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一生和经历(57句精选句子)

2023-06-04 11:17:15

狄更斯的一生和经历

1、狄更斯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林纾和魏易联袂翻译的狄更斯小说。1907年至1909年,商务印书馆连续出版了《滑稽外史》(《尼古拉斯·尼克贝》)、《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贼史》(《奥列佛·特维斯特》)、《冰雪因缘》(《董贝父子》)。1913年魏易独译了《二城故事》(《双城记》)。第一次以“选集”方式出版狄更斯小说是在1945年,吴朗西和巴金共同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狄更斯选集》。此后,狄更斯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国内,一再重版。

2、透过这本书,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俗狄更斯跃然纸上。一个世俗的狄更斯其实没什么不好,只不过在我们的习惯性语境中,总喜欢把文学工作者看成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所谓道德圣人罢了。 

3、这是一个讲述了忏悔与爱、温馨而治愈的圣诞鬼故事:冷酷无情的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ezer Scrooge)在圣诞前夜,先后见到了已故的合伙人雅各·马莱(Jacob Marley)的鬼魂、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

4、   1856年3月,购买盖茨山庄。4月,回英国。1857年1月,导演并演出柯林斯的戏剧《冰海深处》。安徒生亲临盖茨山庄拜访狄更斯。在曼彻斯特演剧时与女伶爱伦·特南及其母、其姐结识。《小杜丽》单行本出版。10月,与柯林斯合作的《两个懒学徒漫游记》在《家常话》上刊出。

5、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拉什迪以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西方经典》评)

6、甚至他们的两个女儿结婚,都没有邀请凯瑟琳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他们甚至没有告诉她她儿子沃尔特的死讯。(狄更斯的一生和经历)。

7、凯瑟琳离婚之后,一直独自生活,一直等待狄更斯会回心转意。她比查尔斯活多了9年,在1879年,她死于癌症。在她去世前,她把她与狄更斯的信件交给她的女儿凯特。

8、毫无疑问,伦敦会是所有这些纪念活动的中心。为什么呢?在英国人的眼里,狄更斯的名字与伦敦深深地缠绕在一起,解也解不开,伦敦是狄更斯的伦敦,狄更斯则是伦敦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传记作者皮尔逊曾断言:“如果说约翰逊博士和查尔斯·兰姆是伟大的伦敦人,那么狄更斯就是伦敦本身。他把自己和这座城市视为一体,以至成了其砖瓦和灰浆的一部分”。这并非虚妄之言,狄更斯久居伦敦,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贫困与屈辱相伴的童年,挣扎与奋斗交织的青年,以及成名后忙碌与充实共度的岁月。但是,他的名字之所以成为伦敦的代名词,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伦敦是他众多作品中当之无愧的主舞台。在狄更斯创作的十五部长篇小说和难以计数的中短篇小说里,绝大多数以伦敦为背景:从其成名作《博兹札记》到《雾都孤儿》,从《远大前程》到《荒凉山庄》,从《尼可拉斯·尼克比》到《小杜丽》,比比皆是。不仅他的脚步遍及伦敦的角角落落,他的笔触更是深入到伦敦最黑暗的心脏与最浮华的漩涡,记录了伦敦的人生百态与社会沧桑。伦敦是他一生魂牵梦绕的都市,他对伦敦恨爱交加,既为之自豪,又为其忧虑,这种复杂情感持续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9、同时他们的第五代孙女LucindaHawksley潜心研究家族历史,尤其是狄更斯和凯瑟琳的家庭生活,在2016年出版了《狄更斯和他的圈子》,让人更深入了解她的曾曾曾曾曾祖母——凯瑟琳·霍加斯。

10、进行构思和创作。狄更斯经过深思熟虑,构思的基本情节简单明了,能让孩子读懂;与此同时,含义深刻的主题又可以激发起成年人对往事的回忆和生活的激情。

11、到了狄更斯这里,我们可以放开手脚,无羁无束。在我看来,简·奥斯丁的小说仿佛是将旧时的价值重新做了娇巧的排列组合。狄更斯的价值则是全新的。现代作家们依旧痛饮狄更斯至酣醉。这里不像对付奥斯丁那样,不存在什么路不路的问题,无须求欢,不必进进退退,踌躇不前。只要把我们自己交托给狄更斯,一切听凭他的声音摆布,就行了。如若办得到,我真想把每堂课的五十分钟都用来默默地思考、潜心地研究狄更斯,赞叹狄更斯。然而,我的工作却是对那些冥想和赞美加以引导,给予理性的说明。

12、那么街道上又怎样呢?对伦敦的街容街貌,狄更斯笔下更不乏真实的描绘。本来就拥挤、嘈杂、凌乱的街道,下过雨后更加丑陋:“在泥泞的街道上,仿佛洪水刚刚退去,就算看到一头古生物班龙象只摇摇摆摆的大蜥蜴在逛街,你也不会感到惊讶。”这样的图景在狄更斯小说中屡见不鲜:狭窄的街道,散发着恶臭的河水,堆积的垃圾山,阴暗的监狱,阴沉灰暗的天空;其中最具有伦敦特色,或者说,常被作为伦敦标志性的景观,便是常年不散的烟雾。伦敦最早开始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城中工厂密布,林立的烟囱一刻不停地冒着黑烟,致使伦敦上空常年笼罩着令人窒息的黑雾。烟囱常年燃烧着煤炭,积聚了大量的煤灰,由此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扫烟囱的孩子。由于烟囱管道不能容纳成人进入,只能雇佣童工进行清扫。伦敦的雾闻名世界,绰号“雾都”即由此而来。在《荒凉山庄》里,狄更斯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伦敦的雾:“大雾弥漫。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源之间的泰晤士河。大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与肯特郡的高地。大雾爬进了运煤帆船的厨房,扑向外面的船工,逗留在大船的高帆上,随后降落在驳船与小船的舷窗上。大雾钻进了格林威治那些领养老金者的眼睛与喉咙。桥上的人透过栏杆看到下面的雾,他们笼罩在大雾之中。”茫茫迷雾,四处蔓延,无孔不入,如不散的阴魂,笼罩着伦敦的一切,窒息着伦敦的市民。狄更斯以此大雾的意象,揭露了伦敦过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严重环境污染的窘况。

13、“ 她克服了我们在新环境中必须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即使在我认为不合理的情况下,她也从不抱怨并且从不表现出恐惧。即使我们在非常艰苦的土地上旅行了一个月没有任何休息,她总是开朗而坚强,她很容易适应任何情况,让我对她的勇气感到高兴。”

14、注:纳博科夫和狄更斯一样,在这里玩弄着文字游戏。英语中,戴德洛克Dedlock,门上的饰钉doornail和门锁doorlock的起首字母相同,押头韵;戴德洛克姓氏的前半部分与死亡Ded-/dead谐音,后半部分是“锁”lock,合起来就是“死锁”的意思。纳博科夫遂利用英语俗语“死寂”deadasadoornail,巧妙地把“门钉”doornails换成了戴德洛克的半谐音“门锁”doorlocks,再把“戴德—”Ded-部分换成其谐音“死的”Dead,于是得出“死锁(戴德洛克氏)废了”的说法,意即狄更斯对贵族的描写极不成功。

15、直到21世纪,流言蜚语依然存在,对凯瑟琳的描述也是好坏一半,有人说她是饱受折磨的殉道者,有人说她是在消磨伟人狄更斯生命的罪人。

16、   1868年4月22日,由美国返回英国。10月,举行告别朗诵表演。1869年1月5日,朗诵表演《奥利弗·特威斯特》中“赛克斯杀南希”的篇章。4月22日,由于健康原因中止朗诵表演。

17、   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8、16岁时他在一家律师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大街小巷去了解社会,深入大众生活,这也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基础。后来他就在音乐杂志出版社里面当记者,还是挺有才华的。

19、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这部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

20、凯瑟琳出生于一个幸福又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著名编辑,音乐家,音乐评论家以及音乐杂志出版商。

21、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拉什迪以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西方经典》评)

22、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3、狄更斯并不擅长理财,虽然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写作,但他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宽裕起来,起码是他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他的爱好使他的开销很大”,他频繁四处游走,这是他写作生活实践的源泉。1842年造访美国期间,“他还去了疯人院,监狱、救济所、警察局以及罪犯聚集的混乱地带,这些都仔细地被记录在了笔记里”。其实,在英国这些地方也是他长期关注和采访的对象。 

24、在怀孕和分娩之间的时间里,即使有反复的产后抑郁症,凯瑟琳依然坚强地挺过来了——可以说是独自挺过来了。因为当时在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权利相对较少,包括话语权,而这种情况大多数体现在他们的婚姻。丈夫很少过问妻子的心情或者情绪。

25、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单就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狄更斯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不属于某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的作家。1870年狄更斯因脑溢血在他的家乡朴茨茅斯老宅去世,当时的小孩都说:查尔斯死了,以后是不是再有类似的圣诞节呢?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圣诞节颂歌》感动了多少人们的心灵。人们不禁要问,狄更斯去世了,为什么孩子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就在从他所写的三部圣诞小说的影响谈起:狄更斯的圣诞系列作品《圣诞节颂歌》、《教堂钟声》、《火炉边的蟋蟀》等,奠定了现代圣诞节的寓意和内涵。狄更斯在小说中所设计的场景,后来人们受作品影响便照搬进了现实生活中,譬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大餐等成了后来圣诞节约定俗成的仪式。因此,狄更斯被人们称为“圣诞节之父”。

26、他们(它们?)让斯克鲁奇看到自己过去的行径给他人带来了何等深重的伤痛。从最后一个魂灵的造访中,斯克鲁奇看到了自己的坟墓,猛然醒悟为钱奔波的一生是何等空虚。

27、《圣诞颂歌》(AChristmasCarol)——1843年

28、今年的6月9日将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的日子。狄更斯的文学地位已经毋庸赘言——他是纳博科夫、奥威尔、卡尔维诺等作家盛赞的文学前辈,是BBC剧集、好莱坞电影、西区剧场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而他在自己的时代掀起的阅读狂潮更是只有后来的“哈利·波特”能够比肩。

29、拥挤、阴暗和危险的环境侵蚀污染着人们的心灵。狄更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狭隘、麻木、冷漠、自私的伦敦人:贵族堂而皇之地享受着工人的劳动果实;商人们唯利是图,乘人之危;房东榨干租户的每一个铜板后,无情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医生、律师等中产阶级费尽心机掏空客户的钱包;所谓的慈善家、社会改良派道貌岸然地大谈特谈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除去这些不提,即使一个个本来纯朴的乡村少年,进入城市之后,也逐渐被铜臭所染,被功名所累,为虚荣所害。《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来到伦敦后曾误入盗贼之窝;《远大前程》中的匹普被周围公子哥的恶习所污染,变得浮躁、虚荣而势利。工业化城市对人们心灵的蒙蔽曾是浪漫主义作家们关注的话题。他们敏感地意识到,物质主义逐渐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社会中纯朴的诗意和价值正在消亡。对此他们无不忧心忡忡,公开反对工业文明,发思古之幽情,提倡自然纯洁的乡村生活。狄更斯没有明确表达过城市文明使人堕落沉沦的观点,但是,他的作品却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诠释了这一观点。

30、善的一边有庄迪斯、埃丝塔、伍德考特、艾达和巴格涅特太太。善恶之间是受到诱惑的人,有时通过爱赎了罪,如莱斯特爵士,爱征服了他的虚荣心和偏见,但转变得不自然。理查也得到拯救,他有过失,但本质上是好人。戴德洛克夫人经受了苦难,从而得到赎救,然而背后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使劲地指手画脚。哪怕最微小的善行也能拯救灵魂。

31、这放在当年维多利亚时代,女孩子能够有这样的经历和学识,已经是非常优秀和稀少。

32、和《雾都孤儿》广泛的传唱度相比,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颗遗珠,真实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当时社会下的教育现状。虽然它没有名声大噪,但因为故事针砭时弊又不乏风趣,因此一直是舞台剧改编的热门,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共鸣和夺目的光彩。

33、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之间的往来,加之玛丽亚并不是一个对待生活严肃的女子,在自以为双方互相钟情的狄更斯鼓足勇气向玛丽亚倾诉了爱慕以后遭遇到了冷淡的拒绝。这次经历在狄更斯的心灵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致于他轻蔑现实中的女子而爱好幻想理想中的女性。

34、不久,凯瑟琳答应了他的求婚,两人在相识一年之后就闪婚,在1836年的4月2日在伦敦举行婚礼。

35、《博兹札记》(SketchesbyBoz)——1836年

36、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37、《我们共同的朋友》(OurMutualFriend)——1864年-1865年

38、theGreatMasterofCriticalRealisminthe19thCentury

39、研究文学作品的社会学效应或政治影响这种方法之所以被设计出来,主要是有些人因性情或所受教育的关系,对真正文学之美的震撼力麻木不仁,从未尝到过肩胛骨之间宣泄心曲的酥麻滋味。(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不用背脊读书,读书还有何用。)有些说法,如狄更斯锐意鞭笞大法官庭的不义不公,亦无不可。庄迪斯遗产讼案那一类的事情在十九世纪中叶也时有发生。不过,如法学史家所指出的,我们这位作家在法律方面的知识见闻大多来自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荒凉山庄》的写作年代中,这些靶子已不复存在。靶子没有了,我们就尽情地赏玩他那武器的雕刻美吧。再者,有关戴德洛克之流的描写作为对贵族的诉状,那是既乏味,也无足轻重:说起来,我们这位作家对贵族社会的了解和见解不过一鳞半爪,十分粗糙。作为艺术刻画,恕我直言,戴德洛克夫妇就像门上的饰钉或门锁一样毫无生气(开不了的锁就是死锁)。

40、“没有哪两本专业法律之外的书籍比《匹克威克外传》和《荒凉山庄》更值得法律专业的学生阅读了。”小泽迦利亚·查菲在《哈佛法律导论》中写道。“即使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律师,仍然会困惑于狄更斯的一些法律观点,因为他们幸运地永远走出了生存法则的领域。”法律史学家威廉·霍尔兹沃斯爵士在1927年的演讲中指出狄更斯的重要性。“狄更斯对法律多面性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律师们的处理对我们的官方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说。“不只是对那个时期,对我们法律历史上更早一点的时期也是很有价值的。”

41、   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2、《小杜丽》(LittleDorrit)——1855年-1857年

43、《狄更斯全集(全套共24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44、当然,除了这两位主角以外,《尼古拉斯·尼克贝》还集结了很多优秀的英国演员,他们用各自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影片中展现着英国人的人生百态。

45、本期讲座以“两座城,一段史,爱恨情仇交织出的人文主义精神——再读狄更斯的《双城记》”为主题,胡老师对作者狄更斯与《双城记》做了简介,然后

46、   狄更斯从来不曾把自己看作革命者,然而他肯定是一个革命者。他对众议院的毫无缓和余地的蔑视……从未动摇过。不过在《艰难时世》中,他就公开地背离了民主,而采取了卡莱尔和罗斯金的理想化的保守主义,认为贵族是人民的主人和上级,同时也是人民和上帝的公仆。(爱尔兰现实主义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评)

47、   狄更斯从来不曾把自己看作革命者,然而他肯定是一个革命者。他对众议院的毫无缓和余地的蔑视……从未动摇过。不过在《艰难时世》中,他就公开地背离了民主,而采取了卡莱尔和罗斯金的理想化的保守主义,认为贵族是人民的主人和上级,同时也是人民和上帝的公仆。(爱尔兰现实主义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评)

48、讨论《荒凉山庄》时我们很快就会注意到,小说的浪漫故事是幻觉,艺术上也并不重要。书中有比戴德洛克夫人的悲惨故事更好的东西。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英国法律诉讼方面的事情,但除此以外,一切都将是愉快的游戏。

49、在《尼可拉斯·尼克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下面是典型的伦敦街头一景:“在照射着珠宝商珍藏的宝贝的明媚阳光里,贫穷歌手的褴褛衣衫摇曳不定;在陈列着美味佳肴的橱窗边,隐约闪现着惨白消瘦的面庞;贪馋的眼光,在一道薄玻璃(它们看起来如同铜墙铁壁)保护下的食物上盘旋;半裸发抖的人,在中国披肩与金色印度织物前流连”……

50、狄更斯试图支持帮助凯瑟琳,他很开心自己有了一个后代,但这个大作家还希望再有4个孩子。于是凯瑟琳一直生了又怀,怀了又生...

51、资料来源:搜狗百科https://baike.sogou.com/v29050htm?fromTitle=狄更斯&ch=frombaikevr

52、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53、   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探寻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叩问世界首富之国的良心,用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

54、《董贝父子》(DombeyandSon)——1846年-1848年

55、就连唯一一部关于狄更斯的传记电影,关注点都不在凯瑟琳身上,不仅是个配角,就连屏幕形象都是一个长相平凡犹如佣人的妇女。

56、作为一个曾经写过狄更斯与演员作品的传记作家,在这本书里反倒在儿女情长方面表现得尤为克制。1990年,托玛琳出版了《看不见的女人》一书,写的是狄更斯与演员奈莉·南特二人之间的所谓旧事。托玛琳并未捕风捉影或者说哗众取宠地爆料二人间的所谓情史,这部书更像是为他们“洗地”。至于狄更斯与结发妻子的分道扬镳,托玛琳也没有添油加醋,在总共380页的篇幅中,仅以三五页的篇幅草草带过,也可能托玛琳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的缘故吧。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幽默哲理笑话短句(8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