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言名句(40句精选句子)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
1、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医经典名言名句)。
4、谢锡亮:这16种慢性难治性疾病,艾灸有奇效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6、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7、解读: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静怡中和,切忌过度和猛烈。有深爱的事物,切忌过分投入,同样,心有很厌恶的事物,也不要厌恶久恨,这样都是有损心性和心神的。
8、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9、“儿大避母”,母子相处的这些雷区一定要避开
10、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11、若先痰蜒盛而后有咳嗽,则每有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而致酿湿生痰,上渍于肺,从而肺气壅滞,令肺失清肃,咳嗽逐作,此以痰为本,咳为标,病位在脾。治当以脾为主,健脾燥湿化痰,生痰之源一健则咳自止。0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黄帝内经.灵枢》注释:井、荥、输、经、合称五腧穴,是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疾病发生于五脏时,治疗时应刺井穴;疾病变化呈现于面色时,应刺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可刺腧穴;疾病影响声音时,可取经穴;若经络满盛而有淤血现象的,病在足阳明胃,应刺合穴。阳明多气多血,所聚而荫养百脉,故阳明以津液为主。清.缭希雍注释:足阳明胃经。胃是“水谷之海”,且“脾为胃行其津液”,使水谷精微运化输布,营养全身,人身气血津液均赖胃中谷气化生而不断补充,故胃为“气血之源”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12、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
13、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14、长吁短叹,缓解紧张。稳定情绪,血压下降;畅快微笑,解除疲劳。消除烦恼,灵丹妙药。
15、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1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7、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
18、解读:历代医家首列寡欲养神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认为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凡事适度。过度纵欲就会引发身体有灾害,过度追求享乐,则会让肌体产生衰退。
19、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20、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2、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4、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25、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26、 用之如兵 疾无不恙
27、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28、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
29、生活规律,起居有常,良好习惯,有利健康:清晨舒展活跃,白天精神饱满,傍晚神安悦志,睡前宁静致远。音乐曲调,陶冶情操。多笑少愁,有助长寿:二簧邦腔,顺口溜唱。京剧小调,哼上几段,朝气蓬勃,情绪乐观。安静调和,神清气展。
30、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31、中医中有一句名言,“信者医之,不信者不医”,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在医患领域,更多的可以用在我们的职业发展中,特别是那些拥有更高维、更独特技能的专业人才。
32、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33、老人中风有规律,发生下面三时期:每天的早晨,每周的`周末,每年的年底。心脑血管病人,望君慎之又慎。
34、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
35、1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36、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7、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3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39、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