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简介个人资料(22句精选句子)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1、 他同样听不惯的贝多芬并不属于浪漫派,音乐史家一般认为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但歌德也把他看作“新技术家”,并把他的音乐与浪漫派艺术相提并论,对它产生同样的反感。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2、语言学习馆位于广州图书馆南6楼,是存储各类语言学习资料的特色主题馆。现有馆藏7万余册/件,为读者提供语言类音像资料、书籍、期刊以及语言学习数据库等。
3、《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4、 与社会格格不入,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维特》写出的正是这一时期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所面临的现实。因此《维特》一出版就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Werther-Fieber)。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5、席勒《强盗》——《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6、 第二部写到浮士德来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种种经历,其中包括他的几次重大的追求和幻灭:一次是追求功名利禄,却落得与皇帝的弄臣为伍;另一次是追求古典美人海伦,结果让海伦化轻烟而散;最后,他重新振作,试图筑堤拦海,却不幸已届百岁高龄,双目失明,命不久矣。
7、《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小说),始于1807年,1821年复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
8、好口才,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形象,更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9、《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10、《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11、《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 《歌德文集》
12、本书涵盖生活、独处、工作、自然四个部分以及无数美好细节、温暖片段和创意手作,是一条承载爱和阳光的通往幸福的小径!
13、 贝多芬在童年时代便是歌德的爱好者,在他心中,歌德很早取代了当时德国有口皆碑的大诗人克洛卜施托克①的地位。他说,“克洛卜施托克常常想到死,这迟早要来的!……至于歌德他活着,而且我们大家得和他一起活下去。所以他那么宜于谱成音乐。”这反映了贝多芬对歌德深刻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位音乐大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艺术观。贝多芬还看出歌德创造的高度艺术性;他说,在歌德的诗篇中,语言“组成一个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由心灵的手造成的宫殿一样,它本身已经具有和谐的秘窍了”。他为这种高度的艺术性所吸引,为歌德的诗篇去谱写音乐;谱写出来的歌曲,其音乐和诗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象“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罗曼·罗兰语)。就在两人会面那年的年初,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谱写了舞台配乐,并让人把他的总谱献到剧作者手中。有些文学史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的配乐拯救了歌德的原作,因为这个剧本自一七九一年魏玛首演以后,一直按照被席勒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本子上演,只是由于人们要求同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剧作才得以恢复原貌上演。贝多芬的配乐是根据歌德的原作写的。
14、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15、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更大范围来了解问题的背景。从材料中我们得知,歌德除了不喜欢听贝多芬以外,还不喜欢当时出现的其他一系列浪漫主义音乐家,如舒柏特、韦柏、柏辽兹、帕格尼尼等。一生用尽心思为歌德的诗谱曲不下八十首(有的歌原诗和音乐都成绝唱)的舒柏特没有得到歌德的理睬;歌德对全德欢迎的韦柏的歌剧评价不高,甚至认为韦柏的《奥伯龙》充满了“毫无意义的喧闹”;景仰歌德、后来写了著名清唱剧《浮士德罚入地狱》的柏辽兹也未引起诗人重视;歌德听了帕格尼尼神话般的小提琴演奏后,感到这种音乐对他格格不入。
16、歌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17、本书还有上千幅珍贵航空母舰照片、画作、设计图,诸多令人感同身受的亲历回忆、许多不曾纰漏的点滴技术细节,极具收藏价值!
18、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
19、 贝多芬在童年时代便是歌德的爱好者,在他心中,歌德很早取代了当时德国有口皆碑的大诗人克洛卜施托克①的地位。他说,“克洛卜施托克常常想到死,这迟早要来的!……至于歌德他活着,而且我们大家得和他一起活下去。所以他那么宜于谱成音乐。”这反映了贝多芬对歌德深刻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位音乐大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艺术观。贝多芬还看出歌德创造的高度艺术性;他说,在歌德的诗篇中,语言“组成一个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由心灵的手造成的宫殿一样,它本身已经具有和谐的秘窍了”。他为这种高度的艺术性所吸引,为歌德的诗篇去谱写音乐;谱写出来的歌曲,其音乐和诗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象“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罗曼·罗兰语)。就在两人会面那年的年初,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谱写了舞台配乐,并让人把他的总谱献到剧作者手中。有些文学史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的配乐拯救了歌德的原作,因为这个剧本自一七九一年魏玛首演以后,一直按照被席勒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本子上演,只是由于人们要求同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剧作才得以恢复原貌上演。贝多芬的配乐是根据歌德的原作写的。
20、 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显然也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21、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