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被逐出北大(67句精选句子)
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因为他留过洋,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和洋文知识,被聘为北大一级教授,薪资优渥。但是和别的教授不同,他穿着长袍,留着长辫子……
2、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
3、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4、清朝灭亡以前,他与张之洞交好;清朝灭亡以后,他因为精通文、儒、法、工、土木等,被邀请作为北大的教授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后,碍于罗家伦所联合大学生造成的舆论压力,辜鸿铭便离开了北大。
5、经过长达二十年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辜鸿铭终于如愿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辛亥革命时期,辜鸿铭还受邀前往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由于在国外的游学经历和对文学的钻研,他上课的时候经常即兴的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感绘声绘色的进行讲述,令每一位听过他课的学子和同僚都深感敬佩。
6、“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7、敢情,这两年时间,辜鸿铭将这些书都背下来了,沈曾植自然懂了,于是拍拍他肩膀:
8、不仅如此,辜氏许多做法,也迥异于常人。五四时候,辜氏在一家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学生运动,说学生是暴徒,是野蛮。有一天,罗家伦看报以后,拿着报纸就冲进教室质问他,说他不该在日本人的报上写文章骂中国学生,辜一时脸色铁青,最后用手敲着讲台忽然文不对题地来一句:“我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这简直有点像小孩子吵架了,倒也显示了他政治上幼稚可爱的一面。(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9、也许有人认为辜鸿铭的行为太过乖张,但是我们不妨也想想,在那个年代,若他是以一副温和的做派来表达主张,又能泛起什么波澜?
10、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奇葩怪癖,那就是闻女子的小脚,他还专研出了一套品小脚的七字秘诀:
11、此罪名来头不小,当时如同谋划复辟罪,一旦扣实,处境堪危。
12、1857年,辜鸿铭出生在英国商人布朗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上建立的一个橡胶园内,他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西洋人,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父亲辜紫云是随着祖辈从福建迁到南洋的中国人,担任橡胶园的总管工作,而辜鸿铭一出生就受到了布朗夫妇的喜爱,甚至认他做了干儿子。这个就厉害了,一出生就可以听到至少三国的语言呢。
13、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辜氏的影响。当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中国访问,一位老朋友约翰斯特别叮嘱他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在当时西方人眼中,辜氏名声居然超过了紫禁城!有意思的是,芥川龙之介见到辜鸿铭后,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真诚感慨道:“约翰斯真不我欺。”(芥川龙之介《辜鸿铭先生》)显然这次见面令他十分满意,对辜氏和中华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14、砸完了场子,他还挺高兴,跑到张之洞那里去邀功:
15、 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林语堂《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序》)
16、辜鸿铭的义父要将辜鸿铭带回英国,临行之前,辜鸿铭的亲生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叮嘱道:无论你走到哪里,你身边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你要记得你是中国人。自此,辜鸿铭便一直牢记着父亲的叮嘱,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17、虽然他算是半个洋人,其母亲是白人,他也是出生在国外,但他坚信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甚至能拯救整个世界。
18、我们大家熟知辜鸿铭,一方面来自于他跟胡适的不合,另一方面则出自这一个典故,他的一句名言:
19、这样的一位牛人,他的思想却很怪异,比如他认为三从四德是好事情,三纲五常乃是天理,一个男人要娶四个女人,因为一把茶壶要配四个茶杯嘛,而且振振有词的说道:你们谁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学生全部哗然,在民国初年的最高学府,还有人教这个!
20、为啥喜欢三寸金莲,在他看来,这和欧洲女人的“束腰”,都是追求美观,都是文化的象征!
21、任职期间,他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推行新政,创办近代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教习。又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张之洞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6岁科举入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带有很强的中国儒臣特征。而辜鸿铭由西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远不及张之洞儒学底蕴的深厚,但在张之洞的影响下,他对儒学进行修习研讨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们成了多年的至交。仅从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炼还远远不够,辜鸿铭决定尊崇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外文秘书一职。这一做,就是20年。
22、坐在下面的辜鸿铭,毫不客气。用纯正的希腊语读了一遍,又用伦敦腔的英语读了一遍。还揶揄胡适的英语口音是下等人口音。
23、1908年宣统即位,辜鸿铭担任外交部侍郎。后又在北大担任教授,执教英国文学。但他那看不惯就要骂人的性格,很快让他辞去了北大的教职。
24、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5、生在西方却深爱着东方文化,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邦之愿,不出任何意外,辜鸿铭在那个时代,完全会成为新青年们心中的偶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风景,竟成了留小辫的老古董。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27、辜鸿铭被人们称为“清末怪才”,其实换现在的话讲,他这叫实力装B,举几个例子:
28、张勋是为了效忠清廷而留长辫,王国维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原因,而辜鸿铭虽然和王国维相似,更大的原因,恐怕则是为了搞笑和奇葩。
29、此后辜鸿铭又多次游学欧洲各国,他曾先后在法国巴黎大学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等诸多名校攻读学位,获得了13个博士头衔。在长期的研学中,辜鸿铭掌握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精髓,辜鸿铭的语言天赋极高,在欧洲留学期间便常常喜欢与他人辩论,因言论异常精彩与缜密,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莱比锡大学甚至将辜鸿铭的作品作为了学校指定读物。
30、辜氏最著名的幽默故事是他关于婚姻的茶壶理论。“他是公开主张多妻主义的,他一个最出名的笑话就是:‘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这个笑话流传如此之广,以至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时,她怕徐再与别的女人谈恋爱,便对徐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的,牙刷不能公开用的!”(罗家伦)
31、本书与其说讲的是“中国精神”,不如称为近现代中国精神读本,全书从林则徐开始,至邓小平结束,收录了自鸦片战争至改革开放140年间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作。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精神博大深沉,难以尽述,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屈与坚持却是从未改变过,一脉相传传承至今。
32、出自《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33、在辜鸿铭看来,如果中国是为了超越西方,而“西化”成西方,等于是勇士为了打败恶龙而变成恶龙,这是令人扼腕的行为。
34、1915年,58岁的辜鸿铭用英文写了一本著作——《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汉译《中国人的精神》。
35、提出“茶壶理论”,独爱小脚,推崇一夫多妻制
36、出自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敬告青年》。
37、对辜氏的种种另类做派,罗家伦分析得十分透彻,“无疑义的,辜先生是一个有天才的文学家,常常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搞到恃才傲物。他因为生长在华侨社会之中,而华侨常常饱受着外国人的歧视,所以他对外国人自不免取嬉笑怒骂的态度以发泄此种不平之气。他又生在中国混乱的社会里,更不免愤世嫉俗。他走到旧复辟派这条路上去,亦是不免故意好奇立异,表示与众不同。他曾经在教室里对我们说过:‘现在中国只有二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保皇。’”(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38、辜氏对女人的喜爱有许多异于常人的怪癖,据说他有恋小脚癖,每以寻访三寸金莲为乐事,尤喜嗅小脚的臭味,据说每一嗅及,文思大发。对此他还有一番奇谈怪论:“小脚女士,神秘美妙,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妇人肉香,脚惟一也,前代缠足,实非虚政。”“女人之美,美在小足,小足之美,美在其臭,食品中其臭豆腐、臭蛋之风味,差堪比拟。”(陈彰《一代奇才辜鸿铭》)
39、但毕竟是面对国外记者,张之洞还是给了一个很高明的回复:
40、这两句话一出,颇受争议,其实是大家断章取义了,是误解了他的原意。
41、虽然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但同时也是自由的。由于他早年的游学经历,辜鸿铭的眼界比一般人开阔许多,也更加地有包容性。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爱情,都按照他所希望的样子所发展,单就这一点,他就是十分幸运的。更何况他还有爱他的父母,以及视他为亲生儿子,并且不计回报培养他的义父母,就足以羡煞旁人。
42、辜氏从小受西方教育方式影响较大,所以并不完全拘泥中国的教学方式,上课时也经常跑题,信马由缰。周作人回忆说:“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随地想要找机会发泄。”(周作人《北大感旧录·辜鸿铭》)
43、“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44、后来,他又蓄起辫子,穿上马褂长袍,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西方很文明、东方很野蛮。
45、 说到他们就不能不提到他们和陈独秀的父子感情,陈独秀因为革命失败被通缉,离家出走,在日本求学,寻找救国之道,就连父亲病死也没回家尽孝,家人对他不理解,这种情况在他大儿子陈延年身上最为突出,而剧中的他们也是见面就吵,两人最开始信仰不同的主义,观念不同,有一幕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友人家中聚餐时,在上菜的时候,把一道菜换成蛤蟆给他父亲,在到最后,陈独秀坐牢出来,重聚一堂吃饭的时候,两位儿子又重新给他单独准备了这一道菜,以表歉意,从最初的决裂到后来的融合理解,故事衔接很捉人心,令我感动。让人想起自己的经历,着实厉害。
46、辜鸿铭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不仅体现在一个拥有现代先进思想的人痴迷于小脚和一夫多妻制,还体现在文化和服饰上。他从小学习西学,但是在接触中国文化之后却在报纸上用英文直言西学远远不如中国文化,甚至对西学加以嘲讽。
47、辜氏在南洋的时间虽不长,但这却是辜氏教授生涯的开始。
48、钱玄同的演讲提出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听众多数人不赞同,嘘声一片。
49、因为支持张勋复辟,一时间辜鸿铭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不仅面对着胡适等人对他的讨伐,北大的学生更是纷纷上书请求辞退辜鸿铭,其中胡适的得意门生罗家伦叫嚣最甚,甚至在他上书“弹劾”辜鸿铭的文章中,还有许多让他自己解释起来都矛盾的理由。
50、至于如何看待这位著名学者,首先,他是中国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的行为可以被肤浅认为是“保皇”,其实,深究其原因,他得一些言论虽有偏颇,但大多保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当然,他的某些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张男人娶小妾。
51、然民间还有三个最有名的辫子,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一直伴随他们的终生,他们分别是:
52、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处来又为何而来...
53、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54、正如吴宓所说,他是个炽热的爱国者,但是他和当时提倡“西化”的新文化运动者的爱国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他用自己最固执的方式,来向世界宣扬中国!
55、当时国人已经面临了不知道何处何从的境地,而辜鸿铭也面临同样问题,他欧洲之行,发现西方文化无法拯救这个古老的国家,当大家开始学欧洲,他又重新往回拉,可能他也不知道拉向何方,但是他只能靠自己来拖慢这个滑向西方文明的战车,
56、“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57、关于辜鸿铭在北大授课的风采,最有发言权的,当数他的亲炙弟子罗家伦。“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蔡先生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网罗了许多很奇怪的人物。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58、关于他的妾,是一个“跨国情缘”,辜鸿铭在青楼偶遇落难的日本女孩贞子,顿生怜悯之心,带回家帮其寻找父母。
59、辜鸿铭很喜欢清人方洵写的《香莲品藻》,这本书详细地划分了“金莲”种类。辜鸿铭还有很多“创见”,比如:
60、一条拖在脑后的长辫子,可以说是辜鸿铭的典型标志了。这在北京,也称得上是出土文物式的一景。他非常留恋发辫:“常以拥有发辫而感到自豪。当有人问及于此,先生总是用手摸摸头发,得意的说:‘这是我的护照!’”
61、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
62、辜氏既放浪形骸又十分守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学生男女同校上课的事。有一年,辜主讲北大英文课时,当时男女刚刚实行同学,他忽见座位中有女生,大异,有人告以是新招女生。他怀疑别人听不懂,当女生读给他听后,他仍以音不对把人赶出教室。下课,辜即找到蔡元培,说“教室中忽发现女性,男女授受不亲,请辞去教职”。一时传为笑柄。(事见王森然《辜鸿铭先生评传》)
63、辜鸿铭刚到英国爱丁堡的时候,首次接触西学。起初他由于语言不通,根本就读不懂书中讲述的内容。他的义父一句一句地将书中的话翻译给他听,并且领着他一句句地读,并加以讲解。
64、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65、辜鸿铭祖籍福建,他自己则在马来半岛出生,在那里待了十三年,辜鸿铭便被父母送到欧洲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硕士文凭,更是激发了不得了的语言天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诸多门语言,到20岁的时候,辜鸿铭已经成为了一个会九门语言,身揽十几个博士学位的天才青年了。
66、辜鸿铭在中国期间大肆宣扬中国文化,并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部著作译成了不同的语言传到了国外。这也令辜鸿铭在国外声名远播,他的东方哲学令许多西方学者十分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