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74句精选句子)

2023-09-25 10:56:14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2、欢迎大家投稿,来稿不限题材,择优选登有惊喜(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5、有点像绕口令。我曾经也百思不得骑姐。这话要是放在日常伦理里面说得通。王阳明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行,那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孝顺父母的知。

6、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显然不是讨论那些深山里的花花草草、隔壁村的村花是不是存在,而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7、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8、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9、断念贵早,念头方萌之时就要立刻断掉!必须够狠够快!千万不可让邪念发展壮大,不能让其得势!先生用到了“斩钉截铁”这四个字,很给力!不可姑且纵容,必须斩立决!很多新人来到戒色吧,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戒色,比较盲目,脑子里还有许多思想误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戒色文章才能渐渐入门,戒色文章不一定要看得很多,但一定要吸收得特别深!一定要彻底领悟前辈的思想精髓,并且付诸于持之以恒的练习,先生曾说过:“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这句话一针见血,一定要奋发冲天之志,勇猛练习断念!把断YY口诀真正练到家,把口诀的含义真正吃透,并且在一次次断念实战中反复体会,不断提高。一定要精于实战,不能流于空谈,必须让实战意识入骨入髓,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0、这是王阳明晚年最为珍视重视的提法。怎么叫“致良知”,有总结的四句教:

11、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2、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13、他是名校弟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生,师从当代哲学大师汤一介先生。

14、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5、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6、当然,时时刻刻都依良知做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7、释义: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8、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9、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20、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21、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2、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23、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4、释义: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25、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26、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27、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28、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29、小偷有点懵逼,摸了摸前胸后背,很诚实地说,这个真木有。王阳明说,这个可以有。然后,他就像个老流氓似的,让小偷脱衣服。小偷不敢不从,脱,脱,脱……脱到内裤时,有点小羞涩、小犹豫了,不知道官人到底什么取向啊?!

30、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31、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32、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33、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34、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5、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36、解析:先生这段话比较严厉,很发人深省。一个人如果过着邪淫放纵的生活,那简直连禽兽都不如,很多撸者都形容自己为行尸走肉,心里有很多邪念,甚至是变态的邪念,整个人充满着邪气,撸管前纯真无邪的眼神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是禽兽般邪恶的眼神。大脑被邪念所占据,过着隐秘的堕落生活,这种生活状态非常糟糕,在那种状态下很难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一个邪淫的人往往是脾气暴躁的,很容易给别人带去负能量。曾国藩的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印光大师的开示:“若不以学圣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要好好学习圣贤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果让自己沉迷于邪淫放纵的生活,那将来的前途就相当黑暗了。人有五常和八德,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万恶淫为首,邪淫会导致伤身败德,最后八德全废,进入禽兽不如的低劣状态。先生云:“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要懂得遵循天理而生活,要断除邪念,好好培养自己的正念。

37、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38、释义: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39、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40、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41、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42、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43、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44、乍一听还是有点懵逼。你一看花花草草,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你问过花的感受吗?这好像还是有点狡辩。野花也是有尊严的,就算它是寂寞开无主,也不能否认人家的存在吧?

45、但人存政举,使奉行不至;则革弊之法,反为流弊之源。

46、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47、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48、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9、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50、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5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52、解析:这条开示是讲对境实战的,人必须经得起境界的考验,现在这个时代邪淫泛滥,生活中和网上会有各种诱惑,你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立得住!对境不动心是内在力量的表现,是需要不断修心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毁誉荣辱、各种色情的诱惑皆不稍动其心,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泰然处之,高度稳定、处危不动、处变不乱,每临大事有静气,必须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千魔不改,万魔不退!诱惑再大,你这里都心如止水、视而不见。上网时很容易遭遇诱惑图片,定力差的戒友,他的视线就粘上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开始意淫和找黄了。戒色高手看到诱惑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平静得很,在一次次对境实战中,他的定力变得越来越强。之前有的戒友说要看黄来磨练定力,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看黄会导致暗漏,严格来说就算破戒!一位戒友说:“就在第10天早上的时候,欲望非常重,邪念纷飞,怎么断也断不掉,心魔像疯了一样地攻击我,我的脑袋快炸了,最后挣扎了十几分钟,受不了了,最后妥协了,看黄破戒了,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破戒。”一个人破戒可能是遭遇了诱惑,从而起了邪念,也可能是心魔直接入侵,比如一个人独处时,那种邪念就容易冒出来,心魔也会怂恿你去看黄,怂恿你去试,把你拉入怀疑和诽谤。我们必须要学会识破心魔的阴谋诡计,坚定自己的戒色立场,绝不动摇!在实战中感觉自己断念不行,那就要在平时狠下功夫练习断念,断念如断砖,是需要一个练习提高的过程的,看过一位练铁砂掌的师傅,一掌下去五块砖就裂了,人家也是练出来的,每天都在练,那个手掌练得跟熊掌一样,真的下了很大的苦功,最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感觉他断砖像切豆腐一样容易。戒色高手断念轻松而容易,同样也是练出来的啊!不断练习,功力就会逐步深厚起来。断念就是上阵杀敌,断念就是刺刀见红,戒色最根本的就是要赢得断念实战,在对境时一次次磨练,看看自己是否动心了?不动心是最好的,能够做到念起即断也很不错。要立得住,真的很不容易,你的定力必须足够坚固,像金刚山一般坚固,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阳明先生云:“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必须拿出一股狠劲和拼劲,不能坐以待毙,你必须不顾一切地强大起来,唯有强过心魔才能不破戒,否则就无法摆脱被奴役和蹂躏的悲惨命运。狠狠地学,狠狠地练,狠狠打击心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实干、真干、狠干!

53、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54、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

55、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5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57、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58、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59、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60、释义: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61、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62、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63、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64、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知善知恶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65、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66、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67、中央d校教授刘余莉:落实中央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6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69、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70、释义: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71、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72、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73、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于宽容的名人名言(72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