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最有名的一句话(60句精选句子)
荀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1、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2、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是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县”,悬殊;“推”,推崇;“明”,尊重;“穷”,困厄;“略”,大体情况;“文”,礼仪制度;“节族”,音乐的节奏。
3、1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
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6、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7、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
8、八百年的冤案,大白天下。不仅还荀子以公平;而且发现,荀子的思想比孔子、孟子的思想更切近实际,荀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0、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2、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1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14、从观点和论证方式上看,孟子、荀子的话是相差不大的。
15、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16、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
1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1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9、力のない道義と道義のない力は、共に目の前の現実に答えを出せない。
20、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宝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美好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宝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谈,言语美好,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美好,都会使人觉得宝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2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2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3、在先秦大师中,荀子是自成理论体系的大家之一。但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荀家”一说。后世儒家说,荀子是儒家,但又很有些勉强。在儒学大盛的宋代,甚至发生了“灭荀”风潮,连荀族后裔也不得不隐匿逃亡。后世法家说,荀子是法家,但也很勉强。荀子的尊儒尊礼言论多而又多,很使“新法家”们有些尴尬。
24、D.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远古时期的帝王。
25、在稷下学宫,德高望重的荀子“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 学术界经常用两句话来表述,荀子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峰,是先秦学术集大成者。 荀子的思想是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特别是稷下学宫诸子百家的学术进行继承、批判、吸收,才得以成为集大成者和最高峰。 百家争鸣就发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和稷下学宫基本上可以画等号,或者可以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也就没有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存在大约一百五十年,是中国古代学风最自由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待遇优厚,“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他们的工作是“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议论,主要是议论和齐国发展有关的国家大事,比如怎么来治理齐国,齐国应该推行什么样的各项政策,齐国发展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里的“议论”,主要是非议,挑毛病,论证不可行性。如果说政治功能,主要就是议政、咨询,提供各种各样的富国强兵之道,以及治国理政的策略。 不同学派在一起互相切磋,就会刺激新的思想产生,出现一些新学派、新思想,形成百家腾跃的局面,“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至“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襄王要振兴齐国,复兴稷下学宫,重建稷下学宫,荀卿年龄大、学问高。而“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子在稷下学宫中三次被推举为祭酒,是大家公推的学术领袖。
2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8、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2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0、人格的独立自由,思想的卓尔不群,使荀子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31、“孟母三迁”是教子的典范,孟母三次迁居只为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以利于孟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学校的学风、师长的素养以及交友的品行。缘何名校趋之若鹜,原因就在于此。
32、荀子的语言极富哲理,儒法并重。他的经典名言在今天也有着现实意义。
33、如直木之准绳、剑锋之磨砺,以此来比喻学习对于人格塑造与精神陶冶的重要性。人常言“不知天高地厚”,就是学识浅薄的表现。
34、推而广之,荀子认为,“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在社会治理中,如果民众对正义的追求胜过对财富的追求,可以称之为治平之世;如果对财富的追求胜过对正义的追求,便是衰败的乱世。
3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8、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39、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40、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41、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
42、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4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4、しかし、荀子はより重要なことも話した。秦国はそうした優位性を持ってはいるが、依然として「王者」の域には達しておらず、その原因は「儒」の欠如にある。ではどうすれば「儒」を備えているといえるのかを考えた荀子は、「威を節して文に反る(武力を抑えて礼儀の政治に立ち戻る)」こと、君子を用いて天下を治めることを提案した。これは後世の「王権、士大夫と天下を共治す」のひな型だ。
45、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4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7、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赵国都城邯郸人。战国末期,诸侯征战不断,人民期盼天下一统。荀子作为一个社会大转变时期的思想家,他遵循中国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一生为谋取中华民族的和谐、幸福而艰难奋争,表现出伟大的圣人品格。
48、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49、荀子的相关史料太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只给了荀子两百余字的篇幅,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对于荀子的人生坎坷,我们只能凭借史料留下的阶段框架与结局,去合理推断其中蕴含的风浪坎坷。综合史料,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一串坚实的足迹:
50、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荀子·修身》
51、三字经上不是说人性本善吗,人生下来就是纯洁无暇的,不过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了些污染,所以只需要用儒家学说好好教导,让他恢复纯洁的本性就可以了。
52、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
53、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考虑焉。
54、君子博风军么和出都有一他为日打对们打省乎己,则知明都有一他为说里气来物过矣。
55、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56、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57、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58、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5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