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涅槃(32句精选句子)

2023-09-12 09:55:08

究竟涅槃

1、究竟,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2、其实,佛陀住世时,有许多根器极高,且修行上勇猛精进的人得到了阿罗汉果位,他们依四圣谛,八正道,观空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但是也有阿罗汉内心恐惧,认为入无余涅槃是断灭空,譬如有位焰摩迦比丘,他主张:“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意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一切皆空无,再也没有别的。

3、惟有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得自在,既不著于有修有得有证,亦不著于无修无得无证,诸法空净,心无挂碍矣,非不挂也,挂而无碍也。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一切不有,乃名究竟涅槃,究竟涅槃者佛也。

4、“无智亦无得”:还原了修行到最后,本来空寂的真实面目,知而无知,是为真知;得而无得,是为真得。

5、远离颠倒梦想是照见了万法的真相,看破了三界万法种种有相,皆是由于颠倒而产生的如同梦想一样的虚幻不实的东西,因此远离这种颠倒执着,达到”究竟涅盘“(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的境界,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法身。

6、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究竟涅槃)。

7、如何离一切相?首先要知道诸相非相的道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能了知一切有形或无形的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才能不去执着一切相,不执著一切相,也就达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若能常住在这种状态之中,也就不再有烦恼和痛苦束缚着你。

8、《心经》中第一句话就提到过此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9、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

10、蛋糕的颜值巅峰是什么样子的?这么美的蛋糕国际评委看了都舍不得吃!

11、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着,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12、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13、觉知到错误的反应模式,我们就可以从惯性模式里跨出来,觉知不到,就会一辈子在惯性模式里出不来。颠倒梦想,如果把梦想拿掉,开始真真正正如实的觉察,我们就开始变成佛家所说的“实修”的人。实修的功夫就是:只有觉,没有方法。有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在修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修行,是用了很多方便法门,没有在觉。如果对当下错误的反应不做正确的觉察,而是用方便法门,比如打坐、数息观息、观想来减低和对方互动的烦恼,这就只是隔靴搔痒。不可能因为方便法门解决问题,只有放掉方法,随时随刻维持清明的观察,这才是真实的修行,实修。当然一些方便法门,比如藏密的磕大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的觉的能力太差、障碍太多,所以需要十年的时间用方便法门去清障,到了最后,老师就会揭底牌了,说:前面所有的方法都是假的,最后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没有方法,必须要觉知。就是这样而已。所以我翻译了30本书的主体的内涵都是告诉大家:领悟、认识、理解就是修行。领悟当下的起心动念的真相,就是在修行。

14、  佛教也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指“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思是说身心俱灭,一切无有,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而它又把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烦恼、欲望都没有了,精神进入涅槃的境界,形体仍存,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指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已经死了,彻底的跳出了生死轮回的阳世间。大乘佛教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涅槃只是假名,不是真实存在的。

15、“无明”:心性不开,处于糊涂状态,易受他人情绪左右;看不清事物的本源,易受各种诱惑。

16、究竟,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17、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18、fèng zhuó xiāng mù ,yī xīng xīng de huǒ diǎn bèng fēi 。huáng shàn huǒ xīng ,yī lǚ lǚ de xiāng yān shàng téng ,

19、实际上,我们想要拒绝“虚无”,我们想要保持不朽的东西,以为占有那些事物就可以使自己存在了。奥古斯丁在他《忏悔录》里写了他对信仰上帝的真实意义,就是上帝造人把这个推入到虚无中去,人拒绝虚无、害怕虚无、想要抓住存在不放,人世间罪恶的根源来于这一点。

20、前不见灯台,后不见海岸,帆已破,樯已断,楫已飘流,柁已腐烂,

21、中国有一句经典:人生如梦。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管我们的人生如何演绎,昨天就是一场永远消失了的梦。

22、当这些反应产生的时候,还能如如不动吗?不可能,所以永远都在波动中。

23、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24、shēng zài zhè gè yīn huì de shì jiè dāng zhōng ,biàn shì bǎ jīn gāng shí de bǎo dāo yě huì shēng xiù !yǔ zhòu ā ,yǔ zhòu ,wǒ yào nǔ lì dì bǎ nǐ zǔ zhòu :

25、反应不对,我们总会感觉不对劲,即使有钱了,成家立业,有了外在的某种肯定,还是觉得不对劲......生命永远不对劲,因为我们的内在不对劲。于是我们寻求解脱之道,会进入到各种宗教系统、灵修系统、身心灵的疗愈系统。一个好的老师绝对不会设一个陷阱让你进入,而是会告诉你:根本没有方法,只有觉。觉察到现在处在贪嗔痴慢疑的波动的反应中,没有如如不动,在一个错误的反应模式里,在我们的惯性模式里——觉察到,你就能把这个惯性模式放下;觉察不到,就会被惯性模式牵着鼻子走。有的人的惯性模式是聚焦,聚焦到一个小的细节出不来,在小的细节里挑毛病,根本觉察不到大的环境;有的人的惯性模式是依赖,比如已经结婚生子还在执着于父母的肯定,内在就是依赖父母,有的人会以情绪要挟,比如自杀,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想死,是用自杀来证实“你重视我”,生命都可以不要,要的是得到对方的重视,这是什么?这就是强烈的依赖性。过分依赖会让对方不胜重负,想要逃,就会让当事人越不安全,越是要情绪要挟,产生关系的问题。

26、昂头我问天,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低头我问地,地已经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27、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哪儿去了我们青年时候的甘美哪儿去了?我们青年时候的光华哪儿去了?

28、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扩展资料换一句话说,我们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错了,看颠倒了,譬如经上给讲的四种颠倒,就叫“常、乐、我、净”。“常”,不知道世间万法无常,以为有一个常,这是错误的,这颠倒得知见。“乐”,不晓得世间法里面乐是苦因啊!

29、(1)你感受到了无常,“于无常执为常”。你想要有不朽的、永恒的东西。

30、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重生。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

31、回顾一下这三种解脱的智门,第空解脱门,了达诸法本空,而不执着于空与不空。第了知诸相幻有,而不执着于幻与不幻。第了却诸业之因,断欲去爱,而不执着于远离贪欲。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100字(3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