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思想主张(40句精选句子)
康德的思想主张
1、康德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领域,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在漫长的形而上学史上,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些“单纯的摸索”,“未能触及问题本身”。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直接从某个形而上学方面的假设开始,而必须首先提问产生这种怀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对这类问题搞不清楚?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扩展资料这本书如同一个舞台,所要表现的如同一场人们为了获得形而上学方面的认识而上演的戏剧。演员就是哲学上的种种根本问题,剧情便是人们千方百计地试图得到准确的答案,而这些努力却毫无例外地一一遭到了失败。
2、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
3、于是,自然状态中的个人就通过一种决定来组成一个文明联合体,即民族国家,并由后者确立具有公共强制性的法律,来限制个人非社会性动因的消极作用,并由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各个社会成员自己根据法律所拥有的权利。社会因此而由自然进入文明的状态,个人也因此由自然状态而进入国家公民的状态。
4、(3)在组成物之中间是统制着规定的关系,即多样的协调而为一致性的;
5、世间万物终于有了“自己”。我们眼前所视所见,日月山川,亭台楼阁,甚至一草一木,虽然都在世界的联系网络(因果关系)之中,但是似乎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的“独立”程度,似乎也可以排列出次序来。于是,我们有了自黑格尔以后常常提到的“机械的”、“化学的”、“有机的”、“生命的”这类对“自然”的“分类”,而我们“人类”当然被划归了最高的层次。我们看到,这种按照“自己”程度的分类,以及上述“因果”、“互为因果”的区别,盖出于康德《判断力批判》。而这曾是作为古典形态的“哲学”体系必定有的内容,成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些必经阶段,而且,后一阶段必定涵盖了前一阶段的诸种特性。这样,有机的“目的论”就必定涵盖了机械的“因果性”。既然“因果性”可以“上升”到“目的性”,则作为有理智的最高层次的“人”,就有依据从“目的-完成-整体”的角度“下降”至原本为“机械因果律”所统治的领域,不仅在“理论”上把握其“规律”,而且对于“事物本身”的“个体性”,对于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经验世界”“本身-自己”作出“合理的”“判断-评鉴”。
6、⑤Cf.ChristianWolff,PsychologiaEmpirica,Renger,1738,§§25,(康德的思想主张)。
7、“审美”的“对象”,当然是“直观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在”“时空”中;但是由于它不是为经验知识提供出来的,不是理性的先验性所“设定”的,因而它所“在”的“时空”就“知识-科学”来说,就不是“确定-判定-决定”的,我们对它下的“判断”,所作“推理”,也都不是“判定性的-constitutive”,而只是“调节性的-regulative”,由此“审美对象”所“在”的“时空”,虽是“直观”的,但却不能进一步进入“因果”的范畴之必然性,对于审美对象所能够使用的“范畴”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我们对审美对象所下的“判断”,也只是徒俱形式,在实质上与经验科学判断,绝不相类。审美对象与审美判断,在形式上与经验科学相同,但在内容上,却是“自由”的,而不是“必然”的。
8、在这里见到康德的所谓美感完全是基于主体内部的活动,即理知活动与想像力的谐和、协调,不是走出主观以外来把握客观世界里的美。这和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和他的主观唯心论是一致的。
9、审美鉴赏判断这一“无功利性之愉快”特点,不仅对于解决审美鉴赏和艺术问题具有启发作用,而且给哲学思考带来的结果也是很有意义的。
10、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雄辩学等学科;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
11、康德区分两类壮美,数学的和力学的壮美。当人们对一对象发生壮美感时,是伴着心情的激动的,而在纯美感里心情是平静的愉悦。那心情的激动,当它被认为是“主观合目的”时,它是经由想象力联系到认识机能,或是联系到欲求机能。在第一种场合里想象力伴着的情调是数学的,即联系于量的评价。在第二种场合里,想象力伴着的情调是力学的,即是产生于力的较量。在两种场合里都赋予对象以壮美的性质。
12、(分析)本题属于人物思想题。题目较为简单,解题思路为思想背景+内容+影响/评价。
13、康德从他以前的德国唯理主义美学和英国心理分析的美学中吸取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源泉。他的美学象他的批判哲学一样,是一个极复杂的难懂的结构,再加上文字句法的冗长晦涩,令人望而生畏。读他的书并不是美的享受,翻译它更是麻烦。
14、康德提出的认识有限性思想,预见了后现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15、地址:德州学院七天优品酒店东山香教育1-4楼
16、 在这里我们见到崇高和道德的密切关系。
17、然而,康德说,“自然的目的”与其说是“艺术的类似物”,不如说是“生命的类似物”。(4)
18、按照康德的哲学,我们有限的理智者从事实际的劳动,谋求自身生活的“幸福”,乃是人类天然的权利;然而作为理性者,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我们的行为必须不仅是遵从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而且要求“从道德律出发”,使我们的行为不仅“符合”道德,而且还要“本乎”道德,至于此种“意愿-意志”能否在“生活”中“实现”,则与我们的行为性质无关,因为,道德只要求行为和意愿-意志为“自由”的,因而道德意志的“自由”,乃是纯形式的,只是源于“理性”并不问这种形式能否在经验现实中获得“实质”的“内容”。
19、康德认为人在纯粹的审美里绝不是在求知,求发见普遍的规律、客观的真理,而是在静观地赏玩形象、物的形式方面的表现。审美的判断不是认识的判断,所以美不但和快适、善、有益区分开来,也和真区分开来。他反对在他以前酌英国美学里的感觉主义,只在人们的心理中的快感里面寻找美的原因,把美和心理的快适等同起来。他也反对唯理主义思想家把美等同于真,即感性里的完满认识,或善,即完满。他要把一切杂质全洗刷掉,求出纯洁的美感。他用“批判”即“分剖”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识作用,称做“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纯洁的直观、纯洁的悟性,在道德哲学里探讨纯洁的意志等等。他的这种洗刷干净的方法,追求真理的纯洁性,象十七世纪里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分析学;更是把思想富饶、意趣多方的艺术创作、文学结构抽空了。损之又损,纯洁又纯洁,结果只剩下花边图案,阿拉伯花纹是最纯粹妁,最自由的,独立无靠的美了。剩下来的只是抽空了一切内容和意义的纯形式。他说:“花,自由的素描,无任何意图地相互缠绕着的、被人称做簇叶饰的纹线,它们并不意味着什么,并不依据任何一定的概念,但却令人愉快满意。”
20、“审美-趣味判断”固然不同于“理论知识判断”,亦即不同于“先验的知识判断”,而且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判断(经验知识)”,它只具有“经验知识判断”的形式。即,在判断的形式上,“这花是红的”和“这花是美的”具有相同的判断形式,但在意义上却不相同。
21、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情调,也就影响到艺术和美学的思想。在这个工业、商业兴盛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得自由的英国,独立了的受教育的资产阶级开始自觉它的地位,封建的王侯不再具有绝对的支配人们精神思想的势力。文学里开始表现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和贵族并驾齐驱。
22、 崇高的情绪是包含着想象力不能配合数量的无止境时所产生的不快感,同时却又产生一种快感,即是我们理性里的“观念”,是感性界里的尺度所万万不能企及的,配合不上的。在崇高感里我们是前恭而后倨。
23、然而,“无-非存在”同样并非人主观臆造出来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自然”作为“全体”虽非当下眼前时空中的一个“对象”,也不是“超越时空”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存在”于“思想”里,恰恰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世间”,也“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间”“有”一个“无”“在”。
24、损之又损,纯洁又纯洁,结果只剩下花边图案,阿拉伯花纹是最纯粹妁,最自由的,独立无靠的美了。剩下来的只是抽空了一切内容和意义的纯形式。他说:“花,自由的素描,无任何意图地相互缠绕着的、被人称做簇叶饰的纹线,它们并不意味着什么,并不依据任何一定的概念,但却令人愉快满意。”
25、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26、②Cf.FalkWunderlich,KantuaddieBewuβtseinstheoriendesJahrhunderts,deGruyter,200CoreyW.Dyck,EmpiricalConsciousnessExplained:Self-Affection,(Self-)ConsciousnessandPerceptionintheBDeduction,KantianReview,11(2006),pp.29—UdoThiel,TheEarlyModernSubject,SelfConsciousnessandPersonalIdentityfromDescartestoHume,OxfordUniversityPress,20
27、当然,“人”在“目的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就康德哲学来说,“人”毕竟是“判断-评鉴”的“主体”,“判断-评鉴”只是对“主体”的“理解”有意义,而并无“客观”的知识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将“目的-意志”的观念强加于“自然”的缘故。
28、艺术家创造的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日常经验的世界里,就显得似乎是“另一个”“世界”。这时候,艺术作品里所提供的“时空”,相对于眼下现实的时空言,似乎是“虚拟”的,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然而,这个“虚拟”的时空,却比眼下当前的“时空”还具“真实性”,也就是说,这个时空的“世界”,比之眼下当前的世界更高,更真实。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艺术”“高于”“现实”的意思。问题并不在于经验上的“高”“低”之分,而在于这两个世界原本重叠在一起,“现象”“覆盖”着“本质”,使“本质”“不在场”,而如今艺术家通过“自由”之创造,将“本质”“呼唤”了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就使我们这个世界体现了“另一种”的“意义”。
29、生平:伊曼努尔·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30、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31、该书是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32、“哲学”重视“目的”,乃在于它重视“完成-终结”,并不局限于“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关系中,“整体-完成”乃是“绝对的目的”,“部分”、“过程”“服从”“整体”和“完成”,而不是相反。在这个意义上,“整体-完成”“不受限制”。
33、地址:宁津县汽车站便宜居酒店一楼会议室山香教育
34、何谓“无功利性”?又有何种根据说“无功利”而又有“愉快”?
35、他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课程的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
36、叔本华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
37、在英国的文学里,这种新的精神倾向也占了上风,和当时的美学观念、文艺批评联系着。英国的新上升的资产阶级需要一种文学艺术,帮助它培养和教育资产阶级新式的人物、新思想和新道德。
38、康德对国家起源和国家制度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他对政治观念进行了哲学分析,探求一种与合理的、先验的原则相符合的理想国家。
39、古典的哲学观念孕育了古典的艺术观念,艺术的理想成了生活的理想,成了生活的“意义”。“生活”“原本”“就该”如此。应该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也就是应该的。这就是后来为席勒所阐发的康德美学思想,而这种美学,与当时浪漫派艺术思潮结合,在古典哲学的框架中,找到了自己的哲学根据,也推动了古典哲学强调理性能动功能的趋势,从而使“理性”更具“精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