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教三字经(12句精选句子)
孔夫子教三字经
1、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2、至于孔子以诗培养“群”“怨”等能力,大体都是了解人间万象、兴起善心之后便会自然产生的仁道行为。前者朱熹解释为“和而不流”,同样略显抽象,还是王夫之的理解更接近孔子诗课本意,“群”是指“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亦即把“兴”“观”引发的真诚善心用于社会交往,这样才能使利益纷争扭曲的人际关系变成仁道群体。由此可见孔子建构诗课时的良苦用心,以及他为何以诗课中的人间万象来唤醒向善之心和对他人的仁道同情。尤为难得的是,孔子还很清楚,人心离乱的现实中,以真诚善心为人处世,难免遭遇委屈,产生怨气,如何消解怨气因此成为必须考虑的教育难题。对此难题,诗课中的人间万象同样给出了解答方案,即“怨而不怒”。像诗中朴实本分的底层劳力,终日辛苦劳作仍不得温饱,即使如此也只是叹一声:命就这样,有什么办法呢,“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孔子把类似故事收于诗课,亦可激励学生即使遭遇委屈与怨气,也可做到“怨而不怒”,将坚守向善之心及仁道处世视为“天命”,此即仁者必有的第四点基本素养。
3、孔夫子的箱子——净输(书)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4、那么不学诗,无以言啊。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就是与有水平、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对话的这种能力呀。孔子不是说不学识无语言嘛,这种能力呢,我讲不是天生就有的,那么精神财富的传承呢,和物质财富的传承是有很大不同的那意思呢,我稍微展开说一下这个知识的获取呢,是不可能有什么,这个人一生下来头脑里就像我们买一台电脑,别人就给你装好了相关的软件儿似的,这个买电脑,还有逻辑和装上软件儿之分呢,一个人呢,肯定他的知识呢,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里边儿。这个孔子的儿子,应当说呢,那叫圣人之子,连圣人之子要想获得后天的这个知识呢,都要需要后天的努力,那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觉得就更不应该存什么幻想了。
5、有个词叫“不耻下问”,这个词也是出自《论语》,意思是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提问,也不是什么丢人、羞耻的事情。
6、我下边这个分开呢,跟大家来展开阐述一下,其实可以分成这么几部分,第一部分呢,就是谈到学诗,就是这里的诗呢,是指诗经,孔子的那句名言叫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呢,在整个漫长的这个中国古代社会,诗经呢,至少具有以下这么几方面儿的这种功能,第一个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家都知道啊,一种优秀文化,他要想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呢,肯定需要一定的载体的。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发明的古代,2000多年以前,那个时代呀,连纸张我们今天都很习以为常的纸张,那个时代都没有。那么在那个时代,想要传承优秀文化可能啊,朗朗上口的诗歌儿呢,就成为首选,甚至是不二之选,这是诗经的第一个功能。
7、孔子小朋友都听说过,子是对他的一个尊敬的称呼,孔子实际上的名字叫孔丘,山丘的丘,他的字是仲尼。仲是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常用的一个字,伯仲叔季,仲就说明他在他们家排行第二。所以后来人们对孔子也有一个很不礼貌的称呼叫,孔老二。
8、那么刚才呢,我们通过论语里边儿的两段话呀,跟观众朋友一起分享的,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应当说这个两段话,这个实际上呢,
9、古代读书人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做官,叫“学而优则仕”。所以好多人做了官以后,就不学习了。就好像现在也有这样的人,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努力学习,但是一考完高考,考了一个好大学,或者是大学毕业,找了一个好工作,就不再学习了。这样的人在我们现代社会,是一定会被淘汰的,因为现在的知识更新太快了,你不持续学习,很容易就落后于时代了。所以现在我们都提倡要做一名终身学习者,这个观点其实古人也有,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便是已经当了中书令这样的大官,也依然勤奋学习。
10、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11、那么诗经的第四个功用呢?我觉得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想前些年呀,有些人,曾经一度把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的语言,当成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么同样的道理啊,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呢,对诗经的熟悉和熟练运用,其实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记得这个汉代的班固啊,在汉书艺文字里边儿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这个柱头青大姑,标签常与无言,香港方知而必成丝。李玉奇智代玉杰,贤不肖而观盛衰。这话意思就是说,在春秋时代呢,这个有身份的人啊,他们互相交往之间呢,常常是要吟诵诗经的。是不是能够熟练的吟诵诗经,就像现在有些场合是不是能够熟练的应用,某些外语一样,是一种耳观肾衰炎的这个观察的一个指标儿,那么诗经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