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72句精选句子)

2023-10-11 10:14:18

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1、  为了检验编写效果,有人还想出了一个办法:选择最近的《工人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摘出其中的主要用词,然后检查字典是否都能解决。经过这样的检验,如果发现了遗漏的词或解释不周到的地方,再加以修订。

2、说起银杏果,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热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

3、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4、本文中,作家以朴实、流畅的语言,描绘了银杏树的种咱情态,勾画出一幅幅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从开头描写银杏树“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的形态,到中间对银杏树年纪、枝干、叶、花、果的细细描摹,再到末尾勾勒银杏树枝干屈曲、苍鹰停伫的凄美,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字里行间流溢着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

5、《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 ,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陆洋。

6、福利来啦!载不动,许多书;送给你,心欢喜……(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7、再比如这首《春花》。几阵春风把满树的花吹开了,花儿默不作声地笑起来,就像千万个笑脸,组成了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8、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9、我们这本书里的“作家和你面对面”栏目,还收录了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教师》文章的节选,大家读了以后,一定会对这位关爱孩子、站在孩子视角去创作的作家更加亲近、熟悉。我们把文章分享在这里……

10、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11、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dài)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12、七十八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我父亲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父亲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一上市,果然有点儿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和学习兴趣。常言道“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13、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14、今天是叶圣陶诞辰128周年,对于叶老,孩子们往往只知道他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但至于如何伟大,却语焉不详。

15、  1953年12月,《新华字典》正式出版后,没想到又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原来,《新华字典》第一版的正文,是按注音字母音序排的,而书后的《笔形部首检字表》又是全新的。当字典在方言地区发行后,很快就收到了一些读者反映的不会使用的意见。

16、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17、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18、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9、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20、  开明书店当时为少年儿童们编写和出版的语文教材类读物和科普读物,也成为后来儿童教育出版的典范。其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人就是叶圣陶。

21、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22、以下是叶圣陶之子对《老开明国文课本》所作的说明

23、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

24、  从1925年开始,商务印书馆陆续编辑出版了《学生国学丛书》,丛书按照不同的学科和知识分为五大类:总类;哲学;社会科学;文学;史地。每一类里收入多种单行本。这套丛书出版了将近100种,后来又改名为《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叶圣陶除了参与这套丛书的编辑事务,还亲自编选、注释了《荀子》《礼记》《传习录》《苏辛词》《周姜词》等单行本。《苏辛词》,就是宋朝诗人苏轼、辛弃疾的词选,《周姜词》,就是宋朝词人周邦彦、姜夔的词选。

25、教育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26、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27、  叶圣陶最初编选的,是分别在1931年6月、7月出版的《开明古文选类篇》《开明语体文选类篇》。1932年,他又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出一套《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全套书分“初小”8册,“高小”4册,一共12册,大约有400篇课文。这400篇课文,大约有一半是原创作品,另一半是改写或编译的。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浸润着叶圣陶的心血。现在看来,这些课文的编写,非常贴近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心理趣味和成长需求。

28、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文学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和挚着追求。他长于用摇曳多变、密校繁叶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充实故事的发展。

29、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

30、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老妇人到田里来了。她弯着腰,看看田里的水正合适,不必再从河里车水进来。又看看她种的稻子,全很壮实;摸摸稻穗,沉甸甸的。

31、《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有删改。)

32、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33、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906年他上了苏州成立的第一所公立小学,当时学的还是文言文。显然,他小的时候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奇怪的是,他却一直提倡白话文。1921年,叶圣陶写了他的第一篇童话,叫《小白船》,用的即是白话文,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白话文,很流畅,浅显易懂,又很有趣,很有童话意境,的确反映了他的语言和文学功底。后来就在写《小白船》的第二年,他出了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这部集子里面全是给孩子们写的童话。

34、      《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35、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36、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这篇游记不作为课文的时候叫《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37、《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是当前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38、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斯提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江苏苏州人。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39、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0、《开明少年》月刊以少年文学为主,是融教育、知识、时事、图画为一体的综合性少年刊物。主要刊登青少年习作,内容涉及到政治、史地、科技、美术、音乐和卫生等方面,并发表诗歌、散文、童话、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译作和名篇赏析。旨在帮助少年儿童学习知识,多懂事情,并且更明白一个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以期青年努力、进步,成为一个开通的明白的人。

41、据说,有一粒神奇的种子,种下它可以长出最美、最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

42、  《中学生》杂志是开明书店为比小学生年龄更大些的青少年读者群创办的知识性刊物。创刊初期主编是夏丏尊。《中学生》初创时,叶圣陶还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但也应邀为《中学生》杂志写了不少文章。

43、  叶圣陶主编《中学生》,凡事总为读者着想。例如,那时候《中学生》的不少订户都是住校的学生,每期刊物出版后,就由杂志社把杂志送到邮局寄送出去。遇到学校放假,为了避免在假期中出现投递差错,叶圣陶就会提前把每年1月的第一期做成“特大刊”,好让住校生在寒假里带回家去慢慢看;从2月到5月,恢复原来固定的篇幅;到了6月,又是提前出版的“特大刊”,学生放暑假前可以拿到刊物,暑假期间在家里阅读。到了9月,新的学年开始,刊物又恢复原样,一直到12月。

44、  在叶圣陶的主持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很快就分别编写出了初级、高级阶段的《小学国语课本》《中学国文课本》和《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等课本,由新华书店和华北联合书店出版了。崭新的课本,伴随着胜利的脚步,送到了孩子们和读者手中。

45、《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绝版将七十个年头,早已很难寻觅了。忽然传来喜讯,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居然找到了一部完整的,将作为“文献”影印出版,书名简单明白,就叫《老开明国文课本》。我高兴之余,遵嘱写了这篇说明。

46、  1931年1月,叶圣陶到开明书店接替夏丏尊担任《中学生》主编。一向做事十分认真的叶圣陶,为了办好这份杂志,真是投入了大量心血。每期杂志的全部稿子,他都仔细看过,特殊栏目的稿子,还需要他动手去完成。例如“文章病院”栏目,就需要他寻找合适的“材料”,以便“对症下药”。每到晚饭时,他都要把杂志上将要刊登的故事和小知识,讲给孩子们,观察孩子们对此有没有兴趣,或者文章深浅程度是否合适。这时候,他们全家人都成了这份杂志的忠实“粉丝”。

47、这首诗,有的版本两节,有的版本三节,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考定:前两节有所本,是叶老的翻译作品,第三节则是他的仿写,也可以称之为仿作、续写。

48、国王听说后,心想种出这样的花才能显示出我的尊贵和权力,于是,他让人把种子取来栽在白玉盆里,亲自照料。然而,两年过去了,种子一点动静都没有,国王非常生气,把种子扔到了池子里。

49、  开明书店当时出版的好书真是多,例如美学家朱光潜的《谈美》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和《阅读与写作》,还有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茅盾的长篇小说《蚀》《虹》《三人行》《子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灭亡》《新生》等。外国文学名著有徐调孚翻译的《木偶奇遇记》,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沈端先(夏衍)翻译的高尔基的《母亲》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具书方面,开明书店也出版了《辞通》《二十五史》《六十种曲》《十三经引索》等。正是因为出版了这么多具有生命力的好书,开明书店一直在出版界、文化界和一代代读者中拥有影响力。

50、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拓展资料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51、叶圣陶的童话虽然写于20世纪上半叶,但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52、《小小的船》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1955年编写小学语文课本的时候创作的。自创作以来,这首儿歌被很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选为了课文。

53、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

54、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55、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

56、这套教材反映了叶圣陶的编撰思想,所有课文都充满童心和童趣。编撰者所创作的,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课文也富有童趣,形式也多样,像低年级的《幼童国语读本》有很多言浅意丰的语句,全是用孩子的母亲或老师跟孩子谈话的口气写成。此外还有较多的儿歌与童诗,也有话剧、校园新闻、书信等实用文。而且,课文中有大量对话,很能吸引小朋友。

57、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58、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59、银杏树不仅是作家童年时期的亲密伙伴,更是作家浓浓思乡之情的寄托。作家将童年记忆和浓郁乡情浓缩在银杏树上,使文章具有一种动人心弦之美。

60、扩展资料: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文化史册上的叶圣陶,无疑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却同时也是一个被深度“遮蔽”了的符号!这种遮蔽,

61、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62、(纪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济深在香港创建民革始末

63、叶圣陶说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64、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

65、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想往前移动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尽管扇动,那小蛾却依旧稳稳地歇着。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biě)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怎么赶,他就是不动。

66、《叶圣陶代表作: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67、  这个时期,叶圣陶在他亲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语文”的说法。因为在这之前,这门学科在小学阶段叫“国语”,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叫“国文”。这是因为小学课文全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主要是文言文。叶圣陶认为,改称“语文”,既不是把“国语”和“国文”合称,也不是把“语言”和“文学”合并,这里的“语”指的是口语语言,“文”指的是书面语言,简单来说,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语文”学科,就是应该培养学生两种基本能力:一是接受,即听别人说的话,读他人写的文章;二是表达,即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从此以后,集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语文”学科,不仅有了一个准确的定名,也明确了这门学科的功能和目标。

68、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69、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做的。他的骨架子是细竹枝,肌肉和皮肤(fū)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和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70、《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footoftheBostonivy)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71、我们将在推文发布24小时内,选取留言点赞数最多的两位读者,给每位读者赠送2本我们的“课文作家作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格言联璧作者姓名及简介(6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