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名言(34句精选句子)
黑格尔辩证法名言
1、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2、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3、为了说明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恩格斯特别分析了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关于理念永远是不现实的思想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是,恩格斯在引证这一名言时,却对这一名言的句序作了一个颠倒。我以为,这种颠倒决不是他的笔误,而是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第一性的;恩格斯却认为,现实高于理性,只有它才是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所以,他才把黑格尔的名言改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样的颠倒,理性与现实之间的转化,才会成为无限发展过程中的真实环节,而不仅仅是思辨概念之间的推论。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吸引无数人,是因为马恩第一次完整地对社会运动的规律做出了最科学、最接近真理的论述。列、斯、毛等共产主义者,结合各自的历史条件,践行马恩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给未来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当今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去科学化的、神秘化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幽灵再度泛滥。
5、但是,苏格拉底吸引克尔凯郭尔的也正在于此。这位希腊哲人没有试图发展任何肯定的东西,而是有意停留在否定和矛盾中。克尔凯郭尔批判马滕森的狂热弟子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具体地说就是渴望“超过苏格拉底”。这种批判就这一点而言正是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通过否定的方式为哲学开疆拓土作好了准备,他扫除错误的信念,使哲学可以从根基向上建立。但是,苏格拉底从未越过否定,他没有认识到辩证法的肯定维度。因此接下来就需要超越苏格拉底,提供肯定的元素,着手构建某种哲学立场或理论。但是,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苏格拉底的全部精髓就在于否定,所有关于超越的讲论都是可笑的。因此,虽然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都同意苏格拉底代表了某种否定立场,但他们对这种否定立场的基本评价却截然不同。
6、“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其中的举旗手,鼓吹学习黑格尔才能突破马克思,才能团结知识份子,通过黑格尔才能把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成为列宁。马克思曾经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7、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8、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到底“中国有没有哲学”或者“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的问题,中国学术界长期处在争论中,也没有取得普遍一致的认识。
9、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10、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11、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12、 ——黑格尔
13、到此为止,我们大体上分析了由休谟哲学到黑格尔哲学这一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转变的逻辑过程。那末,发现这一过程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以往的教材和著作中常说,一是自然科学的成就,二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实践,我以为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假设。因为,大家所说的科学成就都晚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至于18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对当时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的思想家尚没有获此启发,只敢在思想里闹革命的黑格尔却从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认识,岂非可笑。所以,我认为,启发黑格尔认识到了辩证思维这一秘密的现实基础,是对经济学的研究,使他对人的存在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小逻辑》中,在谈到哲学的认识方式时说:“禽兽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之物,俯拾即是,不费气力。反之,人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的必需品,必须由他自己去生产和培植。所以,即就他对于外界食物的关系来说,人总是通过外物而和他自身相联系。”(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1页。)
14、因此,我以为辩证思维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也正是这点,使它很自然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15、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6、德国的符腾贝格有座斯图加特文科中学.1787年的一天,学校照例又举行即将毕业的一届学生演讲.走向讲坛的中学生个个表情肃穆.毕业演讲的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顺利进入大学校园.演讲的题目由学生自己决定,便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一位神色拘谨、似乎还有几分谦恭的学生在众人面前,念出自己演讲的篇名《土耳其统治下的应用艺术与科学之衰落》时,在座的一位教师不由吃惊地扬起了眉毛.这个名为黑格尔的学生写过两篇作文《论希腊和罗马人的宗教》、《论古代诗人的若干特征》,给那位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看起来黑格尔对古典文学及希腊、罗马的文化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一般中学生可是做不到的呵.然而那位教师从未听说黑格尔对土耳其文化也有研究呀.黑格尔在演讲开头,历数奥斯曼帝国不重视科学文化的种种弊病,然后话题立即转向赞扬符腾贝格如何重视文学、科学和艺术,婉转又巧妙地对自己的国家、故乡及学校极力讴歌.果然,黑格尔的这篇演讲获得在座的校长、学监与教师的一致好评,也由此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他顺利地进入图宾根神学院读大学.图宾根神学院是培养未来教师与牧师的一座古老学府,有强烈的修道院色彩,学生们不但一律要穿黑色袍服,而且要求学生每天早起就自修,连散步都有时间规定及专门规则约束.图宾根神学院也有体育活动——击剑与骑马,这是当时进入上流社会的人物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从此,图宾根神学院出现了一名用功读书,却不太参加击剑与骑马活动的学生黑格尔.一些同学对黑格尔的埋头苦读颇有看法,就私下里画了幅漫画嘲笑他.一天,黑格尔看到了这幅画.画中的他是一个驼背、撑拐杖的小老头.他宽容地笑了笑没作计较.他比较成熟,既然能够巧妙地用毕业演讲迎合中学校长、学监们爱被奉承的心态,当然也会老练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在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哲学硕士论文.1793年通过神学博士论文后,黑格尔放弃了成为一名收入高、生活稳定的牧师的机会,宁可当家庭教师,因为他可以充分运用那些主人家的丰富藏书,研究学问.从1801年起,黑格尔凭扎实的学问进入耶拿大学当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黑格尔写出了《精神现象学》.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在欧洲攻城略地,摧毁各国封建王朝.法军攻入耶拿的1806年10月29日这天,对黑格尔来说极不平常.这天他亲眼目睹拿破仑骑马进耶拿巡视的情景.第二天他写信给朋友说道:看到这个“掌握着世界,主宰着世界的人骑在马上,令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同时他又担心自己几天前寄出的《精神现象学》书稿,会不会在这场战火中损坏.《精神现象学》是他数年钻研完成的哲学著作,铸就了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黑格尔专注于学习研究,却不是一个只埋头于书斋的老学究.他对生活中的美有着非凡的敏感.在美因兹城,他漫步在莱茵河畔,注视着田野里牧羊人住宿的茅屋,静静欣赏田园风光;同时,回想历史上莱茵河孕育的欧洲文化渊源,又感叹战争对平静生活的破坏.看到两边田园中村庄的废墟、被战争炮火削去尖顶的教堂钟楼,黑格尔陷入了沉思中.在法兰克福,黑格尔每星期总要去一次剧院.他欣赏莫扎特歌剧《魔笛》、《唐璜》,对音乐和演员的艺术水准有独到评价.同时他对生活中的美给予理性的思考,提炼后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黑格尔的欣赏总是伴随着深沉的思索,似乎成为一种习惯.他在1797年给妹妹的女友的一封信中,自嘲地说自己“一度是个教师,并把这个称号和他的随身行李一块带着到处奔走,正如背着一个不断用拳头捶打他的魔鬼使者一样”.黑格尔执着地追求真理,同时又不被生活中的一些假象所迷惑,“我不能满足于开始了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1807年,他的好朋友谢林告诉他,当时人们对用一根线系上一个金属物体,在水或其他金属上方摆动的磁学实验,十分着迷.黑格尔回信中就友善地提出,实验必须摆脱偶然因素或人为的干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等前辈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吸取了他们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建立起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从“绝对精神”中派生出来的.艺术是绝对精神对自身的直观,宗教是对绝对精神的伟大的崇拜,哲学则是通过概念来表现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都被他认定是观念和精神的体现.他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了辩证法中的三大法则: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他提出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可以看出他已研究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沿着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前进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他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表述了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和《美学讲演集》等,是人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他取得的成就来自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努力.在图宾根神学院那枯燥的学习生活期间,他常在同学中朗诵诗人希坡尔的一首诗《生命旅程》:朋友们,向太阳,让人类的幸福之果快快成熟!几茎残枝、几片碎叶,怎能把太阳的光辉遮住?要穿过这些残枝碎叶,奔向太阳边去,吸吮着他的热和光,不要顾虑……黑格尔以此自勉,也激励同学,共同去探索真理.
17、“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1820》。
18、苏格拉底还没有走到将自己的私人意志说成是真理并加以捍卫的地步,因此他求助于命神,这命神指向主观性以及他个性中内在的方面,但并非就与他的意志同一。只有在现代世界里,我们才走到高扬个体意志的真理性和合法性的地步。但这是在苏格拉底之后,经历了超过两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才到达的地步。苏格拉底仅仅开启了革命性的运动,但没有完成它。
19、2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20、看看英文的翻译: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或译作: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查阅英汉词典,虽然reasonable、rational的中文释义都包含有合理、合乎理性的意思,但因这两个单词都是基于reason这个词根,而reason的词义是原因,而且特指的是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因,这使得reasonable和rational都具有基于逻辑进行分析推理的理性意义,或者说,reasonable和rational就是合乎因果律。因而,reasonable和rational这样的用词更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理性思维而很少导向非理性思维。显然,英语的这个翻译要比中文“合乎理性”以及“合理”这种极易误导为情感期待的感性化思维方向的翻译要严谨和准确很多。
21、1770年,黑格尔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22、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23、这种精神缺乏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在哲学上,因为精神缺乏与自身的自由联系,中国哲学处在宗教哲学的阶段。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
24、 辩证法
25、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26、不过这个时候,哲学和科学的杂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杂糅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天才的研究者这个时候可以不被狭隘的研究领域所束缚,可以整体性的思考,来推演一个统一的规律。这个时候,黑格尔在回答如何将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以及他们自身的特殊规律用一个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的时候,先在宏观现象上发现并抽象出了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本人在《小逻辑》序言所说:
27、休谟留下的这个问题,曾极大地启发了康德,使他认识到以往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问题究竟何在呢?他以为问题就在于以往的认识论首先假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再寻找认识如何全面把握它的途径。现在既然这条道路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尝试一下,犹如哥白尼批判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图时所作的那样。过去是以客体为轴心,让主体围绕着客体去旋转,现在反过来,不妨以主体为轴心,让客体围绕着主体来旋转。通俗点说(也可能是稍加夸大一点说),过去的认识论以为,因为客观上存在着什么,所以主观上才认识到存在着什么;不过认识到的是不是就是客观上存在着的呢?还有待进一步证明。现在反过来说,因为主观上认识到存在着什么,所以就说客观上存在着什么。这两者的一致性,当然也就是无需证明的了。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这套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认识得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认识对象得以成立的条件。
2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29、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30、苏格拉底试图用抽象概念来定义善。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对人类思想发展的伟大贡献,在于他认识到善必须由个体发展出来,而不能仅仅盲目地接受来自所处的文化、公认的传统和家庭等等的馈赠。苏格拉底关注主体,看起来就像那些智术师,他们不承认任何绝对的或者外在的真理。黑格尔引用了智术师普罗塔戈拉(Protagoras)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黑格尔认为,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有他或她自己的真理,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声明。但这不是苏格拉底的立场。按照苏格拉底的理解,善是绝对的、普遍的东西,尽管它也包含主观因素。尽管对苏格拉底而言仍然有一种客观的真理,但关键在于它必须由个体通过理性和批判的反思去达到。如黑格尔所言,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在他里面就外在地拥有这种客观真理”(manhasthisoutsidewithinhim),客观真理不仅发现于我们四周的外在领域,也发现于每个个体的头脑中。智术师使用批判性反思来为他们独断而自利的宣称辩护,苏格拉底则相信,用这个工具可以抵达某个人人都会认同的客观真理。
31、“问题不在于今天有多少‘群众’跟谁走,而在于学说的本质。如果无政府主义者的‘学说’代表真理,那它自然会给自己开辟道路,把群众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如果它是没有根据的,虚构的,那它就会维持不久,站不住脚。”这句话,将无政府主义替换成黑格尔主义者同样适用。
32、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33、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