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54句精选句子)

2023-09-27 09:52:15

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

1、弱势文学不是用某种次要语言写成的文学,而是一个少数族裔在一种主要语言内部缔造的文学。可是,不管怎么说,这种文学的头一个特点是语言带有一个显著的脱离领土运动的系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拉格的犹太人所处的绝境使他们无法从事写作,使他们的文学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卡夫卡对这一绝境有如下定义:无法不写作,无法用德语写作,无法以别种方式写作。(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2、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3、上帝,生活,真理——这些只是同一件事实的不同名称……我们时刻在体验它……它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无法获得它的全貌。

4、弗兰兹·卡夫卡,生于1883年,死于1924年,犹太人,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

5、W.H.奥登说:“卡夫卡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这句话在几十年后的如今仍然适用。在充斥着卡夫卡式荒诞的现实里,我们更应阅读卡夫卡。

6、在《西方正典》一书中,布鲁姆提出“莎士比亚就是西方经典的中心,他设立了文学的标准和限度……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的主要作者都无可避免受到了他的影响。”(8)《哈姆雷特》作为莎剧经典的顶峰,引发了后世作家的各种解读与争议。弗洛伊德从恋母情结出发,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在动手杀害克劳提斯之前内心饱受煎熬,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在孩提时因对母亲的激情而想过弑父之举。哈姆雷特的良知就是他潜意识的负罪感。歌德则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缺乏成为英雄的坚毅品格,在一种既扛不起又丢不下的重荷负担下,走向了沦亡。”(9)

7、(9) 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四川文艺出版社,第257页。

8、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了“影响的焦虑”理论,即由于前辈作家的成就和影响无处不在,所有作家都必须在一种准俄狄浦斯(quasi-Oedipal)的斗争中面对他们的先驱,以便为自己创造一个想象力能够存续的空间。

9、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卡夫卡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

10、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1、(13)王笑盈:《从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3卷第11期,第148页。

12、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代表作《变形记》、《城堡》、《审判》

13、     朵拉去世时,女儿玛丽安娜24岁。她孤身一人寄寓伦敦,身边没有亲人。玛丽安娜生下来身体就不好,患有严重的肾病。多年来她一直在医院里进进出出。这孩子据说长得像卡夫卡,当然这孩子不可能是卡夫卡的,因为她出生时卡夫卡已经去世10年了。玛丽安娜在母亲去世后一直在客厅的壁炉架上保留着卡夫卡的照片,她称卡夫卡是“她的第一位父亲”。朵拉的朋友后来回忆道:“弗兰茨在朵拉的头脑中存在得那么持久,以至于她的孩子,即使在他去世多年后才出生,仍有许多他的特征。”玛丽安娜从小跟随母亲颠沛流离,唯一亲近过的人就是母亲。玛丽安娜美丽善良,但非常孤独。“在许多方面,玛丽安娜都非常怪异,有病态性恐惧。虽然她非常聪明,甚至比她妈妈更聪明,但以她的年纪论,她太严肃了。”1980年玛丽安娜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她拒绝吃药,开始了与人隔绝的生活,拒绝所有人的帮助。1982年9月,她的朋友和邻居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见到她了,于是他们通知了警察。9月12日,警察破门而入,发现她“死在地板上,晚期腐烂”。玛丽安娜年仅48岁,她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女,甚至都没有过男友,“那么年轻,却有几百岁那么老迈而智慧,生活太少,受苦太多”。随着玛丽安娜的离世,卡夫卡与朵拉的故事就此终结。

14、联想到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此刻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呈现,在思索东南亚华人的命运的同时,很嘲讽地我将在时空中不着痕迹地消失,消失在历史叙述的边缘。(这时我直觉她已经在附近)我曾经猜度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愿意选择所谓的‘消失’,可以想见我现在处境的尴尬。”(黄锦树,《大卷宗》)

15、 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6、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是形容那些很难得到的爱人之间的感情,被爱对象很珍贵不容易被占有的感情。

17、卡夫卡没有写宗教寓言,可卡夫卡式的东西(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虚构中)无法跟它神学的(或更确切地说:伪神学的)一面分开。

18、⑨卡夫卡在他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多次谈及中国文化,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一次,他给女朋友的明信片上写道:“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家了。”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如《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

19、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人们听得见雨点敲打在窗格子铁皮上的声音──使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还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他想,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他总是又摆荡回复到仰卧姿势。他试了大约一百次,闭上眼睛,好不必看见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后来他开始在腰部感觉到一种还从未感受过的隐痛,这时他才不得不罢休。

20、(6)《卡夫卡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387页。

21、马克斯·勃罗德曾提出《审判》是一部无尽无休的没有定论的小说,这个说法倒是颇有道理。他说:“卡夫卡认为,这场官司永远不应该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本身也是无法结束的;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以K被处决作为结尾的方式违背小说的整个方向,跟笼罩着整个《审判》的那种“无限延宕的”的状态相悖。(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22、1924年,在多拉的怀里,卡夫卡与世长辞。

23、②卡夫卡属于犹太民族,1883年7月3日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由于布拉格当年属于“奥匈帝国”的版图,卡夫卡接受的是日尔曼文字和文化,故与同时代的同乡诗人里尔克一样,均属于奥地利作家。

24、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

25、“现在我也许可以转过身去了吧!”格里高尔边想边重新开始干了起来。他抑制不住因过度劳累而发出的喘息声,也不得不时不时歇一口气。不过倒也没有人催他,一切全听凭他自己做主。当他完成了转身动作时,他便立刻开始径直往回爬去。也对于他和自己的房间之间距离之大感到惊异,根本就不明白,他身体这样虚刚才是怎么几乎不知不觉走完同样这段路的。

26、     1948年,朵拉在第一次接受有关卡夫卡的公开访问时说道:“我不是客观的,也决不会客观。所以,事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一定程度上,这纯粹是个氛围问题。在我不得不告诉你的故事中,有种内在的真实,而主观性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本书的作者凯西在《序》中特别引用了这段话,她告诉我们,朵拉述说的卡夫卡未必是客观的,而她所说的朵拉也未必是客观的,但这里面都有一种“内在的真实”。比起那些“客观的、滞涩的、分析的”貌似真实的陈述,我们更愿意选择这种“内在的真实”,正如我们明明知道卡夫卡第一次见到朵拉时朵拉应该是25岁,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她那时才19岁,朵拉自己也默然接受了这一流传久远的故事。

27、三天躺在床上。小群人站在床前。骤变。逃避。彻底的失败。总是关在房间里的世界历史。(卡夫卡,日记,1922) 

28、谁也不能要求得到归根结底对他有害的东西。如果在哪个人身上有这种表象——这种表象也许一直是有的——那么可以这样来解释:某人在一个人身上要求某物,此物虽然对这个某人有益处,却对为评判此事而被牵扯进来的第二个某人有严重损害。如果那个人从一开始,而不是直到评判时,就站在第二个某人一边,那么第一个某人也许就消失了,于是那种要求也随之消失。

29、     于是,传记开始详细描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那是1923年7月13日,德国北部波罗的海的米里茨。这一天,卡夫卡来到犹太营地参加一个生日晚餐会,他信步来到厨房,见到朵拉正在杀鱼,掏尽鱼的内脏,刮鱼鳞,不禁脱口说道:“一双多么温柔的手,却干着如此血腥的活”("Suchgentlehands,andsuchbloodywork")。在卡夫卡眼里,朵拉就像是一位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走出来的姑娘。朵拉·迪亚曼特(DoraDymant,1898—1952),一个信仰虔诚的波兰犹太人之女。“很多传记都写到卡夫卡和多拉见面时,多拉刚刚19岁—1948年多拉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但那一年她实际上是25岁,卡夫卡40岁。”(尼古拉斯·默里:《卡夫卡》,郑海娟译)朵拉出生于波兰中部城市罗兹附近的帕比亚尼采。她父亲是一位工厂主,学识渊博。后来他们全家迁往西里西亚的柏德岑。朵拉从小接受严格的宗教教育,她能说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1917年,她父亲把她送到了克拉科夫的一所学校,准备让她在东正教学校里当老师,但她违背父亲的意愿逃走了。她父亲后来在德国的布雷斯劳找到了她,并把她带回了家。不久,她再一次逃跑,父亲也就随她去了。1920年,她来到柏林,到了雷曼的犹太人民之家,在那里当一名看护。

30、⑩1924年6月3日,41岁的卡夫卡病逝。据说,他临死前留给人类的文字是一组写给一个陌生小女孩的信——卡夫卡在街上看到小女孩伤心地哭,她心爱的洋娃娃丢了。卡夫卡安慰她说洋娃娃没丢,只是因对人类的厌倦而出走,并信誓旦旦地说,它会写信回来的。于是每天一封信,以洋娃娃的口吻,以一颗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灵,写洋娃娃出走后的经历……

31、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认识自己,谁要想认识它,那必定是谎言。

32、但在创作《变形记》的前一年,卡夫卡在给好友普福尔的信中这样写:

33、结合了边缘人种学和多媒体艺术的卡夫卡国,以人种学描述,视觉表达,和行为表演来进行旅行探索。

34、卡夫卡式”指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写作特色,多体现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和不确定性。

35、他的父亲是个实用主义者,一位小资本家,勤劳聪明也功利世俗。而卡夫卡更像一位理想主义者,敏感高尚且不切实际。

36、“他必须离开这儿,”妹妹喊道,“这是惟一的途径,父亲。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可是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可是这头动物现在却在迫害我们,驱赶房客,显然是想占领整幢寓所,让我们露宿街头。

37、100年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和现在一样备受推崇,卡夫卡也是一位养生爱好者,他几乎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咖啡也不碰,极度自律。

38、卡夫卡与女友菲利斯长达五年的爱情关系同样使卡夫卡备受折磨。他一边与菲利斯保持着恋爱关系,一边与菲利斯的好友格雷特纠缠不清。1914年7月,卡夫卡来到柏林,准备与两人一同出发去度假。但此次出游永远也无法成行,第二天早晨,早已知道卡夫卡与格雷特之间纠葛的菲利斯对卡夫卡发出质问,甚至连未来的岳父也专程赶来审判这个罪人。然而,在整个审判期间,卡夫卡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法官并非女友菲利斯,而是他心中早已存在的罪恶感。在这场判决结束的第二天,卡夫卡便投入《审判》的写作之中。

39、工程师面对的权力有着一个漫无边际的迷宫的特点。他永远也无法到达它那些无穷无尽的通道的尽头,永远也找不到是谁发布了那致命的宣判。所以他跟约瑟夫·K面对法庭,或者土地测量员K面对城堡时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身处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般的机构,他们无法逃出,他们也无法理解。

40、他又滑下来回复到原来的姿势。“这么早起床,”他想,“简直把人弄得痴痴呆呆的了。人必须要有足够的睡眠。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后宫里的贵妇。譬如每逢我上午回旅店领取已到达的订货单时,这帮老爷们才在吃早饭。我若是对老板来这一手,我立刻就会被解雇。不过话说回来,谁知道被解雇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就会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他非从斜面桌上掉下来不可!坐到那张斜面桌上并居高临下同职员说话,而由于他重听,人家就不得不走到他跟前来,这也真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工作方式了。嗯,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我就一定把这件事办了。那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

41、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42、恋爱中的人会对未来抱有某种幻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另外,爱情也会使一个人高度敏感,特别是对对方的行为产生情绪化反应。这不仅带来不安全感,但也伴随着满足感。通过以上特征可以判定爱情的质量。

43、最后一个点燃弗兰茨·卡夫卡火苗的女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多拉·迪亚曼特,1923年,卡夫卡在波罗的海附件疗养时认识了她。与多拉的恋情让弗兰茨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完整的恋爱关系,为了她,卡夫卡离开布拉格,搬到柏林与她同住,即使生活清贫,也非常幸福。

44、“流浪的犹太人”是圣经传统中的一个角色。据记载,耶稣在前往髑髅地的路上被十字架的重担弄得疲惫不堪,便停下来靠在一个名叫阿哈斯维鲁斯的犹太人的房子里休息。阿哈斯维鲁斯被这种对他的房舍的虚张声势的亵渎所激怒,粗鲁地命令基督离开。耶稣温和地看了阿哈斯维鲁斯一眼,说:“直到我再度降临之前,你将一直在地上流浪!”阿哈斯维鲁斯被救世主眼中的斥责挫败,在内心承认了这判决的力量和权威。然后他服从了基督的命令,在懊丧与悔恨中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从那以后,他永远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徒劳地寻找坟墓和安息。

45、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46、      1949年年底到1950年年初,朵拉访问了以色列。她动身之前写道:“有一个孩子并且到巴勒斯坦去,这是弗兰茨的梦想。如今我有了一个孩子——少了弗兰茨,并且要到巴勒斯坦去——少了弗兰茨,但是拿着他的钱买了去那里的票。至少如此。”卡夫卡去世后,考虑到朵拉没有经济来源,卡夫卡的家人与布罗德同意由朵拉领取卡夫卡著作的版税。朵拉在以色列有了终于回家的感觉。大约四个月后朵拉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以色列,她留下了一只装有衣物的箱子和一直随身保存的卡夫卡曾经用过的梳子,她答应很快就会带着女儿回到这里。但是,由于健康的原因,朵拉已不可能重返以色列了。

47、“啊,天哪,”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痒,便仰卧着慢慢向床头挪过去,好让自己的头抬起来更容易些。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了白色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立刻又把腿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引起他浑身一阵战栗。

48、可是格里高尔不得不暗暗对自己说,甚至连这种奔走他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父亲跨出一步,他就得完成大量的动作。他已经开始感到气喘了,从前他那只肺也不太强。他正这样跌跌撞撞往前冲,为了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奔走上,几乎眼睛也不睁开。他愣愣怔怔除了奔跑根本就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可以拯救自己,几乎已经忘记自己是可以随便上墙的,这里的墙壁当然都让精雕细镂、布满尖角和花边的家具挡住了──这时,有什么东西轻轻抛出,飞落在紧挨着他身边的地方,在他前面滚动起来。那是一只苹果,立刻又有第二只向他飞来,格里高尔惊吓得站住了,继续奔走是没有用的,因为父亲已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49、我一再遇见的那一个拒绝我的人并不是说:“我不爱你。”而是说:“你没法爱我,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你痛苦地爱着你对我的爱,而你对我的爱却不爱你。”由此可知,说我经验过“我爱你”这句话并不正确,我只经验过等待的沉默,应该由我说“我爱你”来打破的沉默,我只经验过这个,没有别的。(卡夫卡,日记,1922)

50、卡夫卡并不仅是一个不喜欢办公室工作,一心扑在写作上的书呆子,事实上,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喜欢去电影院,饶有兴趣地读科技界的各类新闻;他喜欢旅行,在水面上认识新的国家;他是游泳健将,在布拉格时,就很喜欢划船。

51、可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办公室属于神奇的世界?

52、今天,城市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剧了这种异化,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类异化处境和现实的作家,他就像是一个时代的先知,洞察着21世纪人类正在塑造的文明。

53、卡夫卡的全部作品被称作“反对异化的一场长期斗争”,“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何处,不得而知。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卡夫卡所指,不仅是他所生活的社会,即资本主义制度,也是整个人类的存在。英国诗人奥登说,“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史上最霸气运动会口号(1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