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45句精选句子)

2023-11-26 11:26:15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1、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2、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学理念和人文内涵。具体地说,孔子在培养目标上始终围绕着“成人成才”,在教育对象上注重面向全体,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和动态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3、l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4、l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5、l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6、(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5):104-10 (3)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01):50-

7、l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8、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9、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远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孔子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具有独到之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用处。

10、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11、(8)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12、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13、“礼治”与“仁政”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依据“礼”与“仁”而提出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今人概括为“礼治”与“仁政”。这一概括体现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核心为人本主义、仁爱主义、中庸主义和理性主义,即所谓的“仁、义、礼”。在具体方法上,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并反对过度榨取,要把人当做人,给予人起码的生活条件。他还提出要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

14、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5、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6、④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17、l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18、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贵族垄断知识、“学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谓的“胄子”“国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其矛头直指“学在官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他实行“有教无类”的证明。孔子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则是文武兼备。重视各门课程开设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的是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9、《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20、①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谈话和个别观察,主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1、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2、③力行。要求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言必信,行必果。”

23、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4、(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诲人不倦”等教学思想。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D项正确。

25、世界观是支配一个人从事工作的思想动力,孔子的世界观正是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源泉。作者先从世界观的分析入手,逐步进入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去。

26、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7、  ①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提出有教无类。

28、l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29、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原则。

30、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31、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32、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主张“举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33、“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34、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5、l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36、“教学相长”主要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37、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8、  ③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9、l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40、首先,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并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足见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

41、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42、l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43、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44、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锣鼓喧天造句子(3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