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经典佛经(70句精选句子)

2023-06-20 08:25:30

禅宗经典佛经

1、这位官员有所契悟,便写了一首诗贴在殿前。诗中写道:

2、惟宽禅师:“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是会致病的。乌云会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会遮蔽天空。”

3、总的来说,阅读佛教经典、理解佛经中的意涵是佛教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从教的方面来说是“言传”,从学习效果来说要向“说通”的方向努力。

4、禅宗又名佛心宗是从印度,达摩传到中土来的,禅宗讲以心印心,达摩传的就是心印,让大家知道佛性本自具足,禅宗的主要经典是《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又称禅宗七经。

5、官吏因敬佩禅师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师称病便可免刑。官吏问道:“你是否患病?”

6、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7、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8、神秀是属于普通人的修行,认为佛是在遥远的彼岸,需要靠自己不停地努力才能到达。(禅宗经典佛经)。

9、而惠能是属于天才的修行,认为佛就在自己心里,和自己只有一层薄纱之隔,只需要一个契机来捅破这层薄纱,就可以顿悟成佛。

10、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11、《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12、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3、怀素(公元725年-公元785年)唐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僧名怀素,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

14、你心中光明,看人家就光明,你若阴暗,看别人又怎可能明亮。

15、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

16、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

17、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那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而只是体验罢了。」——觉乘

18、这是因为:一方面,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就在你自己的本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觅佛,成佛的觉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没有用处的。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执着了外在的东西就是“着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慧能以后的禅宗大师破除经典的束缚,干脆反对念经,反对一切语言文字。

19、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20、惟宽禅师:“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各处异名。名虽不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皆不离于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21、这是《坛经》所传的修行法。所谓“无念”就是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所谓“无相为体”一切物象,皆是缘起自性空的。物象本无,故称为无相,无相之体是实相,故称为无相之体。无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

22、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23、《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24、禅宗的大师们不仅认为文字不必要,就是语言对得道成佛也是无益的。语言并不能使人了解佛法,有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文益回答说:“我向汝道,是第二义。”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那么用什么方法引导人们觉悟呢?照禅宗看,几乎没有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不过禅宗也常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棒喝之类。《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中载:

25、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26、后来,惠能及其弟子写了《六祖坛经》,再进一步将他的理论成熟化与体系化,惠能的南派成为禅宗的主流,他与神秀北派的主要区别是:

27、《六祖坛经》特别强调自证自悟,认为“说通”是别人告诉你的,不是你悟的,不会真正属于你。

28、“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29、在《坛经》中,“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五祖说你这偈子没有见性,到了门外,未到门内。说他到了门外,是说他的路没有错,就只差那个门槛没有迈进而已。“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尽管他的方向是对的,但终究没有迈入这个门槛,于无上菩提仍然是了不可得。

30、惠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据《新兴县志》记载,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14公里夏卢村,后与朗村女子李氏结婚。

31、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32、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33、一日,厨房的蒸汽中忽然显现出文殊菩萨的形象,文喜举起勺子便打,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岂能乱我心。”

34、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35、诸佛诸祖各就各愿,各就各缘,各显各才,具体可从二义解:一者,未成圣,各释自怨愆,各除自习气,各成自善根,如一宿觉之:“但自怀中解垢衣,谁人向外夸精进”如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之“蕴空”,如慧可之“偿债”。二者,已成圣,入世间三昧,开谕愚盲,安慰惊恐,如《华严经》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若欲除断一切取缘,住一向道,我亦能得,而我不断,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证无上菩提,何以故?为满本愿,尽一切世界行菩萨行,化众生故。”渐灭无明,渐积庄严,行满功圆,成就大事。因此,马祖振锡洪州,石头结庵衡山,天下有缘徒子行走江湖,追寻归家之路;德山有大口利牙,临济有锤打棒喝,擒纵卷舒,杀活自在,巧布有情,后学璀璨,“为病不同,药亦不同”,为愿不同,缘亦有别。如《法句经》言:“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36、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37、“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38、整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你的心如果没有开悟,陷入了迷茫,你就被《法华经》所摆布;如果你的心悟了,你就可以把握《法华经》。

39、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觉得别人有错的观念,这就是自性中本有最好的防止犯错的守戒行为;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对佛法的怀疑与迷惑,这就是自性中本有的无上般若智慧;自己内心宁静安详,这就是自性中本具的无上禅定。

4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41、文殊菩萨风趣地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4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43、——“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南怀瑾

4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5、神秀是一直在做加减乘除,而惠能只做了一件事,叫归零。

46、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47、内而无杂,法界纯“心牛”爱乐无上白净之法,虚融自在旷达。图中日月交辉,海阔云朗,天地人混融,圣贤莫测。心泊无何为之乡,身游无尘垢之地,可不逍遥。

48、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题是说: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闻香嗅辣,舌头喜尝甘甜滋味,身体喜爱柔软触觉,心里喜欢各种分别。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失魄。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49、一切经典全是废话,执着这些废话,人如何得以解脱,如何得以成佛?既然佛教经典为“死语”、“魔说”,非悟道的工具,那么自然不能靠它来达到成佛的目的。《古尊宿语录》中说:“(南)泉(普愿)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道不属知识,知识有主体和对象即有分别心,悟道在心之自觉,悟道既在自觉,自不能是不自觉的,如为不自觉,既是“无明’,故“不知是无记”。

50、图中牧童难得轻安,但亦无事回首,看牛是否企得稳,站得直,可不小心翼翼。牛亦不负栽培,尽管未是俯首贴耳,但其神不恃,其气不盛,小动作不无,但已不成气候,牧童心中大石到此可释矣。

51、惠能言:“悟则众生是佛,迷则佛是众生。”众生本来是佛,由迷而不见,由贪而伤德,由执而毁道。众生自有真如内熏,如田里之佳苗,若清风细雨,日月和煦,即可茁壮成长,若无清风细雨、日月和煦,更且野牛践踏、虫蝗作害,则苗伤获损,可不哀痛!

52、世间万物既是实相,又是虚相,然而又非实相,也非虚相。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53、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54、“法佛者,离攀缘”,有执即失,有求而远,如大愚禅师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如大珠参马祖,祖曰:“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圆明光透的大珠禅师也曾是这头失控的牛,也曾眼前一片漆黑,入海算沙,求师求道。道者,无一物,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才把毫尘,即犯苗稼,即是病,轮回如箭射。

55、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56、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57、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58、电影于90年代初期上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寻求道法、想要开悟了悟之人。时至今日仍是禅宗题材的经典之作。今天再次和大家推荐和分享这部经典电影,电影里的每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参悟体会,相信每次观看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59、“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60、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61、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62、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63、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64、愚者问于智者,智者与愚人说法。愚者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65、徒弟迷的时候,师父度徒弟。迷的时候,就是没有开悟,没有得到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应该师父来指示,修道用功,好开悟。

66、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67、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68、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69、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好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成功学大师枭哥现状(8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