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的意思(42句精选句子)

2023-06-12 09:39:59

淡泊名利的意思

1、窃以为,世上真正能泊住名利心的,只有两类人,一个是山中真隐者,一个是大隐于世的菩萨,圣贤。《华严经》讲的菩萨十个施中,有个无尽施,譬如一个国王,无论是他的身体、脏器、血液、智慧、学识,还是财富、妻儿、田产、王位,只要有众生需要,能因此解决生死困苦,他就含笑赠与你。还有分减施,就是现在讲的无私分享:“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华严经卷二十一》)

2、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3、正因为众生有名利的需求,所以即使已经泊住名利心的菩萨,也是勤学五明,锻炼多种手段,随时帮助众生,来与众生结缘,好教化他们。《大方便佛报恩经》里,有佛陀行菩萨道时,舍生忘死到大海里求珍宝救贫民的故事,深夜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种菩萨道行者是可爱的,我体会过。

4、造句:他淡泊名利,将所谓的荣华富贵看作过眼烟云,可对朋友间的情谊却非常珍惜。

5、老王向来淡泊名利,最不喜欢玩这种勾心斗角的游戏。(淡泊名利的意思)。

6、可见,圣贤很通情达理,认可普通人的正常需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孔子在《礼记》里的达观;“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一切有请,依食而住”,是佛陀的观察。不仅如此,还善巧地用名利来引导人正道而行,孔子说:“君子(修养高的读书人,官员等)喻于义,小人(平民,一般辛苦活着的百姓)喻于利。就是说,当你用大义打动不了他时,你告诉他,干这个事情,我给你多少钱,或者有多少好处就行了。这样,大众就会跟着你干。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几年前还战五渣的国民d起义部队,赴朝后忽然战斗力爆表?因为保家卫国,就是保卫每个士兵家里分到的田地,保卫国家不再动荡,就是保卫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是喻于利的厉害之处。佛家的菩萨戒里,也有饶益有情戒,《普门品》等诸多经典里,还有求食得食,求衣得衣,求官位得官位等诸多承诺,目的,也是初步引导众生合理得名利,从而达到淡泊名利的第一层——淡去不正当部分的目的。

7、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8、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9、“如果学校办不好,校名上‘田家炳’三个字,不但不是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若有家长说‘千万不要送儿女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不就是个耻辱吗?”他接着说。

10、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11、       经纶天下课题组|丁丁 千里足下李宜阳 

12、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但那些不随大流,不惧别人目光,敢于遵循自己内心的人,毕竟是值得尊重的。

1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15、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16、那是照进一个人心里的白月光,用来调节对生活的期望值。

17、何为名?按现代话讲,就是影响力。影响力无好坏,如何达到,如何用才分出好坏。记得好像是在《毛泽东全集》中读到的吧,毛主席和史沫莱特有个有趣的对话,史沫莱特问毛:有人说你搞个人崇拜。毛幽默地回答:崇拜并不完全是坏事,譬如先生你,如果没有读者崇拜你,没人看你的书,你写书就没得搞了。还说过,无论是革命,还是反革命,起事前都是先要造舆论的。造舆论,就是扩大影响力。古人也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彰则众不来。

18、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19、劝人淡泊不如让他多培养一些生活爱好。找到了更好的,自然会视名利为浮云。

20、田先生希望受助者珍惜名誉,不要做出有辱田家炳之名的事;其次亦盼望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人为社会做好事;更重要的是藉此激励自己和儿孙,严格要求自己,多作有益世道人心之事,不要辱没自己的名字。

21、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虽对名利“淡泊”,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造福百姓。明代理学家蔡清光明磊落、居官清廉,他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

22、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也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文字工作者。回望过去,艰辛伴随收获;展望未来,奋斗未有穷期。今后的工作中,他仍将用勤奋书写每一天的工作履历,用行动时刻诠释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用淡泊不断为自己的人生涂抹底色。

23、大体来讲,淡泊名利对人的正向作用有三个:一是让人摆脱名利诱惑,心底清净下来,体味到生命难得的闲适和清欢;细思,挣来名利干什么?无非是让生命闲适点,清欢点。但浓欲不断的话,这类闲适和清欢如蜻蜓点水,稍纵即逝,难以成片;二是杜绝自己不择手段做出恶事坏事的可能,避免让自己倒霉、别人遭殃;三是摆脱物累后,可以瞄准目标快速成长。诸葛亮《戒子书》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指这个。一个不能摆脱物累的人,目标是很难坚定下来的,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浅尝辄止,或小有成就后,迷失于名利场的喧嚣中,忘了自己。我深有教训。

24、年轻时,喜欢到处跑。一次,跑到湖北一家寺院,天已经近午,就去“过堂”——佛家把吃饭叫“过堂”。一位在此挂单的得道的老比尼得到一居士供养的一瓶豆腐乳,慈眉善目地拿出来,雨露共沾,分给同堂用餐的每个人,包括陌生的我。据说,每个出家人都要这样做的。见状,我的下巴就要被惊掉了,心想,这个我还真做不到!我最多能分享给喜欢的人!这就是分减施。

25、遗憾的是,真正能淡泊名利的人很少,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人如过江之鲫。这类人也分两个层级:第一层是标榜者。嘴里天天喊淡泊名利,但是自己并不能奉行,什么都干;或者平时能有所戒,一遇到重大诱惑,遇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就不行了。很多有点文化的多这样。所以古人常说,负心多是读书人。因为这类人平常不停地说这个,说得天花乱坠,不仅很多人都相信他了,甚至连他自己都信了,结果一扭头,变了——负心。这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心里很希望能淡泊,但是定力不够,左右不了自己,这就是文殊菩萨说的:其力未充也;还一种是知道这个口号有号召力,想通过标榜来欺世盗名,骗来更多的信任、粉丝、地位和声誉;明朝李贽所著《焚书》里记载了不少这样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这类人欺骗性很强,连孔子都上过当,所以孔子感慨道:过去我孔某人是听其言信其行,现在我要变了,改成听其言观其行。这类人我也见过很多。每每见这种人滔滔不绝说了半天,结果,自鸣得意后,宴会一散,揭批者或零星而来,或蜂拥而至。这类人没有现形前,粉丝很多,一旦被人看破,一钱不值,粉丝大呼上当,纷纷粉转黑了。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奇祸的原因。

26、于是便有了诗最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可以在这里领悟到人生真谛,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27、  然而,淡泊名利绝不是消极厌世、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虽对名利“淡泊”,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造福百姓。明代理学家蔡清光明磊落、居官清廉,他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他一生淡泊名利,却把为天下人谋利当作最高的人生理想,一心为公。古代许多清官贤臣,一生淡泊名利,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肩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大义,把为民造福作为毕生追求。

28、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29、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此生才真正的快乐洒脱。

30、在一次接受访问时,他曾就此解释:“本来我不希望用我的名字作为校名,但是想到如果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学校会觉得责任更重大,办不好会对不起我;而且地方政府也会更重视。

31、或者客气推说‘无可奉告’,或者干脆不讲情理的拒绝。

32、淡泊名利,果真如此美好。苏轼的《述怀》提到了个中滋味:“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33、出处: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4、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某一天揣着100块钱,抛妻弃女,离家出走,孤身一人跑到巴黎,开始学画,仅仅是因为想画画。

35、淡泊名利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然而我们往往扭曲了它的真正内涵。

36、体会到淡泊名利的真滋味后,我才明白,过去对淡泊名利误读了,心因而常陷溺于名利的渴求与不得淡泊而自责天人交战中,不能得安。欲得解脱,反为法缚!

37、那么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能拥有的东西?

38、居里夫人一辈子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仍然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这才是真正地淡泊名利的精神。淡泊名利从来都不是不思进取、虚度光阴的同义词。

39、释义:一指淡泊;二指轻淡,微弱;三指稀薄,清淡;四指妆饰雅淡朴素;五指印象浅淡而模糊;六指冷淡;七指冷落,萧条;八指寒素。

40、这是怎样一个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浩然正气的共产d人。

41、示例: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学事业。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摘抄100字带书名(7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