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名句理解性默写(38句精选句子)
离骚名句理解性默写
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离骚名句理解性默写)。
2、《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观望荒远的地方。①反顾:回头看。②游目:放眼观看。③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
4、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5、《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6、诗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7、(6)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8、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10、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光明纯洁的品质永不亏损。《离骚》中作者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11、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2、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1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 , ”。
14、2020年八年级全册必备古诗文默写相关文章:
15、在《离骚》中屈原以“ , ”两句写写自己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16、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野望王绩诗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9、屈原的《离骚》中,诗人表达了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3、屈原在《离骚》中以“ , ”两句表现他嫉恶如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体现了他睥睨邪恶,宁折不弯的人格魅力。
24、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 。
2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26、选择性必修下课件:《一个消逝了的山庄》、《秦腔》群文阅读
27、 , 。
28、屈原的《离骚》中,诗人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位者的荒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30、(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恣意胡为。①固:本来。②时俗:世俗。③工巧:善长于取巧。工,善于,擅长。④偭:miǎ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⑤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喻指国家法度。⑥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偭规矩”与“改错”二者同义反复。)
31、(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3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33、屈原的《离骚》中,诗人对自己当初没看清楚形势而选择了做官委屈地表达出后悔之情,如今打算归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迷途知返后,放眼远眺,四顾茫然的意思的句子是:“ , ”。
35、“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6、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37、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