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82句精选句子)

2023-10-15 10:07:55

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1887 (四十三岁)7月完成《道德的谱系》,11月私人出版。

2、回顾一下,甚至康德最终都承认他的目标是给理性设置边界,“为上帝和道德信仰留出空间”。但是,尼采将不参与这种伪装活动,为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主题提供事实后理性化过程的解释,那些主题的动机是哲学家或道德的或非道德的意图,“构成了真正的萌芽,从中整个植物(哲学体系)才能长成。”尼采自己承认,他的动机是不道德的。(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3、这不是虚构故事,而是德国文化史上两位忘年交天才之间的恩怨。如果删去枝蔓就是一个普通剧情:16岁少年仰慕年长31岁的音乐大师,八年执着追膜其艺术主张。一日,通过重重关系终见大师本尊。两人一见如故,青年称之为“伟大灵魂的邂逅”。受提携的青年哲学家也才华横溢,佳作面世,但八年相惜相爱后,哲学家屡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判音乐大师并与之决裂,大师致死不明就里。

4、无论如何,这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们至少都承认了一点:《瞧,这个人》是一部清醒之作,而非错乱之书。

5、尼采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他最欣赏的人是拜伦,因为尼采从拜伦的书中获得了自身压抑感的释放。即便如此尼采还是没有违背周围人的期待进入了博文大学神学系,可是在那以后尼采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在神学系的时候尼采才偶然得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他开始沉浸在这本书中。第一学期结束,他便不再学习神学转为学习古典语言学了。在这个时候尼采克服了常年以来的幻听症,终于从已亡的父亲的咒语当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了精神的健康。这一转变也给尼采带来了好运,他的指导教授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能。由于教授的推荐,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巴塞尔的大学教授,这时年轻的尼采与音乐家瓦格纳结为至交,他还将自己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作为对瓦格纳歌剧的称颂,献给了瓦格纳。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尼采人生的最高峰。

6、在尼采看来,欧洲的道德由于否定了权力意志的首要地位因而是不诚实的,基督教是最有诱惑力和最邪恶的谎言,当基督教要求我们去爱我们的敌人时是多么地与人的天性相悖,天性的指令是要“恨”你的敌人。(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7、穿行于疯人疯语中,译者不得不小心谨慎,防止出错。但对于高度天才的尼采在精神行将崩溃之际写成的这样一本高度复杂的书,要有严格又通快的翻译,委实是困难的。译者虽然尽了心力,效果如何却是难说了。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8、1875 (三十一岁)l0月与音乐家彼得·加斯特(Reter Gast,本名Heinrich Koselitz)初次相识。

9、你说,你相信查拉图斯特拉?但查拉图斯特拉又怎样?你们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样?你还没有找寻你自己:你只找到我。所有的信仰者都是这样,如是所有的信仰成就渺小。

10、孤独,彻底的孤独。正如尼采所写的查拉斯图特拉,是一个彻底孤独的隐士哲人和没有一个徒众的教主。没有人可以沟通,只能自己和自己交流,这种内省式沟通过于严重,过于执着,影响了他的神经线路,这里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11、所以,当莱布尼兹把“主体性”规定为“欲求着的表象”时,由笛卡儿发端的现代形而上学可谓大功告成了。康德形而上学把主体性的本质概念化,认识到“存在是存在者之可能性条件意义上的存在状态”;最后,黑格尔在形而上学上彻底地把理性把握为“无条件的主体性”,已臻主体性形而上学之顶峰。「尼采通过虚无主义式的颠倒,把绝对精神的主体性颠倒为强力意志的主体性。作为完成了的主体性,强力意志是“超人”的形而上学起源」。

12、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13、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14、尼采的理想是超人,是天才,认为人类的历史由于有了超人才有意义。充满高贵的骄傲的主人道德,必须把一切传统价值重新估价,尤其要克服基督教的奴隶道德。主人道德必须揭露出自怨懑不平而来的种种有害的价值欺骗和曲解,尤其是对肉体的轻视,同时还要超越传统对善与恶的判断方法,争取一种超越善与恶的新态度。

15、但是,即使尼采正确地诊断出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同情痛苦的道德会成为承受痛苦者认识其创造潜力的障碍呢?尼采的关键思想是,在一个执着于追求幸福和消除痛苦为目标的文化中,年轻的尼采和贝多芬们将挥霍自己的潜力以追求这两个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创造性的工作。毕竟,如果承受痛苦很糟糕,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就是要竭力避免痛苦;如果幸福是好事,那么它就应该成为我们做一切事的目标。但是,人类的卓越不仅与追求幸福格格不入,而且也与逃避痛苦格格不入。

16、即便我们撇开梅毒问题不谈,成年后病魔缠身的尼采在发疯前写下的《瞧,这个人》至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疾病与哲学”或者“身体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至少在西方,哲学向来主要关心灵魂、精神问题,即便是赋予哲学以治疗功能的哲学家,他们的基本的区分逻辑也是:哲学治心病,医学治身病。把身体问题置于哲学讨论的中心地位,恐怕尼采又是第一人,与之相关的是遗传、气候、地方(中国的风水?)、饮食(营养)、休养等等。这些跟身体和人生紧密相关的问题却总是被以前的哲学所忽略,现在则被尼采突出地强调了。哲思的视野里纳入了人间烟火。

17、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8、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

19、(尼采:《瞧,这个人》,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20、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21、波西曼分析,亲密的关系更源于尼采对瓦格纳艺术观的认同。尼采的老师、古典语文学家和莫扎特研究者奥托·杨对瓦格纳进行了批判。而尼采从杨的批评中汲取了“半吊子主义(或业余精神)”的概念灵感,但对其内涵做了价值重估:“然而恰恰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对于这个人身上的每一种艺术天赋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在此伴随着多方面的艺术天赋的耐久的能量,我们怎么惊叹都不为过:与之相反,科班训练无论如何丰富多彩、无所不包,通常却总是带着贫乏的目光、虚弱的双腿和已然精疲力竭的腰部而登场。”业余精神翻转为强大的艺术力量。惺惺惜惺惺,在瓦格纳的激励下,1871年尼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这部作品受到古典语文学界的围剿,但瓦格纳却写了一封致尼采的公开信来为他辩护。

22、作为译者,我是不是应该为尼采及其《瞧,这个人》做一个辩护呢?——比如让我来说:思想以及思想写作本来就是“疯子行动”,何足怪哉!或者,《瞧,这个人》根本还不是错乱之书,而是尼采精神失常之前最后的清醒之作?

23、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反正你难免一死;

24、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25、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26、他再也无法恢复创作哲学作品的能力,也无法正常工作,最初能够在机构环境中与他人交流,但在生命的最后,他变得不那么敏感了。一篇参考研究论文将这些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如下:

27、一个尼采,海德格尔集中地讲和写了十年。「他的讲法不是为了应付教务,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教授先生们,备好一两个课后就可以管半辈子或一辈子用了。海德格尔讲了六个学期的尼采,没有重复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大师做派」。显然,海德格尔是胸有成竹地进行他的尼采课程的——要知道那时正在战乱的喧嚣中!在几个讲座中,他先讲了尼采与美学(第一章),接着讲尼采与形而上学(第二章),再讲尼采与知识学(第三章),然后讲尼采与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史)问题(第五章)。

28、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瓦格纳便亲自写信邀请尼采去他特里布森的家中做客,奇妙的是,在离开的前一夜,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出生了,“照我的妻子的看法,您是生命带给我的唯一的收获”,瓦格纳不吝赞词,尼采完全被他们接受为家庭成员,甚至成为了“瓦格纳和他的儿子齐格弗里德之间的纽带”。

29、  尼采的着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语录”式的警句、格言,带有很明显的随意性,这是因为他的眼睛敏感怕光、不能持久使用,只好把观点与随想“语录”下来,然后连缀成文。尼采在自传《瞧啊,这个人》中有这样一些刺激人的标题:“我为什么这样明智”,“我为什么这样聪颖”,“我为什么如此伟大”,“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多的好书”……假如不了解他不幸的一生,可能会把这种态度视为狂妄。理解了他的生活,就知道其中包含着无尽的痛苦和对痛苦的抗争,因为这个身患绝症的天才未能得到人间的爱,尼采终生未娶。

30、   ——我的著作中有一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在发言,这也许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所达到的第一个见识——我应得的一个读者,他读我的书,就像优秀的老语文学家读贺拉斯的书一样。那些人人皆能同意的句子,更不消说那些平凡的哲学家、道德家以及其他的笨蛋蠢货,在我看来都是幼稚的失误:例如那种信念,相信“不自私”与“自私”是对立面,而ego[自我]本身只是一种“更高的欺诈”,一种“理想”……既没有自私的行为,也没有不自私的行为: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都是荒唐的。或者“人人都追求幸福”这个句子……或者“幸福是德性的报答”这个句子……又或者“痛苦与快乐是对立的”这样的句子……道德这个人类的妖精(Circe)彻底地伪造了全部心理(psychologica),把它们道德化了,臻于那种可怕的荒唐境地,以为爱情是某种“非自我、不自私的东西”……人们必须坚守自己,人们必须勇敢地独立自主,要不然人们就根本不可能爱。说到底,小女子们最清楚不过地知道这一点:她们对那些忘我的、纯客观的男人嗤之以鼻……附带插一句,我胆敢猜测自己是了解女人的吗?这是我的狄奥尼索斯嫁妆的一部分。谁知道呢?也许我就是永恒女性的第一位心理学家。她们全都爱我——这是一个老故事了:除了那些不幸的女人,那些不能生育的“被解放者”。——所幸我不愿意被人撕碎:完美的女人一旦恋爱,是会把你撕碎的……我知道这些可爱的狂野女人……啊!那是何等危险的、潜行的、隐秘的小小食肉动物!而与她们在一起,又是多么惬意呵!……一个力争报复的小女人或许会把命运本身撞倒。——女人要比男人凶恶无数倍,也比男人聪明无数倍;女人身上的善已然是一种蜕化形式了……尽管有种种所谓的“美好心灵”,但根本上还是存在着一种生理上的弊端,——我没有说全部,要不然我就会变成医学犬儒派了。围绕平等权的斗争甚至就是一种疾病的征兆:每个医生都知道这一点。——的确,女人越是有女人味,就越是竭尽全力抵制一般权利:自然状态,两性间的永恒战争,确实绝对给予女人以头等地位。——人们听到我给爱情下的定义了吗?这是值得一位哲学家来下的唯一定义。爱情——其手段是战争,其基础是两性间的殊死仇恨。——人们听见我关于如何治愈——“拯救”——女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让她生个小孩。女人必需有小孩,而男人始终只是手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女性解放”——此乃失败女人、也即不孕女人对健全女人的本能仇恨,——对“男人”的斗争始终只不过是手段、借口、策略。她们想通过抬高自己,成为“自在女人”,成为“高等女人”,成为女人中的“理想主义者”,由此来降低女人的一般等级水平;为此,没有比人文中学教育、裤衩和政治上的投票畜生权利更可靠的手段了。根本上,获解放者是“永恒女性”世界里的无政府主义者,是败类,她们最下作的本能就是复仇……极端恶毒的“理想主义”的整个种类——此外,这种“理想主义”也出现在男人身上,例如在易卜生这个典型的老处女那里——怀有毒害性爱之自然本性的好良心,以之为目标……而且,为了不让人怀疑我在这方面既正直又严格的信念,我还想根据自己反恶习的道德法典来传达一个定律:用恶习一词,我要与任何种类的反自然行为作斗争,或者如若人们喜欢漂亮辞令,那就是要与任何种类的理想主义作斗争。这个定律说的是:“贞洁之说教就是公然煽动反自然。任何一种对性生活的蔑视,任何用‘不洁’概念对性生活的玷污,本身都是对生命的犯罪,——都是违反生命之神圣精神的真正罪恶。”——

31、1868年11月,是24岁巴塞尔大学文学系讲师尼采最为幸福的日子,因为他在莱比锡东方学家赫尔曼·布洛克豪斯家中结识了瓦格纳。此前的10月27日的音乐会上,瓦格纳名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让他持续八年的膜拜之心再次高涨。尼采在致埃尔文·罗德的信中高度评价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在听这两段序曲的时候,我身上的每一根纤维、每一根神经都在抽搐。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一种持久的陶醉感了。”

32、原因有二:一是奴隶以自己的身份掌管着由他命令的劳动对象;二是仆人虽低微,但对主人来说不可或缺,往往引导主人依赖于自己,所以就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了主人。做一个仆人,这依然是强力意志的一种方式。对于强力意志的普遍性,尼采用一句话来传达:意志“宁求对虚无的愿意,而不是不意愿”(《论道德的谱系》,第三篇第一条)。因为在“对虚无的意愿”中,强力总还有所求,总还为自己保证了命令的可能性。凡有生命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但尼采讲的“生命”就等于“存在”。所以,说尼采的“强力意志”是一个表示存在者之“本质”的形而上学名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33、如果说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哲学门类系统地清理尼采哲学,那么,下卷除了总结尼采形而上学外,更加显突了“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课题,把形而上学(包括尼采形而上学)置于“存在历史”框架之内。必须指出,形而上学史只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一部分,夹在“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之间,这个“之间”就是自柏拉图到尼采的哲学史。海德格尔在本书下卷中做了大量的概念史分析工作,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哲学的起源和终结(完成)。

34、如果尼采的猜测性心理学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讲究快乐和充满同情的文化贬低痛苦的价值,优先考虑如何消除痛苦,因此,人类天才的光荣场景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贝多芬,没有尼采,没有哥德。但是,如果缺乏这些创造天才,尼采认为,我们就无法对叔本华的存在挑战作出回应。

35、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没有神!

36、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评价,她是一位能够让哲学家、诗人们孕育出他们“精神之子”的“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

37、尼采说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哲学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好像空气一样,当文化生态出现问题时,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价值错乱的困境。举例来说,现代人所尊敬崇拜的,大多是功成名就、升官发财的人,亦即不择任何手段,达到表面上所谓有“成就”的人。这种价值上的选择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并未掌握到人所崇拜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值得崇拜的对象应该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这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然而,现在却很少人崇拜人格高尚的人,因为人格高尚很难做到,并且就算做到了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

38、更刺激的是,他不满足于研究古代,开始借古讽今。他进一步地论证了孔子的思想如何遗毒至今,当今统治者的价值观与孔子思想又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同的本质。他直言如今社会的道德观不过是弱者自我保护的游戏,是反对强者的幌子,充斥着虚伪,压抑与反进步。并且,他冒着被河蟹的风险,点破了这套价值观在当今早已无人理会不受待见名存实亡的现状,指明了人们早已失去信仰,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席卷中国的事实。他高呼河蟹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

39、举例来说,学生考完高考之后选填志愿时,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选择,至少就保留了一个将来抱怨的权利;相反,如果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填志愿、自己负责。”这时候一般人会很苦恼,只好去问问同学,参观大学博览会,可是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因为我们一旦决定了,也就丧失了找借口的权利。就算后悔,也不能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决定!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子女自己作决定,而对子女来说,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了以后也比较愿意为自己负责。

40、   向你们,你们这些勇敢的探求者和冒险者,以及总是随狡猾的帆船在恐怖大海上航行的人啊,——

41、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42、左:尼采书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右: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海报

43、波西曼教授指出,这首先是因为瓦格纳与尼采的关系的“不平等”。瓦格纳比尼采大30余岁,当尼采遇上瓦格纳时,尼采才24岁,而瓦格纳已游历了大半个欧洲,思想早已定型。而当崇拜者尼采出现时,瓦格纳对他迅速完成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转换,不仅视其为“与儿子的纽带”这样亲密的存在,更对其才华充分肯定,并寄予的深切期望。而对于年轻的尼采而言,以“白纸”状态接受着瓦格纳的“色彩”,就如他接受叔本华一样。作为一位同样在哲学上颇有天赋的“天才”,当尼采的思想日益成熟、逐渐发现与瓦格纳已经成型的那些思想格格不入时,尼采自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他粗暴地与瓦格纳切断了联系。这对瓦格纳自然是造成了伤害,“瓦格纳一辈子对朋友做过很多坏事,但对尼采未做过一件”波希曼看来,“尼采是不近人情的”。

44、《悲剧的诞生》一出版不论是当时的古典语言学领域还是在大学内部,尼采都受到了极大的嘲讽,他也因此被大家完全孤立,而他与成为音乐界名人的瓦格纳之间的关系也急速冷却,尼采也受到了瓦格纳追捧者的诽谤和重伤,渐渐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即使成为教授,尼采的私生活也过得极不顺畅,连在社交场合自由潇洒的与女性攀谈都变成他最不拿手的事情了。能够多少让尼采敞开心扉的交流者,也只有尼采的母亲和妹妹,还有少数的男性朋友而已。

45、尼采很快就对康德感到厌烦了,虽然康德和柏拉图仍然是他在写作中最经常引用的“哲学的”对手,就尼采的批判方法而言,“哲学的”这个说法或许产生误导。有名的是,尼采的独特写作风格非常类似伟大哲学家的经典:他的写作总是带有个人特色,格言警句不断,充满辩论和抒情色彩;他可能在同一篇文章里开玩笑,辛辣嘲讽,时而粗暴无礼,时而循规蹈矩,时而毫不留情地尖刻攻击。他完全回避了哲学论证的理性话语形式。在考察哲学话题(道德、自由意志、知识)的过程中,尼采求助于历史的、心理的、语文的和人类学的观点,但从来没有求助于本能或先验性apriori 的知识,更不要说三段论了(他曾经在《偶像的黄昏》中说俏皮话“没有什么比辩证效应更容易被消除了。”)

46、吴国盛教授详解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本质之思

47、莎乐美对尼采是“以不爱为大爱”,尼采逝世4年后,她还出版了《尼采评传》来纪念他们曾经的心灵相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恰是这位伟大哲学家尼采诞生176周年的日子。

48、尼采的真正意义在於,他首先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境遇,提出并且严肃思考了激动著现代西方人心灵的重大问题。有人说:”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领会的。”

49、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50、这五个“基本词语”代表着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强力意志说、永恒轮回说、公正说、虚无主义说、超人说。海德格尔引证过尼采的一则笔记:“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的时代就要到了——这场斗争将打着哲学基本学说的旗号。”该笔记写于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二年间。尼采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和谈论上述“哲学基本学说”。《曙光》一书作于一八八一年,“永恒轮回”这个“最沉重的思想”也是同年形成的;在此后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即海德格尔所谓尼采的“巅峰时期”,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力求在他的思想中形诸文字”(注意这里的主宾关系!),终使尼采趋于癫狂。

51、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尼采把一些被称为Wahnzettel(“疯狂信件”)的短文寄给了一些朋友……

52、诚然,人是条污秽的川流。要容纳一条污秽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听哪!我教你们以超人,他就是这大海,在他里面你的大轻蔑将被融入。

53、在莎乐美看来,尼采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从拜读他《悲剧的诞生》开始,她就格外敬重尼采。相处之后,更是享受与他无话不谈、结伴出游的日子。不过,她敏锐地意识到,在本质的深处,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54、其次,两人对现代性和德意志精神理解也产生了分歧。瓦格纳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什么是德意志精神》,据阿多诺考证,他是第一个以此为题的德国人。而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也对德意志精神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共同的,即超越和消解民族性。他们对民族性的思考达到了形而上的层面而不是政治性的思考。他们追求超越民族的东西,追求包罗万象的普世主义的、世界主义的精神,而德意志民族的优点就在于广泛吸纳其他民族优点。在这一观点的具体的处理上,尼采比瓦格纳更尖锐与极端,他直指当时的德国人走向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而瓦格纳的超越民族性有部分个人因素,由于他的混血身份,他和当时的德国人是格格不入的,或者说他更加接近于法国人的特质,体现的更多是欧洲人身上的特性。但是瓦格纳本人却是希望自己获得“德意志性”,也就是被德国人所接受的。因此当瓦格纳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重新被德国文化接受时,尼采十分反感,他认为瓦格纳偏离了自己的天性,做的很多事情是不够“瓦格纳”(超越德意志民族)的。

55、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56、本书最早的中译本应该是徐梵澄做的译本(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据说当年鲁迅还为他的译本做过校改;1947年一年内出版了两个新译本,一是高寒翻译的《看哪!这人》(贵阳交通书局1947年版),二是刘思久的译本《看哪!这个人》(文化书局,1947年版)。我手头只有徐梵澄的译本(书名立为《尼采自传》),该译本现在收入《徐梵澄文集》第6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梵澄先生的这个译本做得古色古香,但严格性方面就差些了,有许多明显的错讹,令人遗憾,与他翻译的《苏鲁支语录》有天壤之别(后者虽然也不算严格,但少见有明显的错讹)。还有一个中文译本是根据英文本做的,品质更成问题,几乎没有参考的价值。

57、  1867年,尼采为适应战争需要而接受军事训练,结果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胸骨受重伤,并一直都未完全康复,致使终生备受此次重伤之苦。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因身残和严重的眼疾,而体检落选,不能从军,只能充当一名救护人员。但这位敏感的青年,一见伤员的鲜血竟晕了过去,尼采异常脆弱的神经,不能经受长期的强烈刺激,终于惊恐成疾,被遣送回家。这并不是光彩的事情,给尼采的精神施加了压力。他只好去当教授。1876年,尼采的病情开始恶化,死亡的灵光时刻威胁着天才的生命,他一年之中几乎有二百天处于病魔的纠缠之下。虽然在短短的十年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思想》、《人牲的,太人性的》等一系列不朽着作,但是无休止的病痛折磨,使他那富有活力的青年学者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58、在里尔克身上,莎乐美看到了童年带给他的伤痛、阴影,同时,也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诗坛新星,因此,莎乐美对他的爱,绝不止是爱情,更多是母性的融合和一份责任。

59、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60、尼采的若干具体论点,包括强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这样的主要论点,对於现代西方思想界响不甚显著,只有局部性的影响。

61、在这个观点看来,我们意识到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幻的---尼采在《看这个人》中说“意识是表面,”掩盖因果关系的有效的但意识不到的动机。“我们精神活动的最大部分仍然是无意识的和感受不到的”(《快乐的科学》)而“我们意识到的一切。。不会引起任何变化。”(《权力意志》)在说到“意志”或行动之前的“动机”时,我们不过是谈论“错误”、“怪异”和“意识的表面现象而已---与行动并排的东西,很可能掩盖行动的先兆而不是代表行动”(《偶像的黄昏》)。在尼采看来,人不是自由的,也不能从道德上为其行动负责。

62、落实到尼采的形而上学上来,海德格尔就认为,对应于上述五个环节(“五重性”),有五个“基本词语”可以标识尼采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强力意志”表“本质”,即存在者本身之存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表“实存”,即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公正”表“真理”,即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虚无主义”表“历史”,即在强力意义上得到规定的存在者之真理的历史;“超人”表“人类”,即为强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所要求的那个人类。在具有总结性意义的本书第六章“尼采的形而上学”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形而上学做了一种结构性的理解,其基本策略就是对上述五个“基本词语”的分析。

63、痛苦和巨大痛苦的训练--难道你不知道只有靠这种训练才创造出人类到现在为止的所有进步?不幸磨练意志,其战栗直面巨大的灾难,在忍受、保持、阐释和利用痛苦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不幸赋予的深度、秘密、面具、精神、机敏、伟大---这一切难道不都是痛苦所给予的吗?通过极度痛苦的训练而给予的吗?

64、1878 (三十五岁)病重。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上半部出版。

65、受到唯物主义和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意识和理性在人类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我们的无意识和下意识本能和情感生活则更加重要得多。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写到激发伟大哲学家的“不信任和嘲讽”是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样子,似乎他们依靠冷冰冰的、纯粹的、神圣的冷漠辩证法的自我发展已经发现了真正的信念,其实不过是他们的猜想、突发奇想或心血来潮,或者更典型的情况是他们筛选并进行适当抽象后的某种狂热的希望--他们用事实之后的理性化过程来为其辩护。他们鼓吹这些东西,却不想被看作这样的人。

66、据说梅毒这种性病是1493年传入欧洲的(不少人猜测是由哥伦布带回欧洲的),直到1943年第一个以青霉素成功治愈梅毒的案例,这种难缠、难说又难治的毛病竟折腾了欧洲四个半世纪。而在20世纪初,梅毒在欧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病,约有20-25%的人患有梅毒,这就是说,只要一桌十人坐下来,其中就会有三个梅毒患者。梅毒的特点大致有三项:潜伏期长,经常会有几十年的潜伏期;具有摹仿性,实为伪装性,即它经常表现为其他病症,故不易识别;天才式亢奋,患者在发作之前常会有一个超常的精神和智力迸发期。——这就是不无神秘的梅毒,荣格所谓的“黑暗中的毒药”了。

67、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68、过人的才识和头脑,让莎乐美如愿进入知识交流的中心,并与许多伟大的心灵取得对话。青春美貌、优雅健谈,许多人对她一见倾心,其中就包括19世纪晚期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尼采。

69、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之间,住着永恒的绝望、焦虑、恐惧和抑郁

70、1884 (四十岁)1月在尼斯撰写《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第四部(1885年私人出版)。

71、(4)雅斯贝尔斯:《尼采》,英译本,图森,1965年,第95页。

72、从1912年开始,莎乐美潜心在维也纳学习了一年,期间,她还曾寄信老师,表达自己对精神分析的喜爱与努力。渐渐地,弗洛伊德对莎乐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甚至有一次莎乐美缺席课堂,弗洛伊德都能悉心发现。

73、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74、这种思考是合理的,我们不妨如此推想: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最先进、最伟大的生物是灵长类,也就是所谓的猩猩族群。曾几何时,这些动物因为人类的出现而被关到动物园里面。如果照这种方式往未来推衍,人类的命运可能会和猩猩一样,而我们的后代可能也被关到动物园里面了,因为一种更新的物种出现,叫作超人。

75、莎乐美一步一步成长,成为弗洛伊德得力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并在弗洛伊德的鼓励下,成为一家心理医疗诊所的医生。她把精神分析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运用,并将余生的25年时间全部献给了这一事业。

76、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77、众所周知,此公为人荒诞不经,为文狂放无羁,而且终于精神错乱了。文化乱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骂一骂,一直咒到上帝老爷的末日(“上帝死了”)。有些骂法听来不免过分了,如称康德为“稻草人”,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面具制作者”,德国人都是“庸众”,他们“没有脚而只有大腿”等,真让人想不通希特勒为什么要推崇如此尼采。这等人物,在传统一息尚存、文化还讲究个体面修饰的十九世纪,自然难有容身之地,也就不免被误解、被排斥、甚至于被敌视了。

78、最新出版的《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孙周兴,李超杰,余明锋译

79、所谓智慧,就是孤独者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对自己的窃窃私语。

80、    我自己是一回事,我的著作是另一回事。——在这里,在谈论我的著作之前,我先要来说说这些著作何以得到理解或者得不到理解的问题。我如此漫不经心地做这件事,而这是以某种方式与此事合适的:因为根本还没有到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的时代也尚未到来,有些人是死后才得以诞生的。——到某个时候,人们将不得不需要一些机构,人们在其中生活和说教就如同我理解的生活和说教一样;也许,甚至人们到那时也要开设专有的教席来阐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是,倘若我今天就指望人们来听取和接受我的真理,那或许是与我自己完全矛盾的:人们今天还不听取,人们今天还不懂接受我,这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在我看来本就是对头的。我不愿被混为一谈,——这也包括我不混淆自己。——再说一遍,在我的生活中,人们难以证明有什么“恶意”;连文字上的“恶意”,我也几乎举不出一个事例。相反,纯粹的蠢行却太多了……如果有人拿起我的一本书,——我甚至假定他为此要脱掉鞋子,——更不用说要脱掉靴子了,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人们能够向我自己表示的最稀罕的奖赏之一了……海因里希·冯·斯泰因博士有一次真诚地抱怨说,理解不了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任何一句话,当时我就对他说,这就对头了:弄懂了其中的六句话,也就是体验了其中的六句话,凡人就能提升到一个比“现代”人所能达到的更高的层次上了。有这种距离感的我,怎么可能指望我所认识的“现代人”——来读我的书呢!——我的成功刚好与叔本华的成功相反,——我要说的是“nonlegor,nonlegar”[我现在没有被阅读,将来也不会被阅读”]。——人们在否定我的著作时表现出来的天真无辜屡屡让我满足,我并不想低估这种满足感。还是在今年夏天,当时我也许能够以我重要的文学、太过重要的文学使其余的文学失去平衡,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善意地暗示我,我得用另外一种形式:这种东西是没人读的。——最后,不是德国,而是瑞士,提供了两个极端的事例。维特曼博士在《联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善恶的彼岸》的,题为《尼采的一本危险的书》;还有,卡尔·施皮特勒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我的书的总体报告,同样也发表在《联邦报》上面。这两篇文章乃是我一生中的极限——我要小心谨慎地说这个……举例来说,后者把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作“更高的风格尝试”,希望我今后也关心一下内容;维特曼博士则对我在努力取缔所有正派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勇气表示了敬重。——在这里,通过一个偶然的小小诡计,每个句子都是顺理成章的,让我钦佩,但却是一种头足倒立的真理:根本上,人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重估”一切“价值”,就能以一种甚至值得注意的方式击中我的要害——用不着拿钉子钉进我的脑袋……我就益发要尝试一种说明了。——说到底,没有人能够从包括书本在内的事物中听到比他已经知道的更多的东西。凡是人们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达不到的东西,人们是听不到的。现在让我们来想想一个极端的例子:一本书谈的是纯粹体验,后者完全处于一种常见的或者哪怕只是罕见的经验之可能性之外,——这本书就是一种新的经验系列的第一语言。在这种情形下,干脆什么也听不到,由于听觉上的欺瞒,在什么也听不到的地方,就什么也不存在……这终归是我通常的经验吧,也可以说是我的经验的独特性。谁若以为已经理解了我的什么东西,他其实只是根据自己的形象编造了我的什么东西,——当中不乏我的对立面,例如一个“理想主义者”;谁若对我毫无了解,他便会否认终竟把我考虑在内了。——“超人”一词被用来表示一个至高的发育良好的类型,这种人对立于“现代”人,对立于“好”人,对立于基督徒和其他的虚无主义者——该词出自查拉图斯特拉这个道德的毁灭者之口,成了一个十分令人深思的词语,几乎处处都完全无辜地被理解为那样一种价值,这种价值的对立面表现在查拉图斯特拉形象上,可以说表现为一个高等人的“理想主义”类型,半是“圣徒”,半是“天才”……因为这个词,另一个博学的、长角的畜牲竟然怀疑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于在这个词中重又见出了那个违逆知识和意志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那原是我深恶痛绝的。如若我低声细语地告诉某人,与其去寻找一个帕西法尔倒不如寻找一个凯撒·波尔查,那他是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的。——人们务必要原谅我,对于有关我的书的评论,尤其是报纸上的,我是没有任何好奇心的。我的朋友们、我的出版商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不跟我谈论诸如此类的事。在某个特殊场合,我看见了关于我的一本书——那是《善恶的彼岸》——的全部指责;对此我或许得好好写一篇报道。《国民报》——普鲁士的一份报纸,为了告诉我的外国读者,恕我直言,我自己是只读《辩论报》的——极其严肃地把这本书理解为“时代的标志”,是地地道道的容克哲学,而对此,《十字报》只是缺乏勇气而已——人们该相信吗?……

81、巨人的聚散:“与最敬爱的人对立了六年,这是多么艰难”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安全的文章800字(62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