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是什么(63句精选句子)

2023-09-18 09:58:06

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是什么

1、  鲁昭公八年(前534年),孔子年十八岁。在鲁。(17)

2、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得知您将来我校宣讲孔子,我校领导和学生都极为关注。您想对我们海事的学生讲些什么?

4、(16)孟僖子卒于昭公二十四年,时孔子三十四岁。此处所记载孟僖子遣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实应为昭公二十四年之事。具体可参见昭公二十四年一条,并注中钟肇鹏先生之按语。(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是什么)。

5、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刻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6、此外,还有一些新出竹简帛书、金石铭刻等,也是需要我们予以关注的。而且,晚清以来,随着甲骨文出土发现,中国考古学兴起并长盛不衰,各类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湖南马王堆帛书、河北定县《论语》简、甘肃武威简,敦煌唐写本,新疆吐鲁番唐写本,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以及郭店楚墓竹简、上博简及清华简。每一次最新的考古发现,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围观,以及新一轮的学术研究热潮。同时,它们也为今人亲近古人及历史生活和事实真相,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契机。

7、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8、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9、孔子虽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并不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相反,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欲贵者,人之同心也”,甚至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从事比较低贱的职业而获得财富也是允许的。

10、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11、(6)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见《孔子家语·本姓解》)。

12、本系列图书采用绒布面精装,典雅精致,每本内含2个彩插,上百幅海内外古籍、绘画、唐卡图分类编入三本书,插图各有侧重、互为参照、自成一体,扫码还可以听到名家演奏的两支与孔子相关的古琴曲。

13、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孀居的母亲只好带着孔子的庶兄孟皮和孔子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14、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愍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信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15、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6、孔子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17、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出生。(3)

18、(14)钟肇鹏先生曰:“本名漆雕启,避汉景帝刘启讳,故改作开。”参钟肇鹏:《孔子、儒学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44页。

19、公元前497年,因鲁定公不再理会朝政,孔子感到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

20、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四岁。在鲁。

21、孔子父亲在孔子不到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其母颜征在带着他移居曲阜阙里,生活非常艰难。孔子小的时候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祭祀时礼仪动作。艰苦的生活,也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促使他在15岁的时候立下终生的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2、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3、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24、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25、鲁定公元年(前509年),孔子年四十三岁。在陈。

26、在公元前551年,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的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身边还有九个女孩和一个残疾的男孩围绕在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女身边。伴随着一声哭泣,一个脑袋带坑的婴儿降临了。而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最终成长为一个影响中国千秋万代的圣人。

27、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28、孔子知道后,就把母亲的尸体从颜氏墓地挖了出来,重新埋在了“防”地,他的父亲叔梁纥墓地的旁边,并对外宣称他是叔梁纥的儿子,是贵族的后代。这等于说,孔子从生活了15年的母系社会家族中“叛逃”到了父系社会家族中了。

29、                                                

30、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后,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孔子伦理的理解。由于科举制度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从汉代到19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围绕着孔子的四书五经展开。知识分子一生都在研究他的理论,不可能一辈子跳出这个圈子。可见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1、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孔子年四十八岁。在鲁。

32、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年五十二岁。由于孔子政绩卓著,四方效仿,由此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大司空迁为大司寇。孔子摄相事,佐定公于夹谷之会。

33、(1)据匡亚明《孔子评传》所注,孔子祖先避祸奔鲁,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孔子家语》,认为孔父嘉被杀后第三代(名防叔)才避祸奔鲁;一种是胡仔《孔子编年》,认为“孔父嘉为华父督所杀,其子奔鲁,始为陬人”。崔述亦疑前说《洙泗考信录》卷之一)。匡氏从后说。此处亦从。其子避祸奔鲁,在常理之中。若等第三代,时隔久远,便谈不上避祸,更不必奔鲁了。参见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0页。

34、27岁,当时的大学者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同时也在这个时候,孔子开始开班私人学校,传道授业。

35、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年三十四岁。鲁孟僖子卒,遣命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及南官敬叔师事孔子学礼。时二子年他们正式从学当在此后。访乐于苌弘。周使伯常骞问道。入后稷庙。(23)

36、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策划实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但围攻郕邑的攻势功败垂成。

37、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38、48岁,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故孔子不愿做官,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影响甚大。阳虎想见孔子,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孔子形成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为政理想和处事原则,不是不愿意做官,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要为天下人出仕,他在等合适的时机,故有“五十而知天命”。

39、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庙者:“此何器?”对曰:“此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物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者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40、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41、38岁的时候,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说:“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42、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孔子年六十二岁。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去叶返蔡,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子路行,遇荷莜丈人。陈侯起陵阳之台,孔子论道君子。自蔡返陈。

43、六月,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己于是乎奋其诈谋。夫阳虎有宠于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君富于季氏,而大于鲁国,兹阳虎所欲倾覆也。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晋,适赵氏。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

44、    从讲座《孔子的智慧》到大型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生动再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题材的文艺作品,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非常有必要做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也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市民朋友。

45、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孔子年三十二岁。周景王崩。敬王立。孔子在齐。景公欲以廪丘之邑为孔子养。辞不受。谓弟子曰:“吾闻之,君子当有功受赏。今吾言而君未行,乃先赐邑,其不知丘甚矣。”(22)弟子端木赐出生。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46、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征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

47、孔子自幼发愤学习周礼,孔子后来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他从15岁开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8、对先师孔子之生年,历来存在争议。一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如《公羊传》:“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榖梁传》:“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生”。从其说者有贾逵《左氏解诂》、服虔《左氏传解诂》、边诏《老子铭》、何休《公羊解诂》、杨士勋《榖梁疏》、王钦若《册府元龟》、刘恕《通鉴外纪》、胡安国《春秋传》、洪兴祖《阙里系谱》等。

49、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50、首先,便是要了解孔子生平,就是孔子父母先祖为谁,孔子从小到大,从出生到去世经历过哪些事情,即先了解孔子其人。我们只有把《论语》中的一句句话放到孔子生平中,它才会真正鲜活生动起来。很多人把《论语》的原意曲解了,就是因为没做好这个功夫。

51、在过郑到陈国时,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可以说是非常落魄,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这段时间是不为诸侯所用,但孔子不为所动,慢慢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境界。

52、自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显学,一枝独秀,中国从此走入所谓经学时代(以儒学为国家统治思想),绵延两千余年而不绝。孔子也被累世追封,从汉平帝时的加封“褒成宣尼公”,到唐玄宗时的加封“文宣王”,到宋真宗时加封“至圣文宣王”,再到元武宗时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由生时自称的“从大夫之后”,一直被追封到王公的待遇。在明成化、弘治年间更一度上升为大祀。后嘉靖皇帝降格为中祀,定封号为“至圣先师”。清代顺治年间一度加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改回“至圣先师”。康熙年间,一度拟议升大祀,后因故未实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是被西太后慈禧下诏荣升大祀,达皇家规制,与祭天、祭地、祭太庙、祭社稷一起,恩荣优渥,显赫无比。

53、18下午两点半,新大活50百场讲座有幸邀请到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马卫东教授来到海大,为我们带来有关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的讲座。在凉风习习的午后,细说孔子,催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54、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子年七十岁。在鲁。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子孔鲤卒。

55、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曾到山东兖州封泰山,观孔宅,祭奠孔子,并赋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赞颂孔子。诗曰:“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陬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泣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56、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也,何但鲁国而已哉!”

57、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58、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的人的行为。仁有时可以被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把它理解为对人的关怀。仪式是道德、礼仪、规则和传统的总和。

59、最后,教授为我们总结了孔子的主要贡献,以君子和新士的内涵及其转变为重点讲解了孔子提出的君子修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授在解说儒家元典精神时,指出人们把孔子提出的礼乐文化等同于封建礼教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希望能借此摆正一些偏激的学术之风。教授认为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方式看待孔子及儒家文化,多多阅读儒家经典,从而深度认识和理解孔子的思想。

60、一是认识孔子要把他放到那个时代,孟子称他为时之圣,如果把孔子的事迹放到现代一定会觉得很平凡,但要放在周代那个社会,他做的很多事情就显得很了不起;二是把他放在历史上来看,儒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影响特别深远;三是对后代的影响他的一些政治观点比如维护军权显然已经落后,但是他提倡的德与礼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61、仁,是儒家另一个重要概念。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言行,按照礼仪规定的去做,就叫“仁”。凡是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所以仁就是做符合礼仪的事。

62、道德上: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受益匪浅的拼音(3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