们称呼孔子为子(古代男子尊称)或者夫子,翻译成先生。子曰,也就是先生说,曾子曰也就是曾先生说,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论语是曾子的弟子进行编撰的,那是什么时候呢?据说,曾子比孔子小46岁,而论语里面有记载曾子那个时候快要老死了。

76、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77、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78、《中庸》之道是孔老夫子心法的高级版本。学《中庸》之道,你会掌握更加精妙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下苍生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会掌握人的本性。“至诚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实际上是揭示了一个人自己身心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天下所有人的关系、自己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7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0、减弱。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批林批孔”,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果。

81、   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因为他的思想有几个特色:

82、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83、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1)

84、《大学》《中庸》不是夫子亲笔所写,而是他的徒弟将孔子的真传记录整理而流传下来的。

85、  又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句,表面上看,颇有鼓吹愚孝之嫌,许多注家为了替孔子开脱,辗转曲折,颇费了一番苦心,但多是迂曲难通。作者则说:

86、孔老夫子只是挞伐这些不合乎道的错误言论行径,点到为止。但是你光看那个史书,最后看得人心里挺堵的,因为没啥好事。话说这个春秋无义战,打了那么多仗,几乎没有一个是什么正义的战争,除了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叫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振奋人心。孔老夫子赞叹,要是没有管仲,我们这帮人早都穿上胡人的衣服,留着胡人的发型了。

87、(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88、教材以文言白文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掌握文言之“句读”之美。

89、  本章中,子贡引用《诗经》中的语句,用意何在?孔子又为何如此赞赏?牵涉到比较复杂曲折的背景和内涵,读了朱熹的注解,令人豁然开朗,而其语言之简洁,概括之精炼,在本章其他注家的解释当中,无疑是佼佼独出的。

90、(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91、《论语》中“论”字最开始是读论(讨论的论),经过后人不断地对《论语》这本书的解读,“论”的读音也从第四声(讨论的论)变成了第二声(人伦的伦)。

92、  话说孔子真是厉害,课堂上和学生说的话,谈论的话题就被学生整理成书了,还流传千古。现在很多大学教师要想出本书,自己写,自己联系出版社,自己......

93、如果是小孩,就找到注音版本,念熟,然后背出,知道基本释义即可。不用细究具体字的意思,如果需要考试,可以参看权威一点的参考书,把必考字的正音,破音(其他读法)和释义背出。义理方面不需要细究,按照普通方式理解即可,不必理解的太深入,直到自己有阅读能力后,可翻看一些今人的论语讲解学习义理,如果以后学习了古汉语,那么再回来进行文字训诂结合各大注本寻求义理。关键就是一定要背出来和准确的念出,那样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与人讨论时都会在原有理解上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刷新,达到认知升级的目的。

94、乌鲁木齐市文化路壹百家教育2楼4号教室。壹百家教育位于中山路到民主路之间的文化路,陇源大厦对面,紧邻东来顺餐饮。

95、  其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1)

96、学习、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如姓、氏、字、孝悌、忠信、礼乐、六艺、四书、五经等。

97、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98、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99、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100、孔子学习的主皆是为了做人(修身),也为了做事,做学问。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写给老师一封感谢信50(4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