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105句精选句子)

2023-09-12 09:57:53

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

1、老子应该正是观察到了不同气候、地形、水土塑造了不同地域人们各具特色的样貌、性格与习俗,才总结了这句,人法地。至今看来,仍然是一语道破天机。

2、《道德经》中的“自然”一词,极少在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这一意义上使用,而是用其知其然而然,不加任何人为干预,任其自然的含义。而强调坚守顺其自然的法则,其实就是“无为”,而只有“无为”才是真正地让“道”的自化自成的本性得到全面发挥,才是“无不为”。有人说,《道德经》全书的中心思想,只是在阐述“无为”一词而已,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无论“自然”还是“无为”,都是“道”的本质规定性,都是在彰显着“道”幽远玄妙和深奥神秘的深刻涵义。(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

3、这个法则源自于道的本质,道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道本有的法则就是空性。既然道遵循的是空性法则,那么天所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地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最后人也要遵循空性法则。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里主张无为。

4、人的自然是重复是习惯是周而复始是不快不慢不高不低不大不小不美不丑,是与周围人联成一气打成一片,是联动的,是顺妥的。

5、汉代的河上公,亦称河上真人,他注释《道德经》的《河上公章句》是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注本。河上公对“道法自然”一段话的解释广为流传。

6、“道法自然”的影响如此之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众所周知,这一命题是由老子提出来的,是《道德经》中的至关重要的命题,那么,这一命题在文本、语境和含义方面到底是怎样的呢?

7、可极少有人敢说,第一因就是那样的,之前再没有原因了。因为,这不符合人们的直观,感情上也很难接受,听起来就是根本没有解释问题,而是把我给怼回来了。而老子却偏偏就这么"实诚",义正言辞地说“道法自然”。如此理直气壮,居然使得很多人不敢相信这句话就是字面意思而没有引申。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去找言外之意,最后自然又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

8、我曾经讲过,“道法自然”的这个“自然”,如果要跟佛家里面的概念类比,佛家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叫“法尔”,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这个“自然”。佛家讲“万法如如”,就是诸法原本如此,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另外的主宰,这与道法自然是相通的。道法自然不是说道要去“法”一个更高的东西叫做“自然”,自然不是道之外(之上)的东西,道法自然就是道再无所法了,它就是自已如此,本来如是的意思。

9、《道德经》中,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人们对其“法”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效法”。如河上公的解释就是采用此义,他强调人效法地,安静柔和,劳作而不怨恨,有功劳而不自傲;地效法天,湛泊不动,施舍而不求报,让生长万物,却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不言,让万物自成。而道无所效法,所以自然而自然。(参看《河上公章句》)以“效法”之义解“法”,这一解释流传很广。

10、长期以来,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评道家是“自然外道”。因为他们看到老子讲“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想在一起。其实,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与佛教对立的几十种哲学思想,尤其当时同释迦牟尼佛影响一样大的几个大学派之专讲“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相关。二者并未结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么的,并无彼此互通声气之嫌。

11、答:《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章,我曾经多次讲过,你们去看一下那个讲录。《楞严经》讲“非因缘,非自然”,跟我们讲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虽然用的都是“自然”这两个字,意思是不一样的。光看表面文字的话,那就永远要打架,不但佛教跟道教要打架,道教本身也要打架,佛教本身也要打架。比如佛教讲“无自性”,又讲“自性生万法”,这不是打架吗?我们读经典,不管是读哪一家的经典,一定要有智慧之眼,不要执著于文字。如果从文字上来讲,一天到晚都要吵架,是吵不完的;今天跟这个吵,明天跟那个吵,永远是扯不清的。

12、释“法”为“法则”之义,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比起以“效法”来解释更好,在句法上,也能保持前后一致,若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效法自然”,这后一句便说不通,若最后一句解释称“道自然如此”,却改变了原来句子的动宾句式,因为前面皆以“效法”解,而唯独后面却作“本是如此”解,很难说得通。

1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15、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都不要强求,应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必须尊道而贵德,要知足、知止、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16、第四板块:儒教实修(伦理——人与人的和谐)

17、虽然老子并未给予直接的定义,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却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们,审判一个案件,可以采用了“自由心证”,随便判决学术思想的归化,乱下断语,硬是认定老子所说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学”的案日,这是千错万错,大错特错的误解。这种情况,如借用佛学名称来说,就是“众生颠倒”,“颠倒众生”,这所谓“颠倒”,是指我们在见地观念上和思想上的错误,因此而形成见惑、思惑。由于我们一直被这见惑、思惑两种认识上的不清所障碍,因此不能成道,无法彻见宇宙天地间的真谛。

18、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概括,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又会想到一句话,人生的路本来就是自己走出来的,老子所提出来的观念,他的意思是很多道理是说不出来的,而后面的两个字自然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差不多,就是要顺从的意思。

19、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20、对于一个搞书法的人,一定要明白你写的是啥,写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不然能写好才怪呢!就拿“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来说吧,到底啥意思,有多少人懂?“道法自然”啥意思,还是我来告诉你吧!

21、引言:“道法自然”具有规定老子哲学本质特征的意义。

22、“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23、“道法自然”四个字来源于《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它自己本有的法则。

24、道法自然,道本来就是自然中存在的,它是自然的底层逻辑,自然与道,就等于是算法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道与自然是一体两面,没有离开道的自然,也没有离开自然的道,他们是互相依存,互相证明,互相师法,互相转变的关系。

25、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26、然而镜子里的这个我,是这个世界上最顽固、最凶狠的“有”的存在,因为我要有一切啊!

27、“自然”从一般词义上看,指天然,非人为,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指自然界、客观对象等;指自由发展、自生自长;指理所当然、发展有据等。而老子使用“自然”这个词并不是专门指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也不是专指理所当然等。在《道德经》中,老子在多处谈到“自然”,其含义不完全一样,除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谈到“自然”之外,至少还有四处谈到:

28、不同语言、概念的系列是完全不一样,不要把“美元”的“元”和“人民币”里的“元”混为一谈。

29、"天法道",四大之间的相法只是就彼方的性质之大而转法于自身,天法道的意蕴也同前两处一致。天的意义较之地更为飘渺,是因为我们对天的认识是从日月的交替、四时、六气的变化而归总的周期性概念,但不论如何,较之于道,它仍旧只是有这些能为。而不能有所逾越。

30、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31、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32、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3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义。原意是说人的生命长寿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泛指命运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即我命在我,而富贵不在天。儒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道教说“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

35、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36、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做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说起来,老子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事迹记述不多。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个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份工作显然对于李耳先生研究学问非常方便。《史记》中还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37、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8、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39、•修道是否要出家?红尘之中,到底要如何修道?

40、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在汉代有一部叫做《列仙传》的书也记载了和史记差不多的一段故事,只不过更神奇一些。说是有一天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望见有一团紫气从东方飘过来,以为是有圣人驾到的吉祥征兆。不久果然他所崇拜的偶像——鹤发童颜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牛来到了关前。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于是老子的粉丝尹喜就缠着他请求老子在出关之前为自己写下一部著作,老子就留下了这部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的《道德经》,那么老子离开函谷关西行去了什么地方呢?请注意史记中所说,莫知其所终,根据这句话,两晋时期的道家学者们开始浮想联翩了,杜撰了一部神马都是浮云的《老子化胡经》,说是老子西行去了印度,收下释加牟尼为徒,才产生了佛教。显然这是道士们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尽管故事听起来很给力,但是绝对不足为信。在史记中司马迁还估计了老子的岁数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又说活了二百岁。他认为老子长寿的原因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位太史公还说,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以后,周朝的太史儋这个人可能就是老子,但是也可能不是,他自己也感到非常地迷惑,最后他很无奈的感叹道:“老子,瘾君子也。”在儒家的典籍《礼记曾子问》曾经记载了四次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问礼的地点在鲁国的巷d,第二次大约是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地点在周度洛邑,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的时候,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第四次在苦县,但是具体的时间不是很清楚。

41、《道德经》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对其中的“道常无为”的解释是“顺自然”。王弼深刻地指出了“无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以此观之,“无为”是“道”的运行方式,而“自然”是“道”的本原状态,“道法自然”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内在涵义是统一的,既是“道”的自我本性,也是“万物”的基本属性。

42、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43、所以,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各种版本都表明“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

44、《道德经》里面讲的这个“道”,当然是最根本的本原(本体)。没有了道,离开了道,我们才讲要修德入道,对吧?德没有了,我们才讲要行仁义,要培养这个德性。道、德、仁、义、礼,这个是一步一步从上往下掉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些仁、义、礼都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次序,这都是后天再来的,都是失掉了先天之根本之后才有的。我们在道德的境界当中,就不需要有意去行这个仁、义,就不需要谈这些事情,但是仁义就在其中,这不是否定仁义,而是更高的境界里自然就包含或超越了仁义的境界。当你没有了那个高层次的境界,那就从下面开始修吧,就需要先讲仁义,这比那个不仁不义还是好一点,离德还是近一点,一步步向这个道德境界复归。这是一个系统,是道家的判定。

45、对中国人而言,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来源无非是儒、释、道三家。儒家提倡存心养性,释家提倡明心见性,道家提倡修心炼性,三教无外乎都重在一个心字。用通俗的话来讲,即儒家让人拿得起,释家让人放得下,道家让人想得通。“拿起”与“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想得通”则是一种人生智慧。所谓智慧地面对人生,就是不必刻意于有为或无为,而是在面对任何事情或境遇的时候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平和的心态、豁达的心胸。道家用四个字为这种人生智慧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即“道法自然”。

46、《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47、显然,在李约看来,文中所强调的只有王“法天”“法地”“法道”,顺“三自然而理天下”,天下才得以安宁。原书中只有天地道王“四大”,没有“五大”,若是把“自然”也加进去成“五大”,便是“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不难看出,李约是将道家哲学基本观点儒家化,试图去掉“道”的自然本性,把“道”解释为儒家的“道统”。

48、“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双向运动或反运动,都是自然现象。无有就是道。往返的运动,或自然,就是德。德就是道内两极之间往返的关系。一是无,二是有。一生二归一。一生二归交合而生的三种德,就是自然。

49、要了解道家,必须理解老子的思想,而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读懂《道德经》,而要读懂《道德经》,就必须清楚“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50、嵇康在谈到养生时曾经说到养生有“五难”,即“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其中的“灭、除、去、绝”等词语,就是要人们摈弃后天的私欲、不为外界所诱惑而返回到生命本真,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条件下养生、修身,胜过吃药进补,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嵇康的友人这样评价他:“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诚然,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必定是有着一颗淡泊、宁静、质朴的心,从容地应对生活。

51、王弼注的《道德经》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52、道法自然是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状况,也是指宇宙万物的纯朴本性,更是指宇宙万物因其自然本性而具有的存在形式与动作方式。

53、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人类提出自然法则。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54、•致虚极,守静笃,道长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55、“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56、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指的是道的根本就是自然规律。对这个“自然”两字,我们的理解应该突破语言定义的枷锁,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自然,而是指的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人体内部和人体外部所有世界的总和。

57、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58、•师父是上天对你的恩赐,浅谈道家师徒的缘份!

59、做人如水,无色无形无味。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无限生机。故自然者,斯为美也。水乎合道,也乎合于自然。

60、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61、问: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说为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东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们人也跟它一样,也要回归到本来的出处,所以称为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师父认可这个说法吗?

62、如来,即佛教里说的佛,一个意思。佛,指的是众生皆具的自在清净本性,至纯至善的本性。”

63、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64、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将“至乐者,应之以自然”,并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

65、不难看出,老子用“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也很少指自由发展,更多的是强调不勉强、不强迫、不干预、不扰乱,不以原则、理念或意愿去干涉,而是任凭其自然而然地生长、运行和发展。

66、  三是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如第九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7、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68、儒家的语境是什么样的呢?儒家有儒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天道,道在这个人间呈现出来,在人身上体现出来,这种境界叫仁,这个仁跟道是一体的。仁即是仁道,是仁之道;行仁,就是行儒家之道。所以仁本身在这个儒家的语境当中,跟那个道是同一个层次的,只是不同的表达。仁是从这个道德层面来讲那个最高境界,是与道相通的那个层面,叫仁。儒家的仁,本身既是一种境界,也是最高的本体(仁体),所以王阳明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达到仁的境界就是大人境界,就是天地合一的境界,就是儒家体道的境界。

69、而在老子哲学中,作为道家的根本哲学范畴,“道”所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70、注: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处,请勿断章取义,欲贯串真义,请参阅原著!我们希望能以此文章,给您增加一点点精神养分!若您喜欢,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大家一起福慧双修、身体力行、文化传承!

71、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72、我们看见日月运行,风雨雷电、潮起潮落,其实都是隐藏着道。真正的得道高人,他门在自然中感悟天道,感悟阴阳的变化,感悟盛极必衰的道理。道法自然,我们应该从自然中寻求真理,寻求宇宙的大根大本,然后用它来指导实践。

73、“地法天”也是这样,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相互作用,天运地行。天的条件决定了地的层次,地球与火星所处的天的条件不同,地球五行齐全而火星五行不全,故火星荒漠而地球上万物芸芸!

74、道法自然,是主张无为而治,任何事都要懂得中庸之道,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好了。

75、后来,人们发现了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其中,河上公对上述文字中的“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性自然,無所法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象元》第二十五)。河上公的这一注释对汉以后的老子研究影响很大,后来许多《道德经》注释者都按照这一思路去对老子的“道法自然”这一命题进行释解。河上公的解释容后再分析。

76、从现实角度上来讲,道是无为的,但是不代表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妄作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要遵循事物本身的状态去推波助澜,尽量让他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77、生态保护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智慧命题下的道教的财富观,那就是“以物种多少论财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人类财富多寡的评判标准。《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和物种延续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由于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贫困,则其子亦贫,结果天地人都为“虚空贫家”。治理天下的圣道,就是让小鸟飞得更高,野兽跑得更远,珠宝更加美丽,植物更加茁壮,圣人更加卓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顺自然而不违”,如《关尹子》中所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菊花春天开放,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即不违时长;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圣人不违地之俗,不逆气之变化,即不违俗长;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各尽其能,即不违己长;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驰,当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即不违物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法”自然,“顺”自然而已。

78、“道法自然”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伦理、政治、艺术、人生、管理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魏晋玄学家的人生态度,汉初的“无为”政治,艺术上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说,经济管理领域的“君不见的手”等等,都能从“道法自然”中找到哲理源头。

79、所以,天法道,也就对应上了。天,不只是指头顶上的蓝天,而是指一切包裹着地的那个东西(天也包含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那个一。

80、“天法道”: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81、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贵在“无为”“无事”等圣人之治,而圣人之治的手段并不是通过制定刑法等国家制度来对老百姓加以规制,圣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强制来推行其统治。而法律制度是治国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是统治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的国家机器,老子认为这些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雄心、私欲、智慧等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的因素,往往滋扰人民按自然之道来生活,所以老子极力反对这些措施与法令制度。因此,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结论,法需要顺应“道”与“德”的运动,效法自然之律,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治理作用。

82、但是这事很有意思,因为一般人们习惯的,是给客观世界找一个“第一因”,例如盘古、上帝、神等等。因为只有这样,看起来才有说服力,符合人类的朴素认知。

83、如来,即佛教里说的佛,一个意思。佛,指的是众生皆具的自在清净本性,至纯至善的本性。

84、值得注意的是,在帛书版《德道经》的下篇《道经》中,与上述那一段话相似的文本是:

85、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你就敢确定老子这句就没有言外之意呢?

86、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87、那么对于第二次问礼,史记中有一段记载,说孔子从鲁国不远千里来到了周王的都城洛邑,向李耳他老人家求教什么是礼。事后,孔子将他所看的老子比喻成龙,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就是说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河里的鱼,虽然会飞,会跑,会游,但是我都是了解它们,而且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是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琢磨之物,所以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老子留下的著作,现在人们通常把它叫做《道德经》,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叫做《德道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它有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是乙本又分别用德和道两个字来明确地分出了篇名。那么在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两篇注释老子的文章《解老》和《喻老》中也是先讨论德的问题,由此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大致推断魏晋以前的老子著作应该叫做《德道经》。德道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但是这个推断并没有成为最后的定论,所以现在我们仍然以《道德经》来称呼老子这本内涵丰富的著作。

88、淘宝:http://snwh1taobao.com

89、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先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90、答:你觉得是你自己来这个世界的吗?谁觉得自己是从天上来这个世界体验一下苦的?我们大家都没有觉得自己是从某个地方来来地球自觉受苦的,那为什么《与神对话》这么说,我们就相信他们?《与神对话》的那套体系、那套语言表达,都不能太认真,它也不是一个正统的宗教,是新时代大量的通神经典之一。在民间宗教中也有大量的这一类经典,有各种说法,如果每一个说法你都信以为真,那就麻烦了。前提是先问问这个东西到底对不对,如果你先把每个说法都认定为一个事实了,是一个真理,然后再来问为什么,那就误入歧途了。这种说法看一看就好了,不要太认真。

91、“人法地”很容易理解,人生存于五行运转的大地,人必须遵循五行的原则,即使遨游太空也必须生存于地球的条件之中。

92、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93、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其哲学根据是“道法自然”。

94、第四句所讲的是:圣人以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且不以难得的财物为贵重;以不学为学,能提醒众人弥补过失,知错而改,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发展,不敢多加干预。

95、欢迎评论、点赞!更多精彩国学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股与道十三篇”。

96、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97、  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98、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99、第三句所强调的是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并没有推崇或驱使它们,而是从来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这里的“自然”指不加干涉,任其自化自成,顺其自然。

100、道生天地,天地中有道;天地之“法”随宇宙之“生”而来,生成而法成。宇宙生成后的道,运行于生成后的宇宙。生成过程中的宇宙,和生成后的宇宙,都是所谓的“自然”。

101、答:不但净土跟禅宗是相通的,所有的宗都是相通的,万法都是相通的,根本的道理就是一个,佛法无多子。我前面讲了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就是净土世界现前了;为什么要有善根福德,你没有善根福德,你都没法念佛了,你没法修,你就坚持不下来。你要能够相信这个阿弥陀佛,能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要有善根的。你能够这样念佛,净念相继,念到一心不乱,净土就现前,这样才能呈现出一个净土的世界。一心不乱,就是智慧心相续。这就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清净心常则能见般若”。一心不乱,净土现前,这就是修行的根本道理。所以净土宗是完全可以达成觉悟的一个修行法门,不是一个迷信的东西,因为这里面讲的很多修法,都是符合正见的,按照这个法去修,就能呈现出净土的世界。不要纠结十亿国土之外有没有这样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局限于净土的方位和距离的远近;而要回到这个净土的本义上来——清净心常则能见般若——通过念佛,一心不乱,显现出净土的世界。也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当下,我们这个禅堂,就是一个净土世界;但是你心乱了,你就呈现不出来,有智慧的人就已经体验到这就是一个净土世界。所以你念佛,就是念那个觉性,念法界,念那个清净世界。这几天我们都是在念佛,只是不同层次的念佛,有的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的就是念佛的实相,念这个净土世界。当你的心清净下来,一心不乱的时候,你这不就已经往生了?不是说人死了才叫往生。我们的心进入这个清净的世界,净土现前,当下就证到了净土,这是真正的往生极乐;这种意义下最好不用“往生”这个说法,因为现在一般都把人去世了,称为某某往生了。

102、“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103、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104、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经典家规家训20句(1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