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吃人片段(67句精选句子)
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1、桀纣是两个人,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桀是夏代亡国之君,纣是商代的亡国之君,他们都曾宠信小人,残害忠良,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正因此,这二位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2、整篇小说给读者带来最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便是“吃人”。“吃人”这一行为令主人公“狂人”恐惧,也强烈震撼着读者。(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3、狂人因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而被大家敌视,甚至被小孩儿敌视。这个古久先生的薄子指的就是我国封建主义的长久统治。生活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很多人都早已麻木,即使你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也会认为你是异类。
4、 旧时代的丑恶,反衬出新时代的美好,身处如今的年代,本身便值得庆幸。
5、如果说前面一段只是狂人的梦,还不足以证的话,类似的逻辑还出现了第十节。这是一段狂人与大哥的对话。
6、但1907年7月7日,革命者徐锡麟被侩子手开膛挖心,祭祀安徽巡抚恩铭。虽正史没有记载,一般认为侩子手先用铁锤将徐锡麟的睾丸砸碎。
7、陌生人最终以“错”来判定狂人的任何话语,其恶狠狠的态度让狂人吓了一跳,“直跳起来,全身出了一大片汗。”
8、这四类人和物,构成了狂人所见到的真实世界。
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0、《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11、开头的“某君昆仲”一段是叙述者的独白,其文段大体意思是:我前段时间发了疯病,在病中写了日记二册,现在我痊愈了,就把这份日记公布出来供朋友一乐,也供医生日后研究。
12、鲁迅的《狂人日记》影响了百年来很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一直到当代。比如,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余华写《一九八六年》,都是《狂人日记》在当代的延续。
13、他:“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14、该会和孙中山的同盟会是所谓革命同路人,但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
15、“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16、“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17、“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镜头具有‘电影质感’”、“台词令人热血沸腾”……近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
18、他在一篇杂文里说,他小说里举凡坏蛋,不是老大,就是老四老五。
19、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0、徐锡麟的暗杀名单中,端方赫然排在第一位置。仅因一个革命者被捕,导致徐锡麟仓促提前起义,这才让端方保住性命。
21、第二种吃人,就是吃敌人身体的一部分。把敌人身体上的某一部分,比如头颅、心肝吃掉,来宣泄仇恨,表示敌人的彻底消灭。秋瑾同时代的革命d徐锡麟,被人炒了心肝吃掉,已经快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了。这也是刺激鲁迅写《药》的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鲁迅看来,这是一个恶习,但吃掉敌人的习俗也是很多民族都有的。
22、1918年4月2日,已经37岁的浙江绍兴人周豫才开始写作《狂人日记》。是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
23、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国民,就算没有看过《狂人日记》,对于它的介绍和文学地位都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考试是要背的。这次重读是因为稻读2月份荐书的主题是短篇小说。我认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不能缺席的,故推荐之。
24、再回看叙述者所写的前言和正文中的狂人日记,其实叙述者在前言中运用古汉语,与狂人日记所运用的白话文进行对立也正是这个道理。这不仅显示了叙述者对古汉语这套话语系统的认同感,也体现了对白话文的打压,既然白话文所承载的是没有逻辑的疯人疯语,那么叙述者自然要以更有优势的古汉语进行提点和梳理。
25、在被观看的过程中,“恐惧”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小说中“怕”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10次之多。弗洛伊德在研究19世纪的歇斯底里表演时发现,被观看表演的女演员们情绪越发激动和奇异,逐步地失去了控制。
26、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27、鲁迅作品中,因为书中人物的原因说错经典或是历史的还有不少。但这并不是鲁迅的学问不扎实,而是作品中人物的原因。比如大家都学过的《从北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这种情况。在写到学生们读书的时候,鲁迅说: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这里的“上九潜龙勿用”就是错的。“潜龙勿用”是《五经》之一的《易经乾卦》的卦辞,这句是初九的爻辞,而不是上上九的爻辞是“亢龙有悔”。小学生们初学的时候,难免搞混,在老师的大声喝斥之后,有人读错,也就很正常了。正因为读错,更显示出小学生上学时有口无心的情态。
28、而为了增加说话强度,陌生人还增加了第三种方式,那就是“你说便是你错!”与权力相联系的知识常常维持了一种“真理的体系”,以此评判他人的行为。
29、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用野蛮对待野蛮。端方残杀徐锡麟,不代表革命d应该残杀端方,这道理是没错。甚至除了光复会以外,绝大部分革命d不主张采用暗杀的手段。
30、《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31、文学和科学不同,科学总是新的比旧的好,有了新的,就淘汰旧的,文学不是的。第一篇作品就是最好作品的作家有很多,张爱玲、郁达夫、曹禺,都是。作为文学史的现象来讲,也不奇怪。
32、同样行刺的汪精卫被捕后,摄政王载沣听从了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说法,惧怕杀一个会有更多人来杀他,没有将汪处死。
33、《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作品,是总纲。这种情况很少见,某个作家的第一篇作品,变成了后来百年文学的提纲。
34、《狂人日记》里,很多人都觉得主人公是傻瓜,可实际上他是对的,只有他才看到了历史的潮流。当然,他最后也自我否定。但是,在群体与个人对立的情况下,《狂人日记》站在了“个人”的立场上,是个人向庸众宣战,这是鲁迅早期的思想。
35、这句话直击要害,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在夜晚走路时关心一条狗是否看了自己,这标志着狂人发疯的开始。而一件事情的开始大多都有预兆,这个预兆在前一句对于月光的描写——
36、《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37、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了他们的奴隶。
38、狂人也就是精神病人,精神分裂导致思想意识不同于正常人,能看到“吃人”的本质来。小说通过虚构的狂人,来揭示封建礼教的残暴,用世人麻木的神经,对比狂人的疯狂念头,深刻把旧时代的面膜完全撕去了,吃人是个比喻,不是真实情景……
39、鲁迅先生通过描写这样的环境,希望通过刻画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来使世人警醒,不要再麻木下去。
40、初读这句话.,只是觉得恐怖,以为只是鲁迅先生为了讽刺而编造,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叫做“割股疗亲”,割下自己的肉煎药,给父母治病。《宋史.选举志一》载: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这样的愚忠在古代却大行其道,岂不悲哀?鲁迅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中对两个故事非常反感,其中一个就是“郭巨埋儿”:郭巨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赡养母亲,决定将自己三岁的儿子埋掉!这样的故事都能写入“二十四孝”,传赞千年,人民思想的麻木可想而知。鲁迅先生对这件事评价道:
41、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42、将故事中狂人眼中的世界扯回那个没有光明的正常世界,而此刻的狂人却已经会“知道不妙”,看出小孩子眼神的不妥。文中有一处回忆的细节描写:
43、《狂人日记》里就把人和动物做了很多比较,短短的几篇日记里面讲了好多种动物,狮子、狼、狗、狐狸、兔子。这是有意把人性和动物性比较。
44、“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呢?我怕的有理。”
45、事件3:记得我四五岁时候,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
46、《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47、今天是《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纪念日,我们跟随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一起再来解读这篇“中国现代文学的总标题”。许子东说:“唯一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投降了!”
48、如果说,“真的吃人”是表,那么“礼教吃人”就是里,两者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互为表里,“礼教吃人”是其核心内核,“真的吃人”则是其最变态、最极端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对于整个封建专制落后愚昧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的强有力的批判。
49、小说里的“吃人”是一个比喻,读《祝福》就知道,礼教会把一个人害死。
50、科学,理论上是胜利了,今天中国人都相信科学。但也未必全部,因为还有一些科学是不能被怀疑的,而科学的精神是: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怀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距离科学精神的真正实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1、本图及以下图片均为《狂人日记》木刻版画,作者:赵延年。
52、《狂人日记》的主题是什么?是新思想与旧思想相冲突下,所暴露的问题———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民的压迫。这里先捡两个片段做一下分析。
53、1910年的春天,汪精卫在暗杀载沣之前,圈定的第一对象也是端方。后来为追求更大影响,汪精卫才改杀载沣。
54、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55、第一种是讲“这是从来如此。”“从来如此”体现的是一种常态的压迫。其潜在的逻辑是,既然一直是这样,那自然没有错。但是狂人立即反驳,“从来如此,便对么?”
56、《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57、其实仔细看这段话中狂人的部分,他只是想和陌生人探讨吃人肉的问题,不停的询问也是为了解陌生人的看法,也并没有很超过“常规”的部分。但是从一开始陌生人就拒绝对话。最初,陌生人含糊其辞,转移话题。
58、最早的“狂人”是企图“看人”(救人),其实也“被看”(被救)。后来的《阿Q正传》和《示众》,更多只是“被看”。(我在本书前言中说过,本想看人家教书,结果却是“被看”。)如果说鲁迅自己也是半个“狂人”,那是病中反抗“看人”的半个,而非最后被招安的半个(至少到一九三六年是这样,倘若鲁迅很长寿,后面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59、这一段话中,狂人试图与大哥进行心平气和的对话,但是他找不到合适的话语系统,“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说“吃人”吗?常人并不能够理解“吃人”,而他的那套话语系统在梦中也已经碰了壁,陌生人直接以“你说就是你错”来否定了狂人“说话”的能力。狂人甚至有些羡慕大哥的“说话”能力,“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大哥能说的体现是花言巧语地说服了佃户,不让自己损失租金。这一套话语系统背后的贪婪和剥削逻辑被狂人指出后,大哥立马“满脸就变成了青色了。”就像梦中的陌生人在被指出实情后才开始面目狰狞地反驳一样,大哥此时立马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60、第一种“吃人”就是为了生存。这种吃人在世界各国文献里都有记载,是人类的普遍问题,各个民族、各个时期都有过。当人快饿死的时候,就去吃其他的人,尤其是吃已经死掉的人。在一九七二年,有一架飞机在南美迫降,死了不少人。那么,活着的人可不可以吃死去的人,来生存下去?那些幸存的人展开了激烈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
61、另外,还有一个循环论,《三国演义》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方唱罢我登场,主张历史是循环的。
62、可能所有受过中学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段话的出处——鲁迅的《狂人日记》。
63、这里的“三十多年未见”月亮当然不是真正的月亮,而是一种隐喻,这样明亮的月光具有一定启蒙意义,显示出狂人眼中世界的明亮,隐喻狂人的觉醒,故而觉醒后看原先的一切都没有了以往的麻木,开始对一切都小心谨慎起来,小心的对象甚至到了赵家的狗。狗是驯化的,被圈养的产物,放在此文中与人并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性中暗藏的奴性。
64、110年前的今天(1907年),革命者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击毙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端方决定残杀徐锡麟。徐被剖腹挖心,活着砸碎睾丸,惨死。讽刺的是,仅仅4年后,端方本人被起义军乱刀分尸,头颅还被游街示众。听萨沙说一说吧。
65、除此外,《狂人日记》本身还是个故事套故事的元小说。《狂人日记》由前言和正文组成,前言写到,“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者研究。”也就是说,狂人的日记经过叙述者整理后我们才得以看到,我们无法看到狂人日记原有的状态,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到,狂人是否真的疯了。
66、“或者还有”,这是鲁迅先生对这个民族所抱有的希望,他相信世上还是有那些理智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