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51句精选句子)

2023-09-13 16:15:11

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

1、土硬得像铁一般,他用力地一铲一铲挖下去,直到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

2、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3、在家里,孩子就是小皇帝。孩子要旅行,父母赶紧准备行李,选购机票;孩子要睡觉,父母迅速打来洗脚水、递来刷牙杯。(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

4、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5、苏洵幼年时不喜欢读书,长大后认识不了几个字。到了二十七岁,他的哥哥中了科举作了官,苏洵才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才对,于是在家专心一意的读书。一年以后,他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他想一定是自己准备不周到,于是把一年多来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从此闭门读书,不再题笔写文章。过了六年,他充实了很多学问。于是再提笔作文,顷刻间就写出数千字的文章,见解又非常独到。苏洵因为老来才求学,深知其苦,因此对两个儿子,从小就严格的督促。学成之后,就带着两个儿子到京师考试,三人都考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才华,将他的文章献给宰相韩琦看。从此苏洵的文章名闻天下,人人争读,并且学习他写作的方法。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他仍然觉得学得太晚了。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努力求学,若等到年纪大,可就后悔莫及了。何况学问乃是随身宝,以下这首诗说的好:

6、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7、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8、文化经典读本《弟子规》告诫我们:“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9、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10、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

11、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孝就是我家的家风,提到孝,我便要特别说说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曾听爷爷讲他原先是一位电工,之所以从医还是源于他的母亲,那年曾祖母生病了,病得很重,医院也无回天之力,全家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但爷爷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开始翻阅医书,不分昼夜的苦读钻研,查阅资料,脉学,汤头,配伍,针灸学等等,有时候为了找准穴位,爷爷还拿针往自己的身上扎。七天之后爷爷为曾祖母开了第一个药方,然而家里人都极其反对曾祖母喝下爷爷开的药,必定是初出茅庐,爷爷说,他当时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是,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爷爷坐在曾祖母身旁看着曾祖母喝下了那碗汤药。也许是上天庇佑,也许是人间有奇迹,第一副药喝完就有了一点点效果,爷爷此时看到了希望,后来爷爷对医学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没日没夜的学。再后来他又为曾祖母开了第二个药方,第三个药方,同时还配有针灸。曾祖母一天天的好起来了,就这样她又多活了七年,在这七年之中爷爷又是不断的学习医学。爷爷为什么有如此的毅力,我想那是对祖母的一片孝心,这份孝心,这份孝行,感动天地。这件事似乎成了一段佳话,爷爷从此在我们那里名声大噪。四十十年过去了,爷爷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如今找爷爷看病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他为别人除去病痛带去希望。

12、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

13、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14、    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

15、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

16、 家风、家训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家风、家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17、(家风家教)“我的家风故事”线上分享活动作品展播

18、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9、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20、李密边放牛边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李密只好每天帮别人放牛赚钱,但他又不愿意放弃学习,就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附近来了一位厉害的老师,就骑上一头牛出发去拜访,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他正在读的一部《汉书》。

21、刘涵绮:家风,家训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周公曾给其前往鲁国就封的儿子伯禽说,我作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身份、地位不算卑贱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而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因此你到鲁国后,切不可以国傲人。礼贤下士是周公对其儿子的谆谆教导,也是鲁国国君最早的家训、家风。孔子告诉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形成了衍圣府第(孔府)诗礼传家的家风。。东汉大将马援告诫其侄子说,“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这是马氏之家风。诸葛亮《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家风,也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千古明训。

22、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做人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美德,也是我家的家风。

23、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24、“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25、看!这就是我的家,一个普普通通的家,一个团结友爱的家,一个温馨快乐的家,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的家会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26、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27、     喜欢历史,喜欢军事,偶尔也舞文弄墨,当然学不足半车,才尚不及半斗,收罗了一下有关母亲的历史典故,和大家分享。

28、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29、重阳节是敬老节。老人是社会的功臣,家庭的财富。没有老一辈就没有下一代。

30、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31、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

32、    梁灏(963~1004)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丧父。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曾进谏宋太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教灏参议。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

33、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

34、山西孝义,是另外一个取“孝”字起名的城市。孝义的来历,源于当地两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割股奉母”和“义虎报恩”——

35、扼虎救父杨香14岁这年,曾随同父亲杨丰(有可能是三国时期之后改名杨丰的游侠杨阿若)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扑向杨丰,一口将他叼住。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好个杨香,只见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小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

36、我有时在学校和同学闹小矛盾时,妈妈就会让我把事情的经过先说一遍,听完我的诉说以后,先帮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一下。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让我第二天去和同学道歉,如果是别人的问题,她也让我站在同学的立场上想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她还告诉我做人要胸怀宽大,不要斤斤计较,这样才能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从小到大,我从来听不到父母讲邻里是非,也从不争亲朋得失,他们只是认真做人,认真做事。

37、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38、在古代,孝义林茂草丰。西山上有只老虎,脚掌扎进一根木刺,疼痛难忍,不停地哀嚎。

39、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

40、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41、春节,吃饺子是手段,全家团聚联欢才是目的。

42、    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43、    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44、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5、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尊孝道、行仁义的孝贤人士。

46、     细柳教子。《聊斋志异》的篇目,细柳如何把两个顽劣的孩子教导成才,而且老大习文,老二经商,走的完全是因材施教的路线,而且都是置死地而后生的套路,对于家有问题儿童的不妨找书来细细揣摩,说不定还能有些用处。但是基本观念有悖现代教育,是故,家长们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效仿细柳。

47、    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48、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

49、    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50、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孝心的经典名句(4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