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50句精选句子)

2023-06-19 12:26:06

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1、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2、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3、第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当以德报怨,而孔子则认为以直抱怨。而且他们两人都四处游历,广收弟子。都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启迪学生,都不收取任何学费。

4、另一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传说一直被后人所称道,撇开其中枯燥乏味的历史考证,单从形式而言,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孔子一定是“宽衣博带”,彬彬有礼地向“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般的老子作揖顿首请教问题,老子则以世外高人的姿态“教训”了孔子一番,孔子非但没有生怨,反而回去以后在他的学生面前赞叹老子像龙一样难以企及。而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衣衫褴褛、面目丑陋,不着边幅,一年四季光着脚的苏格拉底面对温柔敦厚、崇礼重乐的孔子的时候,当东西方文明的魁首初次见面的时候,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惊心动魄而又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

5、(1)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6、错误。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7、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 

8、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9、面对生死的考验,二人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与镇定,超越个人生死的理想主义精神,又是何等的相似。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所共同的特征吧。

10、其次,苏格拉底重视知识而孔子认为仁更为重要。苏格拉底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美德即知识,知识具有真理的模样,不是似是而非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用巴门尼德的话来说就是始终如一的"是"。孔子则认为内心的仁义最重要,礼仪与知识都是外在的,是要追求礼仪与知识,但是都是为了实现仁义,不能被外在的礼仪知识所束缚。

11、(2)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去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12、第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很接近,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没有强制的固定的知识,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苏格拉底则采取与公民对话的方式,也没有强制的形式与知识,而是通过提问使得被提问者意识到矛盾所在,通过不断解决矛盾的方式寻找真理。

13、而从中西方文化整体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似乎多于之间的共性,既然如此,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文化的代名词,何以能跟整个中华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唯一的解释就是苏格拉底是西方文化,至少说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异类。

14、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似性教育对象

15、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16、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17、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2008年12月4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演讲 

18、(5)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生哲理、法律等内容。

19、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20、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21、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通过层层推理的问答教学,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为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

22、没有听说苏格拉底读过什么经典名著,但学生一旦沾上了他,就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环环相扣,永无终止。这就是苏格拉底经典的“产婆术”,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

23、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24、《中国哲学的特色》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观、文化守成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传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等。 

25、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26、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7、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28、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今天呢,我们就二者的“启发教学”进行一个对比。

29、考完的时候,我个人感觉英语还是没有考好,政治和专业课都是属于正常水平的发挥。后来事实证明比我预想的还好,政治英语专业课2总分3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初试排名靠前。

30、相信大家也已经看过各种复习的经验了,我当时也是在网上看了之后就执行的。感觉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也跟大家简单说说:

31、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32、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他的智者具有显著区别: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33、论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兼评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 

34、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35、《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 

36、苏格拉底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他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而且不收学费。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37、(2)共同点是:都吸收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将其改造、融合进儒家思想;都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

38、政治:我开始的比较晚,8月份才开始看一些视频,也看了考研解析,到10月份我才大概看完书的,至于框架我也并没有去整理,前期基本上做肖秀荣的一千题就可以了。到10月份后可以去做做真题,背风中进草,11月份之后就可以等着肖八和肖四了(切记一定要背,今年主观题都可以从答案里找到),然后就是时事政策部分,也可以适当的去背了(我当时背得还是肖爷爷的那本时事政策小书)。总体来说,政治的复习就是要快准狠,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把选择题做好最重要,因为主观题后期直接背肖八肖四就足够了。

39、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40、孔子-我国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41、(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

42、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43、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坚定自己的初心,也能够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甩掉标签,轻松启程,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问题我都愿意帮助你们的哦~

44、首先,孔子维护现有的封建制度,而苏格拉底反对当时的民主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统治者对于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要藏富于民,教化百姓;百官大臣也要做到"恭宽信惠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对于百姓孔子主张要有等级秩序,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倡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君臣之间关系融洽,从而使封建君主制能够得以维系,孔子的思想是为了君主统治而存在的。苏格拉底则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制存在很大弊端,他认为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一个国家不应该随便决定领导人,而应该由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进行统领,而雅典人人都参与政治的局面以及通过抽签确定统治者的方式就会使得社会陷入混乱,所以苏格拉底是反对民主制的。

45、第孔子认为学无教类,每个人都有受到教育的资格,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个人都可以成才,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人才,庸碌无为的人不能但当大任,更加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46、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

47、公元前469年,孔子逝世十年之后,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其母是助产士。苏格拉底出生时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还要20年才结束,而苏格拉底38岁时,雅典和斯巴达又爆发了持续近30年且影响更深远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生逢乱世,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四十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5年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48、孔子困于陈蔡,粮食断绝,进退不得,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饥渴难忍,但孔子依旧“将诵弦歌不绝”,子路生气,批评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则回答:“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被匡人所困,“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依旧不忘己任:“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49、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青春文案短句(8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