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55句精选句子)

2023-06-17 10:28:00

三国演义作者

1、  总之,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堪称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2、因为从明朝建立的那一天起,朱元璋就加强了思想方面的控制。首先,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他废除了,六部的最高长官直接向皇上汇报工作,也就是说,一切的权利都掌握在了皇上手里。其次,对于那些曾经帮他打天下,跟他一起共患难的功臣们,朱元璋举起了屠刀。直到现在,民间还一直流传着“炮打庆功楼”之类的故事,也流传着大将徐达、谋士刘伯温被朱元璋害死的故事,咱们先不管这些事情的真假,历史书上有确切记载的数字,咱们现在看来,也是够吓人的:朱元璋曾经杀了胡惟庸和蓝玉、李善长等大臣,受他们的案件牵连丢掉性命的人就有七八万。面对这种情况,估计很多文人别说是写诗词了,就连脑子里的浪漫想法估计都被吓倒爪哇国去了吧!不仅如此,明朝还严格控制文人们的思想。一方面,开设科举,用八股取士,皇上的意思大概是你们这些读书人就甭想着创新了,老子让你怎么来就怎么来,不创新还能考上,创新就一定考不上的。另一方面,对于不听话或者乱说话的文人,大明皇上的刀那可不是吃素的啊!当时有个诗人叫高启,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要辞职回家不干了!你猜怎么着,皇上直接给了他个腰斩!想走,你走走试试?还有人想辞职吗?这就是辞职不给老子干活的下场。还有的人皇上让他们来朝廷当官,他们不来。皇上给你脸你不要是吧?不要脸你就连命也别要了!来人啊,给我满门抄斩!于是乎就又哗啦啦一颗颗人头落地啊!还有人写文章被抓住了小辫子。有个叫徐一夔的人给皇上写了个表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皇上朱元璋一看就怒了,你个臭文人,敢不带脏字的骂老子啊!他怎么会这样想呢?咱们不是说了嘛,朱元璋当过和尚,参加过红巾军(起义军也被当时的朝廷称为贼),你句子里的“光”就是说我光头了,骂我当过和尚喽?还“为世作则”,就是说我做贼喽?(古代“则”和“贼”是同音字)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来啊,给我拉出去,斩首示众!于是,又一颗人头落地。

3、若说明清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期,那么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则是这个高峰期的奠基人物,施耐庵生逢朝代更替,经历过乱世春秋,其人生历练因此极为丰富,以乱世农民起义为背景的《水浒传》中便可看到以朱元璋为首领的农民起义的缩影,可见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记对于施耐庵写作来说是极为丰硕的素材库。

4、《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

5、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6、明朝中期到清初出版的《水浒传》,作者署名五花八门。有题“罗贯中”的,有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有题“施耐庵编辑”的,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等等(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由此生发,还出了个传说:罗贯中和施耐庵是师徒关系,两人合作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先写了一个初稿,施耐庵再加以改定。而明末的金圣叹则反过来,说施耐庵独撰了《水浒传》,罗贯中“狗尾续貂”,续写了“招安”及以后部分。

7、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8、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9、他在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即使曹操给他高官厚禄,对他礼遇有加也不为所动,一旦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就“过五关斩六将”去寻找刘备;他在赤壁之战后,想到曹操曾经对自己的好,冒着生命危险,义释曹操;他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入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身中毒箭,华佗为他刮骨疗毒,他拒绝了华佗的建议,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完成了手术。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英勇神武,但是,他又居功自傲,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死在了东吴人的手里。

10、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11、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罗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2、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13、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4、《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15、《三国演义》是咱们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始祖,也是咱们中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他的作者,是罗贯中。

16、  其中以袁绍和曹操势力最大。孙策在江东招纳了猛将谋臣,称雄江东。后来他中了刺客暗算,毒发而死,其弟孙权接管他的权力。袁绍不久病死,曹操水淹冀州,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他于是腾出手来又对付刘备。刘备屡战屡败,在徐庶的推荐之下,连续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最终见到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三顾茅庐,于是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并定下了称霸西川,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再图中原的战略。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从此成为刘备的军师。他上任伊始,便运筹帷幄,用火攻大败来犯的曹军十万大军。看到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日渐增大,曹操觉得已是心头大患,非除不可,于是派出五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扫平江南,曹操的先头部队向新野开来。诸葛亮连施妙计,曹军死伤大半。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攻刘备,刘备投靠襄阳不成,转投江陵。因为他不忍丢下百姓逃命,行动缓慢,结果被曹军追上。张飞奋力保护刘备脱险。赵子龙白马银枪,连杀曹军十八员战将,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脱险。曹军追赵军至长坂桥,却见张飞须发倒立,立马桥头,怒喝一声,活活吓死曹军一员大将,吓退了十万曹军。在关羽的接应下,刘备顺利脱险,不过荆州已被曹军占据。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孙权和刘备被迫联手抗敌,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但是孙权部下降曹的论调很高,孙权的决心不够坚定。于是诸葛亮来到江东,舌战群儒,并智激水军大都督周瑜,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合力抗曹。在诸葛亮和周瑜的调度下,联军火烧赤壁,曹军全军覆没。曹操只带着一百余人逃回北方。赤壁之战,联军大获全胜,从此奠定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格局。 

17、《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在民间流传了。隋朝的时候隋炀帝看的戏就要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唐朝的李商隐的诗歌里,也写过张飞、邓艾等人的事情,宋朝的时候,这类记载就更多了。而且这些故事似乎都有个特点,就是尊刘贬曹,到了元朝,又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里面的故事更加丰富,可以说,是为《三国演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8、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9、罗贯中不仅是被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历史演义”类型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还分别被认为开创了章回体小说“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类型。

20、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21、  四是语言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通篇运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

22、  罗氏祠堂。河湾村罗氏祠堂共有两座。村中靠北一处是训门偏四门的祠堂,村南是罗氏族的总祠堂。系元末明初所建,后世屡有修葺。总祠堂顶部原有9条扶梁签,现存7条。近年,学者杨立仁先生在东一间中梁下的一条扶梁签上,发现有“本村扶梁功德主祖罗云贵、祖母陈氏、父五训、谦母刘氏,己身贯中、妻卢氏,学盛妻王氏施银五钱”等字样。杨先生解释:这是罗云贵、罗五训、罗贯中、罗学盛四代人及其妻室为修祠堂捐款的记载。他们及其家人的姓氏与家谱上的记载没有任何出入。这无疑证明罗贯中晚年仍住在河湾村,并与他的四子学盛夫妇生活在一起,一同为村里做了许多功德善事。

23、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文人们为了活命,一个个的都胆小怕事,写不出优秀的诗词文章也就很正常了,即使写出来,跟唐朝宋朝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明朝,却有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发展的非常好,那就是小说。在明朝,小说的数量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封神演义》,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

24、  一是对战争的描写。全书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共三百多次,而且写得千变万化、各有特色。最精彩的当数“赤壁之战”,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惊心动魄。

25、董卓进京之后,把持朝政,蛮横专权,朝廷上下的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苦于无计可施。司徒王允王大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天深夜,王大人独自来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这时候,他忽然听见亭子处有人长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自己养在家里的十六岁的美女貂蝉。王大人问她为何长叹,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猛然醒悟说:“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以保住汉朝江山。”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发誓一定会做到,就算是死也不怕。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后来,王允就按照这个计策实行了,董卓和吕布果然中计,最后吕布杀掉了董卓。

26、为官三年,难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故辞官归于故里。后响应张士诚抗元起义参与其中,担任参谋,最终落败。之后便隐逸山野,埋头著书之余当一名乡邻教书先生,传道布业,答疑解惑。施耐庵还经常教授学生画画,要求极为严格,只准学生认准一幅人物画像,直到将其画的精准画的惟妙惟肖了才能继续绘画其他人物,他前后共教会了学生描绘一百零八个人物画像,神态各异,各具特性,颇有妙趣。而这一百零八个人物画像就是出自施耐庵的小说文本。

27、《三国演义》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8、自明清以来,《水浒传》的作者一直备受人们谈论,坊间流传着三种说法:一则为施耐庵独立创作;二则为罗贯中创作,施耐庵乃其化名;三则为施耐庵与罗贯中共同创作。然而目前所认可的为《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因为我国小学教科书中一向如此注释。

29、朱元璋在元末起义最终成功建立政权,而施耐庵所写的北宋末年梁山好汉起义以失败告终,二者性质大同小异,但结局却是背道而驰,并非施耐庵故作矫情以悲剧结尾收场,而是在其观念中,朱元璋起义的成功并非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成功,其封建社会的本质仍旧未变,只不过初为农民待表的朱元璋在起义的过程中转变了阶级身份,成为了官僚主义的代表,故而此次农民起义归根结底仍是失败的,因此施耐庵采取了小说的形势将其突破封建束缚的观念表达出来。

30、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31、诸葛亮号卧龙,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后来,他帮助刘备取了荆州,在赤壁之战联合孙吴打败了曹操,后来又协助刘备攻取了四川,建立了蜀汉,当了丞相。在刘备去世时,又接受了托孤,从此以后,就像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他有多次带兵北伐,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为蜀国燃尽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流光了最后一滴血。

32、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3、学界中早已推翻了固有的定论,认为《水浒传》实则为施耐庵与罗中共同创作而成,全书前七十回章节为施耐庵所著,后三十回章节为罗中所补写,也有说是罗贯中对施耐庵已完成的小说文本进行了整理与编辑。

34、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

35、  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陆续互相征讨,互有胜负,呈相持状态。过了几年,刘备打破这种僵局,兴兵讨伐“汉贼”曹操。关云长受命直指中原,连战连捷,但在攻打樊城时,身受冷箭,才停止攻势。此时秋雨绵绵,水势猛涨,关羽设计水淹七军,曹军大败,关羽再次兵临城下,却被毒箭射中。恰在此时,神医华佗云游到此,于是为关羽刮骨疗毒,期间关羽饮酒吃肉,谈笑弈棋,胆识威震天下。曹操见势不妙,于是派人游说孙权合攻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后不屈而死。噩耗传到蜀中,刘备伤心欲绝,发誓报仇。关羽死后,曹操也染上重病,不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继位。曹丕继位后,骨肉相残,排除异己,同时迁都洛阳。汉献帝被废后,刘备也在蜀中称帝,并兴兵东征,为关羽报仇,一路过关斩将,直逼东吴。眼看东吴形势危急,孙权起用陆逊为帅,抵抗蜀军。陆逊先消尽蜀军锐气,然后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兵败后,不久即去世,临终托孤于诸葛亮。魏军趁刘备刚死,兵发五路前来进攻,诸葛亮巧计退兵。魏国转而攻打吴国,也大败而归。 

36、后来,孙权趁着关羽与曹军交战的时候,进行了偷袭,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他废掉了汉献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魏国。刘备建立了蜀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大举金兵讨伐东吴,被陆逊打败,最终病死白帝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尽力辅佐刘禅。他七擒孟获,平定了蜀国的后方,然后六出祁山进行北伐,可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算是实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亮死后,蜀国更是一蹶不振,国立日渐衰落。后来,司马懿家族篡夺了魏国的皇位,建立了晋朝,之后有灭掉了蜀国、吴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37、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38、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逝世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39、  罗氏家谱。河湾村罗氏家谱共有两本,一本纸质黄中泛黑,字体黑中泛白,残缺不全,没有序言和撰写年代。杨立仁先生考证:这件残谱大约修订于1009年至1218年,即宋真宗大中年间至宋宁宗嘉定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另一本白中泛黄,字迹清晰可辨。作序者为明朝万历甲辰科进士、太原左卫镇抚罗应宿,修谱时间为万历癸卯年(即公元1603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对残谱而言,这是一套全谱。全谱是根据残谱抄而来。两本家谱中都明确记载了罗贯中为河湾罗氏第十三代人,即罗本。有人曾对全谱提出质疑,今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家溍先生对此作出鉴定:“罗贯中家的家谱不存在什么真假问题。”

40、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41、肯定者言之凿凿,描述这个文学奇才的生平。施耐庵原名彦端,字子安。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氏。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延祐元年,1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延祐七年,他25岁,被推荐为“孝行信义”。泰定元年,29岁的施耐庵中举。赴大都会试时,途中曾考察梁山泊。至顺二年,他36岁,因地方政府推荐为“乡贡进士”,后又经推荐任郓城县训导。在郓城县任上,得以搜集梁山轶事。40岁时施耐庵赴任钱塘县尹,两年之后辞官回到苏州。其间曾入幕张士诚部。离开后,隐居著《水浒传》。后又在苏州设馆,收罗贯中为徒。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攻打湖州、苏州,施耐庵携眷属及门人罗贯中等迁居兴化。

42、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43、如果“行走山西”无意中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名誉,请第一时间告之。

44、这种说法绘声绘色,细节毕现。于是有人据此编撰了小说,甚至还有了电视剧。但如果严格地用史学的标准衡量,材料与推论大半立足未稳。

45、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罗贯中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46、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shī)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luán)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47、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蒙古人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

48、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已经逝世,继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

49、  罗贯中用过的砚台。在罗氏后人罗悦琴住处,杨立仁先生见到一件磴泥砚。此古砚台长14公分,外面嵌有木匣。在古砚底用放大镜可见“湖海置”3个大字,旁边还有4个小字:“时年十六”。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无疑是罗贯中用过的砚台。如今这件传世之宝已有祁县文管所收藏起来了。

50、施耐庵与罗贯中皆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分别著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那么此二人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以至于时光荏苒,经历数百年,仍有无数谜团与猜测围绕在此二人之间呢?

51、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52、纪连海并不认同《水浒传》由罗贯中单独著书的说法,他更认同流传很广的“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他说,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53、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54、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军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智谋过人,是智慧的化身。(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吴都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智料华容道、三气周瑜、巧摆八卦阵、空城计、制作木牛流马等,无不显示其智慧之超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搞笑的名字网络游戏(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