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77句精选句子)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对使用互文、对举比喻、借代、婉辞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3、·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之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4、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5、例②,“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6、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7、(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8、附录: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9、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10、被天下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1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不善于作战),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12、例⑤,“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13、·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14、·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15、完整而统没有半点斧凿的痕迹,由此可见文章结构紧密严谨,和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的匠心。
16、(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17、③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18、·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9、译文:
20、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拜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21、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2、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23、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句中“辟”与“避”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避”的含义是“逃避”、“躲藏”,“辟患”就是躲避祸患,所以“辟”通“避”。
24、·用在前一个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5、·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 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晔《后汉书·皇后纪》)
26、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27、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5分)
28、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29、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30、用书面形式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报告:向税务部门如实申报营业额。
3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32、③……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4、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35、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36、·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37、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8、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3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40、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41、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42、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43、·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4、④如……何,奈……何? (拿……怎样呢?)
45、对于文言文阅读,放弃太可惜,不放弃又不会,今天海小风就来告诉大家,文言文阅读的正确答题姿势,希望孩子们学会之后语文成绩6到飞起~
46、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47、·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8、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49、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50、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
51、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52、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
53、例②,“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54、①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苟子·劝学》)
55、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56、·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7、例:《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8、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59、(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60、文言文中最难的题应该就是开放性理解题了,对于这类题,考生应该先读懂文章,明白出题者想表达什么意愿,然后再结合自身或是现实,谈一谈启示或是收获。
61、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62、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63、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64、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译。
65、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
66、例②,“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所以应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67、·相当于“于+此”,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意思。
68、例: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69、(20安徽高考,改编)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①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②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70、例:《庄子·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71、与之前出现的问题类似,你可能不太细心,有些缺字、错字的现象。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以后注意就好了,整篇文章还是瑕不掩瑜的。
72、译文: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73、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74、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75、例①,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皮”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76、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