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如梦令(36句精选句子)

2023-09-19 10:24:49

李清照词如梦令

1、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李清照词如梦令)。

2、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李清照词如梦令)。

3、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不是也有“莫道不销魂”之感呢?

4、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5、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7、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8、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9、《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10、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11、你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然后到“试问卷帘人”,这几句不经意之间构筑了一个多样的时空场景。一句“昨夜雨疏风骤”,其实立刻展现了两个时空坐标。一个是昨天晚上的时间,但是空间呢?空间是帘外的空间。帘外夜色里的风雨,所谓“雨疏风骤”就可知帘外夜色里的风雨帘内人她不是看到的,她是听到的。夜色里的风和雨就像一首交响曲,帘内人用她敏感的内心、敏锐的听觉去感悟到雨点的疏密和风声的缓急。第二个时空场景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到了睡醒试问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早晨的时间和帘内的空间。这时候,昨夜的风雨已成记忆,可是面对着清晨的宁静,这个帘内的人,她的耳畔却似乎仍然在喧响着昨夜的风雨声。你看,这两个时空的坐标里头,暗含着一动一静的两个场景,从昨夜的雨疏风骤到清晨的静谧安宁,从昨夜风雨里的敏锐地聆听到清晨醒来回忆里满满的不能释怀。这样的两个场景既形成了那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又在两个时空之间形成一种心理的张力,让人读来,可以由此到彼,再由彼到此,反复玩味。那么这两个场景之间,她那种梦幻般的心理体验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浓睡不消残酒”。

12、ACiPoem(tothetuneofRuMengLing) 

13、这首词的每一句虽然不是特别出色,结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词、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其中“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我们可以用来形容醉酒的程度,也可以来形容人们对某一景物或事物的沉迷。

14、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15、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16、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17、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8、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19、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20、我常常回忆起黄昏时分溪流边的那个小亭子。有一次我们喝醉了酒,忘记了回来的路。大家尽兴游玩,直到天色已晚,才划着小船回来,没想到却划进了荷花之中。荷花娇艳欲滴,荷叶青翠如盖,我们拼命划桨,想要划出它们的包围,哗,哗,水声却惊起了一群正在栖息的白鸥和鹭鸶。

21、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22、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23、这10首经典的《如梦令》,虽然短小,却藏着绝美的诗意。

24、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25、《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___,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___,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___”和“___”.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6、事实上,新婚燕尔,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李清照当然有开心幸福的描写,比如说她著名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要在心爱的丈夫面前与一枝花争春、争美、争艳,这和那个曾经“争渡”的少女却也一脉相承。可是即使新婚燕尔之后,赵明诚身在太学,学业繁重。宋代的太学又是中国古代太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赵明诚每月只能回家几次。所以我个人认为,吴小如先生说的可能有些绝对了,即使是已经嫁给了赵明诚,写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李清照,这个时候她身边的卷帘人也可能只是丫鬟。当然这个卷帘人不论是丫鬟还是赵明诚,那一刻,当清晨醒来的李清照喃喃自语地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她那颗清澈、通透、敏感、对爱情充满希望,但又不自觉因为幸福的爱情反生惆怅、反生忧思的少女心便如在目前了。

27、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2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29、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0、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1、Everyenjoymentfulfilled,Iwentbackrowingmyboat, 

32、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33、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34、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35、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立志的名言二年级上册(1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