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作者(84句精选句子)
务虚笔记作者
1、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2、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3、史铁生不幸是个残疾人,是个残疾先于爱情到来的残疾人,更不幸是一个生在中国的残疾人。然而他爱读书,爱思考,有才华,故幸而成为一个会被历史记住的作家。然而在西方,我们知道,投降不是可耻的,战俘回国是受到欢迎的。残疾人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可以有爱情(不仅仅是婚姻)。史铁生如果是在这样的国家,他还会成为一个如此深刻的作家吗?《我与地坛》里有一句话: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我想我是知道了。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3不得不说,读这样的作品是累人的,那些高密度和高浓度的心灵叩问,要一一跟随下来并不容易。不知道史铁生写这本书花了多久时间,也许是他之前的全部生命时间,而读者试图用短短几天的时间跟上全部细节,显然不太可能。至少我在读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些段落跳过未读,因为脑子已经转不动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好评。
4、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
5、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6、《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7、史铁生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因为它是“务虚”笔记,他在写人的心理:性格的变化、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信仰,人的内心的挣扎,面对人生悖论的无力……里边的人物如Z、L、WR、F、Z的叔叔以及N、O等等都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南方的小院,北方的葵林,都美好得如诗如梦,美得让人觉得虚幻,但是又觉得真实得可怕。医生F一夜白头,从此一言不发,看似荒诞,但感觉就应该这样。这个情节非常使我震撼。N对F的追问,F的沉默不语,我都经历过。我也曾苦苦追问,我也曾沉默不语。我的头发还是黑的,可是它已经白了。我没有成为哑巴,可是我不敢再触碰雷区。“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话不是用来说的。”是啊,说什么呢?说情况变了,我原来说过的话不能作数了,但是我依然爱你?说我要做父母的孝顺女儿,以前的决定就要推翻了,你被我舍弃了?这些都无法说出口,于是只能沉默。身体发育成熟,就会对异性产生爱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好比L写给少女T的诗,“他生怕自己不够坦白”。但是T把它交给了革委会,说:“只要他改了就还是好孩子。”但是T的父亲说:“你让他改掉什么呢?”他改掉的只能是坦率和真诚。
8、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9、这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10、《务虚笔记》不是几个下午就能消化的地摊书,在这本书的面前,不能浮躁,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用一颗安静的灵魂去好好品味。这样一本书,读一遍远远不够,在我以后的人生里,我必将一次又一次地重温这本书,它也必将带给我更加深刻的认识。
11、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12、 我想这种“偶然性”与“知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想以第三者视角看世界,便不能太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如果想要拼命抓住与某个人的联系,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个体的,任何人只是生命中过客时,也便难以用旁观者视角看世界。我想这与史铁生个人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无法抓住瘫痪前的过往岁月,也再无法抓住陪伴他伤痛岁月的母亲,纵然后来有陈希米进入他的生命,但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在痛苦中懂得“偶然性”,而后“知命”,与命运和解,成就了今日的史铁生。
13、 但当时读到《秋天的怀念》时,我还并未对其心生敬仰,觉得不过是篇散文,遣词造句美些罢了。反映的内容无非是瘫痪后的心理与对母亲的怀念,与别的散文差不多。真正在我心生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偶然相遇的《务虚笔记》。且不说用简单的语言就能创造如此有画面感、美感的句子,其中的哲理性更是令人称道。其哲理不同于冰心“爱的哲学”,也不同于林清玄“禅意色彩”,史铁生的文字,是对“生死虚实的哲理思考”,是“一种超脱淡然的知命”,是一种自我感触方向的文字。读他的文字,如听他与你淡淡诉说,却内含无限张力。
14、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关于死亡的命题就此开始了。
15、命运之解释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便是承认命运的偶然性,而不妨揣摩一下上帝在分配人的命运时何以如此漫不经心的缘由。史铁生的《小说三篇》之三《脚本构思》堪称此种揣摩的一个杰作。人生境遇的荒谬原来是根源于上帝自身境遇的荒谬,关于这荒谬的境遇,史铁生提供了一种极其巧妙的说法: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独独不能做梦,因为唯有在愿望不能达到时才有梦可做,而不能做梦却又说明上帝不是无所不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上帝便令万物入梦,藉此而自己也参与了一个如梦的游戏。上帝因全能而无梦,因无梦而苦闷,因苦闷而被逼成了一个艺术家,偶然性便是他的自娱的游戏,是他玩牌之前的洗牌,是他的即兴的演奏,是他为自己编导的永恒的戏剧。这基本上是对世界的一种审美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在宇宙大戏剧的总体背景上接受了一切偶然性,而不必孜孜于为每一个具体的偶然性寻找一个牵强的解释了。当一个人用这样的审美眼光去看命运变幻之谜时,他自己也必然成了一个艺术家。这时他不会再特别在乎自己分配到了一份什么命运,而是对上帝分配命运的过程格外好奇。他并不去深究上帝给某一角色分配某种命运有何道德的用意,因为他知道上帝不是道德家,上帝如此分配纯属心血来潮。于是令他感兴趣的便是去捕捉上帝在分配命运时的种种动作,尤其是导致此种分配的那些极随意也极关键的动作,并且分析倘若这些动作发生了改变,命运的分配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情形,如此等等。他想要把上帝发出的这副牌以及被上帝洗掉的那些牌一一复原,把上帝的游戏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研究中获得了一种超越于个人命运的游戏者心态。
16、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7、内容如下:史铁生先生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的现代文学家,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18、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
19、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丽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20、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不断地想起,未必一定是思念,那更像是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所养成的习惯,是平静河流上的一个摆渡——就像是集邮,把往日的收藏拿出来看一看,无论是引出快乐还是引出痛苦,都益于时光的流逝,然后依旧把它们收藏起来,不让它们为非作歹,打破一条河流的通畅,包括不让往事把今天弄得脸色惨白。
21、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的讲述不是简单的叙述故事,更像是散文写作—常常在叙述完故事后,史铁生就开始阐明他的观点。《务虚笔记》被看作是史铁生的自传体小说,但你千万不要期待能从中读到史铁生的完整的人生经历,因为史铁生的意图不是向我们讲述故事,而是借着故事作人生的思考。王安忆形容这部小说是“纯粹虚构”的小说。一般的小说,虽然也是虚构的,但它们大部分都是对外部现实的模拟,而史铁生的这部小说摆脱了外部的现实模拟性,以虚构来虚构。王安忆的话很难理解对不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那么她想说的其实是,《务虚笔记》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具有连贯的情节,没有讲述一个包含着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故事。
22、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3、第二章叫《残疾与爱情》,史铁生一上来还是先说自己的事了,当然这没什么,残疾是苦难之一罢了,或许后续的苦难都要高于残疾的苦难。
24、史铁生颠覆了很多千百年来人们自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对于英雄和叛徒。对于健全和残疾。人们唾骂叛徒,人们歧视残疾。但是,人们只能暗地里庆幸或者盼望:被敌人捉住,或者被命运捉住的那个人不是我。因为都知道落到了被捕或残疾的境地,就是万劫不复。比如我们国家的社会对待战俘的态度。士兵到了战场,或者战死,或者活着回来。如果既没有死,又没有回来,即成了战俘,那么即使生还,也是生不如死。而一个人如果不幸残疾,那么你就主动放弃尊严和爱情吧,只要活着有吃有穿就该谢天谢地。
25、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
26、《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7、史铁生先生的作品直至今日都一直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在这个流量和娱乐时代仍然是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28、恭喜以上三位幸运书友,您将获得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一本,我们会尽快安排邮寄,请注意查收。(大家荐书)感谢您的分享与支持。
29、《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30、死,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代替的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这个字。为什么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词语来代替“死”?因为恐惧。而关于生死,史铁生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想了无数遍。我想,他不怕这个字,他可以坦然面对。
31、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32、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
33、我做一个不尽恰当的类比:史铁生写作这部小说的方式就像程序员写代码,而且是使用最简单的语句写代码:If……then……
34、 我并没有完全读完这篇小说,它很长,因此我尚不能分析小说的结构,只是作者连故事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告诉你,只有“O”“F”这样的代号,连在他的故事中,他都只让你当一个旁观者。但是我愿意说说开头,小说以两个孩子的相遇作为开头,一个普通的秋夜,在昏黄幽暗的小路上,作者与两个小孩相遇,只是一场普通的相遇,没有后续,只有相遇中讲的寥寥几句话。
35、停留在事实,那就是故事会,不是小说;停留在虚无,没有事实支撑,那就不是小说,而是论文或者胡言乱语。
36、我逐年养成习惯,早晨一边穿衣起床一边听广播。然后,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做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已经没有了。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叫叔叔了,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当有人管你叫爷爷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37、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38、我向来认为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好文本,如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就是其中的一座高峰,其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叙述从容且新颖。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人生。
39、《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40、从头至尾,这本书都有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C没有一天不想去看看那个可爱的女孩儿,在她的房间里去听窗外的风声。”喜欢史铁生文字就是喜欢他的优美和饱满。
41、对于残疾,史铁生总想凭什么我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小说的素材会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王蒙曾说,正因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没有的一股静气。对于生活与写作,有朋友曾劝史铁生,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史铁生真正意识到,人活着,说到底是欲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
42、《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43、碎片一样的叙述,但是你不会觉得破碎,或许就是被开头的意绪控制着,更是不断出现的精彩描述所吸引。
44、 也许这世界最令人惊喜的,便是人们有无限的思考,于是慢慢我们有了文学、哲学、科学等等。时至今日,当我们仍在为这些奇思妙想惊叹不已时,我突然感受到,人类之间能够打破时空壁垒来吐露心底的想法,是多么美好又幸运的事。
45、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
46、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47、 《务虚笔记》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拷问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与人物对话,我更愿意相信,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代社会的悲剧。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是被艺术加工过的真实人物。我也愿意相信,书里面,藏着真正的史铁生。
48、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49、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50、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著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51、在最后《务虚笔记》到底表达了什么?太难以被概括了。我所展现的也仅是它的冰山一角。我真诚地推荐每个人去阅读这本书,跟随史铁生去作一些务虚的探讨。
52、 《务虚笔记》不是几个下午就能消化的地摊书,在这本书的面前,不能浮躁,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用一颗安静的灵魂去好好品味。这样一本书,读一遍远远不够,它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琢磨,通过一次次的重温,《务虚笔记》定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53、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54、《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55、 于是当我翻开书,伸手触摸他们的思想,耳畔传来素未谋面的智者的呐呐自语时,也忙提起笔来,投进这这涌动的思潮里。
56、史铁生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的精神世界。他似乎在空中俯视着芸芸众生。他很少写吃喝拉撒,挣钱谋生,虽然他为此吃得苦肯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即便写,也有一种超脱的感觉。我相信,因为残疾,他的外部世界很狭小,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世界才如此丰富。他经常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邓晓芒说:史铁生是作家中哲学意味最深的人。在小说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这种思维的交锋。这些地方,也是我读起来感到自己智力不够的地方,也是这部小说读得累和值得再读以及值得买一本的原因。这部小说里时时可见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我想那是蚌柔软的身体被沙粒摩擦而形成的珍珠。
57、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58、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59、曾有一位评论家对史铁生的作品做了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断言由瘫痪引起的性自卑是他的全部创作的真正秘密之所在。对于这一番分析,史铁生相当豁达地写了一段话:“只是这些搞心理分析的人太可怕了!我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人还有什么谜可猜呢?而无谜可猜的世界才真正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呢!好在上帝比我们智商高,他将永远提供给我们新谜语,我们一起来做这游戏,世界就恰当了。开开玩笑,否则我说什么呢?老窝已给人家掏了去。”读这段话时,我不由得对史铁生充满敬意,知道他已经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作为一个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大猜谜者,他无须再去计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谜底的对错。
60、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止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61、《务虚笔记》的大部分主题,其实在《我与地坛》中就已经说过,并且说得很透彻。甚至那种千回百转的复调式的东西,在《我与地坛》中也已经初具雏形。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把《务虚笔记》看作是小说,它和《我与地坛》一样,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这份长长的笔记最终得出的结论,可以用史铁生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是你活着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这是寒冷的,也是温暖的。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4从我出生到现在的16年间,我所非常庆幸的是家里没有一个人离开过,现在的一切和十六年前的一切,至少从角色数量方面,是只增不减的。我惟一接触过的死亡来自电视里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能出现在的电视里的大抵都是或有才或有权的人,而这些人中,只有两个人让我流下过眼泪。
62、很多人都曾这样设想、猜测,很多人仍在屡屡设想、猜测,私下里悲怜地对C叹息,对C的爱情乃至婚姻果断地摇头,但都不说,当着C都不说,回避这个人爱情的权力,回避这个话题。回避不仅仅是回避,而是否决。写作之夜我曾听C说过:那是未经审理的判决。写作之夜我曾听见X对C说:“这不要紧,这没关系,我知道我知道,这还不够吗?……”但是,不够。那老太太的表情我再熟悉不过。把那怀疑的表情扩充千倍万倍,把那无言的回避扩充千倍万倍,否决便获通过,便足够C和X天各一方互相思念多年。若再把那同情和摇头转化为对坚强与乐观、无私与奉献的千倍万倍的赞许,便是一个人渴望爱而又不敢爱、指望死却又不能去死的可靠处境了……
63、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命运,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和聪慧的大脑相遇,必定会让那些属于生命本身的问题更加凸显,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它们更加不容无视,更加咄咄逼人。小时候读江姐的故事,读到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十根手指,不敢想象那场面,更不敢想象如果换作自己会怎样,小小的孩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当不了江姐,受不了那样的严刑拷打。读过《务虚笔记》我才明白,小时候自己的情绪中还含有一种庆幸:幸好那不是我。还有很多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残疾,庆幸自己没有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庆幸自己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庆幸自己不是罗密欧朱丽叶……庆幸自己绕开了所有那些不幸。但那样的不幸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具体境遇不同,境遇一旦变化,也许我们头脑中的大部分价值判断都要发生变化,至少会不再绝对。精神是强大的,但肉体是真切的;肉体是基本的,但精神不可泯灭。网上读到的一句话说,凡属人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仅仅身体性的,我深为赞同,但想补充一句,凡属人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是仅仅精神性的。这或许是我们的存在令我们永久困惑的原因,它永远都不是一道数学题,也永远都不是一幅解剖图。
64、故事发生的年代从解放前夕开始持续约半个世纪时间,从几位主人公的出生前夕写到他们的中年生活。
65、窗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秋雨,下得细碎,又不连贯。早晨听收音机里说,北方今年旱情严重,从七月到现在,是历史上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头。水,正在到处引起恐慌。
66、 但作为旁观者,他在叙述中又流露出淡淡的悲悯。如那群鸽子,叙述出来好似不过一件平常事罢了,但读来又禁不住去想:不只是鸽子吧,人也一样。大多数的我们,就算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也只是来来往往于历史的潮流中罢了。从整个地球史来看,我们人类群体,在几十亿年岁数的地球上生存,于地球而言,谁名声远扬,谁不值一提,谁臭名昭著,不过如鸽子般,换了一批又一批罢了。这样想来,我们好似超脱了生活本身,我们用更阔远的视角审视自身,才感到生活对琐碎与烦恼不值得费思,也没什么可深陷其中。
67、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
68、《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69、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70、命运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它好像是纯粹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这纯粹的偶然性却成了个人不可违抗的必然性。一个极偶然极微小的差异或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天壤之别的不同命运。命运意味着一个人在尘世的全部祸福,对于个人至关重要,却被上帝极其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地决定了。由个人的眼光看,这不能不说是荒谬的。为了驱除荒谬感,我们很容易走入一种思路,便是竭力给自己分配到的这一份命运寻找一个原因,一种解释,例如,倘若遭到了不幸,我们便把这不幸解释成上帝对我们的惩罚(“因果报应”之类)或考验(“天降大任”之类)。在这种宿命论的亦即道德化的解释中,上帝被看作一位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领,他的分配永远是公平合理的或深谋远虑的。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否认了命运的偶然性,从而使它变得似乎合理而易于接受了。这一思路基本上是停留在为一己的命运讨个说法上,并且自以为讨到了,于是感到安心。
71、“让爱,在‘好人’的心里早早死干净吧”是什么意思?
72、这是一本对于我来说很复杂很难懂的书,史铁生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但不明白却又另当别论。我把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如此几次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看完它。
7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FliIK1IutFi_W4MWqLIaQ提取码:hnaw 书名:务虚笔记
74、在男人们的童年附近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和趣味,那里有书、钢琴、知识分子、一根插在瓶子里的白色羽毛。
75、当我们试图追溯任一事件的原因时,我们都将发现,因果关系是不可穷尽的,由一个结果可以追溯到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是更多的原因的结果,如此以至于无穷。因此,因果关系的描述必然只能是一种简化,在这简化之中,大量的细节被忽略和遗忘了。一般人安于这样的简化,小说家却不然,小说的使命恰恰是要抗拒对生活的简化,尽可能复原那些被忽略和遗忘的细节。在被遗忘的细节中,也许会有那样一种细节,其偶然的程度远远超过别的细节,仿佛与那个最后的结果全然无关,实际上却正是它悄悄地改变了整个因果关系,对于结果的造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作品中,史铁生对于这类细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醉心于种种巧妙的设计。例如,在《宿命》中,主人公遭遇了一场令其致残的车祸,车祸的原因竟然被追溯到一只狗放了个响屁。通过这样的设计,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结果之重大与原因之微小之间的不相称,从而在一种戏谑的心情中缓解了沉重的命运之感。
76、《务虚笔记》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拷问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与人物对话,我更愿意相信,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代社会的悲剧。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是被艺术加工过的真实人物。一开始我以为只有C是史铁生自己的写照,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们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人。但越是深入故事越是觉得,其实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史铁生的影子,不止是身体上的,更是与心灵相契合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以我现在的水平我似乎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涵,我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比如O对绝对纯净绝对平等的爱情的追求,W对O与N的选择,诗人L对爱情的探寻与流浪……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理清楚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我分明地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些词语:爱情,平等,生死,孤独,家……
77、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78、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79、史铁生残废以后,他母亲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给他治病上。为了治病,全家负债累累。史铁生母亲四周打听治病偏方,花钱如流水,万般搜寻稀奇古怪的药。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铁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迹,未有丝毫显露让史铁生终身受益的,是友谊医院那位老大夫的话:“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
80、 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一倾向——叙述谬误。
81、是地坛静谧时光里埋头沉思的男子,还是病榻上笔耕不辍的老人?是躺在奶奶的怀里数星星的孩子,还是异国街头聆听钟声的旅人?
82、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83、为什么史铁生说“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