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是哪国作家(51句精选句子)

2023-09-16 09:23:14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韦斯·安德森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

2、茨威格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他已无法承受这一份孤独。 

3、在韦斯•安德森自编自导的著名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男主古斯塔夫从造型到精神气质都神似茨威格。

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5、这些是我记得的,如果去查资料,从古及今,国内国外,这名单可以翻几番。虽无考证过,但我几乎可以大胆认定,作家是自杀率最高的职业,不是“之一”,就是第一。为什么作家跟自杀的距离这么近?这说来话长,今天不说,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我那篇文章:《不该死的作家》。

6、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评价道:“作者(茨威格)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茨威格写得凝练,但并不枯燥,材料建材适度,描绘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7、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告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提供了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8、1881年,斯•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9、真实是有重量的,金属老了也会疲劳的,英勇地死,是因为过度疲劳。

10、一个以“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崇高的财富”为信仰的人,用自杀的方式向这个黑暗的世界发出了最后的抗议。

11、《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12、政客们大笔一挥,茨威格整个一生奋斗的意义就变成了荒谬。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这种幻灭感:“那是一种让人神经备受摧残的感觉,清醒地睁着眼睛踏入虚空当中,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间再被赶出来……我内心最深处的任务,四十年来我为之付出全部信念力量的工作——欧洲的和平统一——全部成了泡影。”

13、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4、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5、正如人们觉得电影里的1900明明可以选择下船一样,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处在1942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茨威格,似乎也没到穷途末路的境地。

16、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17、  说三毛的死是属于第三种死亡,是指她的死与第三种死亡的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在这里,我们撇开了她是否真的在感情上和事业上已经不能够再突破的事实问题。——三毛与王洛宾的交往表面看起来有些遗憾,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生命限度决定的。他们俩,一个要说是徐娘半老,也已经绰绰有余。一个要说是风烛残年,也一点不过分。难道我们能够为他们设想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吗?那将是俗不可耐的。他们的缘分,只限于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悲剧与否是次要的,只要曾经迸发出创造性甚至激情,这就足够了。

18、作为故事和小说,它缺乏故事和小说应有的理性,或者说逻辑性,也可以说是纪律。小说的参照体是现实,是生活,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毕竟稀有、罕见,缺乏普遍性。

19、在第三种死亡观并不是最后的死亡观。在它之后,我们还可以提出“第四种死亡观”。第四种死亡观是在“后人本心理学”基础上提出的全人心理学死亡观。“后人本心理学”主张不仅要超越个人中心主义,而且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死亡观认为,一个人活着,有时甚至还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如果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终极关切,在“第四种死亡观”的意义上他仍然死了。

20、茨威格的绝命书是一个标本,是一份起诉书,是不绝如缕的振聋发聩的钟声,是世界主义者的挽歌,是自由主义者被逼至绝境的悲哈。 

21、同时作为犹太人,茨威格也不失本族人早慧、聪颖、勤奋的基因,中学时代便开始发表诗歌,且出手不凡;二十岁,还在读大学便出版第一本诗集。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22、或许他会当隐士,大隐于市,小隐于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自在;或许会遁入空门,卸掉自重,一心向灵,好吃不如茶泡饭,好活莫过晨钟暮鼓。人生在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团乱麻,两头乌黑。

23、也许正是因为当别人都在发烧、狂躁时,茨威格选择了回归自己的内心,重新审视世界、人性,所以在一战结束后的十年里,他可以很快地、平静地回到自己的书桌,迎来了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高峰期。他最畅销的作品,大多写于这一时期。

24、“人们总是认为作家的想像力会永不枯竭,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错误想法。认为作家永远能创作出取之不尽的轶事和趣闻,所有的故事都能像魔法般凭空出现。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一旦人们知道了你是个作家,就会主动送上人物与故事给你,只要你时时刻刻保持寻觅和仔细倾听的能力,这些故事就会...在你的一生中不断地找上门来。一个时时讲述他人故事的人,许多故事也会向他诉说。”

25、正因为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这些信息,给我们心里打下了底子,于是后面的一系列稀奇,我们也有准备似的收下了。

26、最可贵的要数他和罗曼•罗兰的深厚友谊。罗曼•罗兰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法国和茨威格所在的奥匈帝国是对立的。但他们的友情没有成为时代的炮灰,在精神上,二人始终是同路人,反而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通信。

27、所谓“全人”就是指超越了这四种死亡的人,或者说在这四种意义上都活着的人。

28、在此之后,茨威格把足迹遍布到了欧洲的所有地方。在他用全部的才华向欧洲发起一个拥抱的时候,欧洲也如此回馈他。并且以整体的模样。虽然他不爱英国,在看完景点后像没有方向的船四处飘荡,但在伦敦遇到了乔伊斯,还听了一大串关于都柏林的抱怨也算是扯平了。他还去当过会法语的抄写意大利语抄写员,那时住他楼上是个和瓦格纳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瓦格纳扯过家常的老太太。

2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最早出版于1927年,由最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至今仍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畅销不衰。

30、很多年以后,茨威格回忆起自己三十二岁的那一年(1913),写道:“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坦和光明。”然后,时间就到了1914年的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撕裂了一切,他风和日丽的前半生,也就此翻篇。

31、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32、著名作家茨威格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世界留下的高贵镜像。

33、一个是小说中“你”的身份是一位作家,长相好,名声大,夜生活丰富——经常深夜回家。后面这些且不说,一般都会这么设计。说说作家这个身份。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他不是作家,是富商,或者官员、演员、画家,小说真实的逻辑性就会受到一定伤害。为什么?因为这封信写得太好了!

34、1942年2月22日,著名作家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临死之前,他留下了一份绝命书。他在绝命书中写道:

35、甚至墨索里尼会特别给茨威格面子,因茨威格一封信就赫免一位医生十年重刑,这位医生曾公开向墨索里尼政府示威,而且还收留了因反法西斯被杀害的民主人士的孩子。墨索里尼会这么做因为他是茨威格的书在意大利的第一批和最热心的读者之一。 

36、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内瓦国际联盟的《智力合作》的统计数据表明,茨威格是当时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 

37、有时候我想,我这样待他是不是有点过于感情用事?但这次重读,我确信茨威格是值得尊敬的,也许他的文学趣味有些老化,但他的文学才能绝对不容置疑。

38、于是17岁他发表第一首诗歌,随即被德语界的出版者们发掘出来。作品刊登于当时代最有名的刊物《新自由报》上,而与编者特奥多尔·赫尔茨尔的第一次见面将这位少年推上了写作的永远征途。《银弦集》作者的第一本诗集初版也在二十岁的时候初版。虽然斯蒂芬鲜少提及自己的成就,但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绝不次于霍夫曼斯塔尔的才华溢出酒杯的少年。

39、茨威格生于19世纪末,恰好来得及亲身经历欧洲文化在一战前最后的繁荣和稳定,也能觉察到隐藏在这背后的停滞、老朽和虚伪。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逐渐从精神的巅峰坠落到道德的深渊,和平与人性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一败再败。茨威格目睹了这一切,开始成为一位不情愿的见证人,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高贵而残破的昨日镜像。

40、一战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都有记录,毋庸赘述。重点是一战期间,茨威格清醒地让自己游离在了时代狂潮之外。体检不合格,让他免去了服兵役,万幸地不用上前线“拿刺刀扎进俄国农民的肚肠”。他也不愿像许多作家那样,为本国参战的正义性摇旗呐喊,写一些刻意拔高的宣传文章。他坚持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肯定要做一位世界公民”,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人设”。他在战争档案馆找了份闲职,业余时间不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对战争,宣扬和平与人道主义。“和平”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主旋律,为国家流血牺牲才是。总之一战伊始,他就已经不合时宜地致力于未来的相互理解,认为欧洲知识分子之间需要建立纽带并为此付出努力。

41、爱是人类唯一有理性的活动,爱是最合理最光明的精神境界。它所需要的,便是什么也不掩蔽理智的光芒,因为唯有理智的光芒方能助长爱。

42、△电影里古斯塔夫先生的扮相显然是在向这位作家致敬

43、梅特林克与维尔哈伦成了茨威格的朋友。通过维尔哈伦的介绍,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也成了茨威格的拜访对象,再往后。罗曼·罗兰、高尔基、托马斯·曼、乔伊斯、房龙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都成了他的朋友。著名的音乐家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也成了茨威格的合作人,曾为茨威格的剧本制作音乐,茨威格在自己的别墅——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小城的别墅,接待过无数位尊贵的文化客人。茨威格曾在他的自传体作品《昨日的世界》中这样深情地说:

44、《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共有四个时间轴,韦斯·安德森特地使用了不同比例的萤幕宽比来代表不同的时代。

45、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46、“一九一四年的战争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些什么,它只是为一种幻想效劳,即,梦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而且只是那种幻想,而不是知识使人觉得参加战争是一种幸运。当时的炮灰像喝醉酒似的欢呼着向葬身之地走去,钢盔上戴着花环和橡树叶。”

47、几乎看过所有译成中文的茨威格的作品,但怪得很,提到他,我脑海里最先浮出的是一张黑白照片:

48、他选择去德国柏林读大学不是没来由的。1900年的柏林,正从一个王国首都向世界城市过渡,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大学期间,他在巴黎、伦敦各地漫游,几乎走遍了欧洲,广泛结交不同国籍、说不同语言的朋友。

49、他的根在维也纳,在奥地利,也在那一本古老的犹太《圣经》中。 

50、“人本心理学死亡”是指一个人在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有任何潜能的发挥或者创新。——因为人本心理学的核心精神强调潜能发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何以笙箫默什么意思古文(3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