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在线观看(72句精选句子)

2023-09-23 09:53:38

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在线观看

1、苏格拉底(西元前470年到西元前399年)是西方哲学史最闻名的哲学家,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当于汉语文化圈中的孔子。(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在线观看)。

2、  苏格拉底差别:“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您的意见是?”为苏格拉底的聪明所折服,波鲁斯连语气都开始恭敬起来。

4、“可你明明没有做错,结束自己的生命固然遗憾,但比起余生活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之中,一死以留名不是好些吗?像项羽一样。”小雅红了眼眶。

5、  没有理性探究爱好的人,或者说,不喜欢思考和讲理的人,对苏格拉底法是不会有好感的。苏格拉底跟美诺及其童仆扯淡时,美诺的朋友阿尼图斯(Anytus)也在场。美诺跟苏格拉底聊得津津有味,阿尼图斯却如坐针毡。他和苏格拉底也有一段交锋,但他招架不住石匠咄咄逼人的发问,话不投机,中途愤然离场。阿尼图斯耿耿于怀,一直到苏石匠古稀之年,也没有不放过这个讨厌的话痨。他跟两个伙计联手,利用一部有关苏格拉底的喜剧,指控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把他告上了典雅法庭。(12)虽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他那部夸张搞笑的喜剧中有丑化甚至污蔑他老师的嫌疑但是法庭以苏格拉底蛊惑雅典青年判他有罪并不冤枉。这个该死的老石匠不解风情,不识时务,经常用反讽术和产婆术,刺激年轻人主动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怀疑一切,检验一切,不但为独裁者所不容,也让民主专政的拥趸们暗中不爽,心惊肉跳。苏格拉底最后被判死罪,毒杀在狱中。这个说了一辈子废话的大师居然就这么死在了他引以自豪的反讽术和产婆术上,不能不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悲剧。但我个人隐隐觉得这更像是一出喜剧——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死,最后一次践行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反讽艺术。这个空前绝后的行为艺术创意十足,惊天动地,令人感佩!

6、老人在街上大喊道:“哪位可敬的市民,关心自己的灵魂,请来与苏格拉底对话吧!”

7、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8、  苏格拉底:那么,这个大正方形是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几倍?

9、  苏格拉底本身相貌非常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会遭她无礼谩骂。

10、那么,为什么用“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句话形容苏格拉底呢,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比老子还神秘人物,没有作品!没错,他没有作品依然被现在人追捧。

11、卡夫卡日记的意义在于,让读者从最真实的记录中发现他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看到他对教育制度、社会伦理的讽刺和批判;从哪怕是重复啰唆的话语里,读出他内心的愤恨、矛盾、焦虑、不安和渴望、向往及偶尔出现的幸福;从日常记录中读出他非常人的一面,躯体的痛苦、精神的压力都无法阻碍他对写作的热忱。他只有写作,他只要写作,婚姻、爱情、家庭、工作对他而言都是写作的负累。他想逃离生活,逃离家庭,逃离爱情,一度想要辞掉工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写作的追求。

12、小雅出现在一片沙漠上,此时的天空中闪烁着红色的“公元2119年12月29日20:00”的字样,闪烁三下之后,光熄灭了,天空又恢复了平静,唯有几颗寂寥的星辰点缀。

13、  学生们说: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我们要么选早了,后面又有更大的;要么选晚了,漏过了最大的。

14、与司马迁告别后,小雅慢慢前行,太阳已然升起,沙漠渐渐在身后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洲,涓涓细流汇成一条小河,潺潺流淌着。两个身影沿河岸缓缓走来,小雅认出其中一位是孔子。看到小雅后,两个人都停住了,孔子上前一步,欠身作揖,小雅连忙回礼。孔子也是小雅为数不多了解其生平之人。她翻史记的时候曾看到司马迁引用《诗经》的话评价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懊悔着刚才为什么不让司马迁再多等一会,他们可以真正地交流一下。

15、苏格拉底接见了他,坐下以后,苏格拉底问道:

16、但现实中更本质的冲突不是来自于勇气和懦弱,而是来自于反抗的勇气和承受的勇气,拒绝乌托邦和追求它一样需要勇气。

17、均衡,我喜欢这个词,它表明一切上升或者坠落或者旋转或者破碎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

18、“我叫阿尔西比亚德思!我曾与苏格拉底先生在同部队作战,此乃我亲眼所见。”阿尔西比亚德思的口气十分激动,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他的真诚。他继续道:“战争中大家都佩服苏格拉底先生的勇敢、坚忍与自律。有次在冰天雪地的高山上行军,所有人都因草鞋不够暖和而抱怨,有个人光脚比一般士兵走得还快,那就是苏格拉底先生。”

19、  童仆犹豫一下说:不是4呎,就是3呎了。

20、“哦?愿闻其详。”苏格拉底仍是一副谦和安详的样子缓缓说道。

21、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22、  苏格拉底健谈在雅典城邦是出了名的。其门徒柏拉图(Plato)和色诺芬(Xenophon)辑录的对话显示,苏格拉底是一个超级话痨,一个十足的废话大师。对于忙于实务的人来说,人生的不幸莫过于被苏石匠这样的话痨逮住,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扯。那些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对他倒是青睐有加,时常请他过府叙话,打发时光,顺便学点知识和美德。苏格拉底说废话的天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经常通宵达旦,和那些哈苏青年天南海北地神侃。侃着,侃着,一不小心他就成了西方有史以来第一号哲学家,成了西方教师职业的祖师爷。其中还真有他夫人的一番功劳,正如他本人所言:如果你娶到贤妻,你会很幸福;如果娶到恶妇,你会成为哲学家。(2)

23、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自己的奥妙。

24、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25、世上本没有深邃,“话只说一半”说得多了,也便有了深邃。

26、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27、他的完美在于:在每一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

28、  唯一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在弟子们面前像个老顽童,没大没小,装傻充愣,有失师道尊严。弟子们跟他嘻嘻哈哈,对他一点都不恭敬。哪像正襟危坐的孔老夫子,小的们在他老人家面前必定是毕恭毕敬执弟子礼。苏格拉底就差远了。在柏拉图整理的《对话录》中,常见学生们直呼其名,嘲讽他穿着邋遢,打扮古怪。学生们反驳他,顶撞他,有时还恶作剧,捉弄他。苏格拉底在家里受尽悍妇的鸟气,在课堂上还被学生欺负,真是天底之下第一倒霉男!这怨不得别人,要怪就怪他自己。他老是问学生这个,问学生那个。有些学生都被他烦透了。说不定学生暗地里都在笑骂:世上哪有这样的老师?一问三不知。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上来,倒反过来问我们,好像我们才是老师。

29、卡夫卡日记中有一些反复、断裂、混乱的地方,这是卡夫卡内心矛盾的一种体现,卡夫卡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不了解卡夫卡的人,看到这些会觉得他是个头脑混乱的疯子,但这或有意或无意的笔触正是卡夫卡那段时期精神世界最真实的反映。读者从日记里看到的,卡夫卡也看得到,作为一个只对写作葆有热忱的人,卡夫卡清楚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的用意,也知道它在读者眼里或许会呈现出怎样的卡夫卡。比如他在日记里写道:“可以想象在过去三四年里,同样内容出现了一千次。我毫无意义地消耗着自己……”

30、  苏格拉底:那么,这个大正方形是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几倍?

31、  童仆指着一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说:是比它面积小一倍的这个正方形从一个角的顶点到它对角的顶点的距离。

32、苏格拉底补充道:“或许我解释的不够清楚,我再换个方式提问,强者是会像无头苍蝇般乱冲,还是懂得去分辨对他好的东西,避免对他不好的东西?”

33、私下的金来沅,低调如此,随性如此,让渔人想起了元彬:演戏之外,过着自己最喜欢的生活。金来沅说努力做一个好人,一个好演员。又让渔人想起柳俊烈;人生也不是追求完美,只是活着就努力做个好人,工作就努力做个好演员。这样的想法很自然,这样的人生路也很自然。

34、  童仆起初还自信满满,现在却面露难色。他沮丧地告诉苏格拉底:先生,我不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呎。苏格拉底非常满意,他用反讽术迫使这个自信满满的小屁孩承认自己并不知识问题的答案。但是,使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仅仅是苏格拉底法的第一步,而不是苏格拉底的目的。他并未罢休。

35、  面对以上评说,有的人可能会替苏格拉底鸣不平:你们以为提问不重要吗?一个人有了疑问和困惑,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才会真正去思考和探究。没有问题,哪会有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没有问题,哪会有探索和进步的方向?回答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重要,用适当问题刺激学生思考比给学生现成的答案更有意义!

36、2010-2011年间,两人在一起钓鱼的日子加起来有四五个月,每天同吃同睡。

37、《屋塔房小猫》,收视率逼近50%,演活了那个时而调皮时而真诚,在女主的帮助下,一步步改变并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检察官的大学生李庆民。

38、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39、小雅感到一股逼人的寒气。前方出现了一个行走的人影,在曙光的背景前呈黑色的剪影。影子的主人身着破旧的长袍,身躯有些佝偻,小雅快步走上前去。那人扭头看看小雅,他的脸像干裂的土壤一样脏和皱,双眼却很有神,眸子映着曙光。

40、天空开始闪烁着2119年12月29日22:00的字样,唯有这个整点报时的闪烁还提醒着小雅还在游戏进程之中。时间快到了,小雅恋恋不舍地打量着眼前的虚拟世界,孔子与苏格拉斯沿着河畔讨论着,司马迁仍在寻找史料的路途中,每个人在他的位置上或思考或奔波,刻画着人类文明这一古老而又崭新唱片上的每一个音符。

41、  柏拉图问他的导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带他来到一片森林前,

42、  中国的老师尊孔夫子为鼻祖,西方的先生拜苏格拉底(Socrates)为宗师。殊不知孔夫子乃是世上最懒惰的老师,苏格拉底则是史上最无知的先生。苏格拉底也很懒,跟孔夫子一样述而不作,一辈子光说不写,更不用说出专著。要不是徒子徒孙们勤于记录他们的言论,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两千多年前东有孔子、西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比孔夫子更过分。他从不怕在学生跟前丢尽颜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停地向学生提问请教,整堂课都让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更过分的是,他一旦逮住人家回答中的毛病,就会没完没了地追问。咄咄逼人,令学生难以招架。孔夫子则不同,他一贯懒于主动施教:你不愤,他就不启;你不悱,他就不发;他举一隅,你不以三隅反,他就懒得跟你再啰嗦。苏格拉底倒是蛮积极,长于用反讽术令学生难堪,发现自己的无知。人家好不容易承认自己不懂,他还不放过,穷追猛打,不停地发问,折腾学生,直至学生穷尽平生所学将这个愚笨的老师教会。这伙计竟然脸都不红,给这套忽悠术不正经地取名为“产婆术”,还自称是“知识的产婆”。虽然有人怀疑这是柏拉图给他取的绰号但不管史实如何,苏格拉底都因为他那套雷人的忽悠术而载入了教育史册。

43、  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一贯策略是,先用反讽术使自以为知者发现自己的无知,再用产婆术使这个自认无知的人发现自己的知识。后世的哲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苏氏反讽术,视之为哲学探究的一种范式,甚至于说“恰如哲学起始于疑问,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的生活起始于反讽”也有个别哲学家把它当作苏氏独有的一套教育程序加以研究,推荐给了教育界(5)7~教育界对苏氏反讽术似乎并不感冒,仅对苏氏产婆术稍有兴趣。譬如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及其追随者就曾经用这种方法忽悠小朋友去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他们正义取向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或许因为如此,如今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倾向于认为苏氏产婆术仅适用于促进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其实不然。苏格拉底不仅用反讽术和产婆术与人探讨“正义”、“神圣”之类的伦理问题,他还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用此术忽悠别人。

44、活着是一个不断省察和探究的过程。我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的乡镇中学教书。那是我的母校,初中高中都在那里读,在读书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精神需求被老师漠视,对教育很不满,所以就想我来做老师,至少安抚和支持一下那些和我一样有精神渴望的学生们。但世界不是简单的理想,你每走一步,它都会出很多难题让你去解答。在乡镇中学,和自己当初的老师成为同事,他们对教育就是那样的看法,还热心地指导你要你成为他们的样子,包括生活也是,上完课就打麻将或者在办公室说各种闲杂话,这单一和固化的环境总有一股力量逼着你成为他们的样子。我自己关门读书,和他们格格不入。三年后,我不想再待了,想离开,想走得广阔些,于是辞职,到广州。大学的时候,因为和别的同学不同,同学们都说邓良出来肯定会饿死,我找校长提出离职,校长也是警告我出去会饿死,家里父母自然也担心,因为在他们的认识里读大学就是为了这个铁饭碗。但不管怎样,要走。迎向未知,敢于去开始,是重要的。只是在坐车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背叛乡村的不安和隐痛。——这是一种典型性的境遇,大家可能相似,都从农村出来,都走到了都市。我不清楚你们怎样,我觉得这境遇里有着我个人的秘密: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有着一种天然的人生态度上的卑微,对物质现实的那种宏大一直无感,对底层劳动者一直心有抱歉,举个例子,有同学问,老师你是否过上了经济自由的生活,我一惊,我从来没想过自由和经济的关系,我有的只是最朴素的生存概念,生怕越过雷池成为上层人。但另外一面,我对农民心理的保守和狭窄充满警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勇于成为流浪者,把自己抛出去,成为一个可以面对未知的人,成为一个心里有着自主尊严的精神贵族。

45、其实金来沅小时候希望成为篮球国手,后来因为负伤未进,才转战娱乐圈。

46、  苏格拉底:那么,在这个16平方呎的地盘上,用土填掉多少才会得到8平方呎的地盘?

47、“你要去哪呀?”小雅随口问着,脑中映出的确是被自己反反复复翻过几遍的《史记》,小雅自诩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这是她在查阅一个世纪以前的资料时捡到的一个词汇,她很乐意用这个身份来安慰自己,顺便为读不懂那些文史类的书籍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史记》是为数不多被小雅完完整整看过三遍以上的书,她敬重司马迁,敬重他身上带着如他写下的史书宏篇那般的厚重感;也敬重他在书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抒发自己的情感。《史记》,既是开创,也是绝唱。没有《史记》,史学有可能就此中断,没有私人著述的前四史,没有二十四史的史学积淀,更没有穿越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小雅心里这样认为。

48、从卡夫卡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唯一的热爱就是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他的工作、婚姻、社交等都是围绕着能够让他专心写作、为写作创造条件展开的。卡夫卡是一个内心羞怯、矛盾和自我封闭的作家。他一方面想要融入世俗,让家人满意,为此也曾试图承担一份婚姻,尽管他本人对婚后一起生活、对性没有一丝兴趣,甚至有极大反感;另一方面却极其厌倦世俗生活,想要逃离,灵魂的自由是他毕生的渴望,而只有在写作中,他的灵魂才是自由、满足的。

49、《报任安书》中完美地回答了苏格拉底先贤提出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怎样度过这一生。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回答。

50、  苏格拉底问:这个8平方呎的正方形,它的边是什么呢?

51、这篇中对手“波鲁斯”是一位辩士的名字,而“阿尔西比亚德思”则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的人物,因为这篇该人物曾提到苏格拉底在战争中的勇敢表现。

52、金来沅还有个绰号,叫“小老头”,意指他个性冷静。

53、  苏格拉底算不上什么才子,也不是什么达人,他不过是古代雅典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年轻时参军服役,却乏善可陈。苏格拉底既无军功,亦无石雕传世,前半生默默无闻。幸亏有太太长期给予磨练,年届不惑时他那平凡的人生终于出现转机。夫人赞西佩(Xanthippe)个性强悍,脾气暴躁。火气上来了,她敢端来一大盆水当众把老公泼得全身湿透,敢在大街上撕扯下老公的外套,让他丢尽颜面。这个史上最强的悍妇弄得她那邋遢老公心烦意乱,百无聊赖。苏格拉底实在忍受不了河东狮吼,经常天一亮就跑出家门,整日在雅典广场和街道上闲逛,逮着年轻人就跟人家聊天扯淡。

54、苏格拉底的声音有些尖锐刺耳,口气却诚挚动人。路人不少,有人放慢脚步打量著,却没人真停下来与他对话。

55、  苏格拉底见童仆承认自己无知,又大加安慰:小兄弟,别说得这么早。你说你不知道,其实你是知道的!你看,这个16平方呎的大正方形,有几个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

56、“年轻人,你的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了,你已经是一个学识很渊博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57、互相问候过后,孔子旁边的人先开了口:“我是苏格拉底。我与仲尼刚刚在讨论一些关于理想、生命与教育的小问题。”

58、  苏格拉底在天有灵的话,肯定很难接受上述批评。他可能反驳说:我也想少花时间多教知识,可是我没知识,没文化呀!8平方呎大小的正方形边长究竟是多少,还是那个小孩子告诉我的呢!就算我事先知道答案,那也是我的知识,我没办法从外部把知识灌进那个小朋友的心灵或头脑当中。小杜说得好,知识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也不能像馅饼那样切成小块让大家分享。同样的道理,信仰不是钉子,不能用榔头敲进人的脑子里;态度不是膏药,不能贴在人的心上(10)知识和美德就在人心之中,所需要的不过是在对话中进行回忆和追索。对话、回忆、追索是一个个的过程,当然需要时间。不花时间,不折腾,怎么可能有充分的思考、深入的探究?怎么可能唤起内在的知识和美德?真理就是折腾出来的,好学生也是折腾出来的。何况,我折腾学生,学生乐意。实际上,学生们被我折腾得乐不可支,折腾得热爱思考,热爱智慧。说一千,道一万,教育就是一项消磨时光的事业嘛!

59、  苏格拉底算不上什么才子,也不是什么达人,他不过是古代雅典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年轻时参军服役,却乏善可陈。苏格拉底既无军功,亦无石雕传世,前半生默默无闻。幸亏有太太长期给予磨练,年届不惑时他那平凡的人生终于出现转机。夫人赞西佩(Xanthippe)个性强悍,脾气暴躁。火气上来了,她敢端来一大盆水当众把老公泼得全身湿透,敢在大街上撕扯下老公的外套,让他丢尽颜面。这个史上最强的悍妇弄得她那邋遢老公心烦意乱,百无聊赖。苏格拉底实在忍受不了河东狮吼,经常天一亮就跑出家门,整日在雅典广场和街道上闲逛,逮着年轻人就跟人家聊天扯淡。

60、正如卡夫卡所说,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灭绝人性的严肃感在任何地方都感受得到,尤其在那种极度注重实际的、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藏于细节描述之中的、深具讽刺意味的准确性当中,它不仅出现在短篇小说中,也出现在日记里。

61、“你相信一切的价值与规范都是强者制定的?”苏格拉底道。

62、  “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63、  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一贯策略是,先用反讽术使自以为知者发现自己的无知,再用产婆术使这个自认无知的人发现自己的知识。后世的哲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苏氏反讽术,视之为哲学探究的一种范式,甚至于说“恰如哲学起始于疑问,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的生活起始于反讽”也有个别哲学家把它当作苏氏独有的一套教育程序加以研究,推荐给了教育界(5)7~教育界对苏氏反讽术似乎并不感冒,仅对苏氏产婆术稍有兴趣。譬如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及其追随者就曾经用这种方法忽悠小朋友去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他们正义取向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或许因为如此,如今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倾向于认为苏氏产婆术仅适用于促进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其实不然。苏格拉底不仅用反讽术和产婆术与人探讨“正义”、“神圣”之类的伦理问题,他还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用此术忽悠别人。

64、  苏格拉底又是一阵大笑,转过身对美诺说:看见了吧?我并没有教这个小孩子任何知识。我只不过提出了一些问题,一步一步地让这个自以为是的小孩发觉自己的无知,再一步一步地让这个自以为无知的小孩逐渐回忆起他灵魂中固有的知识。他的几何知识是他本来就有的,我提问只是在帮助他回忆而已。

65、在现今生活里,每个人都对工作有或多或少的排斥和不适应,在家庭关系中也会需要空间和独处的机会,在爱情里也会不断试探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脾性和生活习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执着的追求和偏好,不管是读书、旅行、音乐、写作还是游戏。所以说,卡夫卡笔下的日记,将一个生动、鲜活的社会矛盾体摆放在读者面前,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描述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和自己的影子。

66、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67、  瞧瞧,苏格拉底真是强词夺理。他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教他的学生还没有说累,他倒先喊累了!没有见过这么厚脸皮的老师。苏格拉底要是活到今天,说不定他不羞不臊,会给自己的这套偷懒术取个“问题导向的学习”或“问题导向的教学”之类的漂亮名字呢。

68、  典型教例见诸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美诺诚心诚意向他请教:美德是否可教?他却装傻充愣: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回答你的问题?他还忽悠美诺说:你要是能够告诉我什么是美德,我或许可以回答美德是否可教。你看看苏石匠多么狡猾,他不教学生,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反而让学生来教他!少不更事的美诺果然上当了。他兴高采烈地教导苏石匠,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男人有如此美德,女人则有那般美德。苏格拉底听过之后,一边装模作样感谢美诺慷慨大方,说自己只想要一种美德,美诺却给了他给一窝美德,一边又一本正经地向这位公子哥请教,问美诺所列举的如此众多的具体美德有什么共性?于是,美诺试着给美德下一个普遍的定义。苏格拉底继续作请教状,顺着美诺的思路不断地提问。美诺在苏石匠的连续诘问之下,发现自己给美德下的定义漏洞百出,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听了并没有得意洋洋,他继续装糊涂,向美诺提问请教,直到最后美诺得出结论说:美德就是对善的知识。如果美德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美德就可教。如果美德仅仅是某些人的“适当意见”,这种美德就不可教(8)193~2

69、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70、“您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认识你自己’,如今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

71、特装典藏版(书口喷绘)2022年1月全新上市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转正工作总结100字(9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