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87句精选句子)

2023-06-05 10:25:17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理想国》大约写于公元前390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著作之一。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对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论述。(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2、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3、通过初选的人再接受十年的教育和训练,进行第二次筛选,被淘汰的人成为国家的军官、行政工作人员。

4、《理想国》(论两个领域区分,正义,最好政体)

5、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一个逻各斯的王国,充满着理念,这些理念都是些规范、范畴、抽象的概念,具有永恒性、确定性、不变性。这样一个王国是一个静止的王国,灵魂到了理念世界就可以休息了,不用再追求了,是自由的境界,而人的精神始终处于运动和追求、努力之中,努斯精神需要不断地摆脱感性的束缚而上升。

6、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就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统治者、战士和工匠。在一个完善的国家里,工匠负责生产物质财富,但不参与统治;战士负责保家卫国,也不参与统治;唯有理性、哲学的力量应该受到供养,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现在我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说明人体与国家的关系:

7、相对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则呈现出更明显的系统性、延续性及革新性。比如自希腊哲学以后,整个西方哲学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即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哲学、十八世纪启蒙时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8、我们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是一对一对的,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在这些范畴纯粹的形式下,去考察它们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本性、必然性,这是柏拉图所发现的。只有在一种纯粹理性的场合下,才能发现这种规律性。

9、它有一种必然性,如“一”的概念,当你去纯粹考虑它的时候,它必然变成“多”的概念,然后“多”的概念和“一”的概念相冲突,必然需要找一个更高的概念来统一它们,对立面才能结合起来。他已经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就是说辩证逻辑应该是这样一种体系:这个体系和后来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不一样。形式逻辑体系后来是不考虑运动的,是遮蔽了努斯精神在里面鼓动的,但是辩证逻辑需要展示出努斯精神在里面的作用,它和形式逻辑的区别就在这里。

10、第是他的乌托邦,它是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

11、 人的灵魂决定了人会有三种美德,即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有智慧,战士要勇敢,劳动者有节制。 三个等级各守其职,便是柏拉图追求的“理想国”。这实质上是小国寡民的奴隶主贵族共和国。

12、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讲究有一个 理念世界。认为在我们的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

13、柏拉图: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4、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

15、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

16、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17、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18、但柏拉图说的理念跟我们日常理解的是一个意思吗?其实不然,柏拉图说的“理念”有着更深的内涵。

19、2017年11月22日(周三)18:0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大讲堂-西方哲学的伟大时刻”系列讲座第2期于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2教室举办。本场讲座的主题为“西方哲学的日出(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申白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主持。

20、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21、所以只有第三者、一个更高的概念才能把低层次的概念统一起来。这就是黑格尔所讲的合题——正、反、合。正题和反题、矛盾和冲突,然后在第三个概念中它们的矛盾得到调和。当然要达到统这两个概念必须运动,导致一种向上升的运动,才能找到第三者,也才能找到合题。所以合题是比正题和反题更高的一个命题。

22、  真理毕竟是以知识表达的,柏拉图的知识学说其实不是关于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的具体知识,而是关于思想与理念的关系的见解,这是很多人误解他的知识回忆说的原因。柏拉图所说的回忆其实就是指思想,理念是超验的存在,它不能被感觉到,也不能被肉眼看到,只有思想(回忆)才能接近它,因此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对理念的回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工匠在制造一张床的时候是按照他思想中 (回忆)的理念进行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所以理念虽然是超验的,但思想可以接近它,柏拉图的回忆就是这样一个思想接近理念的过程。理念作为真理的知识是无法最终地把握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是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辩论者,他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没有最终的知识,而只有对知识的追求,辩论和对话就是这样一个双方一起探求真知识的过程,因此虽然绝对的知识即理念是达不到的,但在对理念的追求中人们可以分享到理念的阳光,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真意义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辩论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23、教育目的:柏拉图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要实现理想的社会,首先得培养和挑选出统治这个国家的哲学家。

24、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25、柏拉图的思想极其丰富,在这里,选择一个核心来谈,即柏拉图的“理想国”。

26、然而在讨论这些题目以前,我要就他的生活环境以及决定了他政治的和哲学的见解的那些影响说几句话。

27、柏拉图的认识论与自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到近现代以来,我们所讲的认识论,认识成为对自由的一种束缚(知识主义,科学主义)好像要是认识到了客观规律,那就是对自由的一种束缚了,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没有这个意思。从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通过认识论引出范畴的辩证运动、推演,所以下面我们要讲柏拉图精神哲学的第三个方面,即辩证逻辑的形成、雏形,还不能说完全形成。我们从前面讲的知道,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在筹建辩证逻辑,在柏拉图这里就已经有相当固定的形式了。

28、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29、最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30、你看到了很多很多马,然后上升到对马的定义:什么是马?有红马、白马、黄马和黑马,你给这个马下一个普遍的定义,我们才能够说有了确定的认识。也就是说,马这个定义是不变的,不管什么样的马都是马,它在所有的马里面使这些马成为了马。所以,它是更根本、更确定的,不因为感性的多种多样而发生改变,它是永恒的。

31、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32、城邦的正义。人们由于分工不同,结合在一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就组成了国家。分工不免产生阶级:

33、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34、你说什么是大,我举出一个大的东西,比如巨大的一座山,那只是相对的大,再大的山,相对于地球来说,还是小的。大和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东西,善和恶、美和丑也是这样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深入到它的理念本身,寻求这些“本身”的定义,它们才能够得到确定。所有这些具体的事物,所有美的、善的、大的等等,正是它们的理念才能成为这些具体事物的原因。这些原因超越于任何具体场合,保持始终如这才是逻各斯。逻各斯要保持始终如始终是前后一致,而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改变。

35、世界上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颜色也是有差异的,味道可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千万个苹果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个东西使苹果长成了苹果,而不是梨。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苹果的现象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个模型在驱使着每一个苹果都长成这个模型的样子?

36、柏拉图关于可知事物的学说是他所提出的真实(真理)论。首先是感觉对象与知识对象的根本不同,感觉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来源或对象,相反亦是。他在《共和国篇》中提出洞喻(洞穴比喻)来阐述这种根本不同,借洞穴中的世界与阳光下的世界对比,洞穴中的人是被束缚,比喻被感觉以及习惯束缚的灵魂所见的世界与事物,而洞穴外阳光下的世界是解除了这些束缚的灵魂所见的真实世界。

37、关于柏拉图的“理论论”,最为著名的就是“洞穴比喻”了,他将不懂哲学的人比喻为被关在洞穴中的囚犯,这些囚犯因为被锁着,所以只能看着眼前的墙壁,不能转头。他们的背后生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到墙上自己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他们无法回头,不知道有火,便以为墙上的影子是实物。某一天,一位囚犯逃离了洞穴,并发现了真相,发现自己以前被影子骗了。如果是哲学家,他定会回到洞中将真相告诉大家。但是在别人眼中,他肯定是傻子。

38、《普罗泰戈拉篇》(论德性是知识及其可教性)、《查米德斯篇》(论节制,无结果)、《吕雪斯篇》(论友谊,无结果)。

39、22个西方哲学家的墓志铭: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

40、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阴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残影。

41、柏拉图在《美诺篇》里所阐述的知识和学习的本质也相当具有影响力,他探索了美德究竟能否被教导、以及美德究竟为何,并且解释了以回忆和学习来发现已经存在的知识,同时他也探讨了应如何解释那些没有清楚证据但却是正确的观点(Rightopinion)。

42、如雕塑作品中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庄重、崇高而优美的姿态,面部表情宁静而肃穆,给人以矜持而智慧的感觉。女神裸露着上身,但不失端庄典雅,她虽然残缺了双臂,却依然美丽。整个体形充满曲线美和高尚的精神美,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女神上半身袒露丰腴与下半身繁而有疏密节奏的衣裙,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和谐。

43、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使命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获取真理,同时哲学思考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净化灵魂的方法。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没有出现过。

44、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45、柏拉图说,哲学家的灵魂和一般世人有所不同;一般世人的灵魂由于沾染过多的烟火之气,所以不太纯净。如商人的灵魂大都沾染金钱之气;公民的灵魂虽然比较高尚,但同样沾染名利等功利性。至于希腊奴隶的灵魂则非常低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认为,希腊奴隶只是奴隶主的工具,没有独立的灵魂和意志。

46、很多人都知道,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是不怕死的,为何?其主要原因和柏拉图的思想完全一样。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一般世人的灵魂由于沾染世俗习性、气质,将来必然会迷恋肉体,重新回到一个新的身体里面,继续和各种欲望纠缠不清。哲学家的灵魂则自由、独立,将来会进入神的世界,和作为真理的理念世界生活在一起。所以哲学家来世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47、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48、《国学养心文化大讲堂》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以易、医、农、儒、释、道、宗教、哲学、历史、以及琴棋书画等“人生八雅”为主题的公益讲座.

49、另外,意见不是知识,意见可以众多,知识与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是不能获得感觉,那种类似感觉的领悟、直觉、洞察,并不是表浅的感官的感觉。柏拉图在《共和国篇》中提了出重要的说明——线喻(线段比喻),提出对于感觉的对象的揣测意见、信念意见、理智的知识与思考的知识。揣测意见或称影像意见,是具体的、杂多的,不具确定性。信念意见相比揣测意见更靠近真实。这些意见还需要区分,其中包含了真意见与虚假意见,而真意见接近知识。理智的知识是切入变动的领域并与之发生关联,但更接近真实。思考的知识要用概念、思想的材料来把握,离真实最近。

50、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51、《理想国》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男女平等教育;注意早期教育。

52、在书中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53、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已。

54、柏拉图还发挥了希腊传统的灵感说。他认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诗人须有神灵凭附,转入狂热状态,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希腊文学有很大的贡献。它的特点是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解决疑难,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读者不但看到思辨的结果,还看到思想发展的过程。

55、柏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因为强壮的身躯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

56、《克拉底鲁篇》(论语言)、《美内克索斯篇》(对修辞学的嘲弄)。

57、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西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素《

58、那么,一切定义都不是指称的个别事物,而是指称这些事物的理念,指称这些事物的“相”(Eidos)。个别事物是易变的,不断在变化的,只有个别事物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尽管它们看不见,但是却能被努斯思考到、思想到,它们是唯一的真理。所以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一致的。我们要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大是什么,只举出一些美的事物、善的事物、大的事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场合下,与不同的事物相比较,它们就可能是丑的、不善的,或者是小的。

59、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其中“理念论”可以说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60、所谓的“理式”意思是不依存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那么理式的美也是抽象的,它被称作是“凝神观照”,“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果说这样凭空产生在人心中抽象的美是第三张床艺术的美的来源,是不正确的,美的感受必须有依照的对象,但,美的感受的确是抽象的,并可以无限扩大,“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61、柏拉图把哲学家的灵魂视为最高形式,因为真正哲学家的灵魂,总是尽力摆脱身体、欲念的干扰,让灵魂呈现为一种纯粹理性或智识的状态,所以哲学家的灵魂能够和真理直接见面。在柏拉图眼中,唯有哲学家的灵魂是神圣和纯粹的,因为它不沾染尘世之气,是灵魂的本来面目。

62、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是存在着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理念,也都是因为它们的理念而得以存在。但是它们在等级上是不同的,最高等级的就是善的理念;其次就是精神的事物,精神的事物就是像美德、正义、勇敢、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在善之下的;再其次就是那些普遍的种,就是范畴,比如存在与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质和量等等;再其次是数学的理念,比如圆、三角形、直线、1和2等等;再往后就是感性事物的理念,比如人和马,我们刚才讲的马的理念、还有石头等等,以及人工制品;最低级的就是排泄物、泥、头发这些东西了,也有它们的理念。

63、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例如雕塑或者绘画,它的美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外在的美,形象美,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对现实的摹仿,另一种美来源于它的内在,即创作者想通过这件作品传达的思想,或者意境。

64、柏拉图非常关心流动的事物和永恒不变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想找到的是现象世界背后是否有一个不生不灭、独一无二存在着的世界。这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出发点。

65、  反过来看,一切具体的东西,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大的东西等等,都是因为“分有”了这些理念才成为了美的、善的、大的。“分有”也是柏拉图的一个特殊的概念,凡是在西方文献中涉及到这个词,我们就要想到柏拉图。它是一个很独特的概念。就是说,美的东西,比如一匹美丽的母马,之所以我们叫它美的,不是因为它是一匹马,而是因为它里面有美的理念。马也可能不具有美的理念,那就是一匹很丑的马,如果具有了美的理念,那它就是美的了。所以,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美的事物“分有”了这个美的理念,才能够成为美的事物。

66、  理念就是绝对的形式,床的理念除了仅仅是完美的形式外,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质,这种特征正与几何形式的纯粹性一样,比如作为几何元素的平面是没有厚度的,即没有经验的具体性质,因此纯粹的空间形式就是绝对性的理念,但它不是几何画法中的图形,这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画家也只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一样,绝对的几何形式通过几何图形而被表达,理念通过思想而被“回忆”,这就给没有感性性质、不能看到、不可捉摸的理念带来可见的阳光,光的比喻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是重要的,这是他遗留给西方哲学和神学重要的财富之一。具体的事物只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了可以感觉到的真实,工匠只是按照理念而制造具体的床。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经常变化的,而理念是事物完全的、纯粹的、永不发生变化的形式,因此也是绝对的、永恒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念具有本体意义,是一种超验的“存在”,柏拉图还没有本体与存在相区别的理解,理念的超验性是不可理解的,它只能存在于灵魂中,正是基于这一点,灵魂因理念而不朽,这就是柏拉图灵魂不朽论的真正基石。永恒而必然的知识的本质就是理念,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是绝对的,因此作为真理的知识是先于一切经验的超验存在,因此知识就是对理念回忆,学习无非就是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知识回忆理论。柏拉图以理念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而他所遗留的问题即理念作为概念的表达——共相也是西方哲学二千多年来迄今为止消化不了的公案。

67、总之,苏格拉底、柏拉图把哲学思考和灵魂净化联系起来,是一种颇具创新性和启发意义的观点。这一看法也是人们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重要参照视角:柏拉图哲学具有浓郁的禁欲主义色彩,柏拉图认为,人的身体是低劣的,是可以毁灭的;人的灵魂是高尚的,是不灭的。唯有真正哲学家的灵魂,可以直接通达理念世界,除此之外,似乎只有凭借艺术家的神秘灵感了。

68、柏拉图提出的这种观点耐人寻味,蕴含深刻的宗教意义,它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至关重要。

69、这就是一般人所持有的“意见”。人们自认为自己获得了知识,但是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洞穴里面的奴隶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子。而且这些影子乃是那些模型反映到洞壁上,因此并非是真实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子,而是影子的影子。因为那些模型本身就是影子,本身就是模仿外界事物如动物、植物的模型。

70、(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71、这就是柏拉图的“洞喻”,在这个比喻中有一个关键词语——“转过身来”或者“转身”、“回头”。他多次使用了这个词,比如说“转身”看到了模型,“转身”看到了洞外的万事万物,然后从地上“转过头”来发现了天上的太阳。这个转身意味着不断地转向,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反思精神。所谓反思(reflection),从词的表面意思上来看,本来就表明“光线折射”,它是一个光学术语,通常被译作“反射”,表明从光线入射的角度反过去追寻光源。柏拉图在此借助这个词语,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它之所以产生出来的根源。

72、  柏拉图 (Plato427-347BC.)或者说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里程碑,这正象孔子(551-479B.C.)或者说老子-孔子是中国思想(参见论中国思想)的一个里程碑一样,我们虽然不是把一切都归功于他们,但是他们集成性地代表了两种哲学的开端和基础,直至今天我们仍未充分地认识他们的意义。对于西方哲学界来说,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代表了西方哲学的不同的倾向,这和老子与孔子的关系相似,虽然亚理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的分歧所暗示的意义也未得到充分的理解,而且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在孔子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同样重要的或许是更深刻的关联,尽管孔子和柏拉图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联系,但历史却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种互补性的关联的存在。本文不是从他们各自的学说上具体地讨论他们的异同,而只是把他们作为代表来探讨东西方文化思想在起源上的关联。

73、  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只是作为拓扑几何的著名范例而被充分研究,作为几何图形的性质它们是清晰、间单、甚至是优美的,但人们对它的所表达的事物性质却迷惑不解,几乎所有的数学家,哲学家,爱好者都对它的性质着迷,但难于理解这种简单的几何图象所表达的神秘性质:两个面如何是一个面?一个面又如何是两个面?它们是从形式的流变中的揭示了几何学的哲学,用几何学的方法表现了最深刻的哲学原理,这种西方哲学和几何学所未充分了解的秘密却在古代中国思想家中得到了充分的领悟。如果我们把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进一步进行抽象的综合,即去掉它们的空间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加抽象的思想图式,它就是中国太极图 (见附图)。它抽象地表达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绝对性质——阴与阳和它们的统这就是古老的中国理念“道”和“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太极图和老子的这段话的对应性令人惊叹,这不是图形和语言的牵强附会,而是理念的一致。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表现了阴阳的流变统一过程,但却没有产生表达这种思想理念的结果,因为西方哲学中缺少这种理念,中国哲学有这种超越的思想理念,但是没有清晰的表达方法,因为中国古代缺少充分发展的几何学,只能用简单的图式表达最透彻的哲学思想,这不是图式的神秘,而是思想自身所具有的透视性的深邃性。借助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太极图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可以被更形象地表示出来,而借助于中国思想的理念,几何学的原理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对一些近代几何的概念如非欧几何、射影几何、变换群等等,都可以有较好的理解,甚至对一些复杂的数学物理思想如物理空间等都可以有助于理解,实际上有一些在现代科学最前沿探索的学者都自觉地从中国思想理念中寻找启示,如浑沌理论,非线性理论等等,或许中国思想将给予我们更深刻的东西。

74、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75、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76、然而,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政治家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围绕政治家的定义展开的。柏拉图选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纺织来定义政治家,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政治家是具有真正统治技艺的人,他们依靠相互和谐与友谊的纽带把人性中的不同因素及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织布者把经线和纬线恰切而和谐地织在一起,这样政治家的这一块织物便成为最美好和最优秀的。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对适度原则的强调,他开始从绝对走向相对,产生了对相对价值的认同。他不仅认识到“大”与“小”的相对性,而且明确反对“过度”与“不足”,认为勇敢走向极端会成为凶残和疯狂,节制和谦卑过分会变得软弱无能,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才能使“善的所有部分都处在相互谐和的状态中”。在实践中,政治家必须选择一名同时拥有两种性格的人,当需要几位执政官的时候,他必须确保两种类型全都有恰当的代表,以便使一部分人的勇气和活力,调和另一部分人的温和和谨慎,从而保证整个国家之网的和谐。这一点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另外,柏拉图继二分法之后讲述了本篇唯一的一个神话故事,即“反向旋转的宇宙”。这个故事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纠正二分法中对政治家的界定,把政治家从神灵的位置被拉回到了人间,神性色彩遭遇否定,获得承认的只是其人性的部分。(16)

77、所有形式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至善状态,而所有形式都在现实世界反映出了一部分的真理。

78、第在理念和事物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念是惟一真实的存在,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是理念的产儿。人们日常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是易变的、相对的、不真实的,而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实,进而根据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79、赫拉克利特: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

80、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81、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82、作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遗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可谓一座取之不竭的资源富矿。今日中国,虽然社会制度和时代特征与柏拉图所处的境况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宝贵资源对于当代教育体系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3、辩证逻辑是一种自由的逻辑。通常我们说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看到辩证逻辑和人的自由、人的生存方式、人的能动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个过程,乃至于它会实现为一种历史。所谓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将它们分成两块来讲,其实,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辩证法就是历史,它是由努斯精神在里面鼓动的。

84、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85、在这个基础上,柏拉图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10)显然,所谓“哲学王”也就是哲学智慧和政治权力结合的体现。不过,他强调,真正的哲学家永远酷爱永恒不变的知识(理念),不会迷失在生灭变化的事物之中,“哲学家的灵魂一直在追求人事和神事的整全”,他的心灵有宏大的思想,对一切时代和一切存在进行沉思,制定出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并守护着它们,这样的哲学家理当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无疑也是城邦的最完善的护卫者。如何培养这样的统治者、护卫者呢?柏拉图认为,除天赋之外,还须“劳其心努力学习,象劳其力锻炼身体一样”,必须“走一条曲折的更长的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善”的理念。(12)柏拉图进一步指出,每一位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都是循序渐进的,他并不要求从小就学习理念论、辩证法,而是在完成全部教育课程、经历实践锻炼,尤其是被遴选为统治者以后,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研究理念论的要求,并且把它与城邦的治理结合起来。当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看见了善的理念时,就得以善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和他们自己,他们出任城邦的治理者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城邦”必须做的是应尽的职责。(13)

86、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专注的名言(4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