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事迹(60句精选句子)

2023-11-28 09:41:18

谭嗣同简介事迹

1、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2、张维欣丨谭嗣同:第一个质疑万有引力的中国哲学家(谭嗣同简介事迹)。

3、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谭”;请点击上面“谭氏文化”再点“关注”,即可成功加入谭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谭氏文化,传播谭氏正能量,共建繁荣谭氏。

4、这次,我们找到谭氏31世族人,通过家谱打开这个家族的“密码”,也通过这种谱牒传承窥见它在湖湘文化的演变。

5、作为按年月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本来年谱较诸年谱长编更正规更严谨更简明扼要。但年谱长编未必可以更随意更放手更芜杂更不讲求“义理、考据、辞章”甚至可以任性地扯草凑篮敷衍成赶时髦追市场的畅销书。须知“长编”的原始意义仅仅是“正编”基础性质的“蓝本”。今人多不理会这个理了。因此这些年学术界年谱并不常见,编著《年谱长编》倒是“蔚然成风”。翻过不少年谱长编,感觉学术含量高的并不多。(谭嗣同简介事迹)。

6、马勇:我觉得从戊戌的教训当中来看,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认为1898年所有问题的症结,就是知识人做了很多自己没有能力去把握,没有可能去做成的事情。所以我讲知识人要守住自己的边界,毕竟体制内的高层人士比我们得到的信息要更多、更全面、更重要。

7、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的影响下,梦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意变法,在湖南积极推行维新运动的谭嗣同进入了他的视线。在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下,光绪帝两度下诏召谭嗣同赴北京参与变法。

8、▲海报上的书法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我们

9、你给我一个几近理想的人格——文弱书生做英雄,极柔弱而至刚强。   

10、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11、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2、乙未年约正月、二月间,谭嗣同与唐才常、刘善涵三人时常聚议,均主张要破除旧习,应自兴算学始。谭唐“恒两人对坐,彻夜不寐,热血盈腔,苦无藉手,泣数行下。不得已欲就一邑,为新中国之萌芽”。四月初九日,唐才常致其弟信中言及开设算学馆之想法,这是谭唐信函中首次言及算学馆开设之想法。同月,唐致信谭嗣棨言及开办算学馆并请其帮忙筹措经费。四月二十三日,刘善涵为推动兴算已由武昌返回浏阳。闰五月初,经历甲午战败后谭嗣同认为烧教堂、打洋人、阻开矿、毁电线之人都是“亡国之士、亡国之人”,且中国目前的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强调要变法要“开风气,育人才”。谭嗣同认为,改变科举制度是变法之关键,要改变考试内容,注重考试能力,将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由学校来培育专门人才;提倡全民读书,则儿童可得母教,少时即可通晓时务物理。由此,谭嗣同提出算学可为一切学科之基础,故而倡办算学格致馆。闰五月初十日,唐才常应谭嗣同建议,上书敦请欧阳中鹄主持创办算学馆之事。闰五月十五日,欧阳中鹄决心“拟将县中书院改习格致诸学,而姑以算学为入手之始”。六月唐才常为推动兴算返回浏阳与刘善涵就算学馆事“归述于县人,皆莫之应”鲜有赞成者。七月欧阳中鹄将谭嗣同《兴算学议》用活字版排印散发。谭嗣同与罗棠为首,唐才常、刘善涵、涂儒翯(涂启先之子)策划,由刘善涵起草,上书湖南学政江标,申请将南台书院永远改为算学馆。浏阳知县借故拖延未予照办。七月初涂启先回函欧阳中鹄对创办算学馆表示赞成,但对刊布《兴算学议》表示担忧,恐遭守旧派非议,主张不动声色创办算学格致馆。涂在信中对谭嗣同称赞有加“谭子将将,为一邑开风气,即为天下开风气”。新到任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见过谭的《兴算学议》后大加赞赏并刻印数千册散布湘省各书院。八月,浏阳遭遇特大旱灾,书院公款被用于赈灾。原拟用于设立算学馆的经费无法落实。谭嗣同与欧阳中鹄、唐才常、涂儒翯等人召集十同志带头捐款集资,设立浏阳算学社,聘新化晏孝儒为师,社址在浏阳文庙奎文阁。这便是算学馆的前身。浏阳算学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自此,浏阳“可为天下先”(唐才常语)。

13、成庆:佛教上讲到对生死问题的彻底看法,其实需要一定的实践性,也就是我们讲的修行。关于修行的这一部分,我们很少在资料中看到。佛教里对生死的看法一类是靠智慧,一类是靠意志力,让他的信仰成为他的力量。谭嗣同这个人意志力很强。他用意志力来说服自己,生命其实是不会断灭的,是不断循环往复的。他最后行刑的时间也不长,很快就出斩了,我们讲对一个人的考验,其实不在这样临时的瞬间。像他后来讲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从我的解读上看,其实更像是一种意志力的坚韧。

14、劝他出奔避难,他断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和他写的这首诗互相辉映,充分表现了他的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15、史可法率领四千军民坚守孤城,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害,年仅44岁。事后,清军统帅多铎下令屠城十日以为报复,军民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16、其实,谭嗣同并未留下亲生子嗣。他与妻子李闰曾在兰州生下一子,字兰生,但不到一年即病殇,此后未再生育。后谭嗣同在他们结婚十五周年之际北上“变法”时,特地赋诗“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赠李闰,诗中满是珍重与托付之意。

17、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dd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8、谭嗣同身后图像资料稀如星凤,如有高明措意于此,不自珍秘,慨然刊布以为补苴,使天下慕其风概者得共瞻仰、研究、探寻其原委,实为功德一件。笔者幸甚,谨祷颂之。

19、“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20、      谭嗣同致南京担任江苏候补知府期间,梁启超恰好于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谭嗣同写作《仁学》期间,常来往于南京上海之间,与梁启超等几位朋友商讨学术,议政时局。

21、谭嗣同。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22、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23、许知远:在这个时刻我们谈论他,您觉得价值或者意义所在是什么?

24、人物:左起 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

25、这张合影,正是谭嗣同与《时务报》诸人交游之印证。冲印之后,吴嘉瑞从上海将照片带至南京转交谭嗣同。对此,他十分喜爱,专程写信要求光绘楼照相馆将底片留好,以便于他“随时晒印”。他还开玩笑道,倘若有一天此照流落尘寰,不知其中姓名的“考据家”或许会将其称之为“大魏龙门磨崖碑”。随后,他将照片冲印多张随信赠予亲友。其中就有浏阳人刘善涵在收到照片后,题写了一则《题谭壮飞太守小像》:“图中左肩偏袒、右膝着地,手合十而气沉肃者,其我壮飞尊者乎?”,又“大地山河,了了到眼,见者莫不皆欢喜。”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谭嗣同合十像,即为此照中所截取。谭嗣同曾将自己的部分单独冲印并在旁签名以貽他人。

26、  谭嗣同从小就痛恨外国势力侵略中国,决心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他和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的主张,却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反对。谭嗣同看出变法的艰难,对朋友们说:“就是杀身灭族,我也不会改变主张。中国只有闹到新旧两d流 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国了。”

27、但新法一开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他们企图置维新派于死地。事态演变得越来越激烈,到1898年9月21日,赞成维新派的光绪皇帝被囚,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28、      谭嗣同自小在北京出生长大,却非常钟爱家乡浏阳所盛产的菊花砚,他将自己书斋命名为“石菊影庐”。并将半生所读之书、所思之感,写作一本《石菊影庐笔识》。他藏有多方菊花砚,还请多位好友为各砚题铭,可以查到砚铭记载的他所收藏的菊花石就有八方之多。他还常将所藏之砚送于友人,或应友人之邀为他人的菊花砚题写砚铭。      关于菊花砚,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谭嗣同有一位友人,他曾经不止一次提过这位友人是他的“二十年刎颈交”,这就是唐才常。谭嗣同比唐才常年长两岁,二人相识于谭嗣同初次回到故乡浏阳之时(1877年)。一见如故的两位少年结为知己之后,谭嗣同还引唐才常拜自己的老师欧阳中鹄为师,并在后来的信中亲切称唐为“绂丞同门”。

29、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30、岳飞北宋末年投军,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面对金军步步紧逼,南宋危如累卵,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收复建康,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31、“‘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是谭嗣同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继承的宝贵品质。”谭志宏说,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关爱扶助,对社会爱国公益事业提供支持。一年多来,谭嗣同爱国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实习生佘倩文记者颜开云)

32、少年即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志向。刻苦学文习武。1555年至1565年期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击倭寇十余年,训练出一支“戚家军”。

33、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他愤而赋诗曰:

34、外地朋友来浏阳,我总要陪他们去看两个地方,谭嗣同故居和胡耀邦故居。“中华亘古两浏阳”,谭、胡在我心目中是典型的浏阳人或者说是浏阳人的典型。

35、合影拍完后,孙宝瑄在相片后题写了一则偈语:“众影本非真,顾镜莫狂走。他年法界人,当日竹林友。”并且,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记述了当天的情形:“诣谭复生,与燕生、雁舟、穰卿、仲巽、卓如及复生七人同映一像。或趺坐,或倚坐,或偏袒左臂,右膝着地,或跽两足而坐,状类不一。”之后,谭嗣同又与吴嘉瑞、宋恕前往傅兰雅开设在上海的“格致书室”一同购书,宋恕在其日记中亦记载其事:“十九日,浏约照相光绘楼,共七人。复与浏、吴至格致书室买书。”

36、1865年,风雨飘摇,你出生了。父亲是大官,原本家境殷实的你,可以安心读书,亦或沦为平常的富家子弟。10岁时师从欧阳中鹄,对王夫之的学说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19岁时,你便离家,游历直隶,山东,江苏,两广等地。   

37、在这张合影拍摄后的两个多月之后,谭嗣同即北上参与新政,后因不愿出走而遭清政府杀害于1898年9月28日。

38、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

39、谭伯牛:普遍。湖南在近代佛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这是鲁迅的一个评价。有一次鲁迅跟他的徒弟,长沙人徐梵澄聊天。他说你们湖南人还是挺不错的,跟我们浙江人有点像,容易走极端,一种极端是烈士,对世界非常不满、反抗,以生命去对抗,一种是遁入空门做和尚。烈士的极端其实就是谭嗣同,我觉得他的观察挺准确的,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好这个日子对他们而言很困难。

40、(告白:本文系原创,内容存有历史错误还望指正。另本文为普及性文,内容深度较浅,还望各位专业人士海涵之。)

41、在家排行老七的谭嗣同回浏阳之前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但是11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他尝到了“五日三丧”之苦,一下子失去了母亲、二姐、大哥,自己也染上白喉“短死三日”。因为这次死而复生,他父亲给他取字“复生”,经历这次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变得悲观、忧郁,待回到浏阳时,没有母亲在身旁,他倍感孤独和无奈。好在这时候认识了“二十年刎颈交”的唐才常,才排解了一些孤独。

42、张维欣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43、谭嗣同出生时是浏阳谭氏家族辉煌之时,他1865年生于北京,随父谭继洵在京十二年,13岁时第一次回到浏阳城北门的谭家宅院,也就是后来分家时他分到的“大夫第”。

44、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45、执教之时,谭嗣同向学生阐发了不少民权民主思想,学生深受启迪,小小的学堂里埋下了不少革命的火种。然而,较为激烈的言论却引发了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以及劣绅叶德辉等人的不满。如火如荼的新政却蕴藏着一触即发的危机,体用之争的矛盾在暗中慢慢发酵。岳麓书院的一名名为宾凤阳的学生在无意中拿到了时务学堂学生的札记,并交予山长王先谦过目。看过札记后王先谦大为震惊,他认为这些激烈的言辞中存在着倾覆清王朝的思想倾向。于是,他联合了十余乡绅,拟定了一份名为《湘绅公呈》的上书,呈请陈宝箴解散时务学堂,并辞退该校教习。

46、马勇:我们多年来读胡适,读那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讲的就是很简单。一个良性的现代社会就是各司其职,每个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知识分子就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当中去寻找一个成功,要守住一个学术的边界,而不能够介入到政治上去。当然谭嗣同、康有为这一代人毕竟处在中国的一个过渡期,转型期。所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戊戌当中看到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带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去评价他们。

47、1897年,他“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并积极投身宣传变法维新,为旧王朝注入了新的血液。

48、公元1896年春,谭嗣同在北京结识了梁启超,极受梁启超的赞赏。他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非常钦佩,自称是康有为的“私塾弟子”。此后,他积极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之中,并于公元1897年初,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仁学》。在《仁学》中,谭嗣同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号召人们冲破封建伦常的罗网。公元1898年初,谭嗣同回到湖南。他主持时务学堂,创办南学会,出版《湘报》,每次集会,都有数百人前来聆听谭嗣同的慷慨陈辞,很快使湖南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

49、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50、文天祥,祖国灭亡,兵败被俘,南面拜君后从容就义。

51、许知远:您想,作为一个内地年轻人,为了变法突然来到上海,对他来说会是一个怎样的冲击?

52、我爱重和敬仰先生,视之为我之师长与引路人,绝非仅仅因为他的就义精神,他的一生也绝非只此一事熠熠生辉。我心底对先生之情谊,并非高山仰止,更多的是亲切与触动。先生是一个被历史尊崇而又忽视的人,人们提起他,首先提及者就是他的就义,其次再提到他的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却往往失之片面,甚至曲解。至于他剑胆琴心的才情、冰雪情操的品格、率性可爱的个性则鲜有人关心。“质本洁来还洁去”,我希望这个传奇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不要仅仅成为一张单薄的烈士脸谱,不要被人记起的只有就义这一件事,因为他是如此磊落无瑕、动人心魄。

53、我会继续传唱你的高歌。在历史的新境中,沿着你的路,为国,为莽莽苍生,穷竭一生。

54、果然到了第二天,一队清兵冲进浏阳会馆来抓谭嗣同,还四处搜寻书房里的“罪证”。看到书桌里那封伪造父亲笔迹的信笺被清兵搜到,谭嗣同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父亲有救了,自己也可以安心地走了。

55、看得出小作者文化底蕴丰厚,读书很多,对谭嗣同的事迹人格了如指掌,因此写起来文字晓畅,人物精神跃然纸上,非常贴切地表现了文眼“沉醉”的内涵。文章构思巧妙,以参观谭嗣同故居起笔,沉浸其中,穿越时空,浅吟低唱;以第二人称视角,写出了自己对谭嗣同的崇拜与敬仰。结构完整,起笔处写谭嗣同故居的环境,收笔时再次回到周围环境的描写。

56、      无奈自立军于汉口起事因消息泄露和资金不到位而至最终失败。唐才常被捕后,曾抬头仰望满天星辰,并叹到:“好星光啊。”之后,他被曾经的老师——两湖书院的筹办者张之洞押解到湖广总督署中进行了残酷的刑讯。而在六年前,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任湖广总督时,谭唐二人曾在此相商算学馆筹办事宜,总督署成了他与谭嗣同经常相聚之所。临刑前,他作诗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之后,这个与谭嗣同“少同游、长同志、订为生死交”的年轻人被张之洞杀害于武昌紫阳湖畔。与他一同起事并曾深受谭嗣同赏识的原时务学堂学生林圭也一同遇难,年仅二十五岁。此事中,七位起事遇难者同被葬于武昌的洪山之旁,题名为庚子烈士墓。

57、谭伯牛(近代史学者):估计比较难,因为谭嗣同不是一般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他是高干子弟,全国性的晚清四公子。晚清的时候,各地50%、60%以上中央省的高官都来自湖南,谭嗣同就有一个湘军的背景,跟一般的年轻人不太一样。然后他又处在自己的少年时期,是批评湘军最严厉的年轻人,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我对谭嗣同有一个理解,就是他挺有朋克精神的。

58、西北大漠,浑圆血红的落日,压在天的尽头。你纵横驰骋。黝黑的面庞,高大的身躯,尽情释放少年的热情。你与大刀王五向天结拜,对酒当歌。又在江南水乡的和风细雨中柔情脉脉,那时的你还年轻,尚不理解何为苦难,何为屈辱。   

59、《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觉醒年代人物语录(4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