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人物简介(104句精选句子)
黑格尔人物简介
1、一个概念的内容由它在推论关系和现实应用的网络中的位置决定。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中,这个概念起到了它的作用。哲学家的工作不是为大部分一阶的、经验的概念(比如说「品红」或者「大象」)规定内容。哲学家需要做的是规定范畴概念的内容,这些高阶的理念组织起了群龙无首的低阶经验概念:什么使得某物成为一个原因,或者成为一个实体。(黑格尔人物简介)。
2、 全书分为“逻辑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
3、这对我们的范畴概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通过这些概念组织起我们的一阶概念库(arsenaloffirst-orderconcepts)——因为这些一阶概念可以直接应用于客体、事件,等等。例如,「这网球是黄色的(Thetennisballisyellow)」,「网球(tennis)」,「球(ball)」和「黄色(yellow)」都是一阶概念,应用于特殊客体。范畴的概念将其他概念分类进入概念的诸类别,例如「黄色是一种视觉的质;球是一种几何形状。」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质——视觉的,触觉的,等等——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形状性质——球形、立方体、环面。通过直接联系黑格尔的思想,布兰登借此充实了塞拉斯最初的语义学版本。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布兰登说「理性地重构一种在表达上不断进展的历史,规定这个概念的过程的进展历史」是什么意思。
4、“德国人不是本世纪的历史同时代人,而是本世纪的哲学同代人。”
5、在这方面,《精神现象学》的创作故事乃是一个哲学的传奇。
6、许多年以后的1846年,克尔凯郭尔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里更深入地讨论了这种不同。在这本书的开头,他解释说,此书的“客观议题”是“关于基督信仰的真理”。这是关于基督教的客观真理,它可以由比如历史记录、文献等等决定。相反,还有主观的真理,它“关乎个体与基督信仰的关系”。对克尔凯郭尔而言,人与基督信仰的个人的、内在的、主观的关系,这个问题比所有可能确立的外在客观真理都更深刻,而且更重要。《附言》讨论了主观与客观之间根本的不同,这一讨论的起源是1835年克尔凯郭尔在吉勒莱厄的反思,这次反思与苏格拉底的思想革命紧密关联,即转离外在的习俗和传统,赋予内在和主观的东西以合法性。
7、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8、中文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9、 常见为《易经》辩护的慷慨激愤,却少见荣格这样淡然中流露出的彻底自信。而他还是一名外国人,这大概是应该令我们惭愧的吧。
10、黑格尔指出,当我们用普遍术语,如真理、公义、美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意思都有一些模糊的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语言,运用这些术语来彼此交流。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术语的意思又有不同的直觉,因此,为了更精准地确定其含意,就需要更深入地分析术语。
11、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披露了德国的资产阶级的极端的软弱,无能,昏庸。
12、黑格尔恃才傲物,因此与同事们关系不是太好,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而当选为年度校长。可是却遭到评委的反对,黑格尔愤而辞职。这一年,弗里斯的《逻辑学体系》出版,黑格尔依然我行我素,他直言不讳地说:“《逻辑学体系》是毫无意义的出版物。”其后不久,黑格尔自己的《大逻辑》出版。在这里,黑格尔第一次应用到了辩证法思想。一年之后,《逻辑学》第二册《本质论》出版,这是他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恩格斯说:“他真正的自然哲学是在《逻辑学》第二册即《本质论》中,这是全部理论的真正核心。”这几本著作,奠定了黑格尔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1816年7月,黑格尔先后接到海德堡、爱尔兰根、柏林三所大学的聘请书。
13、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14、大家既然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造成了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他们以撒谎著名,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现,双方都不以为可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诡异巧妙到极点。欧洲人和他们打交道时,非得提心吊胆不可。他们的道德放任意识也可以从佛教的流行得到证明,这一宗教把绝对的最高点视为虚无,把鄙视个性,弃绝人生当做最完美的成就。
15、如果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世俗基础,那么对宗教的批判就可以对世俗基础的批判。
16、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8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
17、详细介绍请点击:CMF设计研修班|第五期课程,元旦限时特惠报名中!
18、对于黑格尔的目的论和历史的终结,布兰登在解释时也有困难。对于黑格尔系统的这些方面,布兰登几乎没有提及。
19、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20、 莱布尼茨将二进制看作“宇宙语言”,但他的二进制系统却无法与后天八卦图建立联系,他只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八卦图的内涵远非二进制数是可以完全模拟。莱布尼茨二进制的伟大意义,则被现代飞跃式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络所证实——它们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运用的正是二进制表示和算法。
21、黑格尔哲学也被认定为当时官方哲学,第一个实现了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
22、 所以适合运用易经占卜的人群,他做了明确地规定:“《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此自知的方法却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这等于明确在说,说易经占卜扯淡,那只是你不够资格碰。
23、黑格尔还探究了苏格拉底的反讽,这对克尔凯郭尔非常重要。黑格尔解释说,苏格拉底一开始会让对话者基于普遍公认的对事物的理解,谈论一些话题。为了让别人这样做,苏格拉底假装自己对所讨论的东西一无所知,需要人指教。一旦别人开始阐述公认的观点,苏格拉底就可以大做文章,证明其内在的矛盾。苏格拉底相信,他能以这种方式帮助别人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无知。
24、黑格尔对于文学艺术非常喜爱,他每到一处,必先打听是否有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在此地。在柏林也是如此,他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艺术集会。有一次,黑格尔听一场莫扎特乐典演奏会,一曲完了之后,黑格尔向该队指挥克莱因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欢愉之情,但由于他不善言辞,越着急越说不清,口吃得越厉害,克莱因最后总算明白了黑格尔赞美的意思。他后来说:“这一来,我算真喜欢这位口吃的哲学家了。”
25、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26、例如海德格尔专门开过黑格尔讨论版,巴迪欧则说:“我喜欢黑格尔的一切,因为他让哲学贯穿万物。”
27、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28、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29、所以,在探索的历史中,我们的因果概念和物质对象都变化了。对此,科学经验的探索并非概念变化的唯一来源,因为宗教与艺术的发展、政治与哲学的反思都会影响我们概念的不定轮廓。如今性别平等在西方被广泛承认了,虽然没有得到广泛实践——这就是一个相比于更早时代的重大变化。然而,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概念都越变越好。例如,现在有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种族的概念在较晚时期才加入西方文化的词库中,而且它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导致了在人们之间进行武断的、令人反感的划分,并支持对一大群人进行非正义的压迫。但在理解当前社会结构和实践时,这仍然是个重要的概念。我们不能仅仅逃避它、不再用它。
30、1831年,由于黑格尔表现出来的对于政府的顺从与拥护,普鲁士王威廉三世授予他三级红鹰勋章。这一时期,黑格尔主要是讲授法哲学,还修订了《精神现象学》以及为《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再版写序言。
31、我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我要去做什么,而不是我必须知道什么……问题在于理解我的命运,明白上帝真正要我去做什么;这件事是去发现一个真理,一个对我而言的真理,去发现那个我愿意为之生且为之死的理念。
32、威尔弗里德·塞拉斯丨wilfridsellars.org
33、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大家既然都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流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地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
34、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35、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36、马克思认为对宗教批判的根据,从费尔巴哈那里来的。
37、谢林在1803年离开了耶拿,先是去了维尔茨堡(Würzburg),后又在1806年去了慕尼黑;随着谢林的离开,黑格尔开始更加公开地批评他的这位朋友的立场,最终与它渐行渐远(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研究,请见Lukács1975:423–48)。
38、这本书,以哲学的学习方法为引,讲述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这三个重要的逻辑学观念。
39、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黑格尔是最后一位伟大哲学体系的创建者,黑格尔之后,作为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而存在的哲学消亡了,欧陆哲学的主流被存在主义占据。黑格尔的影响不仅限于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40、由于黑格尔的哲学适应了普鲁士国家的需要,他在柏林大学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黑格尔主义一时颇为流行。他的学生为他与歌德举办联合生日庆祝会,使黑格尔的影响更为广泛。1826年,叔本华再次来到柏林大学讲课,时间仍与黑格尔讲课时间相同,因无人听讲,他又悄然收场,黯然离去。但是,这时唯物主义哲学开始成长起来。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与他告别时说:“我听了您两年课,我两年来完全献身于研究您的哲学。但是,现在我感觉到需要求教于与思辨哲学直接相对立的其他科学,即自然科学。”后来,费尔巴哈成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41、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
42、1817年,黑格尔受到普鲁士文化教育卫生大臣阿尔滕斯坦的邀请,去接任费希特逝世后悬虚的哲学教席遗缺。1818年10月,黑格尔到柏林大学就任哲学教授,年薪比他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时多一倍,虽然他想从政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但依然满意地呆了下来。1819年,叔本华也来到柏林大学任编外哲学讲师,他把开课时间定在黑格尔讲课的时间,结果,叔本华的听讲者人数寥寥,课程未授完,叔本华便悄悄离开了学校。
43、出现这种争议的原因有几个。第尽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以及它的各种标题和副标题里都明确地强调了该书的体系重要性,但他后来在介绍这个体系的时候,似乎对该书的角色做了低调处理(例如,他在评论自己计划中的,然而至死都没有完成的《精神现象学》第二版时说,它不会再被称为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请参见SL:29)。
44、1820年夏季学期的一节课前,当黑格尔如往常一般走入柏林大学的教室时,他难免要想起小他近二十岁的叔本华。正在此刻,同样在柏林大学,叔本华也即将开始他的哲学讲演。
45、深究这些论断,能帮助我们更深入探索布兰登的理论。构成概念内容的推论关系,也是模态关系(modalconnections)。某些东西与一个概念的联系是必然的,或是仅仅可能的。可能也有其他的模态,比如某些东西大概或者一般与这个概念有联系,某些东西应该与这个概念有联系,或者某些东西不应该与这个概念有联系。在传统上,经验主义者追随休谟之先例,常常试图对于这些模态关系的客观实存表示怀疑,因为它们不能直接从感性经验中得到。布兰登的理性主义似乎没有理由怀疑这些模态性质和关系的客观现实在世界中「就在那里」。
46、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有了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为共产主义。
47、不管怎样,黑格尔在这个时期的名气还相当小,这使得他无法像谢林那样离开耶拿另谋高就,最终,在1807年3月,他被迫完全地离开了学术圈,做了班堡(Bamberg)一份报纸的编辑。
48、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境地之前,就处在欧洲瓦解的境地。德国就像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渐衰弱的偶像崇拜者。
49、塞拉斯认为,语义学不完全有关于语言内的联系,因为我们对于身边的世界作出的回应(这被称作语言-进入转换(language-entrytransitions),或观察报告)以及我们对被陈述了的意图和欲求作出的行动(这被称作语言-外出转换(language-exittransitions)),同样也是在意义构建中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如何与世界(以及其他人)交互,这对于解释一个人的信念和欲求而言很重要。结果是,一个词或句子的内容、一个概念或一缕思绪的内容,是由它们在一个复杂的语言经济学(linguisticeconomy)中的位置决定的,这种经济学包括了观察报告、推论、各种言说行动(speechacts),等等,这都是对于正确使用的规范的回应。
50、 1817年发表的《哲学全书纲要》是对其全部哲学体系的阐述。
51、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权威导读,专业译者,一本读懂一部哲学名著
52、那么对德国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又意味着什么?
53、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能审视灵魂,他们才有未来。
54、这种普遍性和个性的统表现在外在环境中,是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引起冲突和行动的“情况”;表现到人物性格上,则是理念的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作为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情致”。所以,理想的人物性格既具有普遍的理想,也具有特殊的个性。
55、第一般认为,黑格尔是通过这部作品而开始作为一位后康德德国理念论的独特人物崭露头角的,他在该著中开始偏离了这个时期的其他哲学家。
56、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57、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就意味着对现代国家的批判。
58、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这一过程也是痛苦的,目的也是痛苦的,痛苦成为一种必须,快乐只能是短暂。为了摆脱痛苦,你必须为自己构建一个理想的幸福的目标。为了幸福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毫无疑问充满痛苦。经过了这痛苦的历程,如果你有幸达到了,你会得到快乐。不过,切记,这快乐必然是短暂的,只是一个短暂的幸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很快地你会感到一个达到成功目标后的空虚,努力从此没了方向。这种成功的“空虚”比那痛苦的跋涉过程更加地令人难以承受。因此,你必需很快地为自己定下另一个痛苦的跋涉的目标。
59、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60、马克思认为德国人把文明的缺陷和野蛮的缺陷结合在一起,而德国革命的可能性首先在于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
61、黑格尔与谢林的交往始于他们的学生时代,那时,他们二人以及荷尔德林(1770—1843)都就读于图宾根大学的天主教神学院,荷尔德林在很久以后最终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他在这个时期也影响了黑格尔。
62、(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63、不管叔本华怎么说,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极为晦涩,他的书极为难读。如《精神现象学》,哲学家罗伊斯说“这书文字粗拙晦涩无法了解”(转引自《黑格尔哲学讲演集》),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则称“能了解精神现象学的那一代人已经死去了”(转引自《黑格尔哲学讲演集》)。我国著名的黑格尔研究。翻译大家贺麟也坦陈“黑格尔的著作是异常艰深晦涩的”(《黑格尔哲学讲演集》)。
64、(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65、这就是为什么布兰登(声援黑格尔)认为理解一个确定的概念需要对它的历史进行一次「理性的重构」。这种理性的重构,就是讲一个有理性的、基于证据的故事,关于这个概念为何、如何发挥当前的作用、具有当前的推论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这故事会提供辩护,为了我们继续使用、发展这个概念。但有时,这故事可能会限制这个概念的应用领域,甚至使我们不再使用这个概念,将它的发展导向别处。还有时,这故事会使得我们名正言顺地抛弃这个概念、将其打入历史的冷宫,正如曾发生在「燃素」这个概念上的事。
66、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
67、而《附录和补遗》这段文字,就很容易让读者猜测到,叔本华在写作它们时,显然想起了自己那短暂的编外讲师经历,并着力想为自己在大学的失败经历做辩护:
68、在讲座中,黑格尔将苏格拉底描绘成哲学与文化史中的所谓“精神转折点”(mentalturningpoint)。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人,即所谓的“前苏格拉底”哲人,关注的是理解自然世界的本质。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第一批自然科学家,试图不诉诸任何神圣的作用来解释世界。因此,他们首先关注自己身边的客观世界。相反,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焦点转向内在的人,他转向了人的思想领域。他相信,理解人们如何思考,比理解自然世界更优先,也更重要,因为为了“理解”自然世界,我们必须首先知道理解任何事物本身意味着什么。克尔凯郭尔关注苏格拉底思想与自然科学的这一不同,并在日记中讨论了这一点。
69、安提戈涅认为,克瑞翁的命令只是一个暴君的独断而堕落的意见而已。意见本身并非真理,只是暴君的个人观点。他作为国王颁布这条刑罚的事实并不能改变这一点。安提戈涅认为,有一条更高的律法,乃是神所准许的做法,此律法命令人以通常的、体面的葬礼埋葬死去的亲属。黑格尔在讲课中提到这部作品,安提戈涅在剧中把这种律法说成“神明们的永恒律法”(theeternallawofthegods)。在安提戈涅看来,葬礼仪式是她必须遵守的一个自然的、客观的事实,尽管从人类的律法来看她的行为非法。自然的律法是绝对的,人类的律法则主观任意、反复无常。
70、黑格尔虽然在耶拿战争的前夜完成了手稿(除了“序言”),但他没敢寄出最后一部分文稿,因而也就错过了约定的截止日期(尽管耽搁的责任不在于他,而在于那场战争)。
71、关于苏格拉底运用反讽,关键问题在于,当他说自己一无所知并且需要指教时,他是否就是这个意思呢?换言之,他这么说是反讽呢,还是说,苏格拉底的意思真是如此,因为他真的相信自己一无所知?人们也许会怀疑他关于自己一无所知的宣称,因为毕竟,在接下来发生的讨论进程中,他明显在智性上比谈话对手更胜一筹。他没完没了地给出些似乎颠覆既定事物或知识的例证,或者引用文本,比如荷马的文本,而这两方面都需要知识。至少,他似乎懂得种种辩论形式,因为他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推理中的缺陷。但是,黑格尔说:“可以说,苏格拉底的确一无所知,因为他没有完成关于一套哲学的系统化建构。”黑格尔在这里提到了回答之困境,或者说如下事实:《游叙弗伦》这类对话最后并没有得出任何肯定的结论。这似乎证明了苏格拉底的宣称,即他真的不知道任何事情。也许这表明苏格拉底的反讽并不在于他的宣称——毕竟他这么宣称是真的,而在于他假装相信对话者知道真理并且能教给他真理。
72、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
73、 别以为荣格作出这样的判断、讲出这些话并公之于众,是简单和容易的——这在当时高扬科学精神的西方,是极为反叛而逆潮流的,所以他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和鼓着勇气的。不然,他不会这样说——“想要进入《易经》蕴含的遥远且神秘之心境,其门径绝对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赏孔子、老子他们思想的特质,就不当轻易忽略他们伟大的心灵,当然更不能忽视《易经》是他们灵感的事情。以前我绝不敢公开表露出来,现在可以冒这个险,因为我已八十几岁了,民众善变的意见对我几乎已毫无作用。古老的大师的思想比西方心灵的哲学偏见,对我来说价值更大。”假若真的一点不顾虑,我想他不会郑重说出这点。
74、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75、在家庭和国家中,中国人都缺少自己独立的人格。个人没有独立性,在宗教上也是依赖的,依赖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崇高的是物质的上天,皇帝是万民的主宰,只有他是接近上天的。做为自然主宰的天,可以比做我们的上帝,但这种关系还在中国人的思想之外,因为在中国,唯一的,独立的自我意识就是皇帝。
76、如果我去发现一个所谓的客观真理,或者努力去搞通哲学家们的什么体系,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有能力制定一套关于国家的理论……而我自己不住在里面,只是让别人来看看,那又有什么用呢?
77、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78、 黑格尔( 1770-1831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79、夹杂着对位处哲学界顶端的学术明星的挑战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也夹杂着一点对其理论的不屑一顾,或许还夹杂着早先阅读那些晦涩的著作时的头晕目眩,叔本华真是恨透了黑格尔。
80、(3)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应当是一般和特殊的统是普遍的理念显现在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他说:
81、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亲自面授;系统、全面的学习CMF设计流程体系;更加专业、便捷、有规律可循的色彩搭配实操与色彩管理知识;消费电子、家电、汽车内外饰等行业的CMF设计方法和案列分享;更可深入工厂内部参观交流,学习产品如何在设计之后进行转化并生产。
82、英语哲学界开始反黑格尔,对此有几个理由。黑格尔的哲学被看作是一种宏大的形而上学系统的缩影。这种系统用于先验地展示现实的基础结构,据说这结构是心理的(mental),或者用黑格尔的术语,是精神的——类似某种世界的灵魂,或者(更糟的是)一种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的上帝。因此,黑格尔的系统不仅是形而上学的缩影,它还是神学的缩影。黑格尔还捍卫一种整体主义(holism),这与原子主义(atomism)(以及基础主义的知识理论)相违背,而这种原子主义恰恰会从经验主义中自然地发展出来,它似乎是现代科学带给我们的一个教益。黑格尔哲学恰好与此对立:英语哲学界反形而上学的、原子化的、基础主义的(foundationalist)、经验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也逐渐在方向上世俗化。
83、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这一转向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观念,不仅对希腊哲学如此,对整个历史也是如此。古希腊人依照各种历史悠久的习俗和传统生活,视之为神圣的约束。这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黑格尔用德语Sittlichkeit来描述它,该词通常译为“伦理”(ethics)或“伦理生活”(ethicallife)。然而,黑格尔的这个词不仅仅指向一个民族如古希腊人所遵循的习俗式伦理,也指向包括宗教、律法、传统和既定的社交模式等在内的更宽广的领域。在黑格尔看来,古希腊人早就相信,这种习俗伦理的客观领域仿佛自然就是真实的;换言之,当他们依照传统和习俗行事时,并不是说那是某个特殊个体的主观意愿,而是说,那种传统和习俗本身就是真实的。这些传统和习俗是由神明立定,因此事实上是真实的。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自然法传统的开端,即,一些事情天然正确或天然错误的观念。
84、马克思认为不能从原本开始而应从副本开始,因为原本是社会现实,副本是表现社会现实的理论形态,即哲学。
85、年轻的克尔凯郭尔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迫切需要发现那个主观的、个人的真理,就像他所说的,一个“对我而言的真理”。跟苏格拉底一样,他拒绝社会已经接受的客观真理。他继续说道:
86、黑格尔除了试图在该书的题目中标示出它在他的体系中的地位之外,在“序言”中也凸显了《精神现象学》作为一部必要的导论作品的角色,如果我们要以黑格尔得到了完全发展的哲学科学所要求的那种方式看待事物,我们就需要了解这部作品:
87、第《哲学全书》的第三部分《精神哲学》包含了很长的一个部分,在其中《精神现象学》开头几个部分(“意识”三章、“自我意识”章以及“理性”章的一部分)的内容差不多以同样的形式再次出现了,这或许表明,《精神现象学》现在或许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一部自足的、独立的作品的地位。
88、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要么从抨击黑格尔开始,要么从接受黑格尔开始,都离不开黑格尔的影响。可以说,自从黑格尔出现之后,对于哲学家们来说,不管你爱他还是恨他,都逃不过他的影响。
89、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90、事实上,布兰登不仅拥护了一种直接的模态实在论。他不仅认为模态的性质、在世界中的客体之间的关系(某物必然或可能与某物相联系)体现并规定了客观概念,他还认为道德义务上的 (deontic)模态性质、我们对于世界中客体的概念的关系(根据一个人还想些别的什么,此人应该想什么,被允许想什么)体现并规定了主观概念。我们的认识论目标是达到某种一致:道德义务上的(deontic)模态性质、我们的想法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现在下雨了,我们应该也想到外面的东西湿了)和模态的性质、我们思考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下雨了,那么,必然地,外面的东西湿了)之间达成一致。对于我们正在思考的东西,如果我们思维中(道德义务上的)模态模式反映了现实的模态联系,那么我们就达到了真理。注意,这种一致只能达到这个程度:主观的概念是可变的,受制于不断地发展的规定性,而它们也不断地靠近它们试图捕获的客观概念。我们假定,客观概念(例如,在世界中真正的因果关系)不受制于变化:它是稳定的理想,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的主管概念都以此为目标。
91、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
92、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93、但是,黑格尔在1801年到了耶拿之后,就已经开始尝试阐述一种严格缜密的哲学体系,因此,尽管该研究计划在这个时期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的思想在《哲学全书》的各个版本之间也还有不断的发展),但到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的时候,黑格尔已经在以一种体系性的方式来思考。
94、由于黑格尔的哲学,使他的美学观点也有头足倒置的问题,但其将辩证发展的观点与其坚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学向前不断进步,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95、 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96、这样看黑格尔的计划,就能解决黑格尔主义系统中虚构的形而上学浮夸:它不是在介绍某种其他世界里的实体或领域,而是在尝试组织起(理论的和实践的)知识。这些知识随着历史不断累积,与我们身处其中的可感知的、社会的世界有关。黑格尔主义的系统也不是先验的:黑格尔显然允许范畴表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因为世界就是用这些范畴来说明的。那也就是说,康德认为构成思维的范畴表是固定的、不可变的——仅仅是被给予给我们的——黑格尔却承认,人类思维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精炼,这种进展不仅仅依靠新的特殊事实,而且依靠使用新方法重新组织这些事实,重新展现、甚至创造新类型的事实。我们的范畴还有不少辨证发展的空间,足以容纳那些能引导新思维方式的科学发现,例如牛顿力学的发展。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意识,对许多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被英语哲学界内主流的反历史方法搞得眼花缭乱。
97、美国人对黑格尔的接受过程很复杂。在19世纪中晚期,他被广泛阅读,受人尊敬。有几个做得不错的小组,里面有不少德国移民,专注于黑格尔研究,例如俄亥俄州和圣路易斯的黑格尔派(theOhioandtheStLouisHegelians)。在大学里有杰出的黑格尔派唯心主义者,比如哈佛大学的JosiahRoyce,以及康奈尔大学的GWattsCunningham。以及,可能最重要的是,一些实用主义者,尤其是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SPeirce)和约翰·杜威(JohnDewey),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可不是黑格尔的粉丝。)后来,反作用开始了。从英国开始,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和摩尔(GEMoore)的反叛矛头直指不列颠唯心主义者。但是美国人捡起战旗,将其变为对黑格尔本人的拒斥。时值19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者正从纳粹德国逃离。
98、 首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传闻已久的莱布尼茨是受到《易经》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的说法,其实是假的。首先二进制并非莱布尼茨发明,在他之前就有哈利奥特和卡瓦利埃里提到过,莱布尼茨只是重新发现、系统阐释并最终发扬光大了它。然后莱布尼茨是先开始思考二进制后,才看到了传教士带回的《易经》。
99、伊曼努尔·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100、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在书中解释到说:“这个概念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与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且这两方面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也即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与意蕴;二是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特殊的统一。可以看出黑格尔成功地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他的美学思想的建构中。
101、 莱布尼茨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线哲学家和数学家,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拓扑学的提出者,作为计算机基础的“二进制”的主要发现者,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是最早且最为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人之且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赞颂。
102、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
103、中文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