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图片(80句精选句子)

2023-10-26 09:51:19

孝道图片

1、夏茜茜成长在一个特殊家庭,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父亲年轻时劳累过度,造成手腕残疾。为了生计,夏茜茜的父母走街串巷卖煤为生,买不起三轮车,两口子只能肩拉背扛,生活过得异常艰难。渴望孩子的老夏两口子,抱养了当年尚在襁褓中的夏茜茜。她的童年,几乎是在吱呀吱呀的煤车声中度过的。

2、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3、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每周的孝心打卡日,学生积极参与,班主任督促落实,家长密切配合,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到八年级学生打卡达到了2800人次,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品质,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孝道图片)。

4、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5、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莆田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荐、蕴、蒙、迈,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莆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 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在闽南的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孝道图片)。

6、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3)(4)

7、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8、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16)

9、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10、其实你所认为的烦,正是你应该珍惜的爱!如果你静下心来好好体谅下父母的良苦用心,体谅父母的啰嗦,那么你会感觉到你被幸福围绕着!而因为你的体谅,父母也会很幸福!

11、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惟悫年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不久王氏便怀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时,西北处一道貌岸然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妈祖降生了。因妈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妈祖生得奇异,因此十分疼爱。妈祖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其父母给她取名林默。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

12、你可曾想过除了父母这么不厌其烦地关心你,记挂你,这世上还会有几个人这么时时刻刻想着你,恨不得过来照顾你!我想……没几个吧!

13、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天天都会把她的暖和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14、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17)(18)

15、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16、《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17、孝,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以新“24孝”为代表的中国式孝顺成为目前中国家庭的幸福密码。专家表示,在西方罪感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孝文化价值需要重新审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传统孝文化需要进行进一步创造性传承与弘扬。

18、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可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般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19、特别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生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木事亲”虽然表现出丁兰的至诚之心。

20、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21、我们要感恩父母,感念父母对我们生命的赐予和生活的辛酸与沧桑,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无私付出和养育之恩,对父母长辈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关怀,多一句问候,尽孝心,重人伦,付亲情。

22、《二十四孝图》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子的故事的书。它附有图片。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3、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24、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昧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25、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6、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7、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8、人要感恩的居于第一位就是父母。父母对儿女有生之恩、有养之恩,为了子女可以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幼小时,喂奶、喂水、喂饭的是母亲,端屎端尿穿衣的是母亲,送儿女上学的是母亲…父母对儿女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辛勤血汗。

29、款识:刘恒汉文帝高祖第三子事母薄太后至孝母病衣不解带者三年

30、安娜·贾维斯自己选定的日子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就是她母亲的逝世纪念日。这一举动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经过她的努力,费城于1908年5月10日首次举行了母亲节庆祝活动。这种活动很快传遍全国。到1913年,美国国会正式确定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31、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的生命体,知恩图报是人善良的本质特征之中国有句俗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2、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为罪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绝不改悔。

33、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4、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5、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36、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37、在祭祀的时候如果家属们大量的焚烧纸钱,这看似能带给自己心里的安慰,漫天的纸烟和灰烬飘散周围,在当今确是亵渎了“清明”时节的祭扫的真义。

38、孩子,一位哲人说:”生活是痛苦的,但我们不能痛苦的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幸福。“人生百年也只是一瞬间的流光,写到这儿,抬头,窗外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孩子,妈妈爱你!做个好梦吧!

39、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

40、莲莲在第一学期各门学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教育,希望第二学期学习更认真努力,争取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41、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42、款识:朱寿昌宋人弃官觅母卒被得之苏轼等皆有诗咏其事

43、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44、2012年,本来患小儿麻痹症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导致身体瘫痪;而手腕残疾的父亲也因此大受打击,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全自理。正值上大学二年级的夏茜茜面对双亲突发重疾,顿感茫然无措。

45、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年27岁的夏茜茜目前在张掖一家企业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每周四晚上她还在一家培训学校兼职做文学常识老师,收入400元,再加上母亲每月300元的低保金,母女两人生活基本能够满足,以前是学校-家-学校来回奔跑,如今是单位-家-单位来回奔跑,好在单位领导也知道夏茜茜家的难处,尽量都能让她按时上下班。

46、探亲时尽量陪他们多出门,多上街,哪怕只是在附近转转,啥也不买呢!

47、款识:姜诗舍侧得泉味如江水中有麦鲤以奉其亲

48、天道酬勤。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

49、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50、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51、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是有你们在身边,能多看你们几眼!

52、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53、款识:曾参入山樵采家有客至母偶啮指参觉心痛弃薪急归乃知其故

54、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55、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56、有了这两样,其他的还是问题吗?当然不是了!于是,吕不韦准备搞票大的,投资秦国公子异人(秦庄襄王),请他来府内喝酒。在酒宴正热时,赵姬出来表演歌舞,所谓眉目传情,舞姿美妙,又有吕不韦的推波助澜,异人自然抵挡不住。

57、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有可能距离远,就不会那么多频次。再说,假期又少,碰上老加班的工作就更难了,上班送孩子,下班接孩子,礼拜还有特长班,哪有时间啊,两天假不够路上消耗的,在见面次数上就少之又少,看着就孝道不浓,其实不是这样的。寄些个吃的用的,经济条件好的还有些钱补贴,这个就是见证。

58、几天后,儿子翻看老父亲在他小时候的日子,里面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篇写到:今天儿子看到一只小鸟很高兴,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说鸟,后面他玩一会又来问我:这是什么?我还是很高兴的回答说:这是小鸟。这一天他重复问我这个问题问了20遍,我也笑呵呵地回答了20遍。

59、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0、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61、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62、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63、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64、购物时关注一下老年服装的动态,选择时顾及到父母的接受程度,价钱“灵活汇报”哈!

65、然后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66、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67、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68、夏茜茜的到来,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带来了极大欢乐,老夏两口子虽然都不识字,但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再苦再难都要供夏茜茜读书。用夏茜茜舅舅的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上小学的夏茜茜也极为懂事,每天放学后背起书包就急忙赶回家,给父母生火做饭。对于辛苦一天回家的老夏两口子来说,孩子饭做得虽然不怎么样,却胜过吃山珍海味。

69、通过一年级一学期的学习,琦琦改掉了许多坏习惯,爱到学校去学习就是很好的表现。而且针对某一方面,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一个人默默地干上一会,直到完成!琦琦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爱说话,偶尔不高兴就乱发脾气,甚至会骂几句脏话。希望琦琦在新的一学期里,努力学习积极举手发言,改掉上课做动作,做作业粗心的小毛病,相信琦琦一定在学习上生活上更上一层楼。

70、但是,值得指出的,二十四孝只是元代才出现的,而元代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后代的所谓压抑人性的吃人礼教,缠足等,正是元代大兴的。从二十四孝的内容来看,并不符合传统孝道的本来观念(特别是埋儿奉母更是灭绝人性),其强调的是对父母愚昧的甚至奴隶一般的服从和忠诚,这与传统上三不孝强调子女要反对父母的错误行为,不能盲目屈从父母,要防止陷父母于不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的精神完全相反,”埋儿奉母“更与传统上强调无后才是最大不孝相矛盾,所以可以认为二十四孝不代表孝道的真精神,是一种伪孝,愚孝。

71、贾维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母亲,跟许许多多的母亲一样,她善良、慈祥、勤奋,对人体贴人微。然而,在20世纪初期普通的母亲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很多人,包括儿女们在内都认为她们的付出理所当然。

72、“君子立身,孝字为本。”如果你想在社会立身,就必须懂得“孝”。“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就是说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马上跑过来扶住老人,这就是最基本的“孝”。

73、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74、元代郭居经将《二十四孝》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刷品附有插图,俗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传孝道的畅销书籍。“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75、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76、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77、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78、现在想起来,实在很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那些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79、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情人节贺卡简短情话异地(4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