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及其含义(92句精选句子)

2023-09-29 11:14:57

什么是哲学及其含义

1、哲学批判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和创造的辩护和捍卫,最集中地体现于它对统治现实生活的专断力量的揭示和解构,通过这种揭示和解构,增进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自觉理解,推动人们努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现实并为争取自身的自由而不断抗争。

2、关于终极问题的表达方式、论述思想、探索方向等。即这个意义上的哲学只是具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哲学式的思想以及哲学式的探索对象。比如爱好哲学的人得出一种世界的起源和本原的粗浅的、无根据的、没有任何证明的想法。又比如中国许多大人物莫名其妙的、不加以说明和补充地说出的一些终极问题的答案。

3、亚瑟·叔本华(122—1821),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4、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解释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体之多”的宇宙世界,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之气,以及解释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5、这一点构成了哲学批判最深层的价值关怀和根本旨趣。康德通过“理性”批判,限定思辨理性的界限,是为人的超越自然因果必然性的自由意志,以及以自由意志为根据的实践理性开辟独立的空间,因而也即为人超越物的自由和尊严进行辩护;马克思厘定资本逻辑的界限,是为了寻求超越资本逻辑、摆脱资本对人的统治,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现实道路。

6、当你手里的地图是错的,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去到想去的地方,这是舒马赫提醒我们的第一件事。

7、在这种理解中,包涵三个相互支持和缠结的因素。一是批判者,他因为在知识和道德上的优越地位而拥有判断和裁判的合法资格和权利。二是批判对象,它代表着笼罩在蒙昧之中的虚假观念和荒谬行为。三是前者对后者进行判断和裁决,凭借至上的知识和道德把后者从虚假和荒谬中拯救出来。

8、  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论语·卫灵公》里有句话叫推己及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大概率别人也会有,你有这样的使用感受,那么别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 

10、内容整合自理想国新近出版的《世界哲学史》。主页菌略读过几本哲学史著作,其中最喜欢的是威尔·杜兰特那本。恰有哲学史家评论这本《世界哲学史》:“这本书既可靠又精要,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十分难得。它的可读性和威尔·杜兰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更全面,更加客观。”(什么是哲学及其含义)。

11、第二个层次比无机物高一个层次,是植物。和无机物相比,植物具有生命力,植物会吸取营养,然后光合作用,它会生长。

12、大约200年之后,福柯在一篇回应康德《何为启蒙》的文章中,对“批判”作出了异曲同工的理解。福柯说道:“批判正是对极限的分析和对界限的反思,如果康德的问题是弄清认识应当避免超越何种界限,那么,我认为,在今天,批判的问题应当转变为更积极的问题:在对于我们来说普遍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东西中,有哪些是个别的、偶然的、专制强制的成分。

13、需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对“界限”的厘定和反思构成哲学批判的核心?或者说,何以哲学批判必须把厘定“界限”视为自身的工作重心和基本方式呢?

14、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15、踏入真实的世界后,我们不可避免开始和各种人相遇,如何和这些人相处?如何和这个世界打交道?

16、作为药物公司最出色的销售人员,小刚可谓废寝忘食,为了提高公司研发新药的订货量,他没早没晚地往医院、药房跑,应酬更是家常便饭,即使生病了也不管不顾。终于,有一天,他晕倒在了医院的走廊。检查报告显示,晚期胃癌。公司只支付了部分医疗费,上司跟同事也来过几回,但就再也没消息了。此刻,他觉得,以前卖力拿到的那些大额订单,那些漂亮的业绩,其实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在生命的黄昏,小刚才突然醒悟过来,自己从来没好好思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此前曾隐隐有些疑虑,却好像总有什么屏蔽了心眼。

17、一提到“批判”,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涌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裁决者的想象。在“批判”的希腊词词根中,的确包含着依某种标准进行裁决的内涵。在历史上,我们也经常把“批判”与某种真理在握、进行法官般审判的姿态内在关联在一起。

18、福柯对康德颇为微词,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对象。但在对哲学的“批判”的理解上,二人都把对“界限”的厘定和反思视为哲学批判的核心。

19、可见,当资本成为一种绝对的、至上的力量并成为人们生活无所逃遁的统治者时,人完全失去了选择和创造自身生活的可能性。而在绝对权力的统治下,人成了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一切都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规则,在“被决定”的状态下,机械般地思想和行动。

20、理性正是在知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更高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会试图将人类的认识统一起来,它渴望追求某种绝对之物——理念。因此,理性无法证明理念的存在,因为理念正是理性的产物。

21、如前所述,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是以跨越边界、无限扩张和膨胀,并以此实现对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的全面宰治为取向的,对此,无论是具体科学,还是人们的常识,都是不予自觉反思的。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统一必须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在此以前生产资料是归资本家个人所有,现在它应该归社会所有。

23、舒马赫告诉我们,首先要分清两类知识的不同,其次要知道需要使用哪类知识。做操作类事情时,使用操纵性科学知识,做更高层级的复杂事物时,你需要的是理解的科学,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思想境界的智慧等等。

24、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人生的岔路口,当我们决定追随内心最深处想法的那一刻,能够体会到别样的快乐和前所未有的力量。那个时刻,便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处在生而为人层次上的高光时刻。

25、每个人都很容易陷进自己经历过、目睹过、感受过的经历中,以为那些在生活无法验证的抽象事物,不过是臆想捏造的概念,并且以此作为自己逃避的借口。可是人的经验,就能解答关于人的一切的问题吗?

26、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27、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商业的能力来自于对别人的感知力,我们强调要重视客户体验,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但是认识别人的想法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28、为了帮助我们绘制属于自己的,可以指导自己人生的“哲学地图”,舒马赫为我们介绍了四大地标。

29、正是这种专横和专制的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的存在,内在地决定了“厘定界限”成为哲学批判的中心主题和任务。通过“厘定界限”,消解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无所不在的控制,推动思想解放和人的解放,是人的思想和生活对于哲学的内在呼唤,因而也构成哲学“批判”的根本使命。

30、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31、在此意义上,哲学批判对“界限”的厘定,宣告了一切终极真理、最高价值和最后权威的终结,哲学批判具有“反潮流”“反偶像”的鲜明性质。

3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所以,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也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论,也是方法论的最高表现。从形式上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是如何将两者的有机结合的学问。

33、所谓的理念只在思想上是可能的,也就是它并不包含内在的矛盾,或者说在运用理性时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要把思维和认识相混淆,并且也不要以为一种可能的经验会与它们相符合。

34、假如你的回答是:“我不想死,是因为我还想到处旅游,享受生活”,“我不想死,是因为我不能让父母伤心”,“我不想死,是因为我还没有谈过恋爱”等等。那么,这些答案就是你现在的人生意义。

35、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36、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的万物“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则;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

37、本期小编特意推荐一套不可错过的哲学系列书!

38、曾经的困惑变得简单清晰,曾经的犹豫不决变成果断坚定——内心强大的人,从来就是这样!《尼采的心灵咒语》由日本尼采研究专家白取春彦,采集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226句话,囊括尼采思想精髓,一经出版,便风靡日本,并以横扫之势席卷亚洲,令世人再次着迷于这个100多年前的伟大哲人。翻开《尼采的心灵咒语》,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39、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40、总的说来,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恩格斯对这基本问题做了总的概述。

41、有一位奥地利的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二战的时候他被关进纳粹集中营,经历了地狱般的磨难后侥幸逃生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心理学家。他在治疗的时候经常会问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因为借助病人的回答,他就可以帮助病人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

42、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按照惯性活着,并未觉醒,比如开车上班这件事情,我们的驾驶行为是机械麻木的。《神经的逻辑》一书中曾研究过一个课题:僵尸到底能不能开?最后的答案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个行为不需要意识,只要按照惯性思维操作即可。

43、如何治自我异化这个病?目前为止,似乎没有灵丹妙药,可以实现药到病除。马克思曾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把消除异化寄望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一百多年后的我们再看这个办法,或许会觉得有点遥不可及。可在当时,它点燃了多少人的希望。

44、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就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异化”作用。

45、关于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最本质的规律的学问。学过马克思哲学的人对这个含义可能相当的熟悉。这个哲学含义人们用的也很多,这时候哲学成了规律的代名词。

46、关于哲学,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哲学思想也会有所差异。

47、但是,对于这一说法,可能就连一位哲学的初学者都会发出嘲讽的微笑,并且高声地叫道:“天呐!这就是实验啊!”它和我们通常熟悉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在真正的田野所进行的实验的唯一的区别仅仅是,它诉诸了内省的经验,它运用了最简单的经验直观。在胡塞尔的上述思考中,他实际上在其思维中简单地做了一个实验,唤起了他对一般世界的经验,他对具体打交道的人的经验,甚至他对他的写字台、他的房间、房间外边的阳台、花园亭子里的孩童的经验,他可以说在“实地”进行了这样的一番“经验”,然后对其进行内省式地观察和分析。显然,这就是实验。它在方法上和科学家所进行的实验并无不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它是内省式的,它没有运用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而是运用感官感受和意识体验,它所处理的不是物理存在,而是意识对象,如此而已。

48、比方说一朵玫瑰花,在我们分析自己的认识过程时,它是不可再被继续分析的最终的东西了,但是,经过必要的考察后我们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有不同的感官知觉,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会有多种感官知觉参与进来。在上述例子中,我们的嗅觉会传达花的芳香,视觉和触觉会传达花的形状和颜色。感官知觉只向我们提供感觉,这些感觉则只是我们获得“玫瑰花”这个表象的原材料。在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它会整理我们获得的那些感觉,而且是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整理:在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中。个别表象并不是原始的材料,而是已经经过加工了的材料。在我们的思维中被整理过的那些东西,它们自身并不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

49、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医家精通《易经》的阴阳极变的弥纶天地之道理,进而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确立,就反映在老子的《老子》、孔子的《易传》、医家的《黄帝内经》的学说中。并且是由这三家,最初建构了“宇宙论”、“伦理学”、“生命医学”三大哲学的基本类型,也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

50、四大认知相比而言,目前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偏重于第四种,认知外部世界。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了解外部世界,但是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别人内心在想什么。

51、中国古哲人在公元前6世纪的“精气”或“阴阳”学说,就已经告诫人类,不存在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的伪命题。

52、虽然工种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些工作本身就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车间的流水线,财务工作甚至再复杂的车床加工、大型机械的制作。这些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都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操纵的科学上下功夫,是看得见成效的。

53、批判是一种“厘定界限”的哲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谦逊的内在超越活动,二者最集中地体现了哲学最深层的价值归宿,那就是对生命的自由和丰富性的辩护。生命的“自由”与“丰富”,是哲学批判最为根本性的价值旨趣。这意味着:哲学批判并非流俗所理解的消极被动的“否定性”和“拒斥性”活动,而是呈现出十分自觉和鲜明的建设性和肯定性向度和意蕴。

54、其次,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依赖于自己创造的这一点很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呢?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其实很深刻。因为,当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在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反面来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呢?当我们回答了“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找到了我们当下的人生意义,所以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自己存在的价值。

55、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56、首先,关于人生是否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更进一步追问,就会变成,人生有没什么终极的意义,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所有人的人生都有一个终极的意义的话,那其实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比如人生的意义就是“及时行乐,享受生活”,那就没有人会真正奋斗了,因此奋斗的人生就变得没有意义。

57、在此意义上,哲学批判所体现的是人的眼光而非神的目光,超人的“神话”是哲学批判的“反义词”因而也构成其批判对象。很显然,这决定了“哲学批判”必然禀赋谦逊的精神气质。

58、这时,逻辑帮不了我们的忙,因为逻辑坚持认为,如果一件事为真,那么它的反面就不可能同时为真。逻辑还坚持认为,如果一件事是好的,那就多多益善。

59、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康德将经验主义者的这句话放在批判的开篇。如果没有事物触动我们的感官,并激发我们的理智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事物呢?从时间上看,经验先于一切认识。但这并不是说,一切认识都来源于经验。也有可能,我们所说的经验本身就是某种复合物,是外部印象和我们自己添加进去的某些东西的混合。

60、其次,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61、契合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认知与存在的符合。普罗提诺曾说:眼睛若不先变得像太阳,就绝不会看到太阳,灵魂若不先变得美丽,就绝不会看到至高无上的美。

62、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扩展资料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63、中国古哲人老子(Lao zi 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其哲学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老子》之中,而且《老子》的哲学思想基因来自于更早上古的《易经》。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理论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的诞生。

64、那么,与其固守原来那幅地图,不如靠自己的探索,画一幅新的地图出来。

65、笛卡尔认为精神与肉体是对立的,只有思想才是“我”的本性,因为即使我怀疑一切,我也无法否定“我在思考”。因此,相对于精神而言,肉体是次要乃至不重要的。

66、哲学批判谦逊的精神品格更根植于它对于人深刻的自我理解,那就是:人无论作为生命个体,还是作为群体,甚至人类整体,在认识上不拥有上帝才有的“理智直观”并凭此抵达对“事物本身”总体性的终极捕获,在实践上更不拥有全知全能者按照某种现成真理去建构和改造世界的资格与能力。

67、因此,人就是人,而不是人虽向往却永远无法企及的神;因此,人只能以人的眼光看待和改变世界,任何自诩为“终极原理”的知识、任何以真理之名号令天下、建构世界的行动,都是一种非法的僭越。

68、自然实体中,有些是在永恒之中既不被生成也不可毁灭,另一些则分有生成和毁灭。前者〔亦即,天体〕是可贵的和神圣的,但是我们较少有机会来研究它们,因为感觉可用的证据很稀少,而只有借助于它一个人才可以研究它们以及我们渴望知道的事物。但是,关于可朽的事物,亦即植物和动物,我们有获得认识的非常好的手段,因为我们生活在它们中间。因为任何一个愿意承受足够麻烦的人都能够就它们每一种了解许多。因为,即便我们对天体的了解很小,但因为它们是如此可贵,这带给了我们比知道我们的领域中各种事情更多的快乐,正像我们碰巧对那些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的稍稍一瞥给我们带来了比对其他东西的精确的观看更多的快乐一样,不管这些东西有多少或有多大。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可朽的事物的知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它们的更多和更好的认识;而且这再次是由于它们更接近于我们、与我们自己的本性更有关联,这就相对于对神圣事物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平衡。

69、洛克曾说:没有感官经验,理智中就一片空白。这是彻底的经验主义。只有经验(包括外在的感官经验和内在的自我观察的意识活动)才是我们的认识的源泉,而且也是认识的界限。对于这种经验主义来说,因为经验不为超验提供任何根据,所以超验科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则是不可能的。

70、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71、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也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思维),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具体领域。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认识和具体方法的指导。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与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就成为了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科学为哲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内容上看,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探究世界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学问。

72、与上述相关,“厘定界限”揭示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的有限性,使“说完了一切”和“掌控一切”的“终极存在”从不容置疑的神圣王座上跌落下来,从而使强制性的话语权力与控制性的专横力量,失去了无条件的权威,在此意义上,哲学的批判就是对权威话语和压迫性力量的控诉、反抗和抵制,这是哲学批判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选择。

73、因此,哲学批判的功能不是为自身寻求某种思想特权,而是要成为人们自由的精神世界和丰富开放的生活世界的守护者。这即是说,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一种特殊维度,它并不谋求其自身的利益,它的旨趣在于抵御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对于自由思想和丰富生活的侵蚀和殖民化,因此,哲学批判所显现的是一种真正“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

74、书中首先讲了菲尼亚斯·加格的故事。加格是美国的一个铁路建设工程的工长,1848年,他脑部严重受伤,在实施爆破的过程中,一根铁条穿进了他的头部。加格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他还能说话,而且还能继续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过去曾经是个可信赖的和友善的人,而今却变成了一个情绪变化无常的和无法令人信赖的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吵闹的人和酒鬼。在这件事情上,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脑部受伤并没有造成某个机体功能(记忆和语言)的丧失,而是改变了他的人格,造成了他的道德堕落。

75、对于这个问题,大哲学家康德的评价可谓是所有评价中最经典、最准确的:“哲学是哲学知识或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体系。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

76、最特立独行的哲学家,超越了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等种种界限;其思想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以及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白取春彦,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哲学、宗教与文学。在彻底研读尼采后推出的《尼采的心灵咒语》,销量突破105万部,在日本年轻人中掀起一阵“尼采热”。

77、如前所述,哲学的“厘定界限”工作,其批判触角深入到思想和生活的内在脉络和逻辑,对其所赖以存在和成立的前提进行反思和追问,揭示这种前提的非自足性和非完备性,从而推动思想和生活的自我跃迁和超越。

78、第他揭示了哲学的“批判”是一种针对抽象观念和独断教条的反思性活动,这种活动是自觉和主动的,发生于对抽象观念和独断教条的怀疑和重新审视。

79、意志是无限的,而意志的满足却是有限的。沉溺于欲望和愿望之中,我们永远不会享受到持久的幸福和灵魂的安宁。一个欲望获得了满足,随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当我们消除了一个痛苦之后,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新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根本来说,人生的真正现实就是痛苦。快乐和幸福只是一种消极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痛苦的暂时缺席。

80、中国古哲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在说:道之本之生之谓道之性。也就是说,宇宙本体存在阴阳之性,而且“阴阳之性”内在的阴阳双方的物质世界之“精”存在“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之“气”的精神世界,进而宇宙本体才能生化万物。

81、但是很多难以抉择的问题,我们用到的却不是这样的知识。

82、在哲学的视野里,究竟何谓“批判”?当我们使用“批判”这一话语时,其严肃和深层的哲学内涵和意蕴是什么?“批判”是一切真正哲学的灵魂,是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现实亟需培育和倡导的精神向度。正因为此,对“批判”概念本身进行批判性的考察与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83、真正的哲学批判与上述意义上的“批判”有着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恰恰与之相反,哲学批判正是要通过对话将霸权和现实生活中的专制力量的消解,使一切以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出现的傲慢和强制失去“魔力”,在此意义上,人的谦逊而非神的傲慢正是哲学批判最为基本的精神气质。

84、就此而言,对于我们这里的主题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献就是亚里士多德《论动物的部分》第一卷第5章。在那里,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谈到了经验观察对于哲学思考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他这样说:

85、因此说,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思想基因上就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道的形而上学”之学说和西方的“Philosophy”之学说,在其哲学概念范畴有本质上的不同。

86、既然我们已经讨论了神圣事物,并提出了我们关于它们的意见,那么,剩下的就是说一说动物,尽可能地不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同等地处理高贵的和低贱的。因为,甚至在那些不是对于感觉、而是对于理智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中,自然的创造对于那些能够认识事物中的原因的人和那些自然地倾向于哲学的人也提供了巨大的快乐。因为,如果我们从观看这些东西的仿本中获得乐趣,因为我们那时正在沉思制造它们的工匠的技艺——无论是画家还是雕塑家,那么,在研究自然对象本身中不更多地感到快乐就会是奇怪而荒唐的,因为最少我们也能感知它们的原因。而且因此我们不必对有关低级动物的研究感到一种孩子气的厌恶。因为在所有自然事物中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东西。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一些前往拜访赫拉克利特的外乡人走进来看到他正在一个厨房壁炉中温暖他自己时,他们踌躇了:但是赫拉克利特说,“别害怕。请进。因为甚至在这里也有神。”同样,我们应该从事对每一种动物的研究而不必感到羞耻,因为,在它们每一个当中都有某种自然和某种美。没有偶然性和服务于目的尤其是在自然的作品中找得到。而且一个事物为了它而被构造或生成的目的属于美的事物。

87、英语词语Philosophy(拉丁语:philosophia)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φίλος(philos,爱)的派生词φιλεῖν(Philein,去爱)和σοφία(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88、批判首先是一种“厘定界限”的哲学活动。通过“界限”的厘定,祛除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对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的扭曲和遮蔽,从而推动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这是哲学“批判”的重要内涵和基本工作方式。

89、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到,在哲学的批判活动中,内在地蕴含着以人的生命的“自由”与“丰富”为核心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价值追求,凸显了哲学批判活动的真实动机和内在动力。

90、  ②特点: ⑴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是绝对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惟一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⑵真理是有条件的。

91、当然,这个问题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能你会觉得很失望,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还讨论它有什么意义呢?但实际上,你明白人生是没有终极的意义,标准答案,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几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经典诗词歌赋大全(1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