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全文原文(95句精选句子)

2023-09-18 09:54:48

曾国藩家训全文原文

1、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2、  我们从事学问,最要虚心,曾经见到朋友中有资质很好的人,往往悖才傲物,动辄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到乡墨,就骂乡墨不通;见到会墨,就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官;还未入学的人,就骂学院。然而平心而论,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也没有什么超过人家的地方;不光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而且还有无法让人看的地方。只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短处,所以就光看到别人的不足。既骂了考官,又骂与他一同考试而先中的人。傲气长后,就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就一生潦倒而已。   

3、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4、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能甘心淡泊名利的人,必定有很大的学问。

5、和:恶语难消 , 忍过事堪;和睦相处 , 万事谐通;(曾国藩家训全文原文)。

6、  曾国藩不仅注重自我反省,而且特别注重听取朋友的意见,从他们的建议和评价中获得自己道德修养的努力方向。   (曾国藩家训全文原文)。

7、  而在现如今,很多子女娇生惯养,这也不愿做那也不愿做,十分懒惰,养了一身懒病。之前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学生上了大学,连袜子都不会洗,自理能力十分差,读到一半退学了;经了解,原来孩子在家时十分懒惰,什么都不做,全由父母包办。

8、人生在世,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众人的帮助。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领导者,立功之后,不能一个人独占功劳。众人卖力替你干活,却得不到应有的褒奖,久而久之,必定会感到寒心。学会将功劳分给众人。这样他们对你更加忠心耿耿。

9、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0、  人们处理问题不够恰当,是因为没有把道理搞清楚。如果对事情的大小、内外都一清二楚,就自然会有好的处理办法。我所以对事情的大小内外不能遍知,是因为我不喜欢问、不善于问的缘故。   

11、  窃经心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12、  作为朝廷官员,常常会碰到忠孝不能两全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情况,该如何处置呢?曾国藩是主张孝大于忠的,如他坚决反对墨从戎,即守孝期间参与军事生活。如咸丰元年,当他在京城听说江忠源墨从戎时,他曾振振有词,力加阻止。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道光二十七年曾在家乡办团练,镇压瑶民起义。接着,历任浙江省秀水、丽水知县。大学士赛尚阿至广西围歼太平军之前,在左景桥上书言事,其中有一条提及江忠源善带兵,疏调他至军前效力。曾国藩闻此事,欲行阻止,而赛公已经出发了”。此时江忠源正在家守制,得谕旨,即与其弟江忠浚募乡勇五百人,奔赴在广西的副都统乌兰泰帐下。曾国藩立即写信给正在粤中为大军筹粮饷的友人严正基说:“岷樵读礼山中,谊为乡里御寇,然墨从戎,则非所宜。弟比有书,告其不必远出。君子爱人以德,似应如此。阁下以为然焉否也?”他以“爱人以德”的姿态,动员友人来劝阻江忠源。他还直接给江忠源写信说:“粤西盗贼方炽,足下所居,逼迫烽火,团练防守,未可以已。或有企慕谋勇,招之从军,则苫块之余,不宜轻往。期关大节,计之宜豫。”不久,再次写信给江忠源说:“吾子在忧戚之中,宜托疾以辞,庶上不违君命,下不废丧礼。”又说:“顷闻吾弟被命即行,虽军旅墨衰,自古所有。然国朝惟以施之武弁,而语文员则皆听其尽制,无夺情之召。”他还为江忠源出主意说:“所可幸者,闻尚在乌公幕府,未尝署一官,领一职,犹为无害于义。将来功成之后,凡有保奏议叙,一概辞去,且预将此意禀明乌公转达赛公,再三恳告;如不保叙,则仍效力行间,终始其事;如不允从,则托疾归去。”“若略得奖叙,则似为利而出,大节一亏,终身不得为完人矣。”在曾国藩看来,最好不要墨从戎,去了也只效力不当官,只有这样,才叫忠孝两全。他再次警告说:“君子大节,当为世所取法,未可苟焉也。”

13、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慈悲无边境,前襟后裾,处下思恭:孝道当竭力;三宜爱众:入则孝顺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长上有问必答,博爱惜生灵,成家种善根,风水无益;四戒骄傲;心高气傲。勤读圣贤书,服药无益,聪明无益,虽有悖乱之人;谦恭尚廉洁;子孙不如我,各子其子;

14、  “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原夫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15、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人刑论,岂复惜汝?耻之祖考思乃父言,纂父教,各讽诵之。”   

16、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17、  朱元璋始终对马皇后充满深情,念念不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在南京孝陵。

18、  “曾国藩自通籍后服官侍从……讲求先儒之书,剖析义理,宗旨极为纯正,其清修亮节,已震一时。平时制行甚严,而不事表暴于外;立身甚恕,而不务求备于人。故其道大而能容,通而不迂,无前人讲学之流弊。继乃不轻立说,专务躬行,进德尤猛。其在军在官,勤以率下,则无间昕宵;俭以奉身,则不殊寒素,久为众所共见。其素所自勖而勖人者,尤以畏难取巧为深戒,虽祸患在前,谤议在后,亦毅然赴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亦在此!”

19、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是曾国藩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曾国荃信中的一段话:“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这些话,毛泽东以为是金玉之言。而在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中,这一类的至理名言是很多很多的。

20、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21、  但是,在九月初五日的廷寄中,咸丰帝却埋下了一个伏笔:“曾国藩虽系署任巡抚,而剿贼之事重于地方。”聪明绝顶的曾国藩接到署湖北巡抚的任命后,立即于九月十三日(10月3日)上折,陈述了一通署湖北巡抚“于公事毫无所益”、“于私心万难自安”的道理,说自己将率后帮水师即日启行,转瞬出鄂入皖,“鄂垣善后事宜,既不能一为兼顾”,因此恳请另“简派贤员接任湖北巡抚,以重疆寄”。他在同一天给诸弟的信中说:“兄意母丧未除,断不敢受官职。若一经受职,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何以对吾母地下?何以对宗族乡d?方寸之地,何以自安?”又说:“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他一点也不掩盖自己的“好名”,然而他却想到,一旦成名,将得罪于名教,受讥于乡d,见嫉于友僚,因而深痛“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忠孝两全,真是难啊。

22、  第一部分:养心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3)

23、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是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惑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24、(10)《昌黎集》:指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文集。

25、  岳云是岳飞的长子,12岁就被岳飞带到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岳飞把岳云编到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军士,让他接受严酷战争环境中的锻炼。   

26、《中华经典资源库》合集(按朝代顺序)《论道》1-144全集(强烈推荐)

27、人生在世,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众人的帮助。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领导者,立功之后,不能一个人独占功劳。众人卖力替你干活,却得不到应有的褒奖,久而久之,必定会感到寒心。学会将功劳分给众人。这样他们对你更加忠心耿耿。

28、  然而,他对子孙们的严格与严厉,在另一方面却有助于子孙的成长。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十一月初一日,曾国藩动身进京散馆,在这之前的十月二十日早晨,他站在阶前向祖父说:“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曾星冈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祖父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藩极有影响,他写道:“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他有意重提此事,用以与诸弟共勉。在另一处,曾国藩写道:“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甚至对于祖父的那种粗暴、凛然而不可犯,曾国藩也理解为:“盖亦具有一种收啬之气,不使家中欢乐过节,流于放肆也。”曾国藩还写道:“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的性格的形成,是起了很大的影响的。所以,曾国藩对祖父终身敬服。他获得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说:“国藩与国荃遂以微功列封疆而膺高爵,而高年及见吾祖者,咸谓吾兄弟威重智略,不逮府君远甚也。”他甚至为祖父深抱委屈,认为“王考府君群威仪言论,实有雄伟非常之慨,而终老山林,曾无奇遇重事,一发其意。”

29、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30、  0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31、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32、  京城中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知道了,也就对此发一声冷笑而已。又有那些自认为是名士的人,鄙视科举,如同粪土一般,有的喜欢作古诗,有的喜欢讲考据,有的喜欢谈理学,气焰嚣张,自认为压倒了一切,而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所做的事,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也只值得发一声冷笑而已。所以我们这些人读书用功,要努力除掉傲气,戒掉自满,不要被人冷笑,然后才会有进步。   

33、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34、  学问之事,以日知月无亡为吃紧语;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   

35、  “唐英公李,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燃火煮粥,火焚其须鬓。姊曰:‘仆射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是?’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复可得乎?’若此,可谓能爱矣!

36、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37、  我对各位弟弟所期望的,不是你们能否考上科举,而是第一希望你们孝悌,第二希望你们写的文章能够传颂后世。各位弟弟如果真的能够自立,应当追求大而远的目标,而不应该一味盯着学业进步。   

38、  但是,曾国藩自己不久即碰上尴尬局面,一是母死,朝廷又命他出来办团练;二是在办团练期间父死。面对这种忠孝无法两全的局面,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姿态:出来为朝廷做事,但不受官职。但是曾国藩的本意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39、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最恶的是不给别人做好人的机会,最有德的是给含冤的人洗清罪名。

40、  自有人类以来,便有了夫妇,有了夫妇,便有了父子,有了父子,便有了兄弟:一家亲人的关系,就只有这三种。由此开始,上下左右,各种亲戚,一直到九族,都是从这三种亲人中派生出来的,所以在人类的各种关系中,这三种关系最为重要,感情不能不深厚。   

41、  朱元璋非常敬重信赖马皇后,对她提出的建议常能认真听取接纳。他曾赞扬马皇后的见解是至理名言,嘱咐女史官记下,让子孙世代遵守。马皇后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识和杰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补救朱元璋在政事上的弊病和过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42、  其意为:一个家庭只有保持俭朴的传统才会兴旺,人只有保持勤快身体才会更加健康;既俭朴又勤快的人,生活上便永远不会贫贱。

43、  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看牛放羊,还做过和尚。后来他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在战争中锻炼成一位卓越的农民军领袖。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战,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元朝统治,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朱元璋的统一事业中,马皇后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人物。洪武元年正月初朱元璋在登基大典进行完毕后,回到宫中,对马皇后说:“非后德齐安有今日,岂敢以富贵忘贫贱哉!”朱元璋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在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一直和他“忧勤相济”,“备极艰难,赞成大业”。朱元璋的全部事业中都渗透着马皇后的心血。   

44、“公众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多,特别是对高分低能的一些现象很不满意。其实精神境界低更可怕。”郦波认为,当下教育有三大块缺失:一是大众教育缺失,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象牙塔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且失衡,尤其以中小学最为严重;二是精神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更侧重能力和技术;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把孩子推到学校,其实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45、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46、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47、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48、  从曾国藩关于“三不信”的论述来看,曾国藩有时确实迂得可以。不信医药在现在看来是愚味落后的表现。曾国藩因为身体不好,只能信医药,却又想努力把它戒掉,未免荒唐。至于僧人地仙之事,属个人信仰方面的事,也不一定非要绝之而后快。如《颜氏家训》中甚至竭力宣传佛教可信:   

49、  九年中使国荃疲于奔命的“艰难”,固然在于与太平军的刀来枪往,更在于对付统治阶级内部的“漫天箕口”。同治三年四月初三日,曾国藩写信告诉老九说:“近来外侮纷至迭乘,余日夜战兢恐惧,若有大祸即临眉睫者。”金陵之战既已得手,曾国藩暂时渡过了这些“艰难”与“大祸”,而这竟使曾国藩称为“更生”!回首往事,简直令人再度战战兢兢。然而曾氏兄弟当前仍然“左列钟铭右谤书”,誉和毁同时并生,不得不令人相信:“人间随处有乘除。”最后,曾国藩终归道出了自己写这些寿诗以劝谕老九的本意:“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已寿斯民复寿身,指衣归钓五湖春”,让曾国荃懂得功成身退的“长生诀”。

50、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五种遗规——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1)

51、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52、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53、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俨恪齐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54、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55、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56、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57、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这种重视不仅反映在将其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即使在一家之内,也是把它看得十分重要的,这类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如羊祜在《诫子书》中教育儿子如何处世待人。他先从自身说起,告诉儿子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但在乡里还无“清异”之名,启发儿子应更加修养品德,训诫儿子说话要老实守信用,对人要宽厚恭敬,不传无根据的话,不要听信诽谤和赞誉的话,要谦逊谨慎,三思而后行,切忌言行无信,招来祸灾、辱没祖宗:   

58、  1857年,曾国藩在军事上受挫、心灰意冷时,父亲死去的噩耗又传到了,曾国藩便立刻率曾国华、曾国荃回籍奔丧,大有急流勇退的意思。   

59、曾国藩家训16字: 家俭则兴, 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 永不贫贱。

60、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

61、  岳飞的母亲姚氏曾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4个字,勉励岳飞要一心报效国家。岳云从父亲那里接受精忠报国的教育,加上随军征战,见到百姓受金兵蹂躏的悲惨生活,更激发他要杀敌报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他同大人们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岳飞也从不给予他特殊照顾,相反,岳飞对岳云的要求比对一般士兵的要求更为严格。   

62、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63、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

64、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之灵枢·天年》1-13全集

65、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

66、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67、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68、导读: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69、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兴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70、0志:志不立 , 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 , 事竞成;

71、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72、至于经史之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如要对之加以阅读,就应当只读一个人的专集,而不应当东翻西读。如读韩愈的文集,则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无非只有韩愈一人的文体而已。应当自我感觉到天地人世间,除了韩愈的文集之外,再没有别的书籍存在了。这一人的文集未读完,断断不可调换他人的文集来读,这也是读书宜守一个“专”字诀窍。六弟应当牢记这一点。

73、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

74、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过去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是开国元勋之李世民便把最机要的事委托给他,让他自由出入宫禁,并任命他为宰相。长孙皇后听说后坚决不同意,每遇机会便向唐太宗奏道:“我已成为皇后,尊贵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兄弟子侄占据朝廷。汉代吕氏、霍氏乱政的历史,应当引为深刻的教训,真诚希望圣明的唐朝不要用我的兄长长孙无忌作为宰相。”但太宗皇帝没有接受她的意见,终于任用长孙无忌做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长孙皇后又私下让兄长无忌一再去请求辞官,太宗没办法只好应允,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皇后知道后,这才高兴地同意了。待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从此“失一良佐”,对长孙皇后表示了深深的怀念。   

75、《诫子书》是诸葛亮为告诫儿子要成为有高风亮节、真才实学、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写的一篇短文。文中将德育和智育看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提出:不修养品德,就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勤奋治学;不勤奋学习就没有出色才干。反之,追求安乐,涣散意志,随着年华的流逝,没有什么才能,碌碌无为悔恨也来不及了:

76、  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77、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严——不严之流弊不可胜言(2)

78、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

79、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80、  岳飞自身素朴,只穿寻常百姓穿的麻布,不穿丝绸,他也不愿让家人沾染奢侈的习气,要求孩子们穿粗布衣服,吃素面蔬菜,不准饮酒。他常告诫几个儿子,要他们知道稼穑的艰难,并要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以便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81、天道忌盈,就是忌满。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82、“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83、  此次曾国藩弃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示人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而叠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宫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84、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85、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是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惑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86、  0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87、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88、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89、本文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是给弟弟的书信劝解。曾国藩一生学问不辍,不管仕途高峰还是低谷,都能孜孜不倦,以读书自娱,这也是曾国藩对家族亲人的劝解和对世人的勉励。

90、  上联警策自己,要不忘其先父“俭以养廉”的家训,能在西方的花花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下联则阐明其外交宗旨,要尊孔子所说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和《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言。这种谦虚谨慎和为政清廉的作风,深为外国人所敬重。   

91、最后,衷心祝愿看到此书的你,爱情与婚姻美满如意!关系圆融!

92、曾国藩家训下部(4)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93、★伴侣关系圆融之道★解答100个伴侣关系的问题

94、  隋朝时,有个叫牛弘的人,学识很渊博。他的弟弟牛弼却时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给射死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感恩老师的句子经典语录短(10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