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资料(61句精选句子)

2023-09-09 10:33:34

韩愈简介资料

1、桐城派能够在清代长盛不衰,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通过评点使其为学之法与治学之道得以代代相传。可以说,评点是桐城文学所树立的一面旗帜。刘声木先生的《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就列举了大量桐城派的评点之作,从中亦可见评点对于桐城派的意义与影响。

2、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帮助。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6)

3、韩愈是伟大的散文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后世产生了长久的深远的影响。对于韩愈散文的评价,从古至今,绵延不绝。“文起八代之衰”,是宋代散文家苏轼之语,虽寥寥六字,但高度概括。这一评论,可代表古人。今人举孙昌武先生为例。他是韩愈研究大家,他的《韩愈选集》是阅读韩愈的一个非常优秀的选本。材料丰富,注解翔实,见地深刻,行文简古通澈。以下是他关于韩愈散文的论述:

4、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6)

5、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6、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7、尽管如此,桐城派早期的代表性人物对评点并没有太多理论上的阐发与论述,只有零星片语。刘大櫆在给姚鼐的一封信中言:“得《五楼诗稿》一卷,久为标录一过。虽未加评语,而赏识分明。弟看古人书,亦多有标录而少批评。以批评则滞于语句之下,不能尽文字之妙也。”姚鼐在《答徐季雅书》中也言:

8、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7) (12)

9、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10、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11、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简介资料)。

12、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13、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称善。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溃围出,王庭凑也不追。 (31-33)

14、视频制作:梁学政,河南孟州人,中共d员,教育工作者。孟州市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孟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其朗诵作品多次在孟州市各类文艺演出中展演。

15、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16、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嫩绿而略带黄色草芽,在远处看去,一大片满是的,可走近一看,却显得稀疏起来。

17、网络语言文字的平庸化、恶俗化,甚至下流化,以及公文的八股化倾向,正在对优美、蕴藉、丰富的汉语言文字传统造成巨大伤害。肆无忌惮,触目惊心。语言文字环境的污染破坏一点也不亚于其他环境的污染破坏。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行文者们无知无畏、自以为是,或极度的丑陋和自卑。

18、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19、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20、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21、世称退之叙事文,不肯步趋太史公,故作《毛颖传》以示不为,非不能。此篇叙次世系,不惟骨法大类,即径陌亦同,肤学自弗能辨耳。序事文最易散漫,故《左传》细碎处往往两事相对,于通篇杼轴外随处置机牙,使章法相抱。篇中姑之怜于母之弃、诸父之不闻相对;鲁公之拔擢与郑尹之抑根相对;喜得有为与喜不受责相对,乃其遗则。

22、韩愈文集自宋代以来即成为了各文学大家辑校、注释、评点的重点对象,但相对于辑校、注释方面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对其评点的整理与研究则因学界的长期忽视而成果不彰。本书从搜集、整理韩愈文集原始文献资料出发,以历代对韩愈古文评点作为研究对象,将韩愈古文评点的发展过程分为发轫和奠基期(宋代篇)、兴盛和拓深期(明代篇)、繁荣和巅峰期(清代篇)三个时段进行整理、论述和阐释,共计九章,既完整呈现了各时段韩愈古文评点的真实面貌,又深入厘清了韩愈古文评点的发展脉络。此外,本书还收纳多种被学界所忽视的稀见、珍贵的名家评点本。

23、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24、找鲜花包装批发,上阿里巴巴,海量爆品等你抢批!

25、  经济的重负使得韩愈早早成熟起来,当他十九岁时,便独身前往长安,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但与他所预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仅未能“一战而霸”,且连续参加三届考试均无成果。长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试的挫折与对长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撑,始终不肯效溜须拍马之辈四处活动。

26、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伦贝尔北路88号内蒙古文学杂志社

27、日晚长秋帘外报,望陵歌舞在明朝。——《魏宫词二首》

28、曹西梵南阳县安皋街人,生十九世纪末,早年求学于武汉佛学院,毕业后被镇平杏花山古刹菩提寺聘为大师,法名庆西。曹西梵谈吐高雅,他满足了汤恩伯挖掘杏花山“三宝”之一“融雪石”的好奇心理,又给汤司令引荐位会剃凹头皮的民间理发师,解决了汤的“头顶难题”。

29、京城的街道上下着纷纷扬扬的丝雨,它就像酥油般柔滑细腻,

30、古人著书为文,精神识议固在于语言文字,而其所以成文义用,或在于语言文字之外,则又有识精者为之圈点、抹识、批评,此所谓筌蹄也。能解于意表,而得古人已亡不传之心,所以可贵也。近世有肤学颛固僻士,自诩名流,矜其大雅,谓圈点、抹识、批评,沿于时文伧气,丑而非之,凡刻书以不加圈点评识为大雅。无眼愚人,不得正见,不能甄别,闻此高论,奉为仙都宝诰。于是有讥真西山、茅顺甫、艾千子为陋者矣,有讥何义门为批尾家学者矣。试思圈点、抹识、批评亦顾其是非得真与否耳,岂可并其真解意表,能得古人已亡不传之妙者而去之哉?牝牡骊黄,诚迹论矣。其外所以为天马者安在,非得九方歅其人者,孰能辨之?姚姬传先生之《类纂》,古文辞也,原本有圈识、评抹,后来亡友吴佑之重镌板本,误信人言而尽去之。吾苦争之而不得,可惜也。今此本刊传,大雅则诚大雅矣,试令后来学人读之能一一识其文中之秘妙哉?此关学问文章一大义,吾故不得不明以著之。宋程时叔撰《春秋本义》三十卷,凡采一百七十六家之言,前有问答、通论、纲领及点抹例一卷,中有所谓红、黄、青、黑、侧、截、点、抹之别,成容若刊入《通志堂经解》。徐东海因其中有阙叶,不敢擅增句读、圈点,何义门谓:“圈点有无,皆宜照依元本,而东海必欲一例,竟全未刻句读、点抹,何甚惜之。”夫圈点、评抹,古人所无,宋明以来始有之。去之以为大雅,明以前所无,国朝诸公始为此论。吾以为宇宙亦日新之物也,后起之义为古人所无,而必不可蔑弃者亦多矣,荀卿所以法后王也。后人识卑学浅,不能追古人而又去其阶梯,是绝之也。

31、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32、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7)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7)  (10)

33、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你冻不死它,也烧不死它,只要地下的根不死,它又能再次勃发。白居易诗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它不惧环境的恶劣,当春天来临,它会再次吐出新芽。朱自清说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先生先生说的是将要长成的小草,的确是“绿绿的”;本诗写的又略有不同,诗人写的是刚钻出来的草芽,它是淡绿而稍微带着黄色,当一大片连起来,在远处能朦胧的看到,可走近了,变得稀疏起来,就没有那么明显的视觉感了。“遥看”和“近却无”形成强烈对比,在其它万物还在积蓄力量时,小草就展现了春来的希望,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诗人还有一首诗写了看见小草吐芽的欣喜:《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34、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35、我反对把老师比做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把教师这份事业大大矮化了,用崇高和牺牲来绑架老师。其实,老师是一份需要极高创造性、极大激情和极多温情回报的职业。

36、关于谪贬外放和此次出行,韩愈曾写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记录: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前四句写遭贬致祸原因,后四句写前路渺茫,悲怆决绝的情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重云万里,秦岭横陈,大雪封山,道路阻隔。偌大京都已无安身之所,我的家在哪里?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绝望的心情,读来令人动容。

37、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38、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20)

39、胡群祥,南阳市卧龙区人。中学高级教师。南阳市社科联会员,诸葛亮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新世纪中小学优秀作文文库编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育才》杂志特约组稿人。部分作品编入被中国文联,北京大学编辑发行的专集。近年来在《南都晨报》《宛农春秋》《南阳民俗》《南阳文化》《南阳月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民俗文史类文章。

40、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诗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故称“张十八”。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附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41、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42、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43、因为有这些交往,汤恩伯遂与这位“庆西”和尚结为好朋友。汤恩伯临别把这架古琴与檀香观音及一匹东洋大马赠于曹西梵。曹视古琴如至宝,常于清风明月之夜,怀抱“晚霞”独赴新寺之松林中,焚香抚琴、飘飘欲仙。

44、边烽寂寂尽收兵,宫树苍苍静掩扃。——《重酬前寄》

45、由此“序目”可知,刘大櫆大致将文分为论、书、序、碑志、记、祭文六大文体。其中各家对各文体多兼有所长,韩愈更是众体兼长,风流独步。这里刘大櫆还认为,茅坤固执地以司马迁之文风作为衡文的唯一准则,从而贬低韩文,殊不知韩愈不以模仿为高,《毛颖传》一文正是对司马迁文风的一种反拨。《毛颖传》一文,自产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如与韩愈关系极好的裴度在《寄李翱书》中称之为“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而柳宗元则对此文推崇备至,“读之若捕龙蛇,搏虎豹”,认定其“有益于世”。而从文体渊源的角度上讲,后世之人大都以为韩愈此文是学司马迁史传体而写的。宋楼昉在《崇古文诀》中对此文评云:“笔事收拾得尽,善将无作有,所谓以文滑稽者,赞尤高古,是学《史记》文字。”胡应麟《读昌黎〈毛颖传〉》中言:“昌黎之有古意者,《毛颖传》《进学解》《送穷文》,皆以文为戏,示不欲步骤前人也,世徒知其滑稽,而罔测其微旨所在,乃不佞窃独窥之。”他首次指出此文实乃韩愈反其笔而为之。此意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储欣在《唐大家韩文公全集录》中于书眉处对此文评云:“此传直以太史公为戏耳。其逼真处正其恶谑处,而或以为摹画子长。昌黎有知,得不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刘大櫆同样也认定此文乃韩愈有意而为的。刘大櫆对文章的品评方式与方苞有所不同。方苞对文章的点评,多从“义法”的角度,分析文中各种笔法的使用。而刘大櫆则更善于从文章的“神理”“气韵”等方面去点评。如评韩文《讳辩》一文云:“结处反覆辨难,曲盘瘦硬,已开半山门户。但韩公力大,气较浑融。半山便稍露筋节,第觉其削薄。”这皆是从文章的风格以及文境等方面去点评的。世人大多以为韩文主要是学习司马迁之文,刘大櫆却并不以为然。其评《送董邵南序》一文云:“微情妙旨,寄之笔墨之外。昌黎平生作文,不欲托《史记》篱下,独此篇为近。”由此看来,刘大櫆认为司马迁的文风,主要是“屈曲深婉”,而韩愈之文风是以“雄奇”取胜,因而二者是不同的。

46、    望广大作者朋友投稿时,切记在稿件后注明详细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与个人身份信息一致的名字、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相关信息,以方便杂志社邮发样刊及稿费。谢谢合!

47、盖古文所从来远矣,六经、《语》、《孟》,其根源也。得其支流,而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然各自成书,具有首尾,不可以分割。其次《公羊》、《穀梁》传、《国语》、《国策》,虽有篇法可求,而皆通纪数百年之言与事,学者必览其全而后可取精焉。惟两汉书疏及唐、宋八家之文,篇各一事,可择其尤。而所取必至约,然后义法之精可见。故于韩取者于欧余六家或三十而取一焉;两汉书疏,则百之二三耳。学者能切究于此,而以求《左》《史》《公》《穀》《语》《策》之义法,则触类而通,用为制举之文,敷陈论策,绰有余裕矣。

48、我没有想到,大家一到课堂,正襟危坐,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时,雷斯尼克教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包乐高积木,要我们做一只鸭子。

49、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50、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51、韩愈散文突出特征和巨大成就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他对古典散文体裁的创新和文学语言的提炼与运用上。(《韩昌黎文集注释·前言》)

52、刘大櫆和姚鼐都对评点中的点钟爱有加,标示和圈点优于批评与解说,二人都看重评点给人带来无声胜有声的启发。

53、虽然《左》《史》为“义法之最精者”,《公》《穀》《国策》诸书亦多有可取之篇,但诸如此类之书,俱记几百年之言与事,不宜分割,必览其全,方可得其精。因而不宜亦不能入选本之列。而两汉、唐宋大家之文,篇章完整,各记一事,可约而择其优者,熟读精思。待领悟其精髓后,再上溯《左》《史》《公》《穀》之“义法”,便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了。正如“凡例”所言:“三传、《国语》、《国策》、《史记》,为古文正宗,然皆自成一体,学者必熟复全书,而后能辨其门径,入其窔穾。故是编所录,惟汉人散文及唐宋八家专集,俾承学治古文者先得其津梁,然后可溯流穷源,尽谙诸家之精蕴耳。”虽然此书方苞奉行严格的“约选”原则,但“于韩取者十二”,即十篇韩文中取二篇,居各家之首,因而全书选韩文篇目最富。其所依据的是什么?方苞在“凡例”中对此给出了答案:

54、对于韩愈的为人,历代评价最好的当属苏东坡。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忠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55、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7)  , (14)  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56、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只是虚指,以小见大,它实指整个京城,并不是说这雨就只下在京城的街道,也不是说只有京城街道的雨是柔滑细腻的。这春雨为什么给人“润如酥”的感觉呢?它跟春雨的特点有关,春天的雨细如丝,春风一吹,如烟似雾,洒到身上有“沾衣欲湿”的感觉,却又只是湿润,不会让人全身湿漉漉的。

57、虽然我们是帮助者,成就别人者,但是课程语言本身,教育工作本身,是伟大而美妙的。教育者是匠人、农夫、诗人和哲人的综合体。

58、韩愈的坎坷人生,学问家、韩愈研究专家孙昌武先生总结得好,他说:“综观韩愈曲折的、坎坷的生涯就会发现,他在政治上十分积极,富进取精神,但实际功业却十分有限。他从没能在一个职务上安定过一两年的时间,贬降黜辱总伴随着他,流放岭南的长途他就走了三个来回。”岭南指广东。从长安至广东,单程不下四千公里。“夕贬潮州路八千”即是。苏东坡所云“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说的也是韩愈一生的颠沛坎坷。

59、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60、碑记墓志之有铭,犹史有赞论,义法创自太史公。其指意辞事,必取之本文之外。班史以下,有括终始事迹以为赞论者,或于本文为复矣。此意惟韩子识之。故其铭辞,未有义具于碑志者。或体制所宜,事有覆举,则必以补本文之闲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团结合作的名言名句(8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