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81句精选句子)

2023-05-16 08:14:24

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

1、原来,虚构外国人关于中国的新闻、事件和传说,以此振奋国人的爱国热情,并不是我们新时代的“新发明”,而是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一种传统了。

2、虽然很多注家都认为,毛泽东《临江仙》词中的“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实际上就是化用了拿破仑“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这句名言,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挑明这一点呢?回答是,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很难找到出处。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有关同志曾怀疑,“有没有可能是毛泽东记错了,这句话是别人说的,不是拿破仑的话”。后来,他们从《孙中山全集》中见到两处与拿破仑这句话有联系的论述。一处,就是前引孙中山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孙中山在谈话中说:“欲得真正统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认为,“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与“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是很接近的,但孙中山用的是“常言谓”,并没有说是谁说的(虽然“常言谓”也不能排除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可能性)。另一处,是孙中山1922年10月17日的《致〈觉民日报〉函》,孙中山在这封信中说:“夙仰贵报为吾d之喉舌,作侨界导师,大声疾呼,发聋振久矣,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一纸风行,万流景仰。……拿氏谓:‘报纸功力胜于三千毛瑟’,斯言殆可为贵报道矣,感甚佩甚!”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认为,孙中山“这里明确指出是拿破仑说的,但话中的‘报纸功力’与‘一支笔’还是有差别的。”

3、但是,当时真正在欧美流行的说法却是,他们自认为有白人的担当,要负责唤醒全世界。曾纪泽其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篇《中国先睡后醒论》。(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

4、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答应不屠城,我就吃肉。”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念着这句话。他是为了城里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

5、王保贤,汉族,中共d员,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研究重点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1987年任教以来,长期担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6、这是曾纪泽代表着当时的清朝,以外交官身份所写的文章,以此向英国人解释中国的情况。不久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梁启超。

7、其余几本书与文章依次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杨瑞松教授的《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像》,听书名就知道相当学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石川祯浩教授,曾著有一篇文章《晚清“睡狮”形象探源》;海南师范大学的单正平教授,他的著作《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其中有两章专门谈论相关问题;此外,中国社科院施爱东博士的一篇文章《拿破仑睡狮论:一则层累造成的民族寓言》。

8、为什么我能够推断它是虚构的?接下来又到我“开书单”的时候了,今天要谈及的内容与以下这五部书籍和文章相关:

9、*如果你也有想问的问题,欢迎到看理想App《八分》栏目下留言提问。你们在App里的提问和留言,道长都会看到的哟!

10、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今天如果和大家说是俾斯麦或者威廉二世,知道的人就相对少了,当然还是要选择一个中国人相对熟悉的西方政治人物、政治领袖,比如拿破仑,他所说的关于中国的好话,对我们而言才格外受用,你说是不是?

11、君主不应以统治为目的,而应传播道德,教化和福泽。

1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该文献中较早对拿破仑、华盛顿等英雄人物进行了介绍。在《霸王》篇中,传教士郭实腊介绍了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上台,掌权之后的对外扩张行为,以及最后被流放到非洲西边小岛上的经历。作者评论道:“若以挐皇帝(拿破仑-作者注)较之秦始皇及元之忽必烈或谓相似,但拿破戾翁乃为霸中之魁也”。随后,该期刊又在1837年10月、11月、12月连载了《谱姓:拿破戾翁》,详细地介绍了拿破仑一生的行为,也指出了他个性中的缺点,“性情好动,贪位爱名”,认为拿破仑“若论其行藏,可谓出类拔萃,而高超乎众。盖彼实钟山川之英气,而为特异之人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还刊载了大量西方文明知识,成为近代国人了解西方的一个窗口。郭实腊后来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一些篇章集合起来,出版了《万国地理全图集》,并对法国史中的拿破仑有所论及。客观地讲,该文对拿破仑的功过进行了公允评述。

13、    1876年,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出使英国。1878年,他又兼任驻法国公使。在其撰写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郭嵩焘提及拿破仑有十余次。尽管郭嵩焘对拿破仑没有大篇幅的评价,但是从行文记载来看,他对拿破仑是非常关注的。1878年,清政府派曾纪泽接替郭嵩焘,担任出使英国、法国大臣。曾纪泽在欧五年时间,悉心了解西方各国历史、国情,对西方社会进行深入地考察。他对法国的历史非常关注,多次陪家人、朋友到拿破仑纪功坊参观,并在日记有所有记述。1889年春,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在出使日记中,薛福成多次提到在法国见到的拿破仑战争后留下的遗物,并相继记述了普法之间的战争。1806年,普鲁士被法国战败,普鲁士被迫“割地称臣”。薛福成认为:“法王拿破仑第一以兵残灭普国,尽取其地,盟日耳曼诸小邦于来因河上。又与俄皇亚力山德第一相会,互约俄称北帝,法称南帝;而普王啡哩特威廉第以失国之君侍立门外,执事维谨。俄皇怜之,颇为缓颊。拿破仑许稍析故地封之,而未践言也。会普王之后,携其子赴拿破仑宫茶会,已无立锥之地自诉,拿破仑乃仅以一郡地封为附庸小国。”书中还记述了拿破仑与奥匈帝国之间的战争,“奥王再与议和”。在拿破仑的领导下,法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开疆拓土,国势达到鼎盛。

14、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部十分有名的纪录片叫《河殇》,里面就曾引述过这句话;约莫十年前,还有一本当时很流行的书,叫《中国可以说不》也是绘声绘色地引述了这则故事。

15、在思考一次战役时,我在内心与自己辩论,力求驳倒自己;在制订战役方案时,我是最谨小慎微的人。我总是扩大危险和意外,即使我看来高兴,其实我始终极度紧张和激动。

16、摘  要:近代中国,拿破仑是在政界、学界享有盛誉的西方历史人物。鸦片战争前,拿破仑之言行首经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传入中国。而后,国人或亲临法国感受拿破仑之事迹,或通过中文图书报刊了解传播其史实。拿破仑被喻为扁鹊、项羽,成为近代社会精英阶层挽救民族危机效法的榜样。“中国化”的拿破仑在塑造过程中具有时代性、选择性、政治性的特征,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变革而跌宕起伏。拿破仑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寻求对中国历史的新理解,它的传衍有助于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建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

17、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

18、     起初,革命d人对袁世凯是抱有幻想的,认为袁世凯是最具有“华盛顿、拿破仑之资格”的人物,以希其建立丰功伟业。伴随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拿破仑的“英雄”形象亦随之遭到怀疑。一旦民族主义英雄的光环散去,拿破仑的过失亦被诸多政治家、学者揭露出来。对拿破仑的批评,实际上是对袁世凯专制活动的攻击。其实,早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由谁来引领中国革命的发展,章太炎就早有分析。他认为:“这种伟大人物,如果是华盛顿式的,那就要为中国庆幸;如果一旦是拿破仑式的,那就可能最终导致出现某种乱世。”

19、    拿破仑虽未至中国,却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上军校的时候,拿破仑就非常好学,除主修军事课程外,他对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法学、文学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兴趣。军校毕业后,拿破仑对东方世界以及埃及、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度兴趣颇浓。拿破仑对中国的了解缘于当时法国在广州的商人。1794年,荷兰派出由萨克·蒂津带领的7人使团,朝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蒂津使团的翻译是常驻广州的法国人克雷蒂安·德·吉涅。吉涅回到法国后,在1808年发表了他的回忆论著。这时,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得到了信息,命令吉涅编撰一部中-法-拉丁文字典。嘉庆年间来华的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在返回途中,“拜访”了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拿破仑。从诸多回忆录中可以看到,拿破仑对阿美士德的到来非常感兴趣,他用了三个月时间来准备这次访问,还多次阅读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纪实。阿美士德与拿破仑谈了中国问题,“他问到我在北京的情况,打听了鞑靼的礼节。但他并没有像我准备的那样就我屈从的可能性发表任何意见……后来他问我在中国旅行的情况。”由于拿破仑只与阿美士德和埃利斯单独会谈,而使团其他成员与拿破仑共同会面的时间不足十五分钟,所以关于此次会谈的内容对外披露很少。因此,使团的医生写道:“我们与拿破仑的会见,我没有多少可说的”。在阿美士德使团到达圣赫勒拿岛前后,拿破仑与爱尔兰私人医生奥米拉进行过三次关于中国问题以及英国使团的讨论,比如觐见礼节问题,拿破仑认为,“外交官拒绝叩头是对皇帝的不敬”,无论是马戛尔尼还是阿美士德,使团的礼仪要求都是荒谬的。拿破仑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情势的理解多属于臆测,夸大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拿破仑的名字最早何时由何人传入中国,尚需进一步考证。依据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传衍,既与外国在华传教士的文化出版活动有关,也与早期走出国门的中国学者、官员、留学生群体有关。

20、除了这条已经被辟谣的假新闻外,还有一则是关于加拿大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最近加拿大和我们国家之间有些矛盾,但这则消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非常解气。

21、今天这种围绕着“爱国”主题的虚构新闻或名人语录,生产成本低,传播速率高,背后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被不断用以消费大众的爱国心。

22、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

23、一篇在国内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叫作“默克尔面对柏林墙的告别演讲”,主要内容说的便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宣布将不再竞选连任时,发表了一段重要演说。这篇演讲文稿不仅刷屏各类自媒体平台,还得到了许多民众的大加赞许。

24、睡着的状态是一个无法使用理性的状态,换言之,这些西方人认为,只有他们是“醒了的”,他们是“启蒙了的”,是从睡梦中被唤醒的具有理性的人,而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的人,都还是不具备理性的。

25、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26、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撰写的《外国史略》同样对法国历史发展和拿破仑的政治统治进行了介绍。文中写道:“佛兰西国古时亦山林之蛮夷,久渐向化。然性好勇,建屋不筑城,恶其障蔽拘禁也。”随后,详实地介绍了拿破仑的活动。在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六合丛谈》《遐迩贯珍》等期刊上,也有关于拿破仑的介绍。

27、但是,当欧洲人、西方人以及美国人他们在说“中国睡着了”的时候,其实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从启蒙运动开始,到后来殖民帝国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常常很喜欢说别的地方或国家“睡着了”,但这里意思指的是——

28、梁启超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动物谈》,其中就列出了四种愚蠢、盲目、无知的动物,其中一种动物就是“睡着了的狮子”。他就引述了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同时又提到原来是英国人先把中国人称作“睡狮”,所以曾纪泽才在那篇文章里回应英国人。

29、《自由书·动物谈》作者:梁启超,1899年发表

30、另外!八分已在(看理想App)上同步更新,看理想小程序将停止更新。

31、许多人看完内容后,不禁赞扬默克尔非常伟大,甚至认为她称得上西方世界史之中最了不起的一位政治人物。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喜爱这篇文章,甚至毫不吝啬地夸赞她?

32、雅克-路易·大卫:《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33、     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肯定了拿破仑改革措施在法国变革,乃至对欧洲进步所产生的推动力,这些认识多受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的影响。梁启超在其名著《变法通议》中写道,“自法皇拿破仑倡祸以后,欧洲忽生动力,因以更新”。唐才常在其论著中亦充分肯定了拿破仑改革的积极作用,称其“雄伟绝世,震动全欧”,将其失败的原因归于改革“过急”。康有为肯定了拿破仑在奖励“新书、新器”方面的措施,认为改革政策促使“精器日出”,欧洲诸国纷纷效仿,“遂以横行大地,扩括五洲,夷殄列国”,“自是改易数万千年之旧世界,为新世界矣”。此时,西方列强不断扩张在华势力,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拿破仑成为维新人士推动变法的榜样,他们要一改中国被动落后之情势,营造“改弦更张,咸与维新”之新局面。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并未受事变之影响,反倒以更加勇猛的精神去推动社会变革,在其主编的报刊和发表的论文中,不时见到拿破仑的“光辉形象”。在《新民说》中,梁启超盛赞拿破仑,“率其彪悍之国民,东征西击,卒能取威定霸,奋扬国威”,我中华民族十倍于法人,难道不能“攘外而立国”。

34、《病夫、黄祸与睡狮》作者:杨瑞松,政大出版社

35、     首先,拿破仑被塑造成与华盛顿一样的民族英雄,成为激励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强大国家的“代言人”。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史学经历了由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形势剧变带来的挑战,中国读书人和社会新兴阶层,尤其是史学家的任务极富挑战性:他们积极寻求一种对中国历史的新理解,以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并使中国至少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平等一员。通观近代中国诸多历史文献可以发现,拿破仑、华盛顿同时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此场合下,他们二人均以正面形象呈现,反映了近代中国抵抗外来侵略,建设民族国家的时代特征。其次,拿破仑的形象塑造具有选择性。伴随着拿破仑在中国的传播,拿破仑的情书、艳史、轶事等信息也输入进来,成为报纸上的“花边新闻”,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被纳入到中国人塑造的拿破仑整体形象之中。第拿破仑形象塑造具有政治性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凡与此任务完成有关的信息都会被纳入政治家的视野。拿破仑形象之翻转与其名字被编入家庭故事和新式学堂的童子军军歌都体现了这一特点。20世纪初年,新式学堂童子军军歌是这样的:“二十世纪地行星,皇皇童子军。小锣小鼓号,黄龙飞舞小旗旌。哥哥华盛顿,弟弟拿破仑。心肝虽小血自然,头颅虽小胆不惊。”拿破仑的名字和形象直接进入儿童的启蒙认知,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公众思想行为准则将产生深远影响,新生代知识分子多数有拿破仑情结也源于此。

36、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必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传说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千万不要叫醒中国这头睡狮,只要他醒来,必然要震撼全世界。”

37、学者们便根据各种文献,将各国语言的文献资料中这句话的讲法罗列了出来,从中就可以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38、人一生一世,不给人间留点痕迹,不如不出生。

39、这种围绕着“爱国”主题的虚构新闻或名人语录,生产成本低,传播速率高,背后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不断消费着大众的爱国心。

40、这篇文章不仅非常有意思,其实也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知道,当时说“中国睡着了”,在西方并不是一种罕见的说法,尤其当时美国有很多报刊就常常爱用这样的说法,即“中国睡着了”。

41、总结:所以,努力固然重要,但要有灵感和目标,要不然就是在瞎忙活。多么痛的领悟……

42、任何英勇的士兵都可以统帅三军了。如今,武力屈从于道义,佩刀的人拜倒在有才能、

43、     清末民初,英雄人物史鉴与世界各国革命史、独立史、亡国史一样,成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一部分。英雄人物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本国之英雄,是直接以唤起青年感情者”,“外国之英雄,是间接的唤起青年感情者”。尽管拿破仑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和中国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是他的革命事迹经过多方途径传入中国,得到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认可和弘扬,成为法国的英雄人物。在中国进行救亡图存和反对西方列强入侵的斗争中,史学家通过塑造“无量之奇杰”,达到“表赞以往之英雄,而开导未来之英雄的目的”,拿破仑的革命活动亦成为中国史家的选择对象。又因当时少年学生所读之书多是英雄传记,书中所塑造之英雄都是爱国的,因而“益发可以增长少年的爱国心”。亦如梁启超所言:“吾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化身为拿破仑”。可以说,拿破仑的英雄形象成为近代爱国主义史学思潮中的一个元素,他的革命事迹的塑造和传衍与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密切相关,对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舆论作用。

44、总结: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

45、总结:清朝中后期,欧洲人想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拿破仑却不以为然,他说,刚开始可能会成功,但后来你们会让他知道他自己的力量……把你们打败。拿破仑确实有远见,因为今天,中国这头巨狮,已经苏醒了。

46、    严复是中国首批派往英国学习驾驶的留学生,对英、法之事较为熟知。严复归国后,正值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严复在日记、文章中经常谈论拿破仑,拿破仑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严复写道:“今且无论往古,即以近事明之。八百三十年,日耳曼不尝败于法国乎?不三十年,洒耻复亡,蔚为强国。八百六十余年,法兰西不尝破于德国乎?不二十年,救敝扶伤,褎然称富,论世之士,谓其较拿破仑之日为逾强也。然则战败又乌足悲哉!所可悲者,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虽有圣人用事,非数十百年薄海知亡,上下同德,痛刮除而鼓舞之,终不足以有立。”对拿破仑等人的专制行为,严复是持批评态度的。严复认为:“历史中如路易,如伏烈大帝,如拿破仑,其得位行权,皆由此理。不过,当知此等专制一立之后,虽事势变迁,其权无由解散。虽其始有救亡之用,而其终常为殃民之资,此其制所以为千古之诟厉耳。”严复认识到专制制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端,会演变为政治民主化的障碍。

47、除了这类假新闻之外,还有一种被广泛流传的“假”——就是各种名人的“假语录”。

48、总结:并不是不让你出去……只是要妥善安顿好了再走。

49、梁启超之后,在当时酝酿着“反清革命”的阵营中,“睡着了的狮子”意向就开始流传得越来越广。于是针对睡着的狮子,革命d人强调的便是“醒狮”,即“我们现在已经醒过来了,我们是一群醒狮”。

5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1、”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

52、    自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被纳入到世界体系的过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官员、留学生得以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西方世界。他们对曾经称霸一时的拿破仑抱有热情,并借机参观了拿破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在日记和论著中有所记述。1867-1870年,王韬前往欧洲游历,两过法国,前往马赛、里昂、巴黎等地游览,著有《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法国志略》等论著。书中对法国的发展历程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进行了详细描述。王韬写道:“法京中多前王拿破仑遗迹,至今游人观览者,犹想见其功烈之崇隆,势位之烜赫焉”,“法王昔年与欧洲列强构兵,所向克捷,几于一统”,他对拿破仑的战绩是赞许的。然而,由于拿破仑的长年战争,也使得法国走向了衰落,“然拿破仑之战称为古今所仅见者,诸国之兵亦只有十五六万而已,以视今日,殆不及十之一也。故以今日大势揆之,人但见其事事讲求,物物精审,似若雄视一切,不可限量,而不知智巧愈极,机诈愈深,情伪相感,利害相攻,祸患之来,气机已召,人皆谓其强之至者,吾正谓其衰之始。”通过对法国社会的考察,王韬对中法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独到认识。他认为:“法通中国已三百余年,于泰西诸国为独先,名流硕彦接踵东来,无非借天算格致以阴行其主教,其势几至于上动帝王,下交卿相,有明之季靡然从风,实足为人心学术之隐忧。流弊至今,亦缓通商而急传教,中外龃龉之端率由此起。”在《法国志略》一书中,王韬认为拿破仑是“海外异人之一”。但是,拿破仑“居然以帝号自娱”,认为权力是“天授”,过度的征伐没能够使其功名一直延续下来。

53、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一行抵达天津口外。此时嘉庆皇帝对英使访华的意图有所了解,他直截了当地要求地方官员“勿事铺张”,“如要求开通商口岸,严辞驳斥,筵宴遣回,不使其入京”。1817年,不受欢迎的阿美士德踏上归路。他准备回国后向议会和英王上书,用武力敲开中国对外通商的大门。就在阿美士德访问中国前后,欧洲大陆发生了重大事件。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1814年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

54、我这样做为的是免得被迫做我所恫吓的那些事。

55、可是,到底当初在中国又是谁说了这句话呢?让我们回到1887年的晚清时代。

56、     魏源、徐继畬、姚莹、梁廷枏等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撰写的史地著作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籍参阅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史略》《万国地理全图集》等书籍中传递的信息,书中对法国史和拿破仑进行了叙述。魏源以按语的形式对法国历史发展进行了评论,认为法国为欧洲传世最久的国家,也是用武最多的国家。魏源认为拿破仑“争先处强,不居人下;偶有凌辱,必思抱负”,“其用兵也,仗义执言,不似诸国之专于牟利”。当法国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国王“不修政事,国库耗于妃妾,乃议增饷以补国用,民心不服。正与欧罗巴列国交战,有将军那波伦者,佛国英雄也,乘虚擅权,百战百胜,威声大震,于嘉庆八年篡位,称尊号在诸国之上。”拿破仑横空出世,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人物。拿破仑当政后,利用手中的兵权与自己的才智,“设造新律,改正纪纲”,使法国能够虎视泰西诸国。拿破仑虽百战百胜,但是用兵不能有度,最终导致以失败告终。魏源对拿破仑的总体评价是:“论其才能,非不出类拔萃,惟佳兵好战,以至于亡”。虽然拿破仑的对外征战给其他国家和法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是作者对此并没有给予过多的评论。《瀛寰志略》同样论及了法国发展史,对拿破仑的评述基本上延续了《海国图志》的风格。文中写道:“王好渔色,内宠擅权扰民,民不能堪。乾隆五十四年,国大乱,寻废王弑之,立领事官三人摄王政,以拿破仑为首。拿破仑者,佛夙将,用兵如神,王忌之,置散地。国人既弑王,拿破仑乘势鼓众,得大权。嘉庆九年,国人推戴即王位,恃其武略,欲混一土宇,继罗马之迹……战胜攻取,所向无敌,诸国畏之如虎”。拿破仑以乱世中之英雄呈现在读者面前。

57、总结:济公认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吃肉。而济公自己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老老实实持戒,遵守规则吧!

58、请相信我,上天操纵着一切,我们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59、关于这篇“演讲”内容,如果你对西方政治稍有认知,尤其稍微清楚德国或默克尔本人的情况,你就知道这篇内容肯定是有问题的。果不其然,这篇内容很快便被国内权威媒体辟谣,完全就是一篇虚构的稿子。

60、我们会发现,现在有不少国内的自媒体尤其喜欢虚构一些外国人夸赞中国的论调或内容。

61、首先第一本书十分有趣,书名叫《唤醒中国》,作者是澳大利亚的一位中国史学家,费约翰(JohnFitzgerald),专门研究民国年代及晚清年代的政治史。

62、     1918年1月19日,蔡元培撰写《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一文,以拿破仑为反面例子,阐述设立进德会以整顿校风之必要性。他说:“司马迁曰:‘夏之亡也以喜,殷之亡而以妲己’。……拿破仑惑于色,而普鲁士之军国主义以荫。私德不修,祸及社会,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可见,蔡元培对拿破仑并无好感,更无崇拜之情。1929年3月22日,蔡元培曾作七言绝句《拿破仑》三首,对国内崇拜拿破仑的现象不以为然。蔡元培认为拿破仑是由各种机遇造就的一位“时势英雄”,威廉二世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拿破仑“前车之覆”的死灰复燃。

63、一个统治者对人民应该举止端庄,但是不要奉承群众因为那样一来群众的要求稍不满足就以为受了欺骗。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做恫吓演说?

64、当时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外交大臣——曾纪泽,他当时在英国的一份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是用英文著写的,题为《中国先睡后醒论》。

65、关键词:拿破仑; 形象塑造; 民族危机; 精神载体

66、在我们这个年代,虚构各种各样的“假语录”,就是为了要最大化增加这些讯息的传播,从而带来一笔商业上的利益。

67、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68、     拿破仑形象在晚清衍生的政治效果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最为集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塑造出来的“尧、舜、禹”的贤君形象不同,华盛顿、拿破仑外国人物在近代社会剧烈变动中产生的政治效果要更加强烈。“华盛顿神话”促醒了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拿破仑形象”则唤起国人对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民族英雄的向往,对未来民族国家建立的信心。尽管拿破仑的名字在中文文献中有多重表达方式,先后被写作那波利稔、拿破利翁、那波良、拿坡仑。无论使用哪个名词,都不影响其所产生的政治效果。

69、纵观这些假新闻和假消息,其中比较有趣的就属刚才这一类牵涉民族情绪的内容,都与我们的民族尊严相关。

70、说回这些虚构的名人语录,其中也有一种与刺激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相关。

7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72、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使团访问中国,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中国乾隆皇帝的拒绝。

73、    晚清至民国,有两个外国历史人物在政界和学界享有特殊盛誉,他们是美国的华盛顿和法国的拿破仑。此二人在国人著作和报刊上反复出现,成为时代的“潮人”。这显然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严重民族危机相连。国人把华盛顿和拿破仑当做解国危于倒悬的希望,成为“启蒙标本、革命偶像和政治象征”。1903年,益新译社和上海文明书局分别发行两种题为《拿破仑》的传记,从译者、著者的序中,可以体会到拿破仑作为现代民族精神的符号所具有的影响力。前者在《译序》中写道:“古今之英雄,孰不推拿破仑为第一?稍知学问者,无不震之于拿破仑之名”。后者《传序》将其喻为“医治”中国之扁鹊。文中写道:“中国人心之不振久矣,医国者无术以唤之起,不得不借助于人。拿破仑其扁鹊乎。”1929年,蔡元培以“四海惊传拿破仑,国民渐不思我存”,描绘了拿破仑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拿破仑怀有持续的兴趣和特殊的情感。拿破仑的名言至今依然被当作鼓舞精神的话语。一句是否为拿破仑曾经说过的话:“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引起了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的论争。本文论述之重点不在平息学术争端,而是着力探讨拿破仑形象在近代中国史著中的塑造和传衍,以及在此过程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74、以武力著称的拿破仑十分重视教育,积蓄智力资源。拿破仑年轻的时候,就受到过著名科学家蒙日和拉普拉斯的熏陶,因而他深知学校的智力价值。他说过:“在我们的一切制度中,公共教育是最重要的。现在和未来,一切都得依靠它。”他曾要求议员们仔细了解在初等、中等学校和国立中学的公共教育情况,查明为什么有些学校成功,有些学校松懈。”拿破仑极为重视教师和学者的作用,尊重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于在大革命处于生死关头创建起来并发挥重大作用的巴黎理工学校,他更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八零四年十二月二日拿破仑称帝。第二天就在战神广场上亲授理工学校一面旗帜,上写“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当时的领旗人,学校首届毕业生阿拉戈,后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一八一四年,俄、奥、普联军兵临巴黎城下,理工学校学生要求参战。面临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后来,这句名言被刻在巴黎理工学校梯型大教室的天花板正中心,一直激励着该校师生奋发好学。 “我向你们告别了”--对皇家近卫军最后的讲话

75、总结:孔子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可以了,不要想太多,想太多,反而想糊涂了。

76、释义: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77、《唤醒中国》作者:费约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8、     进入民国,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元化。报刊、著作中拿破仑名字出现的频率不断提升。据笔者初步统计,民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论著有十余部,在报刊上刊载的以拿破仑为标题的文章达250余篇。革命形势发展如火如荼,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胜利,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国精英阶层希望孙中山作中国的“英雄”,然而袁世凯却伺机利用手段篡取了革命果实。

79、既然这段话无法判定是拿破仑所说,那么究竟是谁说的呢?

80、     前往日本的学人同样关注到了拿破仑。梁启超在日本期间创办了《清议报》,该报纸对国内知识分子具有重要影响。报纸刊载了中国留学生的《拿破仑好诵之格言》一文,文中写道:“开今日欧洲文明者拿破仑之力也。然其一生所最好诵者,即真正才智在刚毅之志气、之一语。观其平生所为,亦多具此种精神。”文中还引用了拿破仑的名言:“予能令泥土为吾大将”,并认为拿破仑的刚毅精神对其取得成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议报》还刊登了湖南邵阳蔡奋撰写的《瀛海丛谈》,其中有《拿破仑》一篇。文中将拿破仑评价为“心力之雄大,才力之宏博”,具有“高立须弥,俯视群虻之态”,对拿破仑的举手投足投去了羡慕之情。文中充分肯定了拿破仑讲演所具有的鼓舞性和号召力,“读其片词双字,足使志气飞扬,增无穷磊落嶙峋之浩气”。《浙江潮》刊载了《拿破仑之爱国》一文,认为拿破仑签订议和条约并不是兵败所致,而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考虑。文中写道:“法帝拿破仑败于鲁国,同盟军围巴离。然帝之麾下尚有军士数万,足支数月。帝不忍以一身之故,劳苦国民,遂与同盟军订议和,自愿退帝位。”“帝不忍以一身之故,劳苦国民”,拿破仑的高大形象立即显现出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唐七枕上书五万字番外(4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